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學會這個,糖尿病就難不倒你

學會這個,糖尿病就難不倒你

今天是父親節,先祝願天下的爸爸媽媽笑口常開,健康常在!

好久沒寫了,最近忙於帝裔康健康連鎖加盟的事宜,籌備了一年多,終於忙完了,下來又有時間和大家聊聊健康,想想挺開心的。

重拾筆頭,突然又覺得無從下筆...

學會這個,糖尿病就難不倒你

那就把我在帝裔康做內訓關於糖尿病診斷的這段和大家聊聊,親們,看看能看懂多少?因為我們培訓的也是大部分半路殺出的英雄...

糖尿病,有關注的,都是病人或相關親人有這號病,很都多處於迫切的尋求秘方的階段,但實際上,這貨沒什麼?還主要是生活方式錯誤,造成身體無福消受,進而脾、肺、腎勞累過度造成的。那怎麼辦呢?

想真正的解決這問題,要先學會了解身體告訴你的聲音,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中醫怎麼分辨它:

對於糖尿病的病機,河間主燥,子和主火,丹溪主陰虛,獻可、景岳又力倡命門火衰,腎陽不足。近代醫家,闡發古人之論,或從陰虛燥熱,或從腎命火衰,或說脾虛失運,或

說氣血瘀阻。有純從虛論,有從虛實夾雜,本虛標實論,眾說紛紜,下面我們從整體的三焦來闡述:

學會這個,糖尿病就難不倒你

(一)上焦心肺

1.燥熱傷肺


身體感受 二便 舌苔 脈象
身熱心煩,大渴不止,多飲而欲飲涼水,口乾舌燥,氣息促急,呼氣灼熱。 小便頻數量多而黃赤 舌尖紅赤苔薄黃或薄白而燥 脈洪數或滑大而數

癥狀分析:

本型多為消渴初起→以燥熱邪盛為主→(傷肺耗津)肺中燥熱甚,擾心神→則身熱心煩。燥甚熱焚,肺津灼傷→則大渴不止,多飲而欲冷水。雖多飲,但所飲之水不得宣布周身→故口乾舌燥,多飲而不解其渴。燥熱在肺,肺失治節,不司通調水道之能,水不化津,直趨而下→故尿頻而量多。內有熱邪,則尿多色黃赤。燥熱犯肺,肺失宣肅→則見氣息促急,呼氣灼熱。肺位舌尖,內有燥熱→則舌尖紅赤,苔薄黃為病短而有熱薄白而燥為燥邪為甚而津傷。脈洪數或滑大而數,皆燥熱熾盛之象。

治療:清熱潤燥,生津止渴。

方葯:消渴方加減。《丹溪心法》之消竭方由天花粉、黃連、生地、藕汁、牛乳組成。

天花粉宜重用30~50g,清熱生津而止渴,《千金要方》幾乎每方必用此葯,朱丹溪亦謂「瓜萎根治消渴神葯也」。

黃連,清熱降火,尤偏瀉心火,心火降則熱不犯肺,而燥熱易除。

生地、藕汁、牛乳三葯皆養陰生津而潤燥。

口乾燥甚者,可酌加麥冬、葛根等生津滋液之品。

肺熱偏甚,可酌加黃芩、地骨皮等清瀉肺熱之葯。治肺中熱燥而少佐清心之品,旨在杜絕心火犯肺,《內經》有言「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

2.心火熾盛,氣陰不足


身體感受 二便 舌象 脈象
心胸煩熱,口渴多飲,欲飲涼水,面紅唇赤,疲乏無力。 尿頻量多而黃,夜不成眠,或大便秘結。 舌尖紅絳,或生舌瘡,苔少。 脈數有力。

癥狀分析:

本型多為消渴初起,心火內熾為主→火易傷津耗氣,兼見氣陰不足。

心位胸中→心火旺則自覺心胸部煩悶而熱。心火傷津→口渴多飲,欲飲涼水,心火耗氣,氣不布水→尿頻量多而黃。火熱內擾心神→夜不成眠。心火上炎→則面紅唇赤。舌尖為心之分部,心火亢盛,循經上炎→舌尖紅絳,灼傷脈絡→生舌瘡。氣不足→疲乏無力,陰不足→大便秘結,脈數有力,是里熱邪火甚之徵。

治法:清心火,益氣陰。

方葯;清心蓮子飲加減。《和劑局方》之清心蓮子飲由石蓮子、麥冬、黃芩、地骨皮、人蔘、黃芪、甘草(炙)、茯苓、車前子組成。

石蓮子清心火而通腎水,其清火之力更得黃芩、地骨皮、麥冬之助。又有黃芪、党參、甘草補氣之不足。心熱易移於小便,故以茯苓、車前子導熱下行,利之使清。

火盛者,可加黃連、山梔子;

傷陰重者,麥冬一味猶嫌不夠.可加天花粉、生地、五味子、石斛等。

3.肺胃燥熱


身體感受 二便 舌象 脈象
周身乏力,或兼善飢,煩渴引飲,口乾舌燥。 尿頻量多,大便乾結。 舌紅苔黃燥 脈洪大

癥狀分析:

此型為消渴早期,肺胃並病,燥熱邪盛為主,兼有氣陰不足。

肺中燥熱,水津不布,通調水道失常,胃中燥熱,水飲不得化生津液,直趨而下,故→煩渴引飲,飲不解渴,口乾舌燥,尿頻量多。胃中有熱,→善飢。燥熱傷陰→大便乾結,壯火食氣,氣虛→周身乏力。舌紅苔黃燥、脈洪大,→肺胃燥熱偏盛之象。

治法:清泄肺胃,生津潤燥。

方葯:白虎加人蔘湯化裁。《傷寒論》之白虎加人蔘湯由石膏、知母.人蔘、甘草、粳米組成。

石膏、知母清泄肺胃之燥熱,有除煩止渴之功。

甘草、粳米養胃和中。

人蔘益氣養陰,可解肺胃熱熾,傷及氣陰之患。

可酌加黃芩、地骨皮以清肺熱。

加葛根、麥冬、天花粉增強養陰生津之力。

4.肺陰虧虛


身體感受 二便 舌象 脈象
心煩口渴,咽干鼻燥,形體消瘦,或潮熱盜汗,五心煩熱,顴紅,微咳少痰,呼吸不暢,或見胸脅不舒。 舌質略紅少津,苔少而燥。 脈細數。

癥狀分析:

此型多為燥熱傷肺,耗傷陰液,日久邪退發展而來。

肺陰虛→口渴。津乏失潤→咽干鼻燥,陰虛→生虛火,虛火擾心→心煩,虛火上越,→潮熱盜汗,五心顫熱,顴紅。肺失潤養而燥,宣肅失司,→微咳少痰,呼吸不暢。肺位於胸,日晡為肺主之時,→見胸脅不舒,日晡病甚。舌紅苔少乏津,脈細數,為陰虛火旺之舌脈。

治法:養陰潤肺。

方葯:沙參麥冬湯。《溫病條辨》之沙參麥冬湯,由沙參、麥冬、玉竹、天花粉、生甘草、桑葉、生扁豆組成。

沙參、麥冬養陰潤肺,玉竹、天花粉生津解渴,扁豆、甘草益氣培中,甘緩和胃,以滋化源,上輸於肺,桑葉疏達肺絡,輕宣燥熱。若肺陰虛為主,邪火已退或微者正合此方。

若肺陰虛為主,而邪火未止者,可選二冬湯。《醫學心悟》之二冬湯,由天冬、麥冬、天花粉、黃芩,知母、荷葉、人蔘、甘草組成,養肺陰兼清熱。

5.肺氣陰兩虛


身體感受 二便 舌象 脈象
咽干鼻燥,氣短,神疲乏力,不任勞作,自汗畏冷,語音低微,口渴但不欲冷飲。 尿頻, 舌紅少苔,或舌淡嫩 脈細弱,或兩寸獨弱。

癥狀分析:

此證患者多稟賦不強,元氣虛弱,加之肺中燥熱日久,陰傷及氣,氣陰兩虛。

肺陰不足,氣虛不布,津不上承,→口渴,咽干鼻燥 。無熱邪→故不欲冷飲。肺氣虛不輸布,不能通調水道,所飲之水,直泄於下→尿頻。肺氣不足→氣短、神疲、乏力,語音低微。勞則氣耗,氣虛更甚→不任勞作。肺氣虛則衛陽乏→自汗畏寒。舌紅少苔為陰虛,舌淡嫩為氣虛,脈細弱為氣陰俱虛,兩寸主上焦,肺氣陰不足,則獨見兩寸脈弱。

治法:益氣補肺,滋陰潤肺。

方葯:生津甘露飲。《醫學統旨》之生津甘露飲,由人蔘、茯苓、麥冬、知母、五味子、生地、甘草、天花粉、葛根組成。

人蔘補元氣,益氣養陰,茯苓、甘草健牌益氣,以助肺之宗氣。生地、麥冬、五味子,天花粉、葛根生津增液以養肺陰,知母堅陰又潤肺燥,共奏益肺氣、養肺陰之功。

若氣虛衛弱者,可合黃芪飲,《和劑局方》之黃芪飲由黃芪、甘草組成。若氣虛甚者,可加党參、太子參、黃芪等,有人主張西洋參易人蔘,效更佳。陰陽互根,肺陰久傷,氣亦隨耗,此時非益氣則陰不復,故此型宜重視益氣葯的運用。

6.金水兩虛


身體感受 二便 舌象 脈象
形枯神萎,腰酸膝軟,潮熱盜汗,咽干夜甚,口渴欲飲而量不多,夢遺精滑。 尿頻量多而濁 舌紅苔少而干 脈細數,寸尺俱不足

癥狀分析:

此型多為消渴中晚期,初病消渴,上焦火熱熾盛,心肺膈膜之地,成為燎原之場,則肺之氣陰已傷。肺傷則上源不滋,水失所稟,或火熱之邪,下爍腎水,終致肺腎陰虛,金水兩虧。病變中心在肺,肺陰得足,兼滋腎水,則金不鳴而水主自安。肺腎陰虧,→口渴而不欲多飲,腎陰虛不固,→尿頻量多而濁。腎陰不足,失其濡養,→腰酸膝軟,不能遠行。陰虛火旺,虛火內蒸,→潮熱盜汗。虛火上炎→咽干夜甚,虛火擾動精室,→夢遺精滑,肌肉失養→形枯神萎。舌紅苔少而干,脈細數,寸尺俱不足,為肺腎陰虛之徵。

治法:補養肺陰,兼滋腎水。

方葯:百合固金湯。《醫方集解》之百合固金湯,由百合、熟地、麥冬、貝母、生地、當歸、白芍、甘草、玄參、桔梗組成。

百合,麥冬、玄參補養肺陰,熟地滋補腎水,生地、當歸、白芍養血滋陰,以充肺腎之陰,貝母、桔梗宣肺潤肺而祛燥,甘草調和諸葯。

若兼氣虛,可加人蔘、黃芪等,或用加減一貫煎合黃芪湯。《景岳全書》之加減一貫煎由生地、熟地、白芍、甘草組成。《宣明論方》之黃芪湯,由黃苠、五味子、人蔘、麥冬、桑白皮、枸杞子、熟地組成。此型久治不愈,更兼咳喘痰血,胸痛,形枯神萎明顯者,為消渴合并肺癆,在百合固金湯滋養肺腎之陰基礎上,宜重加補氣養血之品。

學會這個,糖尿病就難不倒你

7.心氣耗傷,心營不足


身體感受 二便 舌象 脈象
渴飲而消瘦,胸悶氣短,心悸怔仲,失眠多夢,五心煩熱。 舌淡胖或紅,苔少。 脈細

癥狀分析:

勞心竭力,用心太過,損耗心營,日久心氣耗傷。此型每多腦力勞動者,終日用心,精神緊張→心氣心血俱不足。心陰不足→渴飲而消瘦。心氣虛,→胸悶氣短。心氣心血不足,→心悸怔仲,神失所養,→失眠多夢。陰虛火旺,虛熱內生,→五心煩熱。舌淡胖為心氣虛,舌紅少苔為心血虧。脈細,亦心氣血虛。

治法:補心氣,養心血。

方葯,降心湯。《世醫得效方》之降心湯,由天花粉、人蔘、黃芪、遠志、當歸、熟地、茯苓、五味子、甘草組成。

人蔘、黃芪、甘草補益心氣,五味子、遠志、茯苓養心寧神,熟地、當歸滋養心血,天花粉生津以補心血.共奏補養心之氣血的效果。

不寐而夢多重者,加柏子仁、酸棗仁、菖蒲以養心寧神。

驚悸易醒者,可加龍骨、牡蠣等增強鎮攝。《內經》有雲「二陽之病發心脾,……其傳為風消」。

消渴起因,或因勞心憂思太過,耗傷心脾,陰不涵陽,心火內燔;脾氣不足,不能輸布津液,而致消渴。故此型亦多心脾兩虛,或用降心湯,或用麥冬飲。《衛生寶鑒》之麥冬飲子,由人蔘、茯神、麥冬、五味子、生地、知母、炙甘草、葛根、栝萎根、竹葉組成。

8.心陽不足,血脈瘀阻


身體感受 二便 舌象 脈象
口渴多飲,胸悶刺痛,心悸怔伸 尿頻量多 舌暗或紫斑、紫點 脈沉澀,或見舌下靜脈曲張

癥狀分析:

此型多為消渴晚期,心氣虛日久,運血無力,或氣虛及陽,陽虛血凝,均致心脈痹阻。消渴日久,消渴主症不明顯,但見血脈瘀阻癥狀,而為此型者亦不少見。

心中陽氣不足,布達津液障礙,血瘀阻滯,津不上承,→口渴多飲。所飲之水,不得陽氣布達直趨以下,→尿頻量多。心陽不運,心脈痹阻,不通則痛,→胸悶刺痛。心失溫養,→心悸怔仲。舌暗或紫斑、紫點,舌下靜脈怒張,脈沉澀均為血瘀徵象。西醫認為此型見於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變。

治法:益氣溫陽,活血化瘀。

方葯:生脈散、苓桂術甘湯、桃紅四物湯合用。《內外傷辨感論》之生脈散,由人蔘、麥冬、五味子組成。《傷寒論》之苓桂術甘湯,由桂枝、茯苓、白朮、甘草組成。《醫宗金

鑒》之桃紅四物湯,由桃仁、紅花、當歸、熟地、白芍、川芎組成。

熟地可易生地,白芍可易赤芍,生脈飲在於益氣補心,苓桂術甘湯用來溫通心陽,桃紅四物湯可以活血化瘀。三方合用,而奏益氣溫陽,活血化瘀之功。

若心悸明顯,脈結代者,可重用炙甘草,酌加龍骨、牡蠣等。

若胸悶刺痛為主,可偏重活血化瘀,酌加蘇木、澤蘭、乳香、沒藥。

心肺之消渴,屬上焦病變為主,古多稱上消,心火亢,心氣陰不足,心陽虛而心脈痹阻,均可致消渴;肺中燥熱、肺氣陰虛、肺陰虧虛,消渴亦常見。消渴之屬心者,初起多火,久致氣陰不足,後成陽虛血瘀,其治初宜降火,後期則重益氣養陰,如見血嵌徵象,不忘活血化瘀.肺病消渴,多見津傷肺燥,久則氣陰不足,故治肺者,有清熱潤燥,養陰生津、補益肺之氣陰的次第。消渴之心肺病不解或日久,極易引動胃火,下動腎水,而有肺胃、肺腎合病。病變中心在上,故宜治肺為主,兼清胃養陰,滋腎瀉火之法,借免下傳轉重,也易取效。消渴總體病機是本虛標實,故既使初病火熱為甚,亦不宜大劑苦寒,反轉燥化,更有傷胃傷陽之嫌。

(二)中焦脾胃

1.胃火熾盛


身體感受 二便 舌象 脈象
食慾旺而多食,消谷善飢,口渴多飲而喜冷飲,形體消瘦。 尿頻而多 舌紅苔黃燥 脈滑數

癥狀分析;此型為消渴之三多一少主症明顯期,胃火邪盛為主。

胃火熾盛,邪火殺谷,則引食自救,→食慾旺而多食,消谷善飢。胃中火熾,腸胃燥熱,胃喜濕而惡燥,故引水滋潤,→口渴多飲,有火熱之邪→喜冷飲。腸胃燥熱,痞閉水液滲泄之路,所飲之水為邪火所迫,直趨而下→尿頻量多。胃火熾,食入於胃,邪火殺谷,化而不收,谷氣下泄,肌肉失養,→形體消瘦。舌紅苔黃燥,脈滑數,均為胃火熾之象。

治法:清胃瀉火潤燥。

方葯:白虎湯加味。《傷寒論》之白虎湯,由石膏、知母、粳米、甘草組成。

石膏與知母相須為用,清胃之熱,瀉胃之火。粳米、甘草安胃和中,使石膏、知母清胃、瀉胃而不傷胃。

可酌加寒水石、黃連、黃芩更增瀉胃火之力。

火熾易傷陰,可加天花粉、葛根、蘆根、沙參等生津養陰之品,以防陰傷之慮。

亦可用白虎湯合豬肚丸以治.《千金》之豬肚丸,由豬肚、黃連、粱米、瓜萎根、茯神、知母、麥冬組成。

2.胃腸堅燥


身體感受 二便 舌象 脈象
飲食無度,渴喜冷飲,胃中痞雜,煩躁,口乾唇焦,口舌潰爛,牙齦腫痛 大便乾結 舌紅苔黃燥 脈數

癥狀分析:

此型以胃燥腸堅為主,→大便秘結,消渴主征亦較明顯。胃腸堅燥,津液滲泄之路不通,飲食不得化為氣血津液以養周身,→飲食無度。燥熱內盛,→渴喜冷飲。胃中燥熱而不和,→痞滿嘈雜。熱擾神明,→煩躁昏悶。燥熱上炎,→口乾唇焦,甚則口舌潰爛,牙齦腫痛。腸中燥熱→大便乾結。舌紅苔黃燥,脈數,亦胃腸燥熱之象。

治法:泄奪火郁,攻下微利。

方葯:三黃丸加味。《千金要方》之三黃丸,由黃芩、大黃,黃連組成。方中黃連、黃芩清泄胃中之燥,奪其火郁。大黃攻下微利以通乾結而使燥火隨解。

酌加生地,元參、沙參、天花粉養陰潤燥,使苦寒急瀉其火之時,胃陰得護而不為所傷。或用三黃丸急瀉其火,火退便通即停,而改投養胃和胃之方。可取《太平聖惠方》之知母散,由大黃、甘草、知母、栝樓、蘆根組成,養陰清熱而微攻。

3.胃火熱盛,胃陰不足


身體感受 二便 舌象 脈象
飢餓欲食而食不亢,口渴欲飲而飲不多,咽干舌燥,形體消瘦 舌紅苔少 脈細數

癥狀分析:

此型為胃火熾盛,日久灼傷胃陰。

因為火旺而陰傷,既能消耗飲食,但又因陰虛而中土失潤,→飢餓欲食而食不亢,口渴欲飲而飲不多。胃為燥土,得陰始運,燥土失潤,不與濕土之脾表裡為用,水谷精微不能營養周身,→形體消瘦。胃陰不足,津液虧少,故咽干舌燥,舌紅苔少,脈細數,亦陰虛火旺之舌脈。

治法:清胃熱,養胃陰。

方葯:加減玉女煎。《溫病條辨》之加減玉女煎,由石膏、知母、生地、麥冬、玄參組成。方中石膏、知母清泄胃熱,生地、麥冬、玄參甘寒滋養胃陰。胃火尚熾,胃陰已傷,所以葯忌苦寒,宣用辛寒清熱,甘寒養陰。竹葉石膏湯亦可用,《傷寒論》之竹葉石膏湯,由竹葉、石膏、麥冬、人蔘、半夏、粳米、甘草組成。半夏性燥,用時可減,更宜加生地、玄參、花粉、蘆根以助麥冬、人蔘養陰之功。

4.氣陰兩虛,胃火尚爍


身體感受 二便 舌象 脈象
消谷善飢,口渴欲飲,頭昏體倦,勞作無力,面色萎黃,或食後腹脹 尿頻, 舌紅苔薄 脈弱無力

癥狀分析:

此型為胃火日久,不僅灼津致胃陰不足,更耗其氣,故氣陰虛俱見。胃火尚爍→消谷善飢。氣陰不足→口渴欲飲而尿頻。氣虛→頭昏體倦,勞作無力,休息後氣耗減少則癥狀稍減。氣虛陰虧,不榮於面→面色萎黃。中州失和,運化不及→食後腹脹。氣陰兩虛,則舌紅苔薄而脈弱。

治法:益氣養陰,兼清胃熱。

方葯:竹葉黃芪湯。《精秘方》之竹葉黃芪湯由黃芪、人蔘、竹葉、麥冬,石膏、知母、生地、白芍、當歸、川芎、天花粉、甘草組成。方中黃苠、人蔘益氣補中。麥冬、生地、天

花粉滋養胃陰。石膏、知母、竹葉以清胃熱。當歸、川芎、白芍養血補血,助陰之源。病消渴日久,如兼血瘀,則兼能活血化瘀。

5.胃火已戢,氣陰難復


身體感受 二便 舌象 脈象
飢而不能食,納谷減少,口渴少飲,稍食則腹脹,四肢乏力 便結 苔薄,質光 脈細弱

癥狀分析:此型多消渴後期,胃火巳戢,故三多癥狀不明顯,然氣陰兩虛為主。氣耗陰傷,脾胃遂化失司→飢而不能食,納谷減少,稍食則脘腹脹滿,陰虛氣乏,津少則不上承,→口渴少飲。氣虛→四肢乏力。陰虛不潤腸,氣虛推動無力→便結。舌薄質光,脈細數,一派氣陰俱虧之象。

治法:甘淡養胃,涼潤生津。

方葯:天花散合四君子湯。《仁齋直指方》之天花散,由天花粉、葛根、麥冬、生地、五味子、甘草組成。《和劑局方》之四君子湯,由人蔘、白朮、茯苓、甘草組成。天花散

養胃之陰,四君子湯益胃之氣。共奏氣陰復還之功。《萬病回春》之玉泉丸(黃連、葛根、天花粉、知母、麥冬、人蔘、五味子、生地汁、蓮肉、烏梅、當歸、甘草、乳汁、牛乳汁、甘蔗汁、梨汁、藕汁)宜為合適,且可配丸常服。

6.津枯腸燥,陰虛便難


身體感受 二便 舌象 脈象
口乾咽燥,腹脹,食則尤甚,多飲而尿多 大便秘結不通,難以排出,常數日—行 舌紅苔少乏津 脈細澀

癥狀分析:

此型為消渴日久,津液乾涸,腸道失潤為主。津枯腸潤,水乏舟停,→大便秘結,→數日一行。津液虧虛,不得上潤→口咽乾燥。引水自救→多飲,所飲之水不得潤腸,直入膀胱→小便反多。腑氣不通→腹脹,食則尤甚,舌紅苔少乏津,脈細澀,為陰虛津枯之象。

治法:增液行舟,潤腸通便。

方葯:增液湯加味。《溫病條辨》之增液湯,由生地、麥冬、玄參組成。可加當歸、肉蓯蓉、生首烏、麻仁等。增液湯養陰生津,增液行舟。當歸、肉蓯蓉、生首烏、麻仁潤腸

通便。此乃陰津耗傷,腸中液燥,不可苦寒攻下,下之不通,或屢下屢結。

7.胃火乘肺


身體感受 二便 舌象 脈象
消谷善飢多食為主煩渴引飲,口乾舌燥 大便於結,尿頻且多 舌紅苔黃 脈滑數

癥狀分析:

此型為胃火熾盛,邪火乘肺,胃肺熱盛,但以胃熱為先為主。

胃火熾盛,上炎灼肺→以消谷善飢多食為主而先見,口渴多飲次之且為後見,若肺熱漸盛亦能煩渴引飲。胃肺並熱→口乾舌燥,大便乾結,尿頻且多。舌紅苔黃脈滑數,亦是胃肺熱熾之象。

治法:清胃火瀉肺熱,養陰潤燥。

方葯:白虎湯合麥冬飲子。《傷寒論》之白虎湯由石膏、知母、粳米,甘草組成。《衛生寶鑒》之麥冬飲子,由人蔘、茯神、麥冬、五味子、生地、知母、甘草、葛根、栝萎根、竹葉組成。石膏、知母、竹葉清胃火以瀉肺熱,生地、麥冬、五味子、葛根、栝萎根,滋養肺胃之陰以退熱降火,人蔘,茯神、粳米、甘草顧護中州,使清火瀉熱滋陰而不礙脾胃之健

運。如胃熱火郁甚,大便秘結重者,亦可急投通泄火郁以安肺胃之宣白承氣湯,火降便通可改投上方。《溫病條辨》之宣白承氣湯,由石膏、大黃、杏仁、花粉、瓜萎皮組成,

8.胃熱下傳


身體感受 二便 舌象 脈象
消谷善飢而多食,形體消瘦,口乾舌燥,夢遺滑精,腰膝酸軟,失眠。 尿頻量多,或尿甜,或尿渾濁如脂膏 舌紅 脈細數

癥狀分析:

此型消渴為先見胃熱內盛,久則火延下焦,兼見腎陰虛火旺之證。

胃熱內盛,邪火殺谷→消谷善飢而多食,飲食不得化為氣血而養肌肉,則形體消瘦。胃熱耗傷胃陰,胃陰虛日久累及腎陰虛,或胃熱由關門傳及下焦,下灼腎陰,致腎陰虛而相火旺,腎陰虛火旺,失於固約→見尿頻量多,精微不固而直下→見尿甜,尿渾濁如脂膏。胃熱

腎陰虛,故口乾舌燥,相火擾動精室→夢遺滑精。腎虛→腰膝酸軟。腎陰虛不能交於上→失眠。舌紅為熱象,脈細數,為陰虛火旺。

治法:清泄胃熱,滋腎降火。

方葯:生地八物湯。《醫學心悟》之生地八物湯,由生地、山藥、知母、黃柏、麥冬、黃芩、黃連、丹皮組成。方中黃芩、黃連清胃火而泄熱。知母、黃柏、丹皮清相火以安腎。麥冬,生地、山藥養陰以滋胃腎,既可養胃陰而清胃火,又能滋腎陰以降相火。其治重在清熱瀉火。若病勢重在下焦而腎虛為主,則此治非其所宜,而當以滋腎為本。

9.濕熱內蘊,津氣不輸


身體感受 二便 舌象 脈象
口乾不欲飲或少飲,善飢亦不欲多食,身體困重,汗出,形體偏胖,皮膚瘙癢,或陰部瘙癢 大便溏薄不爽,小便頻數 舌紅苔膩 脈濡數

癥狀分析:

此型多見於消渴早期,消渴三多一少主症不明顯者,或者消渴經久不愈之後期平穩階段。濕熱內蘊,升降失調,濕郁可化熱,熱蒸可為濕,濕熱交阻,氣機阻滯,氣津不布→口乾不欲飲或少飲,熱可消谷而善飢,濕困則不欲多食。濕熱困阻→身體困重。濕熱薰蒸,逼液外出→汗出.體胖之人,亦多濕邪。濕熱阻於肌膚,皮毛失養,可見皮膚瘙癢,濕熱下注→陰部瘙癢,大便溏薄不爽。濕熱困阻,氣津不輸,或濕熱下注→尿頻。舌紅為熱,苔膩為濕,脈濡數,亦為濕熱。

治法;清胃泄熱,化濕疏中。

方葯:甘露飲合蘭香飲子加減。《和劑局方》之甘露飲,由茵陳、黃芩、枳殼、枇杷葉、生地、熟地、天冬、麥冬、石斛、甘草組成.《東垣試效方》之蘭香飲子,由石膏、知母、

甘草、人蔘、蘭香葉、白豆蔻、升麻、半夏組成。茵陳、黃芩之苦寒,清熱燥濕。石膏、知母以助清熱,蘭香葉、白豆蔻、半夏以助化濕。枳殼、升麻、枇杷葉宣暢氣機,更用二冬、二地、石斛以養陰生津,共奏清熱化濕之功,使熱遇濕化,而氣機宣通,氣津以布。

10.脾胃虛弱


身體感受 二便 舌象 脈象
形體不瘦,或偏胖,口不渴,或渴亦不欲飲,飲多則腫,納呆少食,或稍多即腹脹,精神睏倦,肢體乏力,少氣懶言,喜卧,動則汗出 尿甜且清,大便稀 舌淡而胖嫩,或有齒痕,苔薄白 脈沉弱無力

癥狀分型:

此型臨床多見,消渴日久,三多主症不明顯或全無,一派脾虛氣弱之象,病情較為穩定,但遷延難愈.本型患者形體不瘦,或偏胖,體內既無燥熱之邪,又無陰虛津乏→日不渴,或氣虛不布津而有口渴,亦較輕且不欲飲,多飲則浮溢肌膚而為腫。脾胃氣餒,不能運化→納呆少食,稍多食則停滯於中,而覺脘腹飽脹。氣不化津,谷糟不守,下流而出→尿清而甜。脾胃氣虛→見精神睏倦,肢體乏力,少氣懶言,喜卧。氣虛不固→動而汗出。脾失健運→大便稀。舌淡而胖嫩,或有齒痕,苔薄白,脈沉弱無力,皆脾胃氣虛之象,

治法;健脾益氣。

方葯:參苓白朮散。《和劑局方》之參苓白朮散,由人蔘、白朮、茯苓、甘草、山藥、扁豆、蓮子肉、桔梗、薏苡仁、砂仁組成.方中人蔘補益元氣,扶脾養胃,白朮健脾燥濕,以資運化,茯苓滲濕以健脾,甘草和胃補中,此四葯即四君子湯,為健脾益氣之基本方。更有山藥、扁豆、蓮子肉補氣以健脾,薏苡仁滲濕以健睥,砂仁和胃,桔梗升清氣。且據病情可酌加酸甘化陰之品,如烏梅、五味子之屬,以調攝陰陽,更為合理。

11.脾胃陽虛


身體感受 二便 舌象 脈象
形寒肢冷,顏面虛浮,咣白少華,體倦乏力,脘腹痞潸;納谷不香,口不幹 便稀不實,小便清長 舌淡潤邊有齒痕,苔薄白,或白滑微膩 脈沉遲濡緩

癥狀分析:

此型多為素體陽虛,或氣虛日甚,中州失煦,或罹恙後久服清熱瀉火之大劑,中陽殘傷,脾土困頓而成。中陽虛衰,脾胃虛冷,陽虛陰盛則寒,故形寒肢冷。陽虛不運→顏面虛浮,咣白少華。四肢為諸陽之本,中陽衰乏→體倦乏力。中陽不運→納谷不香,脘腹痞滿。脾陽不攝→大便稀而不實,小便清長,陽虛寒甚,故口不幹。舌淡潤苔薄白或滑而微膩為中陽虛,或有濕停。脈沉遲緩,為中陽虛衰之脈。

治法:溫脾運中。

方葯:理中湯合平胃散。《傷寒論》之理中湯,由人蔘、白朮、乾薑、甘草組成。《和劑局方》之平胃散,由蒼朮、厚朴、陳皮、甘草,生薑、大棗組成。人蔘益氣健牌,白朮健

脾燥濕,乾薑濕中散寒,蒼朮燥濕醒脾,厚朴、陳皮理氣化濕除滿,甘草、生薑、大棗調和脾胃,顧護中州,方中乾薑、蒼朮為不可缺如之葯,但其用宜輕,中病即止,不可久服,一俟寒散陽振濕化,即從健脾益氣之法收功。

(三)下焦肝腎

1.肝失疏泄


身體感受 二便 舌象 脈象
形體豐腴,三多症不明顯,憂鬱不樂,或煩躁易怒,胸脅撐脹,隱痛綿綿,呃氣則舒,雙目乾澀 大便不暢 舌質淡暗,苔薄或薄膩,或舌下靜脈青紫怒張 脈弦

癥狀分析:

此型多見情緒易變化之人,又見於消渴早期.亦見於中、晚期。陰虛、燥熱、陽虛氣弱均不明顯,故三多癥狀不明顯,而體偏胖。肝失疏泄,肝鬱氣滯→憂鬱不樂,或煩躁易怒。肝經循胸脅,氣滯血行不暢→胸脅撐脹,隱痛綿綿。呃氣氣通則暫舒。肝開竅於目,肝失疏泄,目失所養→雙目乾澀。肝木克脾土→大便不暢。氣滯而血瘀,則舌暗、舌下靜脈青紫怒張。脈弦主肝病。肝病及脾,運化失司→見苔薄膩。

治法:疏肝行氣,活血化瘀。

方葯:柴胡疏肝散加味。《景岳全書》之柴胡疏肝散,由柴胡、白芍、枳殼、甘草、川芎、香附、陳皮組成。柴胡、枳殼、香附、陳皮疏肝解郁行氣。白芍、甘草酸甘化陰,以養肝陰。川芎活血化瘀。

可加養陰之葛根、玄參、麥冬等。

亦可酌情加活血化瘀之丹參、當歸、桃仁、紅花等。

2.腎陰虧損,陰虛火旺


身體感受 二便 舌象 脈象
口乾舌燥,腰膝酸軟失眠,多夢,遺精,五心煩熱,骨蒸盜汗 尿頻量多,,尿甜或渾濁如脂膏 舌紅苔少或光面舌 脈細數

癥狀分析:

此型臨床多見,且多為消渴後期。腎陰虧虛,陰虛火旺.封藏失司,開闔失度,不為胃之關,則水谷精微直趨下泄→見尿頻量多,尿甜或渾濁如脂膏。陰虛津燥,不潤於下→口乾舌燥。腎陰虛外府失養→腰膝酸軟。陰虛火旺,不交於心→失眠,多夢。虛火擾精室,腎虛失於封藏→遺精。陰虛火旺→五心煩熱,骨蒸盜汗。舌紅苔少或光面舌,脈細數為陰虛火旺之象。

治法:滋陰降火固腎。

方葯:六味地黃丸加昧。《小兒葯征直訣》之六味地黃丸,由熟地、山茱萸、山藥,澤瀉、丹皮、茯苓組成,方中熟地滋陰補腎,益髓而生血。山茱萸溫補肝腎,收斂精氣。山藥健脾益腎,固精縮尿。澤瀉、丹皮、茯苓瀉腎中虛火。

火旺明顯者,可加知母、黃柏降火堅陰。

可加牛膝、車前子導引入腎。

亦可用定歸飲加重滋補腎陰之力。

3.虛火刑金


身體感受 二便 舌象 脈象
口乾咽燥,腰膝酸軟,口渴欲飲,氣短乏力、乾咳、顴紅而赤 尿頻量多 舌紅苔少 脈細數

癥狀分析:

此型為消渴日久,陰虛火旺為主,兼見肺陰虛。腎陰虛火旺→尿頻量多,口乾咽燥,腰膝酸軟。虛火上炎,浮游於肺,灼肺之陰、耗肺之氣,肺陰虧→口乾咽燥更其,口渴欲飲,乾咳。肺腎陰虛,虛火上炎→見顴紅面赤。肺氣不足→氣短乏力。舌紅苔少,脈細數,為肺腎陰虛火旺之象。

治法:滋水清金。

方葯:地黃飲子。《簡易方》之地黃飲子,由生地、熟地,天冬,麥冬、石斛、人蔘、黃芪、甘草、枇把葉、澤瀉、枳殼組成。方中熟地滋補腎陰。生地、天冬滋肺腎之陰。麥冬,

石斛養陰增液,枇杷葉宣肅肺氣以助通調。人蔘、黃芪、甘草益氣養陰,協氣布津下資於腎。枳殼、澤瀉疏導大腸膀胱之熱,以導引浮游之火下行。

4.腎陰虧虛,火犯陽明


身體感受 二便 舌象 脈象
口乾舌燥,腰膝酸軟,消谷善飢.頭痛牙疼 尿頻量多 舌紅苔少 脈細數洪滑

癥狀分析:

此型多消渴晚期,腎陰虧趣,虛火上犯剛明,以腎陰虛火旺主。腎陰虧火旺→見尿頻量多,口乾舌燥,腰膝酸軟,虛火上犯剛明,煽動胃火而胃陰虛→見消谷善飢。虛火循胃經上浮→頭痛、牙痛。舌紅苔少,脈細數為陰虛火旺,脈洪滑則是胃火之徵。

治法:滋補腎陰,兼清胃熱。

方葯:玉女煎加味。《景岳全書》之玉女煎,由熟地、麥冬、牛膝、石膏、知母組成。方中熟地滋腎填陰,麥冬可養腎胃之陰,牛膝引浮溢之火下行。石膏清泄胃熱,知母既助

熟地降火堅陰.又佐石膏清胃火以潤燥。

可加山萸肉、枸杞、龜版膠等重滋腎補水之力。

5.腎精不固


身體感受 二便 舌象 脈象
足痿無力,下肢不溫,陽痿,早泄,或耳鳴耳聾,發脫齒搖,腰膝酸疼 尿頻味甜如膏脂 舌淡苔白 脈遲弱無力

癥狀分析:

此型多勾消渴後期,病程較長!年邁體衰者。腎精不固,精氣下泄,頻見尿頻味甜如膏脂。腎精不足,腰膝失養,則腰膝酸疼,足痿無力。腎精匱乏,陰陽並虧,則見四肢不溫,陽痿,早泄。腎開竅於耳,精虧竅失其養,則耳嗚耳聾。腎華在發,主骨而齒為骨之餘,故腎精衰而見發謝頂。舌淡苔白.脈遲弱無力,亦一派腎虛之徵。

治法:填精固腎。

方葯:玄菟丹合繅sao絲湯。《和劑局方》雲玄菟丹,由菟絲子、五味子、茯苓、蓮子、山藥組成。繅絲湯,即蠶繭一味,甘溫和緩,濕而不燥,補而不膩,以血肉有情之品,善補精氣之至虛至損。李時珍謂本品「煮湯治消渴,古方甚稱之」,撰廷賢謂其治三消如神.更有菟絲子,五味子補腎精而固澀,山藥、茯苓、蓮子溫補脾腎以攝精,合而用之,乃腎精不固消渴之良方。

6.肝腎陰虧,肝陽上亢


身體感受 二便 舌象 脈象
急躁易怒,頭暈目眩,耳鳴,頭目脹痛,面紅耳赤,腰膝酸軟.頭重足輕 尿頻量多,濁而不清 舌紅苔少 脈弦或弦細而數

癥狀分析:

此型乃肝腎陰虧於上,陽亢於上之證。西醫認為多合并高血壓者。腎陰虧,肝腎同源,則肝陰亦虧.不能制陽,則肝陽亢上。腎陰虧,封藏失司→尿頻量多,濁而不清。肝陽亢逆於中→頭暈目眩,耳鳴,頭目脹痛,面紅耳赤。肝失疏泄→急躁易怒。上盛下虧,腰膝失養→腰膝酸軟,頭重足輕。舌紅苔少脈細數。為陰虛火旺,脈弦為肝病之徵。

治法:滋養肝腎,重鎮潛陽。

方葯:鎮肝熄風湯。《醫學衷中參西錄》之鎮肝熄風湯,由淮牛膝、代赭石、生牡蠣、生龍骨、生龜版、白芍、玄參、天冬、川楝子、生麥芽、茵陳、甘草組成。方中牛膝,代赭

石引血下行,平降逆陽。龍骨、牡蠣、龜版、白芍潛陽攝陰。玄參,天冬滋陰降火。茵陳、生麥芽,川楝子疏肝理氣。甘草緩急和中,調和諸葯。適合干肝腎陰虛,陽亢明顯者。若

以肝腎陰虛為主,病情較輕者,可用烏龍湯(龜版、生地、女貞子、天冬、山藥,澤瀉、牛膝、沙參、穞學會這個,糖尿病就難不倒你豆衣、茯苓、藕、蛤粉)。

7.精血虧竭,目失所養


身體感受 二便 舌象 脈象
頭昏,視物昏花,視力減退,甚則失明,腰膝酸軟 舌紅苔少 脈細弱

癥狀分析:

此型為消渴後期,精血虧竭,消渴主症可不明顯,而以目的病變較為突出。肝腎精血虧→腰膝酸軟。精血上養諸竅則耳聰目明。肝腎精血虧乏,不能腎上承目竅→頭昏,視物昏花,視力減退,精血虛甚,血行不暢,久則瘀血內阻→致目盲失明。舌紅苔少,脈細弱,為精血虧乏之象。

治法:滋養肝腎,活血化瘀。

方葯:杞菊地黃丸合羊肝加鼓掌。《醫級》之杞菊地黃丸,為六味地黃丸加枸杞、菊花而成。《醫方考》之羊肝丸,由羊肝、當歸、蟬衣、木賊草、夜明砂組成。六味地黃丸補腎陰為主.枸杞、菊花滋肝腎以明目。更有羊肝皿肉有情之品填補元精,凡含以肝補肝而明目。當歸活血補血,夜明砂清肝散瘀而明目。蟬衣、木賊草疏肝目,此型西醫認為糖尿病合并視網膜病變。可酌情加入活舌血化瘀或涼血止血之葯。石斛夜光丸可長服。《原機啟微》之石斛月光丸,藥味較多,由石斛、羚羊角、犀角,黃連、白蒺藜、防風、川芎,五味子、枸杞、菟絲子,山藥、懷牛膝、生地、熟地、天冬、麥冬、肉蓯蓉、人蔘、茯苓、甘草、菊花、決明子,青箱了、枳殼、杏仁組成。此型必要作眼底鏡檢查,若值出血期,可加用赤芍、丹皮、茜草、三七等涼血止血藥。若出血期過,血脈瘀阻者,可酌選桃仁,紅花、川芎、丹參、澤蘭葉、水蛭等活血化瘀之品。

8.肝腎陰虛,筋脈瘀阻


身體感受 二便 舌象 脈象
四肢疼痛,雙下肢明顯,或四肢麻木不仁,或見口渴多飲 尿頻量多 舌暗暗紫,或舌下靜脈青筋怒張 脈細澀

癥狀分析:

此證多消渴後期,消渴生症可見可不見,而以四肢麻木疼痛癥狀為突出。肝腎陰虛,可見口渴多飲,尿頻量多。肝腎陰虧,筋脈失養,氣血運行不暢,則瘀血阻滯,四肢肌肉失養,則可表現麻木不仁,如瘀阻明顯,則不通為痛,可見四肢疼痛。舌暗青紫,或舌下靜脈怒張,為內有瘀血,陰虛則脈細.瘀阻則脈澀。

治法:滋肝腎,強筋骨,活血化瘀。

方葯:滋腎強筋活血方。由桑寄生、熟地,川斷、木瓜、牛膝、秦艽、丹參、桃仁、紅花、赤芍,川芎組成。方中桑寄生、熟地、川斷滋補肝腎,強健筋骨。木瓜、秦艽舒筋通絡。牛膝引葯下行。丹參,桃仁、紅花、赤芍、川芎活血化瘀止痛。此型西醫認為是糖尿病合并周圍神經病變。若灼痛明顯,局部有熱盛,加忍冬藤、知母等。

9.氣不攝精


身體感受 二便 舌象 脈象
氣短,呼多吸少,氣不得續,動則益甚,聲音低怯,腰膝酸軟,男子滑精早泄,女子帶下清稀 尿頻量多,飲一溲一,或尿色清白如水,或混濁如膏 舌淡苔白 脈沉弱

癥狀分析:

此型為素體元氣虧虛,或病久腎氣疲憊,氣不攝精而然。

腎氣虛虧,氣不化水,氣不固攝→尿頻量多,飲一溲一。氣化不能→尿色清白如水,重則精微並下。腎失固攝→見尿渾濁如膏。腎虛不納氣→見氣短,呼多吸少,氣不得續。動則耗氣,氣益虛而病甚。腎氣虛,動力不足→聲音低怯。腎虛腰膝失養→腰膝酸軟。男子腎氣虛,精關不固→滑精早泄。女子腎氣虛溫煦氣化不利→帶下清稀。舌淡苔白,脈沉弱,亦腎氣不足之象。

治法:補益腎氣,固腎填精。

方葯:大補元煎。《景岳全書》之大補元煎,由人蔘、熟地、山藥、山萸肉、枸杞、當歸、杜仲、甘草組成。方中人蔘大補元氣、熟地、山萸肉、枸杞滋腎填精,使精化為氣

而腎氣旺、杜仲溫補腎氣而強腰膝。當歸補養營血。山藥、甘草健脾胃而補充元氣。共奏補腎益元,填精固腎之功。

可加黃芪佐人蔘益元氣

加補骨脂,菟絲子、鹿角霜增加益腎固腎之力。腎氣旺,則腎精固而諸症可退。

10.命火式微,水不蒸騰


身體感受 二便 舌象 脈象
口渴喜熱飲,面色黧黑憔悴,耳輪焦干,或面目浮腫,形寒肢冷,腰膝冷痛,陽痿 尿頻溲多,甚飲一溲二,尿色或澄清或渾濁,少尿,或五更泄瀉 舌淡嫩,或有齒痕,苔白滑 脈沉遲而細

癥狀分析:此型多見消渴晚期。三消遷延日久,年老腎衰,房毫不節.均可致腎陰精匱乏,氣隨精耗,陰虛及陽,命火衰微,火不蒸騰。

水不上承→口渴,此渴為陽虛而致,故喜熱飲。氣不化水,下焦失約→尿頻溲多。若虛甚,所飲之水並腎中精下泄→飲一溲二。陽虛不化水液→小便澄清。腎陽不固、腎精下泄→見尿液渾濁。腎陽衰憊,命火式微→色枯神乏,而面色黧黑憔悴,不能潤其分部→耳輪焦干。陽衰甚濕濁留而溢於頭面→少尿而面目浮腫。腎陽不固,大腸滑脫→五更泄瀉。陽虛火衰→見形寒肢冷,腰膝冷痛。腎主二陰,陽衰不振→陽痿,精關不固→早泄。舌淡嫩,有齒痕,苔白滑,脈沉遲均為腎陽衰之象。

治法:溫補腎陽,牡命門火。

方葯:金匱腎氣丸。《金匱要略》之腎氣丸,由附子、肉桂、熟地、山藥、山萸肉、茯苓、澤瀉、丹皮組成。方巾附子、肉桂溫壯腎陽而益命火。熟地,山藥,山萸肉補益腎精以益真陰,茯苓、丹皮、澤瀉泄腎濁.全方在滋腎陰基礎上補腎陽,即善補陽者,必陰中求陽之義,為溫補腎陽之基本方。從組方來看,此方對陰虛及陽而陰陽兩虛,腎陽不足,陽虛水濕殘留,戴陽上亢之消渴,均較合適。臨床據其陰陽水火之情況,靈活加減運用。腎陽虛命火衰較重者,可選景岳之右歸飲、右歸丸更加重溫腎助火之葯,而去泄腎濁之品,遂失通利之用。右歸飲由熟地、山藥、山萸肉、枸杞、杜仲、甘草,肉桂,附子組成。右歸丸由熟地、山藥、山萸肉、枸杞、杜仲、菟絲子、附子、肉掛、當歸、鹿角膠組成。

11. 脾腎陽衰,水濁內聚


身體感受 二便 舌象 脈象
面目下肢浮腫,按之如泥,甚則全身水腫以致腹水,口不渴少飲,四肢冰涼,納呆,或噁心嘔吐,喜卧,重則嗜睡,甚至神志昏糊 尿少,甚至尿閉 舌淡胖潤,苔白膩或白滑 脈沉遲無力

癥狀分析:此型為消渴晚期,病情惡化之重證。

脾腎陽衰,脾陽衰,水濕不運,腎陽衰,水液不化,濕濁內聚,壅滯三焦,溢於肌膚→見尿少、尿閉,面目下肢浮胂,或全身水腫,甚至腹水。陽衰不能溫煦四末→四肢冰涼。濕濁內阻,脾不健運→納呆。胃氣上逆→噁心嘔吐。陽氣衰微→喜卧少動,濕濁蒙蔽心神,輕則嗜睡,重則神志昏糊。舌淡嫩胖潤,苔白膩或白滑,為陽虛濕濁之象,脈沉遲無力為脾腎陽衰。

治法;溫脾腎,化濕濁。

方葯:真或湯加味。《傷寒論》之真武湯,由附子、茯苓、白朮、白芍、生薑組成,重用附子大辛大熱以溫腎助陽,化氣布津。茯苓、白朮健脾運濕化濁,白芍斂陰和陽。生薑既

可協附子溫腎化水之用,義能助苓術健脾化濁之功。

可加利濕泄濁之澤瀉、豬苓、車前子、木通、滑石

亦可酌情加大黃從後分消濕濁。宜可少佐芳香化濁開竅之石菖蒲、藿香、佩蘭、麝香等

此型西醫認為系糖尿病性腎病。

肝腎之消渴,病變屬下焦,古多稱下消。病變中心主要在腎,且以虛證為多。多因年老體衰,久病延及,稟賦薄弱及勞欲過度而致。除肝失疏泄型可見於初期外,一般都為消渴後期,病情較重。腎為水火之臟,五液皆本於腎,腎中元氣是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源。腎中水火平調則元氣蒸動,水升火降.五髒得安。唯真水竭或真水衰!則消渴病作或轉重。腎陰不足,則陰虛火旺,陰虛則上不得潤肺胃,而肺胃之陰亦損,虛火上炎則灼肺犯胃,可表現與肺、胃並病。陰虛日久,則精乏氣耗,而可腎精不固,腎氣不足。陰虛及陽,則腎陽虛而命火衰。肝腎陰虛,精血衰少,則可出現肝陽上亢,目失所養,筋脈瘀阻,或純為虛,或因虛致實或虛實錯雜。脾腎陽衰,亦可出現濕濁不化,濕濁蔽心,則為重證中之急危證。消渴之屬肝腎者,多以補為法,兼肺胃之變,可兼清泄肺胃。精氣不足,精微下泄,在填精益氣同時,有必要加用攝澀之品。網虛而挾實者.或加重鎮,或加化瘀,或加清利,隨證加減。

看了這些,頭暈了吧,我們3天課的內容,哈哈,學會了,在加上調理課,糖尿病就能自調了。

對於看不懂的詞可網上查或問我。

學會這個,糖尿病就難不倒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健康哥吳少峰 的精彩文章:

TAG:健康哥吳少峰 |

您可能感興趣

學會這種吃法,原來糖尿病人也可以不「忌口」
糖尿病人飲酒,會不會導致病情加重?說到底,就是不要超過這個量
糖尿病人學會這樣吃三餐,高血糖血脂不見了,就怕你還不知道!
糖尿病不犯這幾個錯,血糖都不會差
糖尿病不可怕,併發症卻要命,這種蔬菜一天兩個最適合糖尿病人
不想糖尿病纏上你,這4個壞習慣要戒掉!可很多人就是做不到
堅持這4個臭毛病,糖尿病會喜歡上你,你還敢不改?
糖尿病並不可怕,只要做到這些防範工作就不會影響到你了!
如果你得了糖尿病,這些食物再饞也不能多吃,一不小心血糖就控制不住
糖尿病患者管不住嘴,這4個危害隨時待命,真的不能兒戲啊
不招惹這4個病因,糖尿病就和你沒關係
糖尿病該吃什麼、怎樣吃,才能穩住血糖,看了它,你就不會再糾結
糖尿病不斷惡化,這3種併發症就會找上你,看完後你還敢不注意嗎
這樣的糖尿病人可以不吃藥,其他的必須吃!
糖尿病腎病會有三個標誌,兩個壞習慣不改,尿毒症很快會纏上!
糖尿病患者難逃眼睛病變?為了不得眼病,就要做好這兩件事!
特別能吃卻不長肉,又不是糖尿病,那就要小心它了
糖尿病人最好不要多吃這幾種蔬菜瓜果,不然你後悔都來不及!
我還這麼年輕,怎麼也會得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小心,不要再吃它了,難怪血糖一直不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