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願你走出天外,歸來笑望流年

願你走出天外,歸來笑望流年

作者簡介

張富鼎,國際傳媒學院2010級中文系畢業生,中國傳媒大學2014級文藝學碩士研究生。本科期間曾獲國獎、一等獎學金,任天外人報社記者部部長,主持兩次校級科研課題A類,發表學術論文1篇,多次參與院校各類比賽,運動會男子三千米第一名。研究生期間,與導師合作發表5篇C刊論文,主持科研課題1項,出版個人詩文集《昨天》,2015年暑期川藏318國道全程騎行。畢業簽約外交部。

想講的故事很多很多,

只是不知道你想聽哪一個。

倏忽之間,13級的學弟學妹們已經畢業,這也意味著我在天外與之共處過的剩下的唯一一屆同學也要離開了。猶記開學典禮上帶領他們宣誓「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時,那對一生中最美好的大學時光滿懷憧憬的面龐和青澀的目光。彼時的自己正在考研路上拼搏廝殺,還來不及回味歲月的沙漏留下的點點時光的刻度,現如今竟隨著他們的畢業和我的畢業一起湧上心頭。

我不太會講道理,卻願和你一起分享天外的故事。

如果你有留意主樓向南望去的一座座煙囪,沒錯,我們共同的目力所及,也是我當年每天看著朝陽為大港鑲金的第一縷風景。晨讀於我而言,是穿梭在詩經、楚辭、十九首、唐宋元詩詞曲中對每一位詩人內心的洞察。常說「文如其人」,倒不如說彼時彼刻他們鏤刻在時光罅隙中的是一種理想人格的輝映。這是詩的魅力,也是支撐我在主樓樓梯間、碧雲湖畔、一教二教每天背詩的動力。當然,陪伴我的還有美國的幾位總統、馬丁路德金以及新概念的作者們。文本內外皆人格,或至少是人格中最理想的那部分。

電腦中至今仍保存著2010年第一次以天外人報社社員的身份登上報告廳舞台的視頻,當年的手機視頻像素低得可憐,連五官的輪廓都模糊不見,但於我卻是不可多得的記憶。如今再想起那最具活力的時光,總忍不住翻一翻曾在英協話劇部、廣播站留下的足跡、在學活的每一次排練,還有作為報社記者部部長在二教某個教室第一次組織部員培訓寫稿子……天外的四年,勤奮讀書僅僅佔了一小部分,正是這些社團、這些年輕的集體力量充實了最飛揚最出彩的青春:一次次志願活動、「我來講黨課」、「超星杯」徵文、亦文學社朗誦比賽、學生會配音大賽……我喜歡《西遊降魔篇》里玄奘的那句「有過執著,放下執著;有過牽掛,了無牽掛」,四年青春,最關鍵也最難做到的,就是讓自己無悔。

當我在某個、某些個妖風四起、陽光明媚的時刻,於圖書館沉浸在巴金、弗洛伊德、莫言、金庸、托馬斯·曼的世界中,很慶幸能通過文字觀人生;當接觸黃仁宇、顧頡剛、賀蘭特·凱查杜里安,很慶幸透過文字觀世界;當拜讀亞里士多德、尼采、波茲曼、布熱津斯基,很慶幸通過文字觀思想。中文有用無用?這問題根本不值一論,得失自在人心,我們習慣了以功利的角度看問題,卻恰恰褻瀆了價值論的大部分精髓。中文帶給我的,不是很多人眼中「你看了多少小說?」、「網路文學都是垃圾」、「中文系很矯情」、「中文有什麼可研究的?」這些多少有些可笑的標籤,而是思想,是眼界,是方法,不是區區學科劃分所能局限和概括得了的。

轉眼間,已不是那個可以把大把時間揮霍在社團活動、圖書館刷雜書的「大三以前狗」了。考研的壓力如期而至,至今回想,那個每天6:40準時到樓梯間早讀、8:20準時進圖書館、11:10準時吃飯、12:30準時結束午休、14:00準時刷英語閱讀、17:00準時跑步、21:30準時離館(睡覺時間隨意)的人,彷彿已經達到規律作息的巔峰。彼時尚且不太流行微信朋友圈之類,自也少了許多碎片式生活。朋友之間晚餐後散步吐槽、雪地里嬉戲玩耍,時不時還在主樓報告廳蹭一場話劇——生活彷彿是在為一個目標疲於奔命,但箇中滋味的酸甜苦咸,唯有親歷者方能體悟。

三年研究生更是轉瞬即逝,中傳並不是一個學術氛圍濃厚的學校,但並不代表自己不能有所作為。懷著對中文的熱愛,特別是在周和軍老師領入門的文藝理論方面,我在導師的指導下尚得於此有所耕作,不多贅述。也許在一些人看來,研究生的三年甚至比本科還要閑,而我仍是那句話:選擇決定自己的一切。猶記研一4次熬到凌晨三四點寫論文,甚至有次論文是在南開二主教里完成的;研二如願主持了感興趣的課題,參加了國際學術會議,出版了自己的文學處女作,完成了大四畢業就想實現而未曾實現的川藏騎行夢……

至於研三,可以說充滿血淚,也是一生中第一次站在「自我社會化」起點的決定時刻。「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從小聽到生繭的話,到如今方才徹底領會。

我的失敗始自清華申博的落榜,我不願在此過多吐槽中國的學術環境,也不想把落榜歸結於本科非211、985的學歷,更不願把自己諸多的學術成果拿來與那些出身優異的人硬拼。只是想說,別人經驗里「找不到工作才讀博」的邏輯,於我正相反。我是一個有學術追求的人,或者至少是願意在更高平台上對文藝學有所耕耘的初生牛犢,當我發現學術前途一片迷茫之時,才下決心轉變一直以來的執念,走上謀生的路途。

在北京,本科非211、985可以說是個噩耗,頂著名校光環的人太多,會發現自己不過是芸芸眾生中的一隻螻蟻。13級的畢業生想必更有體會,這也是我們一路走來最想告訴中文系學弟學妹們的:本科已然如此,想改變命運,就得橫下心來讀985或至少211的名校(也許以後是雙一流)研究生,而且要麼在專業上佔優勢,要麼就是靠綜合類大學的名氣,否則電子篩簡歷一關就很難過,比如北京的校招簡歷,研究生學歷是最基本的檻兒。當然,如果能夠靠一技之長吃飯,也是再好不過,但我相信,中文系的大部分童鞋和我一樣,並沒有特別突出的技術專長,所以,靠學歷標籤和文字基本功謀生也是個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經歷十幾次校招考試,過程苦不堪言。好幾次5點多起床,正裝加身,洗去眼屎,打好領帶。準備趕早高峰的前一班地鐵,之後還要在肆虐的寒風中騎十幾分鐘小黃車趕到單位面試;甚至在國考的前一天,還參加了一個報社三個小時的筆試直寫到手軟還未寫完;甚至連續兩天三四場筆試接踵而至,榨乾自己所有的知識儲備;甚至於秋招結束,還沒有一個像樣的offer在手……

有時候甚至懷疑,留在北京的執念是不是值得,央企、國企、央媒,北清人師一大幫嗷嗷待哺的應屆生都在過關斬將,自己能不能佔有一席之地?可是那種「有家難回」的失落也時時困擾著我,在京津求學七年,早已不是當年高中畢業的傻白甜,社會學中講的「陌生人」,後殖民中的「飛散」者,又怎不是我們這些離家在外學子的身份寫照?每念及此,便咬牙堅持著不放過每個筆試面試的機會。都說找工作考驗能力倒在其次,最重要的是對意志的磨練,這話一點不錯。

至於國考的經驗,相信網上多如牛毛。我更願意鼓勵大家多練寫作,在愛好讀書的基礎上,把思緒的火花記錄下來,畢竟申論對寫作能力的考查有目共睹,而寫作能力並非一日甚至數月之功,而是堅持打磨出來的。

走筆至此,言有盡而意無窮。正如電影《誰的青春不迷茫》所表現的那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青春、自己的選擇,正是不同的道路、不同的人生才組成了豐富多彩的人類社會,薩特給我們存在主義式的人生啟迪,自由主義也尊重個體選擇的無貴賤、無高低,也應了《哈利波特》里鄧布利多的那句:It is not our abilities that show what we truly are, it is our choices。

如果你曾看過《人類的群星閃耀時》,就會為書里的一句話所打動:「一個人類群星閃耀時刻出現以前,必然會有漫長的歲月無謂地流逝而去,在這種關鍵的時刻,那些平時慢慢悠悠順序發生和並列發生的事,都壓縮在這樣一個決定一切的短暫時刻表現出來。」我想,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生活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平淡中度過,無論考研也好,找工作也罷,都不過是群星即將閃耀的那一時那一刻,而懂得面對平淡甚至枯燥,遠比希冀一個偉大時刻的來臨更值得我們思考。這也正是周星馳在「西遊」系列一再表露的: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我們在追逐理想的路上,始終不忘初心,那麼在午夜夢回的時候,便不會因心有不安和不甘而自怨自艾。

相信許多16、15、14級的童鞋已經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走得正酣,我真心祝福他們,羨慕甚至敬佩他們,他們有我們不曾有過的閃光點,值得我們「天外老一輩革命者」學習。

最後還想說的是,如果你的大學生涯出現過你愛的人,請盡全力對TA好,莫讓未來的歲月為曾經的不成熟留下遺憾。

GIF/1K

編輯:紀乃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風雅天外 的精彩文章:

TAG:風雅天外 |

您可能感興趣

願你走出仲愷,歸來仍是少年
願你走出半生後,歸來仍是少年
願你們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願您走出半生 歸來還是少年
願你走出半生,歸來仍是遊戲少年
兩人同演《天外飛仙》,他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而她卻不溫不火
伴讀,願你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成年人應該看看,願我們走出半生,歸來依舊是少年
你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北川年輕人:我留下來,是為了讓家鄉走出去
願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說出來,走出去——聽過來人講產後抑鬱
走出去就是晴天,所有資源都撲向我
情話短句:願你走出半生 歸來仍是少年
你雖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願君走出半生,歸來依然少年
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願你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90年代的我們
「願你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這話最早是誰說的?
張韶涵:願你走出前半生,歸來仍是夢裡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