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論《四庫全書》文淵閣本的缺陷—以宋代文獻為中心

論《四庫全書》文淵閣本的缺陷—以宋代文獻為中心

自從台灣影印《四庫全書》文淵閣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加以縮印,以後又有電子檢索版的廣泛流傳,《四庫全書》已成為人們研究時經常引用的版本,它確實給研究帶來許多方便。但還應該看到,《四庫全書》本存在許多缺陷,不少人不分好壞,拿來就用,大大影響了論著的質量。為此,有必要對它的缺陷作一番論述,並且介紹可以彌補這些缺陷的本子和辦法。

《四庫全書》共收書3461種,存目6793種,這裡討論的是前者。從版本角度考慮,大致可分兩類:新輯的本子和傳世的本子。下面打算先說《四庫全書》本的通病,再分別談這兩類本子的缺陷,最後揭示電子版的問題。

一 《四庫全書》本的通病

《四庫全書》是清朝乾隆時期編纂的特大型叢書,當時清朝統治者出於維護其專制統治的目的,將許多書列為禁書,排除在《四庫全書》之外,還有許多被視為質量不高而列入存目,事實上,其中不少質量是比較高的。以上兩項,這裡姑且不論,單論已收入四庫的書。館臣對已經收入四庫的書,又時時加以檢查,削改。

1、為避諱而改。以《中興小紀》為例,改動了書名,原名為《中興小歷》,為避乾隆皇帝弘曆的諱,改為今名,而同一部《四庫全書》中,其《提要》引此書時仍作《中興小歷》,「歷」字缺了末筆。

2、改動對少數民族有貶義的詞語。如虜、夷、狄等,連帶刪改有關的詞句甚至部分內容。《避戎夜話》改作《避兵夜話》(《花草稡編》卷一)。

3、大量改動與少數民族有關的人名、地名,清統治者認為宋人翻譯水平不行,所以要重新翻譯,如金代開國皇帝「阿骨打」改為「阿固達」,大將「兀朮」改為「烏珠」,「粘罕」改成「粘沒喝」或「尼堪」,「婁宿」改成「羅索」,不知道的還以為是不同的兩個人。可參考汪書《三史同姓名錄》。

4、刪除部分內容,明陸深撰《儼山外集》三十四卷,「舊刻本四十卷,今簡汰《南巡日錄》、《大駕北還錄》、《淮封日記》、《南遷日記》、《科場條貫》、《平北錄》六種,別存其目,故所存惟三十四卷。」(《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二三,下引此書簡稱《總目》)事實上六種書中,只有四種存目,《大駕北還錄》、《平北錄》則完全不見蹤影。

如青詞。乾隆四十年十一月十七日奉上諭:據四庫全書館總裁將所輯《永樂大典》散片各書進呈,朕詳加披閱,內宋劉跂《學易集》十二卷擬請刊刻,其中有青詞一體,乃道流祈禱之章,非斯文正軌,前因題《胡宿集》,見其有道院青詞、教坊致語之類,命刪去刊行,而抄本仍存其舊。今劉跂所作則因已身服藥交年瑣事用青詞致告,尤為不經,雖抄本不妨姑存,刊刻必不可也。……再所進書內有擬請抄錄之王質《雪山集》,內如論和戰守疏及上宋孝宗書諸篇,詞旨剴切,頗當事理,竟宜付之剞劂,但其中亦有青詞一種,併當一律從刪……如宋《穆修集》有曹操帳記,語多稱頌,謬於是非,大義在所必刪……該總裁等務須詳慎決擇,使羣言悉歸雅正,副朕鑒古斥邪之意。欽此。(《總目》卷首一)

宋人朱表青詞亦槩從刪削。《總目》卷首三凡例

唯《翰苑新書別集》「皆錄宋人劄狀、致語、朱表、表文、青詞、疏語、冊文、祝文、祭文之屬」,未刪。

《華陽集》六十卷,附錄十卷,宋王珪。永樂大典本。「其中有青詞、密詞、道場文、齋文、樂語之類,雖屬當時沿用之體,而究非文章正軌,不可為訓,今以原集所有,姑附存之,而刋本則槪加刪削焉。」(《總目》卷一五二)按:此類凡卷12、13、14、15、30五卷。

《學易集》八卷,宋劉跂撰。《永樂大典》本。「共錄為十有二卷,今恭承聖訓,於刋刻時削去青詞,以歸雅正,其同天節道場疏、管城縣修獄道場疏、供給看經疏、北山塑像疏、靈泉修告疏、仁欽升坐疏、請崇寧長老疏以及為其父母舅氏修齋諸疏,皆跡涉異端,與青詞相類,亦槪為削除,重加編次,厘為八卷。」(《總目》卷一五五)按:此書,庫本與刻本均刪去四卷,佔了三分之一。

《樂靜集》三十卷,宋李昭玘撰。此本凡詩四卷,徐州十事一卷,記一卷,傳序一卷,雜文二卷,書二卷,表三卷,啟狀七卷,疏一卷,青詞疏文一卷,僧疏一卷,進卷二卷,試館職策一卷,碑誌行狀三卷。(《總目》卷一五五)

《劉左史集》四卷,宋劉安節撰。其編次頗無法,首以奏議,次以表,次以疏狀,是矣。而以功德疏入之疏狀,則為失倫。又次以應酬諸啟冠墓銘之前,又次以祭文、青詞,冠經義、論策之前,則顛倒尤甚。(《總目》卷一五五)

《忠肅集》三卷,宋傅察撰。而請東封、頌西封以及青詞、疏文、祝文,尤宣政間道教盛行,隨俗所作,皆不足為典要。(《總目》卷一五五)

《丹陽集》二十四卷,宋葛勝仲撰。惟青詞、功德疏、教坊致語之類,沿宋人陋例,一概濫載於集中,殊乖文體,流傳旣久,姑仍其舊,付諸無譏之列可矣。(《總目》卷一五六)

按:卷前提要作:「惟青詞、功德疏、教坊致語之類,沿宋人陋例,一概濫載於集中,殊乖文體,今凜遵聖訓,庶益為全美雲。」則前一提要修時「姑仍其舊」,尚屬手下留情,後來,乾脆將青詞「並從刪削」,並修改提要。

《蘆川歸來集》五卷,附錄一卷,宋張元干撰。《永樂大典》本。「其集今有抄本……及考《永樂大典》所載,則所佚諸篇厘然具在,今裒集成帙,與鈔本互相勘校,刪其重複,補其殘缺,定為五卷。元干詩格頗遒,雜文多禪家疏文、道家青詞,今從芟削。」(《總目》卷一五八)

按:卷前提要又將後四句改為:

「定為十卷。元干詩格頗遒,雜文題跋諸篇具有蘇、黃遺意,蓋耳目漸染之故也。」

此本十卷與上述五卷不同,卷數雖然增多,但依然無雜文青詞,顯然為館臣所刪,而不提「芟削」,不知何故要掩蓋其芟削之事。

《四庫全書考證》卷八一此條有:「卷十一茶牓:大目溪邊誰論去來之相,小華峯下聿新圍繞之儀。原本目訛因,案《一統志》侯官縣大穆溪,一名大目溪,今據改。」

據此,則青詞當在卷十一中,起初未刪,故作校勘時,作了考證,寫出校記,其後刪去,而忘了改動校記,露出了「芟削」的痕迹。

今《四庫全書》所據的抄本原件已無由得見,可見者尚有殘抄本雜文三卷,其中便保存著被館臣「芟削」之青詞疏文多篇。(見祝尚書《宋人別集敘錄》頁843)

《雪山集》十六卷,宋王質撰。至集中青詞一體,本非文章之正軌,謹欽遵諭旨於繕錄之本,姑仍其舊,於刋刻之本,則槪予芟除。又如會慶節功德疏、福地緣化疏、眞如修御書閣疏、天申節開啟疏、滿散疏、水陸修齋懴經諸疏及化緣修造榜文諸篇,亦皆語涉異教,刋本並為削去,以示別裁焉。(《總目》卷一五九)

《網山集》八卷,宋林亦之撰。青詞募疏之類,不軌於正者,又居一卷,殊不類克庄之所稱。其編次尤為猥雜,疑原集散佚,無識者掇拾叢殘,重編此本,故遺其菁華,而存其糟粕也。宋人撰著,傳者日稀,既未睹其全帙,姑以此本著錄,備插架之一種云爾。(《總目》卷一五九)

《攻媿集》一百一十二卷,宋樓鑰撰。兩淮鹽政采進本。「至第四十八卷、第八十卷、第八十一卷、第八十二卷有青詞、朱表、齋文、疏文之謹稟承聖訓,槪從刪削,重編為一百一十二卷,用聚珍版摹印以廣其傳。」(《總目》卷一五九)以上所刪之文,僅見於傅增湘校補本。

《疊山集》五卷,宋謝枋得撰。惟原本有《蔡氏宗譜》一首,末署至元二十五年,其詞氣不類枋得,確為偽托。又有《賀上帝生辰表》、《許旌陽飛升日賀表》,此類凡十餘篇,皆似道流青詞,非枋得所宜有,亦決非枋得所肯作,其為贗本誤收,亦無疑義。今並加刋削,不使其亂眞焉。類凡一百六十七篇,均非文章之正軌。(《總目》卷一六四)

《水雲村稿》十五卷,元劉塤撰。其文集舊有二本,一曰水雲村泯稿,乃明洪武間其孫瑛所手抄,篇目無多,而多雜采《隱居通議》中語綴輯成帙,不為完本。一卽此本,乃其裔孫凝收拾遺佚別加排次搜采,較為賅備,惟原目二十卷,而所存止十五卷,自十六卷以下有錄無書,當由傳寫者失之。然此五卷所載皆青詞、祝文,無關體要之作,其存佚無足為重輕,則雖缺猶不缺矣。(《總目》卷一六六)

《榘庵集》十五卷,元同恕撰。惟祈禳青詞,本非文章正體,恕素以明道興教自任,更不宜稍涉異端,乃率爾操觚,殊為失檢,今以其原集所有,姑附錄之,而並糾其失於此焉。(《總目》卷一六七)

《夢觀集》五卷,元釋大圭撰。其集本二十四卷,首為夢法一卷,夢偈一卷,夢事一卷,次為詩六卷,次為文十五卷。所謂夢法、夢偈、夢事者皆宗門語錄,不當列之集中,雜文亦多青詞、疏引,不出釋氏之本色,皆無可取……今刪除其夢法等卷,並刪除其雜文,惟錄古今體詩編為五卷。沙礫旣捐,精華斯露,取長棄短,期於不失雅音,其三乘宗旨,聽釋氏之徒自傳之,固不必為彼法計也。(《總目》卷一六七)

其實青詞也有一定的用處,提要某些考證即曾使用。如:考證韓元吉的《南澗甲乙稿》取名的來由時說:「歸老於南澗,因自號南澗翁,並以名集。南澗者,一在建安城南,為鄭氏別業,見本集詩序。一在廣信溪南,見《書錄解題》。詳其《南澗新居成建醮青詞》,似乎非建安之南澗,當以廣信為是也。」(《總目》卷一六0)今《南澗甲乙稿》系館臣輯自《永樂大典》者,提要既引其《南澗新居成建醮青詞》,則當時輯有其文,提要明知此文有一定用處,但庫本仍然刪去,且未提刪去二字。

5、刪除序跋。序跋是了解作者及著作意圖、內容、時間的極重要的資料,然而四庫本經常失收,僅以《四庫全書》子部小說家類雜事之屬的宋人著作為例,自《賈氏談錄》至《四朝聞見錄》,共收書52種,其中有序跋者27種,四庫本缺13種(序10、跋3),所缺比例近50%,具體書名如下:宋錢易《南部新書》、王辟之《澠水燕談錄》、歐陽修《歸田錄》,范鎮《東齋記事》,吳處厚《青箱雜記》、錢世昭《錢氏私志》、蘇轍《龍川別志》、趙德麟《侯鯖錄》、魏泰《東軒筆錄》、方勺《泊宅編》缺序,王明清《揮麈三錄》、《揮麈余話》缺跋,中華書局點校本均據他本補。王明清《玉照新志》缺序、《道山清話》缺跋,上海古籍出版社點校本據他本補。

《大明一統志》省去《目錄》和《大明一統志圖敘》。

《翰苑新書》,庫本提要引到的明陳文燭序,也被削除,致讀者想了解全文,無從得見。幸而今書目文獻出版社影印明本,保存此序,由其落款,知系明萬曆辛卯(十九年,1591)所撰,另有崇禎十三年岳凌霄序。

《毛詩集解》二十五卷,提要云:「宋段昌武撰。昌武字子武,廬陵人。焦竑《國史經籍志》作段文昌,蓋因唐段文昌而誤。朱睦?《授經圖》作段武昌,則傳寫倒其文也。其始末無考。惟書首載其從子維清請給據狀,稱先叔朝奉昌武以詩經而兩魁秋貢,以累舉而擢第春官而已。」(《總目》卷十五)此「給據狀」提供了有關段昌武生平的資料,可惜今庫本不收,更多的情況就無從知道了。

6、刪除附錄中的重要材料。如宋葉時《禮經會元》四卷,書前原有宋人撰的《竹埜先生傳》(見《總目》卷十九),這是了解葉時生平唯一完整的資料,收入《四庫全書》時卻將它刪去了。

二 《四庫全書》館臣輯佚本之缺陷

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出了385種書,置於存目的125種(經部8種,史部37種,子部71種,集部9種)不在本文討論之內。收入四庫全書的260種書中,有36種是當時並未採訪到,實際並沒有散佚,其他則確實散佚了。

四庫輯本的通病是失輯率比較高,欒貴明利用現存《永樂大典》殘本與四庫別集輯本作對比,發現遺漏甚多,便補作了《四庫別集拾遺》,書中作了統計,說其失輯率極高。在這裡,我要為四庫館臣說句好話,事實上,他們總的失輯率遠沒有那樣高,《永樂大典》各韻下所引的書都用紅筆書寫,一眼可以看清,館臣的輯佚做法是,先由館臣逐卷查要輯的書,一般只查紅筆書寫的書名,簽出後,由書手抄錄,再交館臣編纂成書。欒貴明輯的「別集」遺文有個特殊情況,即其中不少詩文是從《永樂大典》所引地方志等書中間接輯出的。而經史子類之書,在地方志中引用比較少,所以失輯的情況不會那麼多。如《續資治通鑒長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中興小紀》,《永樂大典》中是整本收入的,只要照抄就行,如果抄寫無誤,就沒有失輯率。

一、世無傳本的輯佚本。如《續資治通鑒長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中興小紀》、《舊五代史》等。這是《四庫全書》中最有價值的部分,是無可替代的。但它仍有缺點,主要是

1、《舊五代史》,是失傳已久的書,館臣的輯錄為今人的利用帶來很大的好處,現在中華書局點校的本子即以此為底本。此書經許多學者研究,發現它存在不少缺點,一是現在尚有不少佚文能見到,而它失收了;二是誤收,有些采自《冊府元龜》的材料,本是五代實錄中的內容。三、體例上沒有完全按原樣恢復。故有重輯的必要,近年來,陳智超和陳尚君各自作了輯佚,後者輯本已經問世,書中大量引用《冊府元龜》的材料,但無足夠的證據證明必為《舊五代史》之文,其中多數當出自實錄,只可視為五代史料彙編,不能斷定必為《舊五代史》之佚文。

2、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五百二十卷,這是研究北宋史必不可少的史書。但缺了徽、欽二朝,神、哲二朝也有部分殘缺。晚清有人根據《長編紀事本末》作了《長編拾補》六十卷,中華書局有點校本。但《拾補》所輯尚有許多遺漏,我現在新輯得近4萬字。

3、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二百卷,此書是研究宋高宗一朝最詳備的編年史。

4、熊克《中興小紀》四十卷,此書與《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輿地紀勝》等書所引的內容相校,有不少遺漏。此書實際上是作者所作高宗一朝編年史的簡本。今有其所作另一部《皇朝中興紀事本末》,則是繁本,現存七十六卷,載建炎元年至紹興二十年事,比《小紀》同時期的記載多了近十萬字,可惜是書缺失了紹興二十一年至三十二年事,兩書可以比較使用。

5、王讜《唐語林》八卷,周勛初校證本增輯佚文,並作注釋,是最精善之本。1987年中華書局出版。

二、世上仍有傳本者。

[一]、傳世之本已殘者:有其他版本可與四庫本互相補充者,如

1、程俱《麟台故事》,有宋刊殘本,可互相補充,現有2000年中華書局點校本,同時收入這兩種本子,並作校勘,另輯佚文2條。此外,予從《永樂大典》中輯得一條、《宋會要稿》中輯得2條。

2、李心傳《舊聞證誤》,是宋代考據學的代表作,有宋刊殘本,可互相補充,現有中華書局點校本,即以庫本為底本,將宋本有而庫本無的30條作為補遺,置於書末。《宋會要輯稿》中尚有此書佚文三條,予已載入《四庫提要訂誤(增訂本)》頁177與178中,可以參看。

3、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現存有宋刊殘本。已收入叢書集成本中。從宋本可以看到四庫所恢復的體例與原本並不相同。

4、洪邁《夷堅志》是宋代著名的筆記小說,是研究宋代文史、社會風俗的寶庫,庫本所收僅支甲至支戊50卷,且缺五集的序。現存有影宋抄本甲、乙、丙、丁志80卷,支甲至支戊有明抄本,各集前均有序,中華書局點校本即將兩者收入,並補以後人輯錄的《夷堅志補》25卷,再補、三補各1卷,是目前最好的本子。但仍有遺漏及失誤,不少人又作了補正,今後再版時如能據此補訂,那就是最足的本子了。

6、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二十二卷,有元刊殘本及舊抄本,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以聚珍本為底本,校以元本及盧氏稿本,是目前最好的本子。庫本略有遺漏。如缺馬永易《元和朋黨錄》一卷及《實賓錄》。(見《文獻通考》卷196、卷228)

7、《易象義》,有殘宋本。

8、《寶刻類編》,有宋抄殘本。

9、《緣督集》二十卷,有明抄本四十卷,缺卷二十七至卷三十。

[二]、傳世有全本,卷數或條目比庫本多者

1、元辛文房《唐才子傳》八卷,日本存原本十卷。現有今人的校注本。

2、張氏《可書》,庫本收51則,明穴硯齋抄本收114則。中華書局點校本以後者為底本,校以庫本等版本,是目前最佳的本子。

3、吳淑《江淮異人錄》,明正統道藏所收為足本。

4、陳元靚《歲時廣記》,庫本僅四卷,叢書集成本為四十一卷。

5、高似孫《緯略》影宋本,比四庫本多自序一篇,文七條。見楊守敬《日本訪書志》卷七、頁114至118。

6、陳傑《自堂存稿》四卷,存清抄足本十三卷,藏湖南省圖書館。

7、元劉敏中《中庵集》二十卷,元刊本二十五卷。

8、明謝肅《密庵集》八卷,四部叢刊本影印洪武本十卷。

9、明錢宰《臨安集》六卷,有舊抄本十卷。

[三]、傳世有全本質量較高訛誤較少者

1、題司馬光《切韻指掌圖》,有影宋本、舊抄本。

2、邵伯溫《易學辨惑》,明陳繼儒《邵康節外紀》內附載。

3、程大昌《禹貢山川地理圖》,有影宋本。

4、《急救仙方》,有道藏本。

5、《珞琭子》,續古逸叢書影宋本。

6、《元元棋經》,高昌秘籍甲集重印元刊本。

7、《敬齋古今注》,藕香零拾重刊明萬曆本。

以上各本均有影印本,便於查找利用。

8、蕭楚《春秋辨疑》,有元刊本。

9、《帝范》,日本藏原本。

6、《知言》,有明刊本。

7、蘇軾、沈括《蘇沈良方》,有明抄本。近楊渭生作整理,收入新編《沈括全集》中。

8、《濟生方》,有宋本。

10、《夏侯陽算經》,有影宋抄本。

11、《數學九章》,有明抄本。

13、《人倫大統賦》,有元抄本。

16、李光《庄簡集》,有明抄本。

17、《泠然齋集》,存。

18、《籃山集》,有明正統刻本。

19、《籃澗集》,有洪武刻本。

[四]、今《永樂大典》尚存者

1、《易緯乾坤鑿度》,見《永樂大典》卷14708。

2、《守城錄》,見《永樂大典》卷8339。

3、《燕丹子》,見《永樂大典》卷4908。

以上[二]至[四]所舉各書,均優於四庫本,讀者應注意,在使用時最好選用上述各本。

三 《四庫全書》所采傳世本之缺陷

《四庫全書》採用的本子,有完整的和不全的兩類。後者比前者更需要利用足本,故作重點討論。

(一)、庫本並非足本者,最好應利用足本

1、陶宗儀《說郛》,這是人們常用的叢書,它收入了許多罕見的著作。現在流傳的有兩種本子,一是順治時宛委山堂本,一是商務印書館據明本印的百卷本,兩種所收書種類與內容均有很大不同,各有價值。四庫本採用的是前者。提要聲稱一仍其舊,其實不然。順治本所錄應為1248種,除原缺以外,四庫館臣並未「仍其舊」,以山西祁縣圖書館藏順治四年本校之,發現四庫本刪去了42種。有王鍵《刑書釋名》(卷12),《西林日記》(卷19),《壺中贅錄》(卷22),劉禹錫《因論》、柳宗元《晉問》(卷25),陳賓《桃源手聽》(卷28),《然藜余筆》(卷31),張讀《宣室志》、劉餗《傳載》(卷32),《避戎嘉話》(卷37),王明清《避亂錄》(卷38),《朝野遺記》、《朝野僉言》、袁申儒《蜀道征討比事》(卷49),武珪《燕北雜記》(卷50),《晉史乘》、《楚史檮杌》(卷53),宇文懋昭《金志》、葉隆禮《遼志》、洪皓《松漠記聞》、文惟簡《虜廷事實》、方鳳《夷俗考》、陳准《北風揚沙錄》(卷55),孟珙《蒙韃備錄》、程大昌《北邊備對》、王易《燕北錄》、胡嶠《陷虜記》(卷56)。戚輔之《遼東志略》(卷62),陸遊《緒訓》、蘇洵《蘇氏族譜》(卷71),呂大忠《呂氏鄉約》、范仲淹《義莊規矩》、袁采《世范》、鄭太和《鄭氏家范》(卷71),蒲處貫《保生要錄》(卷75),張彥遠《名畫記》、《名畫獵精》、馬朗《采畫錄》、釋仁顯《廣畫錄》(卷90),段成式《諾臯記》、陸勛《集異志》(卷116),干寶《捜神記》(卷117)。以上多數與少數民族有關,為避清諱而刪,有些如家訓、族譜、繪畫之類的書,並不犯諱,不知為什麼也被刪去。

讀者在利用此書時應注意,一、最好找未刪的順治版宛委山堂本。二、充分利用明本或稱商務印書館本。此本,張宗祥稱其至少有三大優點:「《事始》、《續事始》,世無傳本,一善也;《雲谷雜記》雖非全本,然較武英殿本已多二十餘條,《意林》世所傳皆五卷,此書所收為六卷本,二善也;《老學庵續筆記》有目無書久矣,四庫各閣皆無,此獨有之,三善也。」

2、《宋史全文》是完整的宋代編年史,此書有元刊本,文海出版社影印本,與庫本相比,庫本卷一七缺建炎三年九月丙午至十二月底、卷一八紹興二年八月末至十二月末。元本則是完整的。李之亮據庫本作整理,大概不知有元刊本,竟未發現庫本有缺,而稱「庫本這個抄本本來就很好」(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致其標點本純用庫本,失收以上兩部分。

3、王辟之《澠水燕談錄》,庫本為十卷,涵芬樓本也為十卷,表面上看起來卷數相同,一作對比,就可以知道庫本實際上只有九卷,它是將第四卷一分為二,湊成十卷的。還缺了兩篇序。內容也有許多訛誤。如卷六頁七九:「元祐四年夏,予初至河東……太守時蒲資政方到府未逾月,落職知虢州……未幾,王震待制自同復鎮蒲,七日,丁母夫人憂去。至九月……尋報滿中行龍圖自襄移蒲,十月到官,明年春病卒。」「七日」誤作「俱」,如果作俱,就得理解為王震與蒲宗孟都是因為母親去世而離開,然而文中已明白地告訴我們:蒲是在此王之前因為被御史彈劾而「落職知虢州」,與母憂無關。又「滿中行」誤作「蒲中行」,連人的姓也搞錯了。中華書局點校本以涵芬樓本為底本,又以明抄本等作校勘,是比較好的本子,但後面附的佚文17條中,第3至10條及第12條都輯錯了,只有1、2、11、13至17條等9條確是佚文。

4、江少虞《事實類苑》,庫本僅63卷22門,不全。日本藏有全本,凡78卷28門,有上海古籍出版社標點本。

5、沈括《夢溪筆談》,現存有元大德本,已有影印本問世。又,沈括尚有《補筆談》3卷,《續筆談》1卷,庫本所無,胡道靜《新校注夢溪筆談》本均予收入,並作校注,是目前最佳本子。此外,予據《文獻通考》卷58所引《夢溪筆談》補一條(見《宋史新探》頁306)。

6、陸遊作有《老學庵筆記》和《續筆記》,四庫提到這兩種書,但後者失收。中華書局點校本兩者皆收,並作了校勘、輯佚,補充了二條材料,是目前最全的本子。

7、黃震《黃氏日抄》97卷,庫本缺三卷,其他數卷頗有缺頁。而上海圖書館有足本(元刻並配以二卷明本)。

8、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其中卷一「上德」,四庫本所收並非李文,而是雜取葉紹翁的《四朝聞見錄》中的甲集(1條)、乙集(2條)、丙集(5條)共8條,匯為一卷,並改「上德」為「君德」。今天,若查四庫光碟,《朝野雜記》中卷一原文如「慶元育宗子」等條,是找不見的。

9、劉克莊《後村集》,庫本僅五十卷,四部叢刊本《後村居士大全集》為一百九十六卷,庫本少了一百四十六卷。

10、朱熹《五朝名臣言行錄》和《三朝名臣言行錄》,原書所收各名臣言行錄之前均有較詳細的小傳(見四部叢刊本),庫本則大大節略了。趙普傳190字,庫本為22字,呂端傳73字,庫本僅13字,向敏中傳120字,庫本僅13字。畢士安傳125字,庫本12字。更重要的缺陷是內容的節略,如《范純仁言行錄》,原書三卷(《宋史》卷二百三),今已佚,唯此書收有佚文22條,是研究這位名臣的珍貴資料,而庫本僅收9條,缺收半數以上。

11、羅大經《鶴林玉露》,庫本為16卷,今存之18卷本,分甲乙丙三編,比庫本多40條。中華書局點校本即以18卷本為底本。

12、羅泌《路史》,庫本缺羅泌自序,《餘論》前的宋費煇序,《發揮》後的宋曾大鼎序。(《欽定天祿琳琅書目》卷八)羅、曾二序,《全宋文》均失收。

13、惠洪《冷齋夜話》十卷,日本元刊本比庫本多2條:卷三「一字未易工」,卷九「開井法禁蛇方」。其他條文內容頗有比庫本多者,如卷一「採石渡鬼」條多48字。2002年「全宋筆記」第二編此書之點校本以明稗海本為底本,而不知庫本上述問題,稗海本同樣存在。

(二)、有些書版本頗多,庫本所取不是最好的

1、司馬光編的《涑水記聞》,是他為了寫現代史而作調查的原始記錄,每條材料都註明是誰提供的,同一件事,有不同的說法的,他都如實記載下來,是為了將來與正史作對比考證用的,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但它只是稿本,司馬光死後流傳有多種本子,有2卷本、16卷本、8卷本之別,館臣不知司馬光編此書的意圖,對所謂重複的內容差不多的加以刪並,實際效果恰巧相反,使庫本成為「傳世各本中最不好的一種版本」(鄧廣銘師語),中華書局點校本以明抄2卷本為底本,與各家本子校勘而成,並作了輯佚,是目前最好的本子。但也存在一些缺陷,宋人小說本中有二條(卷8頁10、卷10頁9)失收,此外《永樂大典》卷19866頁2有1條,也應補入。

2、陳景沂《全芳備祖》前集二十七卷,後集三十一卷,是研究植物以及有關詩詞的專著,日本藏有宋元之際刻本,殘存前集十四卷,後集二十七卷,頗可正庫本之失。現有農業出版社影印本(配以抄本)可以利用。庫本缺陳景沂自序。我以此書前集卷19,與庫本對校,發現庫本缺梅聖俞《楝花》詩一首、楊誠齋《含笑花》詩一首(共三首缺其一)、陳景沂《含笑花》一首。詩人「蕭大山」誤作「蕭大川」,「陳止齋」誤作「陳山有」。桐花五言古詩散聯梅聖俞詩,萬年枝花條七言散句盧多遜詩,山茶花七言散句王梅溪詩,均失收詩人名。萬年枝花條任參政詩失收詩題注「任鼓院時作」。當然,也有庫本勝刻本處,如刻本失收楝花條碎錄和紀要條,唐詩人「裴迪」誤作「崔進」。比較而言,刻本明顯勝過庫本。

3、張耒的文集,有七十六卷本、六十五卷本、六十卷本、五十卷本、十三卷本之別,四庫提要著錄鮑士恭家藏本七十六卷,不知為什麼,實際所收卻是五十卷本,所缺甚多。今中華書局1990年點校本《張耒集》,集各家之長,是目前最好的本子。有關宋人文集各本之優劣,《宋人別集敘錄》所論甚詳,這裡只舉《張耒集》一例,其他可以概見。

4、李昉《太平御覽》,今有宋本傳世,有四部叢刊本及中華書局的影印本。另有經過精校的鮑刻本。這兩個本子各有優劣,總的說來,都比庫本好。

(三)傳世有兩種以上本子,且各有優劣者

1、晁公武《郡齋讀書志》有衢州二十卷本和袁州六卷本。四庫所收為袁州本。前者有四部叢刊本。兩本各有其價值,今人孫猛作合校,取衢本為底本,合校以原本,成為目前所見最善之本。

2、司馬光集傳世有三種本子:《文集》八十卷本、《增廣司馬溫公全集》一百十六卷本、《傳家集》八十卷本,三本篇數不同、內容互有出入,各有優劣。前二者均為南宋刻本,以《文集》為早,《文集》有四部叢刊本。四庫所收為《傳家集》本,不是最好的,其中不少題注有誤,但文集中也有脫誤者,可據此本補正。《增廣司馬溫公全集》中保存著世所罕見的司馬光日記(《日錄》和《手錄》),我在日本發現後曾作校注出版(1994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此全集現有日本汲古書院影印本。

3、方勺《泊宅編》,方勺先後寫過兩種本子:三卷本和十卷本,各有不同,庫本所收為三卷,此本收110條,十卷本收191條,其中107條不見於三卷本,但三卷本中也有26條為十卷本所無,中華書局點校本將兩者同時收入,成為現在最好的本子。

4、孫覿《鴻慶居士集》有三種版本:四十二卷、五十七卷、七十卷本,《四庫全書》所收為四十二卷本,所缺甚多,如為名將韓世忠所作墓志銘,就失收了。七十卷本有而庫本無者文九百多篇、詩八十五首。庫本有而七十卷本無者文五十一篇、詩十一首。繆荃孫以七十卷本所溢出的詩文輯為《補遺》二十卷,刻入《常州先哲遺書後編》。

四 電子版《四庫全書》的新缺陷

電子版《四庫全書》的缺陷,除了上舉《四庫全書》的缺陷以外,又有新的缺陷。

其一,各書中表格中的內容一概不收,如《新唐書》的《宰相世系表》、《宋史》的《宰輔表》、《宗室世系表》,景定《建康志》的《建康表》,咸淳《臨安志》的《秩官表》等,有些書以表為主,如《寶祐四年登科錄》,大量信息量是在表中,電子版全部缺收。

其二,有失誤率,打錯字的地方很不少,如「彰」字誤打作「彭」,如《長編》卷48咸平四年三月甲申,「並代州都部署歩軍都指揮使、彭信節度使髙瓊」,如果檢索「彰信」,這一條肯定會遺漏。成於眾手,錯誤本來就難免,加之,許多人並不熟悉古文,更容易出錯,這是可以理解的。有的就錯得莫名其妙,如洪邁《夷堅支丁》卷六記參知政事施鉅「生於元祐壬申。」(參中華書局點校本頁1018)電子本卻將「生」誤打成「卒」,使這位南宋時才當上參知政事的施鉅竟然早在北宋時就死了。

其三、有些字,《四庫全書》的抄寫者愛使用異體字,常見的有為、會、微、邊、候、傳、龜、揚、郎、瓜、寶等字。傳與傅常相混,如《宋史》有鍾傳的傳,然而打「鍾傳」二字,找不到此傳,因為它誤作「傅」字。制電子版的年輕人不認識這些異體字,只好空格,這類字或與此相聯繫的片語,你就無法檢索。三是正史和地方志志中的均有表,其內容有重要的史料價值,但電子版均未錄入,無法檢索。

其四、避諱字,如玄、燁、曄、禎、弘、歷。

還有些字應該很容易查到,卻無從檢索。如庫本中的《負喧野錄》,無論打「負喧野錄」四個字,或「負喧野」、或「喧野錄」,都說「沒有查到符合條件的匹配」。

現在有了各種可供檢索的光碟,對輯佚工作帶來極大的方便,尤其是檢查是否復出,特別管用。但需要注意,可供檢索的光碟有其局限性,一是許多書還沒有收進去,二是已收入的有不少錯誤,三是檢索不能取代考證。檢索之後,發現分歧,必須認真細緻地加以鑒別,才能求得真解。

過分依賴光碟,其缺陷也會隨之而來,因為檢索可以幫助發現問題,但解決問題還得作認真細緻的考證,需要查找《四庫全書》以外的珍貴資料。這方面,我在四、六兩部分已舉了不少例子,這裡再舉一條僅用光碟而出現缺陷的例子:

如《文學遺產》2003年5期,張如安、傅璇琮《求真務實嚴格律己——從關於〈全宋詩〉訂補談起》為了彌補《全宋詩訂補》「粗疏的錯失」,為沈迥作傳時說:「按《浙江通志》卷一一五知台州欄下云:沈迥,哲宗時任。《廣東通志》卷二六知康州軍州事欄下有沈迥,年代不詳。」(137頁)

按:這兩條顯然都是在《四庫全書》光碟中檢索到的,但是他們不知,在《四庫全書》以外還有更早更具體的材料,宋嘉定《赤城志》卷九知州條云:「紹聖二年(1095)沈迥十二月二十八日以朝奉大夫兼,四年二月五日替。」知康州的材料最早見於明嘉靖《德慶州志》卷四。其實,這兩本書不難找到,前者有中華書局出版的宋元方誌叢書本,後者有天一閣續刊本。只要稍微花一點工夫就能辦到,卻失之眉睫。這恐怕都是過於迷信四庫光碟作用的結果。

還需要指出四庫光碟所依據的是文淵閣本,而四庫全書現存還有文津閣本、文溯閣本、文瀾閣本,分別藏於國家圖書館、甘肅圖書館、浙江圖書館。文淵閣本是最早抄成的,以前人們以為其他幾個閣本都是照抄文淵閣本的,現在有人拿了文津閣本與之對照,發現兩者有很大不同,近年有人將文津閣本有而文淵閣缺的文集類內容全部影印出版,竟有好幾大本。說明兩者所抄的是不同的版本,現在文津閣本影印出版,兩本之間的其他文字差異肯定還有不少。當我們引用文淵閣本內容時,不要忘記再查一下文津閣本有沒有差別。如果能將其他兩閣與文淵閣本作一對比,將會有更多的發現。

主要參考文獻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清永瑢《四庫全書總目》,中華書局,1965年

四部叢刊,商務印書館影印本

明解縉《永樂大典》影印本,中華書局1986年

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影印本,中華書局1957年

唐宋史料筆記叢刊,中華書局點校本

宋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宋陳景沂《全芳備祖》,影印本,農業出版社1982年

明陶宗儀《說郛》,山西祁縣圖書館藏順治四年本

張伯偉編校《稀見本宋人詩話四種》,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李裕民《四庫提要訂誤》(增訂本),中華書局2005年

祝尚書《宋人別集敘錄》,中華書局1999年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圳微生活 的精彩文章:

回憶廢紙堆里讀「禁書」
80多年前蔣介石南昌行營任命狀居然藏身新余檔案館!
余英時:《陳克文日記》的歷史客觀性

TAG:深圳微生活 |

您可能感興趣

朱德的一本藏書——《整風文獻》
古代彝族文獻和龍文化對中華文明的貢獻
唐僧玄奘五首絕美詩詞,史書文獻和《全唐詩》無記載,在敦煌出土
伏俊璉、鄭驥:構建寫本文獻學理論體系的重要基石———讀張湧泉教授《敦煌寫本文獻學》
論文發表&文章寫作之文獻閱讀技巧
九條本《文選》版本流傳與文獻價值
安州區圖書館:巴蜀版《四庫全書》收錄稀見文獻
淳化秘本《傷寒論》的文獻價值
家族歷史文獻 | 明·郭廷序《郭循夫先生文集》
圖文並茂的古代禮制文獻《新定三禮圖》
地方文獻 《四靈詩集》
朱羿:打造敦煌古藏文文獻資料庫
《書法文獻·大有名堂聯合推薦藝術家叢書》——許若文卷出版
《甘枸杞傳奇》引據:醫學、人文、史料文獻清單
古文字研究的極致—《新出簡帛與古文字古文獻研究續集》序
侯成成:唐宋時期釋玄覺《證道歌》的版本與傳播——以敦煌文獻、石刻資料為中心
束錫紅:法藏敦煌西夏文文獻考論
文獻與田野:「清水江文書」整理研究的方法論
承啟中華文明的關鍵文獻-《易傳》 看《易傳》對《道德經》的理論支持
《寧夏舊志研究》:系統、全面的地方文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