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紀錄片《嘿!小面2》來了 深挖人文精神

紀錄片《嘿!小面2》來了 深挖人文精神

很多人的一天,都是從一碗麵條開始的。央視紀錄片《嘿!小面》播出後,在全國掀起了一股重慶小面熱潮,至今未退。

6月15日,《嘿!小面》導演曾磊接受重慶晨報記者獨家採訪時,透露了《嘿!小面》拍攝和播出的台前幕後的故事。同時,他透露,經過一年多的走訪錄製,《嘿!小面2》也即將於本月16日到17日晚9點20分,在重慶衛視《中國故事》欄目與觀眾見面。

拍《嘿!小面》是偶然

2013年11月,作為首個反應重慶民間美食的紀錄片《嘿!小面》在央視播出後,重慶小面引起了全國關注,全國各地掀起了一股重慶小面熱,無論影視名人還是從事高科技的青年才俊,紛紛前來重慶學習小面,全國各地出現了很多打著重慶小面旗號的麵館。

當年,《嘿!小面》也獲得了央視年度最佳收視獎和年度最佳紀錄片獎。

值得一提的是,《嘿!小面》的導演及拍攝團隊,全都是重慶人。導演曾磊先生今年53歲,在重慶電視台從事紀錄片工作,參與制作了不少有影響的紀錄片,比如,三峽移民、鄧小平百年誕辰紀錄片等,有很多作品獲獎。

不過,他說,讓很多人關注他拍攝的紀錄片,還是因為美食,因為《嘿!小面》。

說起拍攝《嘿!小面》的台前幕後故事,曾磊告訴記者,當時央視的製作團隊來渝尋找《舌尖上的中國》美食,作為一個電視人及重慶資深吃貨,他給央視欄目組同行推薦了重慶小面,這種普通人每天可能都會接觸到的地道重慶特色美食。

「不過,當時他們主要想做重慶火鍋和川菜。」曾磊說,央視節目組也覺得重慶小面不錯,就委託他們進行拍攝,沒想到這一播出就火了。

這一看似無心之作,其實是曾磊對人文及美食生態長期細緻的觀察和浸染。

「《嘿!小面》,比較草根的展現了重慶小面這種街邊美食的江湖氣息和魅力,實際上,作為一種地方特色美食,一定有它生存的生態空間,我就想拍《嘿!小面2》,體現重慶小面精緻、講究的一面。」

曾磊說,作為《嘿!小面》的升級版,《嘿!小面2》在拍攝時,更加講究拍攝對象的選擇以及精耕細作。

《嘿!小面2》深挖重慶小面的人文精神

通過對小面源頭的尋找,曾磊發現,凡事精緻、講究的小面,都是源於家族,從家族生意做起來的。因此,《嘿!小面2》裡面,除了小面,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就是人文和家庭。

通過《嘿!小面2》片花,我們看到,有1922年的麵館、有50-60年代的鍋鏟、有70年時間的泡菜壇。

在大渡口有一家不起眼的小麵館,它名叫竹林牛肉麵,從店名看,這個店沒有任何特色,但是,它卻比較講究,所有筷子及裝筷子的竹筒,都要煮得乾乾淨淨,桌子抹得乾乾淨淨,它的味道也普遍被認為好,而且穩定。

細究之下,這家普通的小麵館大有來頭。

原來,這個店的主人家族,就是曾經大名鼎鼎的小竹林餐廳創始人,1922年,小竹林餐廳在解放碑保安路開業,以特色牛肉、小面、川菜等聞名,公私合營後,成為國有企業,納入了川菜歷史名店。

到了小竹林餐廳創始人的第三代,覺得應該撿起祖上的技術,於是取名竹林牛肉麵。

而在渝北有一家名叫釣魚貓面的小麵館,這個小麵館的老闆曾經投資失敗,後來又遭遇盜劫,整個人消沉,後來,在老婆的鼓勵下,他們撿起大伯的手藝,從頭開始,現在他們家的面也遠近聞名。

還有一個家庭,有一個傳了半個世紀的鍋鏟,當年這個鍋鏟就是婆婆爺爺用過的,現在,他偶爾帶兒子一起炒菜、做佐料的時候,也會用這個祖上傳下來的鍋鏟和技藝。

小面也講匠人精神

「民間技藝,往往是美食產生的深厚土壤。」通過對這些小面從業者的採訪、拍攝,他們看到了重慶小面從業者不盲目追逐利益,追求獨特口味和精緻食材的匠人精神。

在萬州,人們全年都吃涼麵,涼麵在萬州面中,占很大比例。

曾磊介紹,涼麵中要加入一種芥末,使得萬州涼麵吃起來具有麻辣沖三種明顯口味。而這個沖沖的芥末,並不簡單。

在萬州,有一位老農,種了一片老品種的油菜,這種油菜出油率低,很多農戶都不再種了,但是用這種油菜做芥末卻特別好,萬州一家名叫程涼麵的涼麵老闆就跟這個老農定下這片地的油菜,全部收購來做芥末。

「一個城市的匠人精神,總還是有那麼一幫人在,不那麼急於加盟,守著家族產業,實實在在的做強。」比如程涼麵,不接受他的這一套做法,就免談。

在嘉陵江大橋北橋頭下,一家麵館一直不溫不火,因為它家的面只有3、4種口味,但是,熟悉它的人卻知道,他家的面是比較講究的,它的特色就是醬,這個醬是老闆自己摸索出來的,花生、芝麻等打碎後加入面,吃的時候,醬全部裹在面中,吃起來非常香。

在《嘿!小面2》的拍攝中,還有一位老人,為了追求獨特的味道,一直保留著一個有著70年時間的老泡菜罈子,即使坐車幾百公里到兒子家,也要把泡菜壇的水倒出來,用保鮮袋裝好,再用棉絮把毯子包好,隨身帶走,到了兒子家,再把泡菜壇取出來,把原來的鹽水裝進去。

而這樣講究也是有原因的,原來,老人家在懂事時,家裡條件就比較好,當時家族還請有私廚,現在,他做什麼都是自己做,所有面,自己擀,就連豆瓣醬,也要自己做。

上游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徐菊 甘俠義 實習生 趙香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重慶晨報 的精彩文章:

兩張泛黃的紙片 是一段30年前的高考記憶
青藏鐵路沿線最帥身影:中國軍人,比青藏高原更高的山
老太:「樓上有人要害我」
這個美食有點怪 彭水豆腐炒灰

TAG:重慶晨報 |

您可能感興趣

碾壓《舌尖3》的國產美食紀錄片來了!
古文殊寺紀錄片——《時》
《鳥瞰中國》紀錄片,美爆了!
紀錄片《人生七年》
每天推薦一部紀錄片:《敦煌畫派》
紀錄片:忘夢洞
「舌尖 2」 原班人馬打造的紀錄片《小海鮮》,千萬不要在深夜打開!
一部史詩般的紙上文化紀錄片:《月光下的微笑》
為了這部8月20日上映的小人物紀錄片,朴樹重錄了《空帆船》
《臉龐,村莊》紀錄片
《臉龐,村莊》紀錄片
頂級紀錄片《藍色星球》
從《舌尖上的中國》到《風味人間》,紀錄片等來了自己的春天
老影像:紀錄片《國旗誕生記》
紀錄片:《千年書法》之《悲情書家·趙孟頫》,值得一看!
記紀錄片《極地》
紀錄片《王羲之》,值得每個書法人觀看!
淺析紀錄片《茶,一片樹葉的故事》
這15部紀錄片,帶孩子了解「世界文明史」,過個視野開闊的兒童節!
新阿波羅8號《地出》紀錄片是「寫給地球的情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