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夏天看點清涼的,你知道七億年前的地球是個雪球嗎?

夏天看點清涼的,你知道七億年前的地球是個雪球嗎?

輸入名字

溯鷹

構造地質學博士,科學松鼠會成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從天地初開到洪荒辟離,從生物滅絕到板塊漂移......在每個亘古的歲月里,都有值得講述的有趣故事。我是溯鷹,一位回溯地球歷史的旅人,很榮幸成為您的Storyteller。

對浮生須臾的人類來說,地球46億年的浩瀚歷史,無疑是一部充滿震撼的長鏡頭。有太多封存在時光深處的場景,足以衝擊我們最極限的想像力。比如說,你能腦補出整個地球被冰封時的樣子嗎?這不是特效大片也不是魔幻現實,而是可能發生在七億年前的真實場景。

在這段時期,整個地球幾乎被凍成了宇宙「大雪球」。從極地到赤道,地球的表面全部被冰蓋所遮覆。乾燥的空氣磨蝕著蒼涼的陸地,廣袤的大洋被全部凍結,哪怕你站在熱帶,感受到的也是今日南極的溫度;腳跨赤道,看到的也不外乎是一片晶瑩的蒼白。這就是新元古代的「雪球事件」(SEE, The Snowball Earth Event),整個地球46億年的極寒紀元。

「雪球地球」的想像圖

圖片來源:網路

雪球印象

雪球事件發生在距今七億年前。七億年,在歷史的長河中,實在是一個頗為尷尬的節點。對地球誕生的原點來說,它足夠漫長。40億年的光景,早已讓地球演化成一個成熟的行星,它有了板塊構造,有了穩定的大氣,有了遍布海洋的簡單生命,一切看上去早已井然有序;然而,對於站在時空這頭的我們,七億年又顯得足夠遙遠,遙遠到比寒武紀生物大爆發還要早上兩億年。那個時候,不僅恐龍們的中生代是遙遙無期的未來,甚至連三葉蟲和角石也尚未登上地球舞台,只有藍藻等單細胞生物,統治著當時那尚未喧囂的海洋。它們在廣闊的潮坪上安靜地棲息,隨著潮漲潮落,堆疊起樂譜般的紋層。這些層層疊疊的藻類遺迹,是後世唯一可以觀察到的生命印記。

七億年前的雪球地球。

雖然不熱鬧,但元古代的這幅光景,還是擁有一顆宜居帶內的星球該有的生機與活力。然而,全球冰川就這麼突如其來地封禁了一切。先是從兩極開始,冰川逐漸向低緯度進軍,直至把熱帶的暖風與浪花,全部凝固在肅殺的極寒中。儘管無法直接目睹當時的環境巨變,但我們能夠在遙遠的太空中,找到當時地球大致的形貌。歐羅巴(Europa),木星的第二顆衛星,一顆圍繞著巨人旋轉的晶瑩小球。與我們印象中多數坑坑窪窪的灰色星體不同,木衛二有著淡藍而細膩的外衣,那是它冰質的外殼。這顆遙在5億公里開外的異星,神似七億年前我們自己的溫暖家園,曾經的樣子。

雪球地球(上)與木衛二(下),它們身處不同的時間與不同的空間,情景卻是高度相似。

雪球事件一如鬼魅般來去匆匆,在元古代末期留下印記後,便馬上消失在一如既往的溫暖中。在此後數億年的時光里,它再也未曾重現,以至於人們直接用此次事件,來命名地球歷史上這段非同尋常的時期。成冰紀(The Cryogene),三個肅殺的字眼提醒著人們,這生機勃勃的地球上曾有過一段冰雪漫布的紀元,在彼時,冰川遍布四海;在彼時,赤道白雪皚皚

七億年前的往事拼圖

人們究竟是靠什麼線索,斷言當時的地球是這麼一個宇宙級的「大雪球」呢?靠岩石。滄海桑田、往事不復,只有岩石的殘片,是唯一能夠穿越時空,將塵封的往事保留至今的星球遺迹。

作為岩石王國里的環境指示物,沉積岩——由地表沉積物壓實固結而形成的岩類——是反映當時地表環境的直觀快照。一層層的沉積岩,構成地層;一套套地層,又構成大陸表面直接披覆的「外皮」。所謂大陸,不外乎是藍海中一座座龐大的「移動方舟」,它們會漂移、會裂解、也會在某些時段合眾為一。今天你腳下大地所處的位置,可能與千萬年前大徑相庭。除了位置不一樣,大陸表面的環境也在無時不刻地改變著。這也是為什麼哪怕你在乾旱的內陸,也有機會找到淺海貝殼的原因。

大陸漂移在這顆星球上延續了數十億年,但科學家們卻有一套完善的方式,揭示出大陸上的每一塊沉積岩形成於何時、何地、以及何種環境,並以此來還原大陸漂移和環境變遷的歷史:利用層序律和同位素時鐘,他們能夠確定出地層形成的年代;利用沉積岩中含磁礦晶的排列方位,他們能夠還原出大陸當時所處的緯度。岩石的結構與構造,可以揭露沉積物生成的環境;而地層間的疊置關係,則記錄著環境的演化與變遷。時間、地點、環境,當所有的鋪墊都已到位,剩下的,就是怎麼把遙不相及的殘片,拼合為一個完整的故事了。

雪球事件的野外證據:被冰川攜帶的巨礫,突兀地「砸」入穩定沉積的地層。

在全球的各個大陸上,都或多或少地殘留著元古代地層的遺迹。從蘇格蘭到納米比亞,從澳州腹地到中國三峽,當人們觀察這些屬於7億年前形成的地層時,發現它們基本上都殘留著冰川曾經覆蓋過的痕迹:這些沉積岩有著淺海波浪所形成的、獨特而細膩的紋層,在這些紋層中,截然分布著碩大的冰積巨礫。在外動力地質作用中,除了冰川外,大概沒有什麼外力能夠如此「偶然」地把完全不屬於一個水動力量級、甚至來源也截然不同的沉積物,放置到正常情況下完全「不該出現」的環境里了。這樣的構造,往往出現在高緯度地區。通過古緯度還原,我們卻發現7億年前這些地層根本不是高緯度的極區特產,幾近覆蓋了從極地到赤道的全部地域。這樣,對「岩石古卷」的破譯,最終把兩個看上去風馬牛不相及的辭彙——赤道和冰川——活生生地湊到了一起。

來自五洲四海的更多數據,最終拼合成了一幅明晰而又生動的畫卷:一個遍布著冰雪的白色地球。當故事的塵埃已經落定,科學家的焦點,便放到了背後推手的位面。不要太樂觀,因為接下來所發生的一切,似乎是一個必然註定的死局。

死局

死局是如何形成的?是所有不利因素偏偏在同一時刻出現,聚為合力,抑或是因果相連,形成一個越來越強有力的反饋鏈?很不幸,當時的地球,似乎這兩者都佔了。

先說說合力的使然吧。一切的始作俑者似乎還是大陸漂移。古緯度還原表明,在當時的地球上,各個板塊已經聚合為聯合大陸,處於中低緯度區間。由於大陸的表面是岩石,相較於大洋,對太陽光的反照率(albedo)要強得多,而低緯度偏偏又是地球接受太陽光最多的區域。陸地增加的直接後果,便是單位時間內整個地球系統獲得的太陽能更少了。地表的溫度輸入主要靠陽光。「凈收入」變少,是全球變冷的「第一推力」。

反照率增加的形象表示。隨著中低緯度地區陸地面積的增加,地球反照陽光的量越來越大,使得整個地球系統獲得的太陽能愈發減少。

地表之上,還有個大氣層。溫度的輸入是一回事,但維持又是另一回事。地表溫度的維持主要靠溫室氣體——比如二氧化碳(CO2)等對太陽能的鎖定。大量陸地聚集到低緯度,對大氣CO2的含量是一個極為負面的影響因素。熱帶降雨活躍、大氣潮濕,導致大陸岩石圈風化作用空前活躍。在風化作用中,大氣中的O2、CO2、H2O等成分被消耗,並隨著生成物進入岩石圈,從而退出大氣循環。當大氣中「凈流通」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減少溫室效應便隨之減弱。環境的溫度逐步降低,冰川一步步生成並擴大,冰期就在這樣的遞減中,悄然而至了。

到了冰川擴大的時候,事情就變得更加不可挽回了,冰川本身便是上述合力的結果,但更可怕的是,它本身恰恰是全球持續變冷最有效的誘因。回到反照率這個概念上。說到反射太陽光,無論海水也好、岩石也罷,又有誰能跟晶瑩的冰雪相比?另一方面,當水體擴大結冰,蒸發會越來越少,大氣中能夠維持溫度的水蒸氣含量也驟然下降。反照率的激增和蒸發率的驟減,直接將「冷室效應」帶入了一個持續堆棧的死循環。環境學模擬表明,當地球表面有一半被冰覆蓋的時候,全球凍結將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換句話說,一個冰雪滿布的全球,將會成為這個鏈式反應末端必然出現的結局。

這樣的冰蓋,在當時的地球上十分常見,可以說「司空見慣」。

每一個因素里,似乎都找不到破局的希望。合力和死循環牢牢把持著「雪球」形成的每一方面原因。未來將走向何方呢?還好,我們本身生活在一個毫無懸念的「未來」里。現在的問題是,誰又是當時地球的破冰者呢?不是太陽,也不是撞擊的天體,而是地球自己。不要忘了,地球是一顆有著活躍內動力的熱行星。這終將表現出來的力量,叫做火山作用

逃離永恆之冬

火山的及時救援,讓地球從全面的凝結中蘇醒過來。

在今人眼裡看來,被稱為極端火山作用(extreme volcanism)的事件,無疑是生物圈的滅絕級大殺器。在顯生宙歷史上,只要把這個障礙搬出來,生物圈幾乎必然要用一次大滅絕來「交卷」。二疊紀末的大滅絕(>90%海洋物種滅絕殆盡),就是5.4億年來最漂亮的「傑作」。然而在此時,這個讓生物圈聞風喪膽的「大殺器」,卻成了把「死局」盤活,把地球從雪球中拯救出來的功臣。當然,就像對付生物圈那樣,對付冰雪的套路其實也沒什麼新鮮的:兩者都不是靠岩漿的溫度來直接「烘烤」,而是靠輸出氣體來間接改變大氣圈的成分

相比火山活動的「明火」,火山造成的氣體釋放,對氣候造成的「潛移默化」影響更加深遠

圖片來源:Education for Everyone

當時那些被封進岩石圈,從而退出大氣循環的溫室氣體大概不會忘記,地球本身——其實是一個更加龐大的循環系統。鎖進岩石圈?不要緊。岩石還要在板塊構造的循環中被帶回地幔裡頭呢。當岩石的枷鎖融化為流動的岩漿,氣體也就重獲了自由。隨後,只等火山作用適時打開重歸地表的通道,這些溶於岩漿的揮發分(volatile),便會隨著洶湧的熱流一道,回到久違的大氣層了。地表二氧化碳不是被消耗了嗎?從地球內部再放出來一些就是了。

雪球時期,由於大量冰蓋的影響,全球的岩石風化率進入了一個歷史低位,地表溫室氣體的消耗因素幾乎「觸底」。此時,火山作用的凈輸入便顯得尤為突出了。火山持續溢氣,大氣中的溫室氣體越聚越多,當它們的比例重新升高到足以「封存」陽光的熱量,使平均溫度能夠重回冰點之上時,「白地球」便開始融化了。久違的藍海出現,生命的家園復甦。然而始料未及的是,在經歷「冬眠」後,生物圈的反應,遠遠超出了元古代長期以來的「平靜」樣子。一個從雪球中醒來的生物圈,將要給地球帶來多大的變革呢?

極寒終末,世界蘇醒

從埃迪卡拉生物群(Ediacaran biota)的誕生到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哪怕今日,人們也很難能徹底說清楚這段時間的地球,究竟孕育著怎樣的瘋狂事件。在經歷雪球事件之後,生物圈獲得了一場幾乎是「迸髮式」的發展。長久以來被單細胞生物所統治的時空,隨著雪球事件的結束而一併瓦解。多細胞的複雜生命,輻射性地擴展到了地球的每一個角落。複雜生物的全方位「爆發」,直接完成了地球歷史宙(Eon)一級的更替。隱生時代結束了,地球進入了它的第四宙級——顯生宙(The Phanerozoic)。生命從此成為地球的「顯學」。

埃迪卡拉生物群是已知最早的多細胞生物化石,存在於6億多到5億多年前,最早於澳大利亞的埃迪卡拉發現,圖片是埃迪卡拉的一種典型化石,屬於一個早已滅絕的門Proarticulata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這5.4億年,是人類「自己的故事」,生命見證了一個個優勢類群的崛起,也見證了慘不忍睹的絕滅。高山依然在隆升和剝蝕,海洋也依然在擴張和閉合,但是,神秘的「雪球」再也不曾出現過了。

未來,地球還會出現雪球事件嗎?老實說,不知道。儘管我們無法預測那麼長遠的未來,但不妨讓我們對文明自身的抵禦機制報一份謹慎的樂觀。畢竟這是人類的時代。就算雪球歸來,這顆星球也早已不再是單細胞的世界,而是文明與智慧的家園。自然的變數、未來的文明,在兩者之間,命運的天平到底將傾向何處?在把籌碼押給人類之前,至少我不希望看到,當生態災難的魅影開始出現時,有人指著它說:「瞧,這是我們自己,一手釀成的災難!」

雖然對於地球本身來說,人類也好、雪球也罷,終歸也都不是什麼大問題。

備註

本文所謂的「雪球事件」,特指發生在新元古代,資料詳實程度最完善的一次。科學界有聲音認為,在前寒武紀歷史上曾發生過數次雪球事件,比如太古代時期的休倫大冰河。由於這些事件涉及到太陽系早期更複雜的模型,比如弱日悖論(The Faint-Young-Sun Theory),與後期穩定環境下的災變差異較大,故不在此文的討論範圍內。

作者:溯鷹

編輯:紅色皇后

排版:紅色皇后

來源:科學松鼠會

題圖:pixabay

科學松鼠會,是一家以推動科學傳播行業發展為己任的非營利組織,成立於2008年4月。我們希望像松鼠一樣,幫助公眾剝開科學的堅果,分享科學的美妙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夏天 的精彩文章:

用花露水還是點蚊香?夏天不想蚊子咬寶寶,用這個最合適!
這個夏天,有一場怦然心動叫車金寶遇上犀牛市集
夏天就活該油光滿面?那是因為你沒有這10款乳液!
夏天窗戶到底開著好還是關著好?後悔我家做錯了27年!
旅行日曆:芒種,夏天到了

TAG:夏天 |

您可能感興趣

世界地球日:48年前的今天,地球是什麼樣的?
三億年前的地球是什麼樣子?
7億年前,地球曾是一顆雪球
40億年前的地球是什麼樣子?跟太陽一樣是個火球!
盤點那些二戰後在地球上消失了的國家,看看你知道幾個?
盤點地球上現存在的9個神秘天坑,你去過哪一個呢?
為什麼地球現在只有一個月亮呢?聽說之前地球有兩個月亮!
「世界地球日」:今天,你吃塑料了嗎?
地球上的「死亡地帶」,太陽一年才升落一次,半年晚上,半年白天
地球上最貴的食物,最後一個你竟然天天吃!
地球一小時:昨天你熄燈了嗎?
百年後,這些國家就要從地球上消失了,日本上榜,網友:快點沉了吧,太磨嘰!
30億年前的地球是什麼樣?土衛六就是遠古地球?
地球上一天是24小時,月球上一天幾個小時?了解了你才會恍然大悟!
宇宙揭秘:在一千光年外的星球上,能否看到一千年前的地球?
如果地球有很多個月亮!日本這個彈丸之地會馬上遭殃!
就在下個月!一顆摩天大樓般的小行星將與地球擦肩而過
「異地戀16年」見面橫跨大半個地球,想看看這樣的愛情么?
幾千年前的中國古代早就知道,地球是懸空的的
幼年和成年都在地球的奧特曼,第一個天天惹事,第二個長大成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