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三筆記(一),果斷收藏!

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三筆記(一),果斷收藏!

歷史君說:

為了期末備戰和准高三同學們更好的複習,歷史君前兩天給大家推送必修課本一、二的總結,今天推送的是必修三的上半部分,不要錯過哈~(必修二的下半部分公眾號里回復「必修二(2)」即可)

第1課 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

1、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原因

(1)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

(2)經濟上:井田制崩潰(鐵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漸確立

(3)階級關係上:「士」階層的活躍和受重視

(4)思想文化上:學術逐漸下移,「學在民間」(私學)出現

2、「百家爭鳴」的含義

是指春秋戰國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湧現及各流派爭芳鬥豔的局面。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各派主張各不相同,而在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處。儒、墨、法諸家,側重於政治道德;道家側重於對宇宙本體及其發展規律的探索。各家學說的中心及其最後歸宿,都是為了求治國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這反映了中國文化的共同精神。

3、「百家爭鳴」意義

(1)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長的過程中形成發展起來的,並在日後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

(2) 「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對當時和後來社會歷史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二、早期儒學思想家的思想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與「禮」的學說;主張建立一個禮樂文明的社會。注重政治與人事,對鬼神敬而遠之。

(2)教育思想:開創了中國古代私人講學之風;把自己的思想主張貫穿到教育活動中;注重人的全面發展。

(3)孔子的歷史地位:儒家學派創始人,教育家,文化傳播者。

2、孟子

(1)思想內容:孟子繼承了孔子學說,並對其「德治」思想進行發揮,提倡「仁政」學說,並提出「民貴君輕」思想。

(2)影響:對儒家思想發展有重要貢獻。

3、荀子

(1)主要思想:強調「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還對「禮」進行深入的討論。

(2)地位:廣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華,豐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內容,成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三、其他學派的主要思想

1、道家(老莊之學)

(1)老子

「道」是世界根本;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小國寡民」社會。

(2)莊子

宣揚天道與自然無為;追求「逍遙」。

(3)影響

老莊崇尚自然,主張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傾向,對中國古代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

2、法家

(1)李悝

在魏國變法:獎勵耕戰、嚴刑峻法。

(2)商鞅

在秦國兩次變法:廢舊制度、重農抑商、加強中央集權、以吏為師。

(3)韓非子

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將法家理論系統化;主張加強君主集權、厲行賞罰、獎勵耕戰;主張「事異則備變」。

(4)影響

對中國專制主義政治體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統一全國,起到了重大作用;兩漢後,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體系中,成為維護專制政權的工具。

3、墨家

(1) 墨子

「兼相愛、交相利」;非攻、尚賢、尚同、非樂、非命、節葬、節用;在認識論和邏輯學貢獻。

(2)影響

漢代以後,逐漸湮沒失傳。

第2課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一、從「無為」到「有為」

1、漢初的「無為而治」

(1)原因

秦末戰火頻繁,社會經濟破壞嚴重——漢初社會貧困。為了恢復生產和安定人心,統治者吸取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

(2)措施: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休養生息政策)

減輕田租;

免自賣為奴婢者為庶人;

讓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

免除一定的賦稅和徭役。

(3)影響

積極作用:經濟恢復和增強;人民生活安定;社會繁榮,國力日盛

消極作用:社會潛伏著危機:王國問題、土地兼并、匈奴為患等

2、從「無為」到「有為」

(1)原因

漢初的休養生息使漢朝經濟恢複發展,國力日盛(基礎、條件)

社會潛伏著危機( 王國問題 諸侯勢力膨脹 ;土地問題 階級矛盾尖銳;邊境問題 匈奴為患)

(2)目的

加強中央集權適應國家統一發展的形勢 鞏固統治

(3)主要措施

政治上 ——頒布推恩令(諸侯王死後,嫡長子繼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為列侯,列侯歸郡統轄。)

軍事上——對匈奴採取強硬政策北擊匈奴 衛青 霍去病

思想上——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建議

經濟上——改革幣制;鹽鐵官營;平抑物價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提出

1、提出者:董仲舒

(1)董仲舒的歷史地位

漢代儒家代表人物,使儒家思想成為我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關鍵人物。

(2)董仲舒的生平

生活在文帝、景帝、武帝時代,大學問家,三次應對,得到武帝賞識。

著作:《春秋繁露》 《天人三策》

董仲舒對《春秋》的解釋十分著名,他的各項學說都可以從《春秋》中找到根據,換句話說,他的理論權威來自《春秋》,這是他把自己的著作稱為《春秋繁露》的緣故。

(3)貢獻(其思想特點)

把道家、陰陽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時代特色的新儒學體系。

2、思想主張

(1)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主張——中央集權需要

(2)提出「君權神授」的政治思想和「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學說——加強君權需要

(3)提出「三綱五常」,——為人處世標準

3、影響(扭轉局勢 付諸實行)

董仲舒的思想主張,對於扭轉內外鬆弛的局勢十分有利,深受漢武帝的賞識。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並付諸實行。

三、儒學成為正統

1、漢武帝尊儒的措施

(1)政治方面:起用很多儒學家參與國家大政。他規定,地方定期選出孝子、廉吏當中央任官,甚至還擢昇平民、儒士為相。這明顯擴大了官員的隊伍,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鞏固了封建統治基礎,成為漢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給後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面提供了寶貴的借鑒和啟迪。

(2)思想方面:採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3)教育方面:儒家經典「五經」為國家規定的教科書。興辦太學和設立地方學校進行儒學教育。(這是封建國家利用政權的力量興辦教育、提倡儒學,其必然對整個社會的教育事業有一定的導向作用。)

2、西漢的儒學教育狀況

(1)儒家經典成為國家規定的教科書,教育為儒家所壟斷。

(2)設立太學,儒學地位大大提高。

(3)在各郡縣設立學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統。

3、獨尊儒術的結果——正統思想 文化主流

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治者推崇的正統思想,逐漸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第3課 宋明理學

一、三教合一

1、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學的獨尊地位被動搖。

儒學地位動搖的原因:從漢末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不安,士人對儒家思想產生懷疑;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對儒學的衝擊。

2、隋唐時期三教合一,儒學正統地位受到嚴重挑戰

(1)隋朝,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的主張,又稱「三教合一」,主張以儒學為主,調和並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

(2)唐朝,統治者奉行三教並行的政策,即尊道、禮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發展,開始挑戰儒學的正統地位。

3、儒學復興運動的掀起

(1)先聲——韓愈

(2)掀起——北宋士大夫們

二、程朱理學

1、理學

(1)概念:北宋時期,儒家學者衝破漢唐儒學的束縛,融合了佛道思想來解釋儒家的義理。他們建立了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稱之為「理學」。

(2)興起的社會條件:宋代為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重文輕武,倡導尊儒讀經;宋代農業、手工業經濟的發展,科技文化的進步,理學對自然及社會規律的思考正是宋科技文化發展的結果;從魏晉至唐,儒、佛、道三教長期論爭和融合奠定了基礎。

2、程朱理學的代表人物

程顥、程頤、朱熹。

3、程朱理學的主要思想

(1)二程理學(北宋)

「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萬物只有一個天理,先有理後有物。——核心思想

(這是理學的核心思想,也是典型的客觀唯心主義。)

天理」和倫理道德直接聯繫起來。

認為「理」不僅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則,也是人類社會的最高法則。三綱五常等封建倫理道德和封建制度、封建秩序都是天理的體現,是不可改變的。認為天理是世界的本原,體現在社會上是儒家的道德倫理,體現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主張通過「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程、朱主張就世間萬事萬物而體認天理。格物窮理,是教人從待人接物的具體事情中去體認道學家所講的天理。格物是致知的基礎,致知則是格物的目的和深化。致知是指通過格物達到對於天理的真知。

(2)朱子學——朱熹理學的集大成者

天理與三綱五常的緊密聯繫,提出天理就是作為道德規範的三綱五常,強調「存天理,滅人慾」

「格物格致」的深化:「物」的概念——「物」,指天理、人倫、聖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於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學之真。

4、程朱理學的在當時產生的影響

(1)適應了統治階級的需要,南宋以後成為官方哲學。

(2)《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後世科舉考試的教科書。

(3)學術思想流傳海外,在日韓形成「朱子學」。

(4)用三綱五常維繫封建專制制度,壓抑、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儒學士大夫積極維護封建統治秩序,還致力於社會道德教化工作)

三、陸王心學

1、代表人物:陸九淵(南宋)、王陽明(明朝)

2、陸九淵的「心學」主張

把「心」作為宇宙萬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張

強調「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認為天地萬物都在心中

認為窮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內心就得天理

3、王陽明的「心學」主張

(1)王陽明 「心外無物」、「心外無理」

(2)「致良知」「知行合一」

王陽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強調道德的自覺和主宰性

四、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的比較

1、共同點:

(1)內容相同:都是儒學的表現形式,都繼承了孔孟「仁」「禮」的思想,都認為世界本原是「理」。

(2)影響相同:都有助於統治者維護專制統治,都壓制、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都重視主觀意志力量,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對塑造中華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積極影響。

2、不同點:

(1)對世界本原的具體認識不同:程朱理學認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陸王心學認為世界本原是內在的「心」,認為本心是「理」。

(2)把握「理」的途徑不同:程朱理學主張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認識和把握「理」,陸王心學提出,求「理」就是進行內心的反省,克服私慾,回復良知就能成為聖賢。

第4課 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

一、明清之際儒家思想活躍的主要原因

1、經濟上:商品經濟活躍、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並有所發展,但受到重農抑商政策和封建專制統治的嚴重阻礙(根因)

2、 政治上:君主專制統治空前強化,封建制度漸趨衰落;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尖銳,人民起義不斷;

3、思想上:宋明理學僵化,束縛思想、扼殺個性;

4 、階級關係上:工商業者階層擴大,要求發展商品經濟,反對封建束縛;

二、明朝後期進步思想家李贄「離經叛道」

李贄自稱「異端」,代表作——《焚書》《藏書》

1、李贄的主要思想主張(即:李贄「離經叛道」的表現)

挑戰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反對以孔子的是非為標準,認為是非標準應隨時代變化而變化

揭露道學家的虛偽,強調人不應脫離基本物質生活去談仁義道德

反對男尊女卑和封建禮教,主張個性解放

2、對李贄思想的評價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要求,帶有民主色彩

他的思想,直接衝擊了儒學的獨尊地位,促進人們的思想解放和反封建民主思想的產生

具有鮮明的反封建的叛逆色彩和頑強的戰鬥精神

三、明末清初的三大進步思想家——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

1、三人共同的生活背景

(1)三人都生活在明末清初民族矛盾和階級鬥爭十分激烈的動蕩年代

(2)都參加過抗清鬥爭

(3)都隱居著書立說

2、三人各自的代表作

(1)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

(2) 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日知錄》

(3)王夫之——《讀通鑒論》

3、三人主要思想觀點

(1)黃宗羲

黃宗羲的主要觀點

a/ 猛烈抨擊君主專制制度,認為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

b/ 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主思想

c/ 提倡法治,保證人民的基本權利

d/ 反對重農抑商,主張工商皆本

對黃宗羲思想的評價

黃宗羲抨擊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對以後反專制鬥爭起了積極作用。

(2)顧炎武顧炎武的主要思想觀點

a/ 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進步思想

b/ 提倡「經世致用」,到實踐中求真知,力求解決國計民生的現實問題

評價

以崇實致用的學風和鍥而不捨的學術實踐,開一代樸實學風的先河。

(3)王夫之

王夫之的主要思想觀點

a/ 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變化發展的,發展變化是有規律的

b/ 主觀的認識是由客觀對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過考察都是可以認識的(王夫之是傑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

c/ 認為靜止是相對的,運動是絕對的(王夫之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評價

王夫之的唯物主義思想,啟示了近代人們的思維方式,具有劃時代意義。

4、對三人進步思想的評價

明清之際的思想批判,是明清時期封建社會漸趨衰落、資本主義萌芽產生髮展在思想文化領域內的反映,對社會產生了巨大的衝擊

【三人進步思想的實質是:儒家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新發展】

三人對傳統儒學的批判繼承,構建起具有時代特色的新思想體系,使我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生機, 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

三大進步思想家反對君主專制、倡導經世致用和唯物思想等,對近代民主思想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具有解放思想的歷史進步性

第5課 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

一、「人是萬物的尺度」——智者學派

1、智者學派出現的背景

(1)古希臘經濟的繁榮

(2)人的地位的提高

(3)民主政治的發展

2、「智者學派」的概念

(1)公元前5~前4世紀希臘的一批收徒取酬的職業教師的統稱。公元前五世紀,雅典成為人文薈萃的中心,人們崇尚公開的精神。在公開的討論或辯論中,必須具有雄辯、修辭、哲學及數學等知識,於是「智者學派」應運而生。

(2)智者以教授文法、邏輯、數學、天文、修辭、雄辯等科目為業。是一些在哲學、邏輯學、認識論、倫理學、政治學、講演術和其他一系列知識領域內深刻而大膽的改革家。他們並不構成一個固定的學派,也沒有統一的學說,只是在思想傾向上有共同之處,遂被稱為一派。由於智者的觀點與蘇格拉底、柏拉圖相對立,被後者貶稱為詭辯家。

(3)智者的哲學研究的中心是人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問題,換句話說,他們注意的是社會政治和倫理方面的問題。他們之所以注意社會政治和倫理方面的問題,是和他們本身出現的社會背景分不開的。

3、代表人物:普羅泰格拉

公元前5世紀希臘 哲學家,智者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著作除少數片斷外,均已失傳。他的思想,只能從柏拉圖的對話《泰阿泰德篇》、《普羅泰戈拉篇》中見到。

4、思想主張

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強調人的價值

反對迷信,強調自由,認為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都是人為的產物

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判斷標準,不應強求一律

5、影響

智者學派是希臘社會發展,特別是民主政治發展的產物,他們很少有系統著作傳世,但他們在當時和對後世(尤其是西方)仍有相當影響。

(1)智者開始了用人的眼光去觀察世界的有益嘗試,並從自己的新方法中得出了與以往不同的結論。

(2)智者的啟蒙作用在於對自然、社會、國家、政治、法律、道德、人類社會的形式和規則,以及人在世界中的地位與作用的認識明顯合理化了。

二、「美德即知識」——人文主義的升華

1、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前469年—前399年,古希臘著名哲學家,他和他的學生柏拉圖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被並稱為「希臘三賢」。他被後人廣泛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

2、思想主張

(1)倡導「有思想力的人是萬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們的道德值觀,以挽救衰頹中的城邦制度;

(2)提出「美德即知識」的思想,認為社會中的人應該具備美德,美德來自於知識,最高的知識就是人們內心深處的道德知識;

(3)主張「認識你自己」,提出善是人的內在靈魂,教育可使人認識自己靈魂之內已有的美德。

3、意義

(1)蘇格拉底對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類精神覺醒的一個重要表現,他使哲學真正成為一門研究「人」的學問。

(2)崇尚真、善、美。鼓舞人們追求整理和知識。對西方哲學和科學教育起了重要的啟蒙作用。

三、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

1、柏拉圖

(1)生平介紹

柏拉圖(前427—前347年),是古希臘最著名的唯心論哲學家思想家,是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使唯心論哲學體系化的人。他的著作和思想對後世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2)代表作:《理想國》

(3)思想主張

理念論:其主要特點是不相信客觀存在的世界萬物,認為在世界萬物之外有一個「理念」世界,理念看不見摸不著,但它存在於人的頭腦中,人類的目標就是發現自己靈魂深處的理念。

理性主義:柏拉圖把蘇格拉底對真、善、美的認識,發展為對真、善、美的追求,集中體現在他的「理想國」中,這是他描述頭等好的完善無缺的國家之作,是他用以改造現實社會的一種理想模式,這個「理想國」有三個等級:第一等級是哲學家,他們有「智慧」的天性,應該成為國家的統治者;第二等級是武士,他們有「勇敢」的天性,應該保衛國家;第三等級是農民和手工業者,他們有「節制」的天性,應專門供養以上兩個等級。每個人應該安於自己的職位,恪盡職守,別不它鶩。「每個人只有從事一種適合自己天性的職業才能做得最好」。在這個體系中,權利是存在的,但他不屬於個人,而是天生存在於個人所履行的勞務或職責中,它體現了「給每個人以公平對待」的原則;它也存在著不平等,然而這種不平等是依據人的素質的不平等。

2、亞里士多德

(1)生平介紹

亞里士(斯)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臘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之一。

(2)思想主張

「我愛我師,但我更愛真理」

強調理性,但也承認感覺是認識的起源,認為如果沒有感覺,人們就不能理解任何東西

關注自然界和人類生活:他以科學調查的方式研究自然界,創建了嚴密的邏輯論證系統,充分體現了人類不斷追求真理、了解未知的人文精神

第6課 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

一、文藝復興的興起

1、文藝復興首先在義大利興起的原因(義大利有很多得天獨厚的條件)

(1)根本原因:資本主義萌芽首先出現

(2)人才優勢:眾多博學多才的學者

(3)文化環境:更多的保留了古希臘羅馬的文化

2、文藝復興的核心——人文主義

(1)重視人的價值,崇尚人性,要求把人從宗教的束縛中解放出來。

(2)宗教神學: 以神為中心 禁慾和來世 等級觀念 蒙昧主義

(3)人文主義: 以人為中心 現世的享受 自由平等 理性和科學

3、代表人物及成就

文藝復興14世紀發源於義大利,16世紀進入全盛時期,首先表現在文學和藝術領域,其主要代表人物及成就如下:

(1)薄伽丘: 《十日談》為歐洲近代短篇小說開了先河

(2)但丁: 《神曲》文藝復興的先驅

(3)彼特拉克: 《歌集》人文主義之父

(4)達.芬奇: 《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美術三傑

(5)米開朗琪羅: 《大衛》

(6)拉斐爾: 《西斯廷聖母》

4、文藝復興的含義和實質

(1)含義

文藝復興是對古希臘、羅馬文化中人文主義精神的繼承和發展,是反映新興資產階級利益的思想解放運動。「文藝復興」從表面上看是歐洲先進知識分子復興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運動,當時人們認為,文藝在希臘、羅馬古典時代曾高度繁榮,但在中世紀「黑暗時代」卻衰敗湮沒,直到14世紀以後才獲得「再生」與「復興」。這表明了文藝復興的新文化以古典為師的一面,但它不是單純的古典復興,而是反封建的新文化的創造,它表現在科學、文學和藝術的普遍高漲和創新,具有鮮明的時代精神。

(2)實質

文藝復興是反映歐洲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思想解放運動。

5、文藝復興的傳播和意義

(1)傳播:義大利西歐諸國

15世紀後期,新航路的發現刺激了西歐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文藝復興運動由義大利擴展到西歐廣大地區。

(2)意義

思想方面:文藝復興衝破了基督教神學桎梏,喚醒了人的自我意識,高揚了為創造現世幸福而奮鬥的精神,為後來啟蒙思想的出現打下了基礎,

精神方面:為資本主義制度的勝利和發展開闢了道路。

文學藝術方面:文藝復興時期眾多的精湛藝術成為人類藝術史上的絢爛篇章,永放光芒。

自然科學方面:人文主義提倡科學實驗、注重實踐,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學。

二、宗教改革

1、背景

(1)文藝復興的影響。文藝復興中,人文主義學者儘管對宗教保持較為溫和的態度,但其以人為中心的思想極大地衝擊了天主教的精神獨裁,天主教的權威日益受到人們的懷疑。

(2)天主教會對歐洲尤其是德意志的壓榨。

2、性質

是在宗教外衣掩飾下發動的反對封建統治和羅馬神權統治的政治運動。宗教改革是發生在16世紀的一場爆發於德意志,並迅速席捲西歐的社會思想政治運動。實質上是早期資產階級的反封建鬥爭,人文主義思想得以進一步弘揚。

3、代表人物及主張

(1)代表人物:馬丁·路德——「九十五條論綱」( 標誌著德意志宗教改革的開始)

(2)主張

他認為信仰耶穌就可得救,這實際上否認了教皇的權威。

簡化宗教儀式,僧侶可婚配和還俗。

堅持《聖經》高於教皇和教會,並依據希臘文原本把《聖經》翻譯成德文。

君主的權利高於教士甚至教皇,激發德意志的民族意識,得到了很多封建諸侯的支持。

4、擴展及意義

(1)擴展

路德教派

路德教派德意志北部和東北部北歐(瑞典、丹麥、挪威)、美國

加爾文教派

加爾文派瑞士法國、英國和美國等地

英國國教

英國國教(又稱安立甘宗或者聖公會)英國(仍是封建教會)愛爾蘭、蘇格蘭和英屬殖民地。

(2)意義

打擊了西歐的封建勢力,摧毀了天主教的精神獨裁,新教成為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旗幟,並對後來資產階級革命產生了重大影響。

促進了西歐各國民族文化和教育事業的發展。

人文主義得到進一步的傳播和發展。

第7課 啟蒙運動

一、理性時代的到來

1、啟蒙運動的含義

(1)含義:發生在17、18世紀歐洲的一場反對封建專制和教會壓迫的思想解放運動。

(2)核心思想:理性(人的思考和判斷)

(3)性質: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思想文化運動

2、背景

(1)科學:自然科學的推動

(2)經濟:資本主義的發展

(3)階級:資產階級的壯大

(4)思想: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推動

二、法國的啟蒙思想家

1、伏爾泰(1694-1778)

(1)生平簡介

伏爾泰是十八世紀法國資產階級啟蒙運動的旗手,被譽為「思想之王」、「法蘭西最優秀的詩人」、「歐洲的良心」。 18世紀,伏爾泰成了啟蒙運動的旗手。他的名字至今仍是世界上一切不願戰爭、反抗暴力、捍衛民主自由的人們的崇拜對象。

(2)代表作:《哲學通信》、《路易十四時代》

(3)思想主張:

猛烈抨擊天主教會

反對君主專制,倡導君主立憲制;

提倡「天賦人權」,認為人生來就是平等和自由的;

相信法律應以人性為出發點,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孟德斯鳩(1689—1755)

(1)代表作:《論法的精神》

(2)思想主張:反對君主專制,提出「三權分立」學說,認為國家的法律不能違背人的理性,法律應當是理性的體現。

(3)影響:孟德斯鳩的學說否定了封建專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資產階級有關國家和法的理論基礎。

3、盧梭(1712—1778)

(1)代表作:《社會契約論》

(2)思想主張:

「天賦人權」和「人民主權」;

社會契約;

認為人類不平等的根源是財產的私有。

三、啟蒙運動的擴展

1、擴展:法國西歐諸國

2、代表人物及主張

(1)代表人物:康德(德意志哲學家)

(2)代表作:《純粹理性批判》

(3)主張

強調人的重要性,主張主權在民,相信自由、平等的天賦人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相信主權屬於人民,自由、平等是人生來就有的權利。

堅持人應該自律,所有的自由和平等都只能是在法律範圍內的。

四、啟蒙運動的影響

1、從對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影響來看,啟蒙運動所批判和主張的內容,為資產階級取得統治地位,建立資本主義政治制度作了思想和理論上的準備。

2、啟蒙運動的實際指導意義:首先,為法國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準備;其次,啟蒙運動對歐洲其他國家和美洲的影響,啟蒙運動所宣傳的天賦人權、三權分立、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的思想,推動了資產階級的革命和改革,成為近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立國之本;同時,啟蒙思想在英屬北美殖民地和拉丁美洲鼓舞人民拿起武器,爭取獨立。

3、對整個人類社會的影響,啟蒙思想成為人們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8課 古代中國的發明和發現

一、四大發明

1、古代的四大發明

(1)造紙術

A 成就

我國甘肅天水放馬灘漢墓出土的西漢早期的紙,是現已發現的最早的紙。

至東漢時,宦官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使植物纖維紙逐漸取代竹木簡成為古代中國的主要書寫材料。

魏晉南北朝時期,造紙技術進步明顯,紙逐漸成為最主要的書寫材料。

B 影響

書寫材料的革命,促進了歐洲文化的發展

(2)印刷術

A 成就

隋唐時期中國即盛行雕版印刷。

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黃金時代,人們已經使用了彩色套印技術,宋刻本被後世藏書家視為珍品。到北宋年間,雕版工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B 影響

極大推進了中國的文化事業發展。

後來傳播到東亞、西亞、歐洲等地,大大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促進了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

(3)火藥

A 發明歷程

商周時期,人們在冶金實踐中已經廣泛使用木炭。

春秋戰國時期,製作火藥的原料硫磺、硝石已經為人們所熟知。

東晉葛洪的《抱朴子 仙藥》中已提到「火藥」。古代在煉丹時偶然發現了火藥。

唐末,火藥開始應用于軍事。

宋元時期各民族政權之間戰爭不斷發生,火藥在軍事上的應用更為廣泛,技術也得到進一步發展。

B 影響

火藥傳至歐洲後,推動了歐洲火藥武器的發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擊,靠冷兵器耀武揚威的騎士階層日益衰落。

(4)指南針

A 發明歷程

戰國時期中國人就已經知道了磁性指南的特徵,發明了司南。

漢代就製作出了實際可用的司南。

至北宋時即製作了用於航海的指南針,並在南宋時期製作了更為方便和精確的羅盤針,大量使用於當時的海上商船。

B 影響

後經阿拉伯人傳入西歐,指南針的應用,促進了遠洋航行,迎來了地理大發現的時代。

2、概況

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是在兩漢時期,火藥應用于軍事始於唐末,雕版印刷術出現於隋唐;指南針和活字印刷術出現於北宋時期。四大發明先後經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傳播到東亞、東南亞、西亞、非洲和歐洲,逐漸走向世界,極大地促進這些地區生產力的發展。

3、對歐洲的影響

(1)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是書寫材料的一次偉大革命;使紙張很快代替了歐洲中世紀長期使用的書寫材料羊皮紙和小牛皮紙,促進歐洲文化的發展(書的成本降低);

(2)火藥推動了歐洲從冷兵器時代進入熱兵器時代;使歐洲騎士階層日益衰落,封建制度走向瓦解;火藥成為西歐資產階級開拓殖民地的有力武器;

(3)指南針的使用,使西歐人開闢了新航路,迎來了地理大發現的時代;

(4)印刷術經濟、便捷,是印刷業的一大革新;推動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從此,西歐率先進入近代社會,整個世界在其推動下,逐步從古代向近代演變,奠定了在近代世界史的中心地位。

二、《九章算術》和珠算

1、《九章算術》

(1)成書年代:東漢

(2)特點:採用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十進位值制記數法,彙集了許多算術命題。

(3)地位:這些命題的解法採用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運算方法,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應用數學著作。

(4)意義:標誌著中國古代以計算為中心的數學形成了完整的體系,在世界數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2、珠算

中國古代的計算工具,早期採用的是算籌。

三、《石氏星表》和渾儀

1、天文學產生髮展的原因

古代的天文學是在採集、獰獵和農牧業活動中萌生和發展起來的。其目的是觀天象、明方向、知季節、告農時。

2、成就

(1)設置天象觀測機構

據說,堯設有火正、羲和之官,負責觀察日月星辰。後世不少朝代也都設有專門的天象觀測機構。

(2)天文觀測記錄(世界公認最悠久最系統)

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陽黑子及哈雷彗星的記錄

世界上最早的星表:《石氏星表》(世界上現存的最古老的星表)

(3)天文觀測儀器:渾儀、簡儀等

四、《授時歷》和四大農書

1、曆法

(1)曆法發達的原因

古代農業與曆法制訂和農學研究密切相關,歷來備受重視。

(2)成就:

夏朝:《夏小正》

商朝:「殷歷」

秦漢以後:越來越精確

元朝:郭守敬編訂《授時歷》,這比現行公曆的頒行早了三百年。

2、農書

西漢汜勝之的《汜勝之書》、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元朝王禎的《農書》和明朝徐光啟的《農政全書》,是中國古代成就卓著的四大農書。

其中,《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統的—古代農業科學著作。

五、《傷寒雜病論》和《本草綱目》

1、中醫

(1)《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書。戰國問世、西漢編定。是中醫學的奠基之作,中醫學思維方式和理論體系的奠基之作,它總結了前人醫療實踐經驗,提出經絡學說。

(2)《傷寒雜病論》

東漢末年,張仲景總結前代中醫診斷和治療的理論與經驗,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寫出了集大成的中醫專著《傷寒雜病論》。《傷寒雜病論》創造性地提出辯證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後世中醫臨床學的理淪基礎,被後世醫家譽為「萬世寶典」。

第9課 輝煌燦爛的文學

一、從《詩經》到唐詩

1、《詩經》

(1)概況

《詩經》是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也是中國成熟詩歌形成的重要標誌。收入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詩歌,共三百多篇。

(2)內容

《詩經》中的詩分為風(民間的民歌)、雅(正聲雅樂,是正統的宮廷樂歌)、頌(祭祀樂歌,用於宮廷宗廟祭祀祖先,祈禱讚頌神明)三部分。

特點:以四言為主,多重章疊句。內容古樸,現實感強。

(3)影響

經孔子整理編定,為中國古典文學現實主義奠定了基礎,被後世奉為儒家經典。

對我國文學的發展有深刻影響,在中國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2、楚辭

(1)概況

屈原吸收南方民歌精華,採用楚國方言,創造出的一種新的詩歌體裁—楚辭,而《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因此楚辭又叫做「騷體」。

(2)特點

(相對於《詩經》是四言體,句式整齊劃一,內容古樸)楚國方言;句子靈活;浪漫主義色彩。

(3)價值

是抒情長詩,在我國文學史上佔有崇高的地位。詩人把深厚真摯的感情和豐富的想像融於作品中,表達了對人民的無比熱愛。

3、漢賦

(1)含義

文學家以楚辭為基礎,創造出半詩半文的綜合文體--賦,最初的詩詞曲都能歌唱,而賦卻不能歌唱,只能朗誦。它外形似散文,內部又有詩的韻律,是一種介於詩歌和散文之間的文體。賦講究文采、韻節,兼具散文、詩歌的性質,後來逐漸向駢文、散文兩個方向發展。

(2)特點

漢賦詞藻華麗,手法誇張,內容豐富,表現出大一統時代恢弘的文化氣度。

(3)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西漢司馬相如的《子虛賦》和《上林賦》

東漢張衡的《二京賦》

4、唐詩

(1)地位

唐代是中國詩歌的鼎盛時期,代表著古典詩歌的最高成就。唐代不僅詩歌體裁完備,作品內容豐富,而且寫作技巧高超,風格流派繁多,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篇章。

(2)繁榮原因

唐朝開放和繁榮的社會環境 ;科舉考試中以詩賦為主

(3)發展階段及主要代表人物

唐詩的發展經歷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等4個階段.

初唐詩歌。是唐詩繁榮的準備時期。

初唐詩人及代表作

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主張作詩要有「風骨」的陳子昂《登幽州台歌》

盛唐詩歌。詩歌創作的黃金時代,唐詩的發展達到了繁榮的頂峰,詩壇上名家輩出,流派眾多。

盛唐詩人及代表作:

邊塞詩:高 適 《別董大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邊塞景物的雄奇壯觀和軍旅生活的英武豪放)

山水詩:孟浩然《宿建德江》、王維《山居秋暝》(描寫悠閑寧靜的山水田園生活)

盛唐時期成就最高的當屬李白、杜甫。

「詩仙」李白——浪漫主義詩人:《早發白帝城》、《蜀道難》

「詩聖」杜甫——現實主義詩人:「三吏」、「三別」

中唐詩歌。唐代中後期,王朝的鼎盛期已過,但詩歌創作仍未衰歇

中唐著名詩人及代表作

中唐時代成就最高的詩人是白居易:諷喻詩-《秦中吟》《新樂府》;敘事長詩-《長恨歌》《琵琶行》

晚唐詩歌。李商隱和杜牧是晚唐詩人中的佼佼者,後人把他倆稱為「小李杜。

晚唐著名詩人及代表作

杜牧《江南春》、李商隱《無題》

二、宋詞和元曲

1、宋詞

(1)含義

它是詩的另一種表達形式,句子長短不一,更便於抒發感情,這就是詞。

(2)產生背景

商業發展,城市繁榮,市民數量的不斷增加,能夠歌唱的詞更能適應市井生活的需要

主要派別及

(3)代表人物

婉約派:(內容單調,細膩柔弱,情緒婉約)

柳永(北宋);李清照(兩宋之交)

豪放派:(豪放激憤,氣勢雄偉,內容以記事、說理為主,表達內心感慨)

蘇軾(北宋);辛棄疾(南宋)

陸遊(南宋)其詞作品既有豪放的佳作,也有婉約的名篇。

2、元曲

(1)含義

宋代民間興起一種新的詩歌形式,即散曲。元代,散曲創作進入繁榮階段,與元雜劇一起,合稱元曲。

(2)發展階段及特點(散曲)

興起:宋代

特點:可雅可俗,抒情敘事兼長,更為生動活潑

繁榮:元代

特點:通俗生動,豪放飄逸(元代前期)

(3)代表人物:關漢卿《竇娥冤》,馬致遠《秋思》

三、明清小說

1、小說的興起與發展

中國的小說,興起於魏晉南北朝時期(《搜神記》志怪小說);

唐代以情節曲折離奇的短篇小說為主,稱為傳奇;

宋代話本,為後來小說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明清時期小說空前繁榮。

2、繁榮的原因

(1)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進入強化階段

(2)手工業、商業繁榮,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市民階層擴大

(3) 適應市民階層的需要

3、繁榮表現

數量繁多;體裁多樣;表現手法豐富;在反映社會生活的深度和廣度、人物性格的塑造、細節的描繪、語言的運用等各個方面都大大超過了前代。

4、作品

《三國演義》 羅貫中 元末明初 中國最早的一部長篇歷史小說

《水滸傳》 施耐庵 元末明初 中國第一部農民起義題材的長篇小說

《西遊記》 吳承恩 明 朝 中國古代浪漫主義長篇神話小說

《聊齋志異》 蒲松齡 清 朝 中國古代一部優秀的文言短篇小說集

《儒林外史》 吳敬梓 清 朝 中國古代一部優秀諷刺小說

《紅樓夢》 曹雪芹高鶚 清 朝 中國古代最優秀的長篇小說

第10課 書畫和戲曲藝術

一、漢字與書法藝術

1、漢字

(1)起源

六千多年前的圖畫文字

(2)形成

商朝形成完整體系

(3)演變

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

(4)趨勢

由繁到簡

2、書法

(1)階段

魏晉以前基本上是自發階段,魏晉時期開始進入自覺階段。從此,書法的審美功能超過實用功能,自覺地創造書法美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種藝術形式。

(2)書法的幾種主要書體

楷書

特點:筆畫詳備,結構嚴整,是規範化、標準化、楷模化的字體。

發展:始於東漢。魏晉楷書有定鼎之功。唐代步入盛世,名家群起。

代表人物:魏晉有鍾繇的《宣示表》和王羲之的《樂毅論》;初唐的歐陽詢(歐體)、盛唐的顏真卿(顏體)、晚唐的柳公權(柳體);宋代黃庭堅、元代趙孟、明代文徵明、清代何紹基等。

草書

特點:筆畫簡約,鉤連不斷;線條流暢,任情縱性。雖難於辨識,實用性不大,卻有極高的審美價值。

發展:起源於漢初,成熟於東晉。魏晉以來盛行不衰,名家輩出。

代表人物:東晉的王羲之、王獻之,盛唐的張旭、懷素等。

行書

特點:兼具楷書的規矩和草書的放縱,是一種最活躍的字體。既有審美價值,又有實用價值。

發展:經過東漢至西晉約兩個多世紀的演變,書體完全成熟。

代表作:東晉王羲之的《蘭亭序》;唐朝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北宋蘇軾的《黃州寒食詩帖》;元朝趙孟頫的《行書十札卷》、明朝文徵明的《離騷》等。

二、筆墨丹青中國畫

1、遠古的繪畫藝術:彩陶畫、岩畫、壁畫和地畫。其代表作是彩陶畫《鸛魚石斧圖》。

2、戰國的繪畫:《人物馭龍圖》和《人物龍鳳圖》是出土的戰國楚國帛畫。戰國時期是中國繪畫藝術從萌芽走向成熟的關鍵階段。

3、秦漢時期:繪畫藝術有進一步發展。繪畫門類豐富,有壁畫、帛畫、木刻畫、木版畫、畫像石、畫像磚等。代表作有在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彩繪帛畫、河南洛陽東漢墓出土的《夫婦宴飲圖》等。

4、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畫(注重寫意傳神);並總結出許多精闢的繪畫理論。代表作是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5、隋唐五代時期:中國繪畫藝術的高峰,糅合外來美術風格;敦煌莫高窟的壁畫盛極一時。代表作有:展子虔的《游春圖》、閻立本的《步輦圖》、吳道子的《送子天王圖》等。

6、兩宋時期:宮廷畫院進入最為活躍的階段,畫學興起,風俗畫成為最大亮點,繪畫成為商品。代表作有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7、元明清時期:士大夫的文人畫成就最為突出。代表作有元代王冕的《墨梅圖》、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圖》、清代鄭板橋的《墨蘭圖》等。

三、京劇的出現

1、古代戲曲的起源

(1)中國戲曲從原始的歌舞發展而來。

(2)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以樂舞戲謔為業的藝人,即優伶。

(3)元朝時,中國戲曲藝術開始走向真正成熟,出現元雜劇。

(4)明代時,出現崑曲。

2、京劇的出現

(1)形成

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劇戲班進京演出,風行一時。

道光年間,「徽漢合流」,即湖北漢劇藝人進京參加徽班演出。

道光二十年至咸豐十年(1840年~1860年)間,經徽戲、秦腔、漢調的合流,並借鑒吸收崑曲、京腔之長而形成了京劇。

(2)發展

同治、光緒年間,京劇走向成熟,湧現出程長庚、譚鑫培等號稱「同光十三絕」的著名藝人。

京劇由北京走向各地,成為全國廣為流行的劇種,被稱為「國劇」。

民國以來,逐步走向世界,受到各國人民的讚賞。

3、其他戲種

秦腔、越劇、川劇、粵劇和黃梅戲等。

第11課物理學的重大進展

一、經典力學

1、經典力學的重要奠基者——伽利略

(1)背景

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即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推動了科學研究。

16世紀末17世紀初,伽利略將科學實驗與數學相結合,進行科學研究,並強調追究事物之間的數學關係。

(2)物理學成就和意義

成就:發現自由落體定律等物理學定律

意義:開創了以實驗事實為根據並具有嚴密邏輯體系的近代科學,為後來經典力學的創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3)天文學成就和意義

成就:利用自製望遠鏡發現許多星體,證明了哥白尼「日心說」的正確性。

意義:伽利略的這些發現和觀點,摧毀了教會的信條而證明了哥白尼學說的正確。

2、牛頓創立經典力學

(1)標誌:1687年牛頓發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提出物體運動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

(2)意義

經典力學體系的建立標誌著近代科學的形成。

促進了天文學發展:根據牛頓力學體系,人們發現了海王星和冥王星。

二、相對論的創立

1、歷史背景

到了19世紀,經典力學無法解釋研究中遇到的一些新問題,面臨著挑戰。

2、相對論的提出及主要內容

(1)提出:20世紀初德國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提出。

(2)內容:相對論包含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

狹義相對論認為,物體運動時,質量會隨著物體運動速度增大而增加,同時,空間和時間也會隨著物體運動的變化而變化,即會發生尺縮效應和鐘慢效應。

廣義相對論認為,空間和時間的性質不僅取決於物質的運動情況,也取決於物質本身的分布狀態。

3、意義

(1)相對論的提出是物理學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它否定了經典力學的絕對時空論,從本質上修正了由狹隘經驗建立起來的時空觀,深刻地揭示了時間和空間的本質屬性。

(2)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也發展了牛頓力學,將牛頓力學概括在相對論力學之中,推動物理學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

三、量子論的誕生與發展

1、誕生的背景

(1)19世紀末20世紀初,電子和放射性的發現,打開了原子的大門,使人們對物質的認識深入到了原子內部。

(2)大量的實驗表明,微觀粒子的運動不能用通常的宏觀物體的運動規律進行描述。量子論在這種背景下誕生。

2、量子論的誕生、發展和量子力學

(1)誕生:1900年,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說,宣告了量子論的誕生。

(2)發展

愛因斯坦利用量子論成功地解釋了光電效應。

丹麥物理學家玻爾提出了有關原子的量子理論。

20世紀30年代,量子力學最終建立。

3、量子論和量子力學的影響

(1)量子論使人類對微觀世界的基本認識取得革命性的進步,成為20世紀最深刻、最有成就的科學理論之一。

(2)量子論與相對論一起構成現代物理學的基礎,並彌補了經典力學在認識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方面的不足。

(3)推動了物理學自身的進步,開闊了人們的視野,改變了人們認識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第12課探索生命起源之謎

一、教會的禁錮

1、神創說:認為世界萬物,包括人類,都是由神創造的。

2、上帝創世說的影響:上帝創世說導致了宗教盛行,基督教會控制了人們的思想,推行精神獨裁。

基督教會在歐洲成為精神支柱,被視為天經地義。

基督教會打擊異端,生物學家只能在不出動教會的禁令和神學教義的前提下,對動植物的形態、生理和分類進行具體的研究,致使生物研究進展緩慢。

二、拉馬克和早期生物進化思想

1、細胞學說

發現:17世紀,英國科學家胡克用自製的顯微鏡觀察軟木片時發現了許多被分隔開的小室即「細胞」

發展與完善:1838年德意志植物學家施萊登提出植物細胞學說;1839年德意志動物學家施旺把這一學說從植物學擴展到動物學,並進而建立起統一的細胞學說。19世紀50年代,德國醫生德馬克等人把細胞學說和胚胎學結合起來研究,發現了細胞分裂,進一步完善了細胞學說。

意義:細胞學說的確立與發展,為生命科學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2、拉馬克—進化論的的倡導者和先驅

(1)主要成就:

提出生物從低級向高級發展進化的觀點

肯定環境對物種變化的影響,提出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進化原則。

(2)意義:

早期的生物進化思想開始形成,為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的創立提供了理論基礎

三、達爾文——進化論的創立者

1、創立:1859年,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一書,標誌著生物進化論的誕生。

2、理論觀點

生物是不斷進化的;一切生物都經歷了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到複雜的發展過程;生物進化是逐漸和連續的

生物界現存的物種具有共同的原始起源,不同物種的變異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生存競爭和自然選擇是生物界的普遍規律。

3、影響

對歐洲思想界的影響(宗教界):從根本上改變了當時絕大多數人對生物界和人類在生物界中地位的看法,有力挑戰了封建神學創世說。

對歐洲學術界的影響:把發展變化思想引入生物界,開創了生物科學發展的新時代;比如把發展變化的思想引入生命世界,使人們不再把動物與植物之間、動物和人之間的區別看作是絕對和神聖的。

對社會進步產生的影響:進化論思想在歐洲引起軒然大波,成為資產階級反對封建特權的思想武器。對處於國家危亡時期的中國思想界也產生巨大震動。救亡圖存的變法運動和革命運動蓬勃興起。

隸屬於三好網,全國最具影響力的高中歷史學科服務平台,每天提供最新乾貨知識、學科指導、備考策略及在線答疑!

GIF/58K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高中歷史 的精彩文章:

細節決定成敗!這八大細節高考生務必謹記於心!
馬上就要畢業了,你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麼?

TAG:高中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史記》和《漢書》中,哪部更符合歷史?
《歷史的教訓》(二)
連中三元在歷史上本屬罕見,但此人卻連中六元,刷新了科舉的記錄
人類歷史《二十一》
施展的中國古代歷史課 課程筆記(八)
「三皇五帝」——歷史與神話中的始祖記憶
歷史印記——趙都
部編版:七上歷史《期末考試真題卷》(四)
《史記》有哪些歷史意義?
歷史記憶大法:超哥教你8招,歷史知識記得快、記得牢!
【投稿】花都記憶:磚瓦土窯淡出花都歷史,留在當事人的記憶之中!
部編版:八上歷史《這四組課本配圖,你能分清嗎?》
【春節特輯二】再現雄風兩千年—大型歷史記錄片《中山國》精彩預告
還記得歷史課本書上的侯德榜嗎?
歷史上最中二的人是誰?
何紅舟,一位牢記歷史、承擔使命的畫家
五道題都答對,你就是歷史大咖!(六十四)
五道題都答對,你就是歷史大咖!(六十六)
盤點中國歷史上五個藝術收藏盛世,書畫熱潮一浪高過一浪!
一文理清五代十國的歷史脈絡,快收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