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健康原理——《黃帝內經》現代解讀
一,前言——
我為什麼叫人和健康法?實際上健康原理並不複雜,只要明白了陰陽五行,就不會生病,有病也能康復。——陰陽平衡——就是能量平衡:能量不足會生病,能量過剩也會生病,所以要不虛不過。中醫調理,說治病也好,說保健也罷,其秘密就是利用五行原理補之虛祛之過。——五行和諧——就是五大系統工作和相互之間的協調要和諧。人體和諧是健康的根本,所以叫人和——家和萬事興,人和百歲榮——
中醫養生怎麼學?很多粉絲和徒弟一開始都是問這個最關鍵的問題——老師,你研究中醫養生二十多年,我們不可能也用這麼長時間,學中醫養生有沒有快速簡單的辦法?
有,二十多年來,我拜讀的書籍幾百本,浪費了很多時間,走了很多彎路。如今,我把我的心得體會寫出來,大家學習這些就很簡單了,也會很快掌握。
其實,最有用的書,就一本,《黃帝內經》。《黃帝內經》雖然成書於兩千多年以前,但它是對之前三千年中醫研究的總結。那時候的人都能活100多歲,說明古中國曾經有過中醫很發達的鼎盛時期,對人體的研究已經很系統很到位了。
後來的名醫以及書籍,之所以觀點和辦法有分歧有出入:一是因為對《黃帝內經》的參悟不同。二是因為不同的時代,人文不一樣,生存環境不一樣,生活習慣不一樣,疾病的性質也不一樣。
所以,學中醫養生(理論),有《黃帝內經》就夠了。後來的書籍只能借鑒作者對《黃帝內經》的智慧,如果照搬名醫的辦法,肯定沒有多大效果。
因為,古代人治的是古代病,現代人得的是現代病。
為什麼我又研究西醫十幾年呢?西醫有西醫的長處,就是在檢查方面:中醫的望聞問切有獨特之處,但結合西醫的透視和化驗,可以把問題看得更清楚、更準確一些,所以西醫的檢查還是要結合利用的。但西醫的治療是亂搗鼓,要想保護自己來之不易的小命,還是敬而遠之為好。
所以說,人和健康法實際上是,在《黃帝內經》理論指導下,結合現代醫學發現,總結出來的一套易懂易學易做的系統養生辦法——
一,人體健康原理——
人為什麼能活著呢?人體是由40—60萬億個細胞組成的,這些細胞能吃飽喝足,各種功能就會正常發揮,人就不會生病。所以說,人是靠能量而活著,生病首先是能量出了問題——
天時地利人和的真正含義:人體的能量來源有三個:一是天時——吸收天的能量,是根據時辰的變動加以候用。二是地利——吸收地的能量,是根據地勢的不同加以利用。三是人和——吸收食物的營養成分,自身產生的能量。這三種能量的吸收和利用達到和諧統一,人體就不會出現能量紊亂(生病)。
什麼是陰陽呢?從大自然的角度來理解:天之陽氣(天能)下降,地之陰氣(地能)上升,陰陽二氣交感(兩種能量相互作用),化生出萬物。具體到人體小自然來理解:陽(氣)就是人體的各種能量——身體的各種功能。陰(血)就是人體的各種能源——身體的各種營養物質。
什麼是陰陽平衡呢?1,順利獲得能源,像曬太陽、呼吸新鮮空氣、會吃飯等,2,能量順利轉化成能源,像熱能、水能、食物轉化成糖、脂肪、蛋白質等儲存。3,各種營養物質再轉化成能量(功能)消耗掉。
什麼是五行呢?就是人體五大系統(五大部門)的職能和特性。五行是中醫「氣」的另一種特定含義,明白了這個氣,才算真正學會中醫——
行,行為,變動。木、火、土、金、水——木氣有疏泄能力(升),火氣有宣通能力(浮),土氣有運化能力(和),金氣有收斂能力(降),水氣有封藏能力(沉)。
什麼是相生呢?火生土——就是大地吸收太陽的能量,夏天太陽(離地球最近)的熱能(量)最足,大地是隨著吸收隨著釋放(能夠滿足萬物的生長)。土生金——就是大地把吸收太陽的熱能在地下轉化成各種能源物質(能量轉化成能源)。金生水——秋天太陽的熱能慢慢減弱,不能滿足萬物的生長,所以萬物自動停止生長(落葉歸根),開始休養生息。到了冬天,太陽的熱能只能滿足萬物的根部不被凍死,所以都要進入冬眠。只有經過一個漫長的冬季,一點一點吸收,一點一點積累,才能儲蓄夠來年的生長之本。所以說,暖冬必欠收,瑞雪兆豐年,就是這個道理。人體也是一樣,現代人冬天多去南方過冬,或家裡有暖氣,腎陰積蓄能量就不足,就造成腎虛(體質下降)。水生木——到了春天,冰雪消融,土地中的各種能源要靠水傳給萬物,載樹要澆水就是這個道理。對於人體來說,血起這個作用。木生火——大地的熱能靠木氣上升越來越多,太陽的熱量也是越來越多,到了夏天,兩種熱能浮在空中不升不降,就是火熱。所以,這個時候叫三伏天,人要像犬一樣趴在地上,因為最低的地方是最涼快的地方(防止多耗體能)。吃飯主要是產生熱能,而夏天人體吸收的太陽熱能多,所以吃飯就要減少。
什麼是相剋呢?疏泄作用制約運化作用——木克土,運化作用制約封藏作用——土克水,封藏作用制約宣通作用——水克火,宣通作用制約收斂作用——火克金,收斂作用制約疏泄作用——金克木。
簡單講解一下五行之氣——
腎(水)氣——元氣(免疫力),就像國家的水利部資源部:元,是初始的意思,本能的意思,基因的意思,種子撒在土裡澆上水(再有陽光)就能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繁殖為無數新種子)。腎藏精,主生育,就是說,腎就像負責管理種子的主管。
人體每天都有老細胞死亡,有新細胞產生。過度勞累,或者生一場氣,或者一場感冒(殺敵一千自傷八百),都會造成母細胞超額的死亡。
農民種莊稼每年要備新種子——如果母細胞(特別是免疫細胞)短時間傷亡太多,這叫急傷元氣,要命的疾病就會上身;如果每天傷亡的母細胞不每天及時繁殖,等到母細胞枯竭了,這叫慢傷元氣,就是疾病不要命,命自己也快枯竭了。還有很多人想到年老了再補細胞,年齡大了,或者身體早衰了,吃再好的營養品消化吸收都不行了,或者說面頭沒有了,指望什麼來發麵呢?
肝(木)氣——榮氣(生命力):榮,是繁榮的意思,任何生物不能茁壯成長就不會欣欣向榮。肝主管解毒排毒,主疏瀉——就是舒張打開通道讓內毒通過皮膚排出去,春天肝氣最旺的時候出現所謂皮膚病,就是排內毒,用藥物壓就是起反作用,所以肝炎等病治不好,越治越厲害(內毒越憋越多)。臉色灰暗、皮膚粗糙、肌肉僵硬等,就是不榮,小孩的皮膚才是容光煥發。
心(火)氣——宗氣(代謝力):宗,動力強弱的意思,心臟跳動要靠動力(大小),射血的速度(心率快慢),崩出來血液形成血壓(高低)。這些因素決定著全身的新陳代謝(質量),營養的輸送和垃圾回收(包括皮膚排毒的拱力)。
脾(土)氣——營氣(源動力):營,就是經營(管理)各種營養的意思,升清降濁——促進糟粕排泄,吸收精華。便秘(小便少)——糟粕排泄不及時就會影響新的進來、新的吸收,先除舊後布新才會源源不斷地產生動力源。
肺(金)氣——衛氣(抵抗力):衛,是護衛的意思,肺主皮毛(開闔),一是管理排毒通道(尿、便、汗)等排泄有度(防止泄過),二是及時關閉毛孔以及啟動自衛部隊(吞噬細胞)抵抗外邪。
中醫調理身體祛病的原理——就是利用相生相剋原理來調節陰陽平衡(能量守恆):相生者,補其不足,其首選是虛者補其母;相剋者,制其太過,其首選是實者瀉其子。
五行是一個圓,是一鏈扣一鏈形成的循環,生命才會周而復始地正常運轉。
1,古代中醫治病的關鍵鏈——古代中醫分兩大流派:御醫派和江湖派。
御醫服務的是皇親國戚、達官貴人,治不好病要問罪治死人要殺頭,所以御醫派抓住的關鍵鏈是保健,平時用些平和的調補藥物,雖然藥方治不了難病重病,但預防不生大病就OK了,類似於現代的中藥保健品。
江湖派服務的是平民百姓,所以沒有了顧忌,在疑難病症上用藥就放開了手腳,抓住的關鍵鏈是難病用重葯,藥方敢以毒攻毒(功效大,風險也大),反正出了問題出了人命老百姓也無可奈何,類似於現代的西醫。
2,古代中醫用藥的關鍵鏈——咱們首先要強調一點,《黃帝內經》裡面沒有講一味葯,從始至終就兩個關鍵鏈:一是如何運用天時地利人和來防病,二是如何運用自然療法來調動人體的自愈本能。
後來的中醫,為什麼要發明中藥呢?因為古代人,包括近代人,只能吃到應季的食物(有啥吃啥而不是缺啥補啥),甚至都是吃不飽穿不暖,所以很多疾病都是餓出來的病——能量不足(虛病)。因此,古代中醫面對常見病,抓住的關鍵鏈是以補祛病——五色入五臟、五味入五臟,給各種功能補充不同的能量:多甘味,補虛緩急。多酸味,能斂肺澀腸。多苦味,能降泄燥濕(但傷津伐胃)。多鹹味,能軟堅散結。多辛味,能發表行散(但耗氣傷陰)。
明白了這個道理,複雜的中藥和治病原理,就簡單好懂了:其實中藥就五種,至於同味的葯怎麼選擇,再結合地域、季節以及單性和復性加以調整。
知道了這個原理,用在食療上,複雜的食療也就簡單了。根本不用整天收集那麼多雜亂無章的食譜,掌握五行健康原理圖和《黃帝內經》的這幾句話就行了: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心欲軟,急食咸以軟之,用咸補之,甘瀉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甘補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咸瀉之。
3,解決現代病的關鍵鏈——古代中醫從能量入手來治病,實質是利用藥療或者食療以及砭灸調整人體出現的能量偏差,讓升、浮、和、降、沉五種能量的生命之輪循環往複地旋轉。
古代人的關鍵鏈是什麼呢?能源不足(血虛導致氣虛)——各種功能(器官)發育不良、使用壽命短、器官衰老快,其根源是能源欠缺(血液里缺這少那),食療補充血液里的各種營養,很多人食療做不到,醫生才用藥療。古代人的平均壽命短就是餓的,就像荒地長不起來莊稼。葯療和食療占絕大多數,砭灸占極少數(因為瘀堵的只佔少數)。
現代人的關鍵鏈是什麼呢?能源阻滯(能源送不到位)(血瘀導致氣虛)——表面上看現代人是能源過剩(血糖高、血脂高、膽固醇高等),但高的這些能源都是在血液里高,而不是在需要的地方高——心血管病是心肌缺血,腦血管病是腦缺血(記憶下降、聽力下降、腦萎縮、痴獃等),血糖高(腿沒勁)是腿缺糖。也就是說:因為現代人血粘、血稠,堵塞血管,造成堵點以後用血的地方送不過去。
所以說,現代病的關鍵鏈是:多以砭灸——1,清理垃圾凈化血液。二,疏通管道(通經活絡)。3,調整五大系統需要的營養(過的瀉,少的補)。怎麼做呢?咱們向下分析——
三,食療、理療、中藥、保健品祛病的邏輯關係——
《黃帝內經》把人劃分為五個級別:真、至、聖、賢、庶。什麼意思呢?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很幸運,而且只能來一次,所以都想多活幾年,就要按照天時地利人和來養生。在趨利避害上,誰做的最好,誰活的天數就越多,所以就有了五個級別的人。
怎麼趨利避害呢?把生命看得越重的人,就會把各種傷害身體的慾望降得越低,自己所受的傷害就越少。所以說,養生就是趨利避害——掌握正確的觀念越多身體就會越好,糾正錯誤習慣越多危害就越少!
最高級的養生是防病無災——滅火不如防火,只要不著火就沒有損失,沒病身體就沒有傷害。所以,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防病的四大健康基石: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做到這四點,人就不會生病,對嗎?不全對——很多人不抽煙不喝酒,甚至很多東西都不敢吃,照樣會生病。
所以,無限極養生理念提出來的是四合理:把戒煙限酒改成了起居合理,這樣更為完善了,這四點都做到的話,就不會有病了。
但是,我們還是要生病?因為我們都是凡夫俗子(庶人),都有七情六欲。能完全控制情緒和慾望的幾乎沒有。我自己也做不到。所以,身體就要有病。
有病了怎麼辦呢?還是趨利避害!把病對身體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康復的越快越好!
最高明的養生是快速祛病——怎麼才能快速祛病呢?扶正祛邪!——三調養:扶正氣、平陰陽、養臟腑,還是上面講到的關鍵鏈——
什麼是扶正氣呢?正氣就是功能正常,功能要靠能源,就是身體營養的問題——只要大家會吃,正氣就不會出問題——
現代科學已經發現人體需要的七大營養素——水(介質)、蛋白質(主養肝)、微生素(主養心)、碳水化合物(主養脾)、脂肪(主養肺)、礦物質(主養腎)、膳食纖維(清道夫)。
有人能每天三頓飯按照營養標準吃嗎?沒人能做到。
食療做不到的,老祖宗就發明了用草藥(組方),利用本草植物裡面的營養(靈氣)來調理身體出現的偏差——這才是中醫「治病」的原理——用中藥裡面的特殊成分,一來解毒和促進身體排毒,二來補充身體需要的特殊營養。
我從小就在醫院裡長大,親眼見證了很多中藥的神奇療效,所以學習和研究中藥也接近30年了,但為什麼以理療為主而很少用中藥呢?就是因為現在的中藥光有形狀沒有療效了(農業、化肥、激素)——中醫毀在中藥上。所以,為了解決食療難做到的問題,我一直在尋找道地藥材。
什麼叫道地藥材呢?種植區域,種植時間,風水(光照、溫度、濕度),採摘的時間,加工的工藝等,都要按講究來。
很多人不理解,我這麼深的道行,為什麼要代理無限極呢?我道行深只是說明我研究的廣研究的深,但我沒有能力解決道地藥材——快速地幫大家修補細胞(特別是免疫細胞)。所以說代理無限極,不如說是結緣無限極。
用中國夢來理解,可能大家就好明白了。什麼是中國夢?中國夢其實就是呼喚中華民族傳統的匠工精神——每一款產品要對得起客戶——修合無人見 存心天自知。任何人,做任何事,想做好做長久,需要的是匠工精神。
四,健康有約講座(摘要)


TAG:根源養生 |
※為什麼現代人很難理解《道德經》、《黃帝內經》等書的內容?
※《黃帝內經》的飲食思維與現代營養學
※《黃帝內經》聖解
※《黃帝內經》解讀之
※中醫:《黃帝內經》養生智慧
※從《黃帝內經》 解讀健康長壽之道(三)
※《黃帝內經》的養生智慧
※黃帝內經揭秘現代人疾病的原因!
※《黃帝內經》中的養生智慧
※我與《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選讀
※《黃帝內經》解夢新說!
※淺析《黃帝內經》的女子生理論
※《黃帝內經》核心理念的思考
※《黃帝內經》:聽老祖宗說透人體疾病的根源
※《黃帝內經》揭示古人長壽秘訣
※《黃帝內經》說盡人體疾病的根源
※天文、曆法知識與《黃帝內經》的理論建構
※《黃帝內經》之經脈的奧秘解析
※《黃帝內經》為什麼稱為「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