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雨橋:踐行自己的誓言 做中國民間文化的守望者
有人說,郭雨橋身上有一股子韌勁兒,也有一股子俠氣。就是憑著這股韌勁兒和俠氣,他在年過六旬時立下了「走遍蒙古人聚集地」的誓言。為了踐行自己的這個誓言,他背著重重的行囊,至今已經隻身奔走了13萬多公里。每次奔走一段時間後,郭雨橋都會停下匆忙的腳步,整理自己的收穫。而他整理出來的這些收穫,很多都是已經在草原上瀕臨失傳的傳統文化遺產。
郭雨橋本名郭永明,雨橋是其筆名,他是漢族人,卻有一個蒙古族名字艾吉姆。郭雨橋曾在內蒙古文聯民研會、作協工作,曾任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協會副主席,職業作家,蒙古文翻譯家,蒙古族文化學者。他的時間表裡沒有禮拜天和節假日,為了民族民間文化,甘願耗盡全部心血。他的專著多達24種。他的作品獲全國獎項12次,省區獎12次。其中全國駿馬獎1次(蒙譯漢翻譯獎)、全國民間文藝山花獎2次。自治區索龍嘎獎3次。1994年,自治區授予他「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
郭雨橋出生於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筆架山下蒙古族聚集區內的一個農民家庭。1968年,郭雨橋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鄂爾多斯報社從事食堂管理、採購等工作。1年以後,郭雨橋成為了該報社的一名正式記者。為了學好蒙古語,郭雨橋隻身進入牧區與牧民同吃、同住、同勞動。經過牧區特有的語言環境學習之後,郭雨橋的蒙古語水平直線上升,同時,他還掌握了許多關於蒙古族傳統民俗民風方面的知識。1971年,郭雨橋被調到伊盟(現鄂爾多斯市)宣傳部工作。在這工作期間,郭雨橋開始大量收集鄂爾多斯民歌。後來,郭雨橋又被調到內蒙古自治區文聯工作,成為一名職業作家,他的作品具有濃郁的草原特色和個人烙印。上世紀80年代,他開始主持中國民間文學3套集成內蒙古卷的編撰工作,上世紀90年代開始系統鑽研蒙古族民俗,並翻譯內蒙古實力派作家的作品在全國報刊發表。2000年開始,已經年過六旬的郭雨橋開始踏上了「走遍蒙古人聚集地」之旅。他以走遍蒙古人聚居地為最終目的,想用文字、照片、圖像的形式,完成兩個系列。一個是文學系列,寫親身經歷蒙古人聚居地文化、地理、歷史遺迹的所見所聞所感,給後人留下蒙古人生活最本真的東西。另一個是文化系列,是對其走過的所有蒙古部族的衣食住行、古老工藝的製作、節日禮儀等進行全方位的採錄。
漫漫行程中,郭雨橋隻身自費到我國7省區、蒙古國全境和卡爾梅克、布里亞特等蒙古族聚居地區和國家,進行民俗和文化考察。他總是左手拉一個帶輪的皮箱,右手拉一個行李車,車上捆著一個衣服包、一個雜物包、一個三腳架,背上背著一個傘兵包,包里是怕壓怕震的攝像機與照相機。就是以這樣一個孤獨苦行者的形象,定格在蒙古人的記憶中。
他說,他的「走遍蒙古人聚集地」計劃已經基本完成,至今已經背著重重的行囊,隻身一人奔走了13萬多公里。這一行程相當於繞地球3圈。
在蒙古國,郭雨橋的採風行程很艱辛,經常夜宿野外。他用4個多月的時間,走完了蒙古國的21個省,對該國境內方方面面的傳統文化進行了一次細緻的考察。郭雨橋對蒙古人聚集地的採訪,是全方位、立體式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地理環境、歷史變遷等諸多方面無不涉獵,採訪所需的記錄、照相、攝像、翻譯也都由他一人承擔。
郭雨橋認為,蒙古草原上的許多民俗和工藝,許多都找不到詳細的文字記載,但它在民間的傳承中卻沒受到過多的衝擊,幾乎原封不動地保存下來了。比如蒙古人使用的皮壺,不漏不壞,能用一輩子。它有13道工序,製作工藝複雜。光縫合就有兩層,裡面的一層,是把大畜的筋在木碓里搗成糊狀後,用抽出的線縫製的。外面的一層,是用駝毛捻的線縫的。因為這些活性物質能隨著液體的出入膨脹收縮。滲漏的問題解決後,又通過定型和21天的煙熏,把皮物裝水後容易變形和撐大的問題也解決了。目前還沒有哪一個民族對畜產品的了解和運用,能達到蒙古族這麼科學和精深的程度。蒙古人的器物用具,都有這樣一個特點:乍看簡單,做起來卻難度挺大,功夫很深。
郭雨橋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溫泉縣採風時,有位叫達西加甫的牧民特意為郭雨橋準備了一隻呼呼日皮壺(土爾扈特蒙古族稱為庫呼日皮壺)。呼呼日皮壺早在《蒙古秘史》中就有所記載,但是這種皮壺後來失傳了,這次郭雨橋從土爾扈特蒙古族尋到並採訪到了這種皮壺的製作工序。
郭雨橋每一次考察回來,都要閉門整理資料,繼而將他隻身到各地觀察思考的結晶集結成一部又一部厚重的著作。
如今,郭雨橋正在忙碌著撰寫《蒙古服飾》系列叢書(五卷)。
郭雨橋搶救蒙古族傳統文化的事迹引起了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著名作家馮驥才的高度關注,他多次對媒體說:「內蒙古有位民間文化學者叫郭雨橋,多年來他個人的工資稿費全都為他的責任感付出了,他棄家不顧,終年在山野草場中踽踽獨行。他不怕辛苦,但是要完成他的調查,迫切需要的是資金支持。」
今年3月,年過七旬的郭雨橋被評選為「感動內蒙古人物」。
郭雨橋說:「我雖然是個漢族人,可我的靈魂已經是蒙古族人。當我把蒙古文作為一種交際工具,像旅蒙商人那樣想從草原賺取點什麼時,驀然回首,它卻以一種強大的文化力量俘虜了我。我接受的是整整一個民族和遼闊的蒙古草原。我一聞到草香味就『活』了,感到有一股巨大的力量,注入我的生命之軀,視通萬里,思接千載。於是,我每時每刻都想在牧民家中坐一坐,在大自然中走一走,在歷史遺址上想一想,為游牧文明吼一吼。」(張弓長)
編輯:梁霄


※陸質雅與齊白石的「金石情緣」
※全國科技致富帶頭人汪全邦:讓洋芋蛋變成金疙瘩
※無障礙設施不能有名無實
※面對校園欺凌,應告訴孩子別怕事
※金毛犬秀逆天平衡神功:鼻上頂50塊狗糧
TAG:人民政協網 |
※民間收藏家:才是中國文物的真正守護者
※張志剛:民間信仰——最真實的中國宗教文化傳統
※《百鳥朝鳳》:民間文化的傳承與衰落
※中國民間傳說之鬼手曹
※文創在民間,「中國風」才是中國故事的真正底蘊
※中國民間傳說之黃鼬恩仇
※興平鄉間民謠的記錄者、民間文化的傳承人:王選練
※民間故事:感動閻王的復仇者——高太祺
※民間故事:望娘灘的傳說
※民間故事:東皇鐘的傳說
※民間故事:村裡的守護神白蛇
※帶你走進中國民間藝術剪紙文化,它是我國的文化魁寶
※民間故事:軒轅劍的傳說
※民間故事:聰明的王后
※民間故事:李淳風和袁天罡的《推背圖》及其背後的故事
※民間故事:梁秀才
※道教文化與中國民間習俗
※中國民間文化瑰寶之一巫儺文化
※民間故事:聰明的畫師
※王鴻飛:做民間和社會的《知識分子》,行個人的道德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