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何通過觀感區分新老瓷器的胎體

如何通過觀感區分新老瓷器的胎體

瓷器的鑒定方法目前社會上主要有兩種:一是運用科學儀器,二是依靠傳統經驗。傳統鑒定方法以實踐經驗為基礎,強調「五大要素」,即瓷器的胎(包括製作工藝)、釉、造型、紋飾、款識。這五個方面在各個不同時期的器物上都具有不同的年代特徵以及不同的時代背景,對於從事瓷器收藏的愛好者和初學者來說,這是學習鑒定瓷器必須掌握的基本功。每件瓷器斷定年代時,都要通過眼睛的觀察、用手撫摸的感覺,分析它的胎、釉、造型、紋飾、款識等方面的特點,才能做出判斷,這便是傳統的目測手試法。這種方法是幾代古瓷器研究者經過長期的不斷實踐總結出來的,有堅實的實踐基礎,也應是科學的總結,是現在國際上鑒定古陶瓷通用的方法。

上篇文章我們說了主要從手感、聲音、接底現象等方面來區分新老胎體,這篇主要來講一下觀感。觀感主要是通過觀察瓷器露胎部位的各種痕迹來區分新老。主要有以下幾種:

跳刀痕、螺旋紋

跳刀痕是以刀或其它工具在修制瓷器底足時形成的放射性條狀痕迹。瓷器拉好坯後在挖足、修足時如刀不銳利,或輪車的旋轉之力不均勻,易導致坯體上產生放射狀條紋,即是跳刀痕。跳刀痕在元、明、清民窯瓷器中多見,在官窯器中極為少見。目前有一些明清瓷器仿品,也故意在底足上仿做出跳刀痕,所以不能一看底足上有跳刀痕,就認為是老瓷器真品,對跳刀痕也需要認真辨偽。

明洪武釉里紅牡丹菊花紋盤殘片

明洪武釉里紅牡丹菊花紋盤底跳刀痕

明萬曆青花瓷片跳刀痕

老瓷器上的跳刀痕是從底足邊向中心呈現放射狀的細條紋,這种放射狀的條紋寬窄、長短不等,呈不規則狀,有的非常明顯,也有不太明顯、隱約可見的痕迹,有寬一些的,也有細密的,且大多數有跳刀痕的底部都是失釉的。老瓷器上的跳刀痕古樸自然,沒有人為故意造作現象。新仿瓷器上的跳刀痕因為是刻意而為,故放射狀的條紋較整齊,規規矩矩不夠自然,放射狀條紋或旋轉紋凸起,有的如搓板狀,與歷史上的工藝自然形成的跳刀痕有較大差別。收藏愛好者只要熟悉了老瓷器的跳刀痕特徵,就很容易辨別真偽。

仿元青花人物玉壺春瓶底跳刀痕

螺旋紋與跳刀痕一樣,是瓷工在修胎底時留下的,多出現於元、明時期露胎器底,俗稱為「臍狀」、「乳突」等名。在拉坯時,瓷工削底是從外緣向底心推進的,止於底心,一刀完成,由於轉檯轉速較慢,吃刀量大,轉動不夠平穩,因此造成了特別明顯的螺旋狀切削痕迹,紋路一般順時針旋,也有少數逆時針旋,實為瓷工左、右手不同的操作習慣所至。老瓷器螺旋紋自然流暢,而新仿器螺旋紋生硬,鼓瑟膠柱之感十足。

元青花小杯、元卵白釉瓷片、元鈞瓷片三件器底臍狀足

仿元青花大盤底螺旋紋

泥鰍背

泥鰍背是指明、清官窯瓷器足背皆削得圓潤,俗稱泥鰍背。老瓷器底足刮釉自然,相對光潤,有質感。新仿器底足邊或器物的沙底表現則過於溜圓,能觀察出人為磨製出的痕迹。凡器物足邊或砂底過於光潤者都值得懷疑。

清雍正官窯黃地綠龍紋碗

清雍正官窯粉彩團蝶碗

仿明青花大盤底

火石紅

在中國古代瓷器特別是民窯瓷器的露胎處,往往有深淺不同的紅色燒成物出現,深者呈桔紅,淺者呈淡紅,由於其酷似火山岩石中的紅色,被稱作「火石紅」。這是古瓷在燒制過程中出現的一種現象,尤其在景德鎮生產的明清民窯或宋元龍泉窯、青白瓷等器物上往往會見到。但並不是所有器物都存在此現象,有的藏家誤認為有火石紅者就是真品,其實是誤解。陝西古瓷專家馬廣彥結合實物的表現,將火石紅分為胎紅、窯紅、刷紅、假紅等類型,還是很有見地的。

「胎紅」主要表現在器物足邊胎釉結合的地方會出現一條較淺的桔紅色圈線,這是器物胎體內所含鐵元素在燒成過程中,以鐵離子狀態向器物露胎處富集,在器物冷卻過程中未及逃逸而被二次氧化,並附著於露胎表面,多出現於盤、碗或瓶類的足邊(不是每件器物都有)。而現在仿製明清官窯的小杯或碗的足邊,往往呈一圈棕黃色的圈線,還泛有光澤。

明成化鬥彩高士杯

明嘉靖青花雲鶴紋大盤底足邊火石紅

仿明五彩大瓶底火石紅

近20年來市面上常出現有一種臆造品,此類臆造品從器表看地釉為淡粉紅色,很輕薄,多為青花或鬥彩瓷器,底部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青花楷書款,應屬「胎紅」的另一種。此類器物的胎體是人為製作的紅色胎體,使藏家誤認為成化官窯的真品。其實明代成化傳世器物的釉面白而肥潤,胎體較輕薄,盤碗類的胎體如透過陽光照射,胎微微顯稍許肉紅色,這是明代早期圓器的特點之一。針對這一特點,景德鎮製作的臆造品其胎體不用陽光照射,器物表面便呈現淡粉紅色。這類臆造品胎體過於輕薄,紋飾繪畫粗糙,常見器型除小杯外還有瓶、小罐、盤之類,與成化傳世真品的風格截然不同,值得藏家注意。

臆造品成化款紅色胎體人物瓶

明成化鬥彩葡萄紋杯

「窯紅」主要表現在器物內外的所有露胎處,這是瓷器在窯爐內的燒制過程中由於外因作用造成的,也就是瓷胎中的鐵離子或氧化亞鐵在窯內降溫時二次氧化,以結晶形態融附於胎體上,形成火石紅,多見於器物表面漏釉處、縮釉處或無釉處。六朝青瓷砂底部位也常出現的不規則片狀火石紅(支燒痕)以及「糊米底」。窯紅有時在瓷器上與胎紅同時出現,這種現象在元代青花和釉里紅瓷器上常見而且布滿整個露胎器底,它可能同瓷器燒制時用含鐵量高的河沙支墊器具有關。而濃重的火石紅底、濃重的火石紅圈足等現象在仿品中都有表現,但都是人為造成的,值得注意。最常見的做舊痕迹是一種散點式鐵鏽樣斑,此種現象常表現在景德鎮仿製的各類瓷器的釉面,彷彿是器物在地下受潮濕與金屬器的影響導致釉面形成的一種腐蝕現象,其實是人為做舊方法的一種。

東晉青釉碗殘片支燒痕

現代仿六朝青瓷底部支燒痕

「刷紅」主要表現在元末明初的青花或釉里紅大盤的底部,在器底可以清楚地看到火石紅狀的刷痕。故宮博物院藏有約70件洪武大盤,底部多見有刷痕的火石紅色底,並帶有一定光澤。據景德鎮仿古專家楊國喜介紹,洪武年間瓷器底部顯出的紅顏色,是因為當時大器上釉的方法是澆釉,澆好後要用刷子刷去底部沾上的釉,所以器底表面就留下了刷痕。元明早期燒大件瓷器不用匣缽,燒窯時由於胎與火直接接觸,胎表面的鐵質就泛出了顏色。

明洪武釉里紅荷花菊花紋大盤(窯紅縮釉)

現在一些新仿器上的火石紅不是瓷器胎內鐵質高溫析出經二次氧化而成,而是人們有意識製作出來的。上世紀末以前,仿古瓷器製作者還未研製出可以亂真的胎紅、窯紅的方法,當時新仿器的胎紅是器物入窯前用毛筆蘸上含鐵量高的料水刷出來的,而窯紅是滿窯時在器物底部放上糠灰燒出來的。自本世紀初以來,有的仿古瓷作坊在泥料和燒成氣氛上鑽研出新門道,無論用什麼方法燒制出的仿古瓷上的火石紅難以亂真,有的是大紅底,有的很粗劣或又很淺淡,單純通過火石紅來鑒定是否古瓷在某些具體器物上已失去準確性。因此,火石紅只能是對瓷器進行綜合鑒定時諸多要素中的一種,而不是區別真假古瓷的唯一標準。當然,如果在對一件瓷器的鑒定中準確無誤地判定它的火石紅是假的,那麼這種發現就有助於我們提高警惕,從其他要素上一一揭示器物的偽贗本質。而如果一件被鑒器物上的火石紅沒有疑點,那麼我們還必須堅持警惕性,要從所有要素上嚴格把關,毫無疑點才能拍板。

仿元青花大盤紅底

對火石紅的檢驗要認真仔細。如果一件仿古瓷上的胎紅和窯紅是用現代仿古科技手段燒出來的,我們就要另闢蹊徑進行鑒別;如果它的胎紅和窯紅是燒制前後人工塗抹的,那它一定會有地方違背自然形成的規律性,露出人工痕迹的破綻。例如有的仿古瓷上的胎紅也是越接近胎釉分界線越濃重,越遠則越淺淡,但細看胎釉接合線,有的露胎處並無火石紅,而是一圈棕黃色的圈線還有光澤的,應為現代仿製品;有的窯紅在器底呈片狀分布,但細看會有塗刷的筆痕。總之,要堅持綜合鑒定分析的原則,切忌一葉障目、管中窺豹的以偏概全的思維方式。

該文章摘選自《收藏家》APP,欲知曉更多藏品故事請前往應用商店下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藏 的精彩文章:

古陶瓷鑒定研究|如何通過觀感區分新老瓷器的胎體
好色之圖 草色青青
古陶瓷鑒定研究|如何區別新老瓷器的胎體
團扇一拂點涼風
團扇一賞|拂扇點涼風

TAG:文藏 |

您可能感興趣

分辨古瓷器與新瓷器的小技巧
如何精確的區分康熙與光緒的青花瓷器
怎樣區分瓷器「淺絳彩」與「新粉彩」工藝?
瓷器老化的細節控
如何通過器型來判斷瓷器的真偽
清朝瓷器及各朝瓷器的觀賞!
成熟瓷器與原始瓷器的劃分
瓷器品種繁多、該如何區分瓷器種類與鑒別真偽?以下是鑒定必看重點瓷器大揭秘
如何通過器型判斷瓷器的年代
怎樣準確鑒定瓷器新老與斷代
瓷器鑒賞和瓷器產地分類
瓷器微觀鑒賞:汝窯瓷器的返鉛現象與紫暈光
瓷器和陶土類器物泡茶的區別
絕世傳做瓷器之作——老瓷器
清朝瓷器史及各朝瓷器具體特徵
瓷器鑒定:詳細圖解!從釉面氣泡鑒定新老瓷器
舊器如新才是寶:看看台北故宮這些瓷器有多新
「出土瓷器」和「傳世瓷器」的辨別特徵
如何辨別瓷器的真偽技巧
看瓷器山水紋!斷瓷器年代!品瓷器意境!瓷器背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