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見證德國統一的前總理赫爾穆特·科爾逝世,他推動了歐洲一體化

見證德國統一的前總理赫爾穆特·科爾逝世,他推動了歐洲一體化

赫爾穆特·科爾(Helmut Kohl)是在持續了 45 年的冷戰之後重新團結了德國的戰後重要角色,同時他還推動了歐洲一體化這一深入人心的理念,並因為巧妙應對柏林牆倒塌而贏得了從莫斯科到華盛頓的稱讚。本周五,科爾在德國路德維希港的家中、也是他出生的萊茵河港口城市去世,享年 87 歲。

他所屬的基督教民族聯盟在宣布他死訊的推文中說:「我們為他哀悼。」

基督教民主聯盟主席赫爾穆特·科爾為成為新任德國總理而接受祝賀。圖片版權:dpa/ Associated Press

因為他的外交政策、決心以及為終結德國分裂付出巨大努力所做的準備,科爾被很多人視為一位重塑了歐洲政治架構的時代巨人,他拆除了冷戰鐵幕下的雷區和瞭望塔,用持續的、儘管時有波瀾的共存取代了東、西方曾經誓不兩立的敵人之間針鋒相對的武裝對抗。

1.93 米身高,體重超過135 公斤的科爾身為德國總理,帶著堅持、甚至是固執和決心追求了自己和國家的政治利益。如同他自我形容的那樣,他可能是「瓷器店裡的大象」,他用自己友好而專橫的個性,處理了歐洲人對於一體化的反對,以及德國國內的反對。

尤其是,德國當時面臨著一個任務:融合一個曾受獨裁統治、有蘇聯撐腰的東德,以及將其和繁榮的西德團結在一起,並吸引西方盟友的支持——在東西德之間,曾經橫亘著各種不信任。

不像很多德國人,科爾從未因為經常自豪地將德國稱為祖國而感到羞愧,而「祖國」這一表達甚至會讓很多經歷過德國在二戰中所作所為的人感到不安。在二戰結束之際,科爾還是一名 15 歲的希特勒青年團成員,在處理德國納粹時期影響的過程中,他頻繁地提到自己「因為晚出生而得以免罪」,甚至引起了一些聽眾的反感。

科爾成年後幾乎一直在從事政治,他 1982 年出任德國總理,在位 16 年,是俾斯麥之後在位時間最長的德國領導人。在他領導下的基督教民主聯盟就好像是他的封地。

但他的政治生涯終結於 1998 年的選舉失敗,而他的政治遺產也因為一次黨內籌款醜聞而籠上了陰雲。

儘管如此,這些並沒有出現在周五的眾多悼念中。

「我們覺得一個生命消逝了,而這個生命會被歷史銘記。在這一時刻,我帶著崇高的敬意和巨大的謝意懷念著他和他的成就。」德國總理默克爾聲音顫抖地說道。

她還補充說:「一段時間之後,我們才能意識到自己真正失去了什麼。」

法國總統馬克龍讚揚了科爾在凝聚德國和加強法德友誼中扮演的角色。「我們失去了一名偉大的歐洲人。」他在用德語書寫的一則推文中說道。歐盟主席容克下令歐盟降半旗以紀念科爾。

在科爾的晚年,他被視為是一個虛弱的老人,體弱多病,因為 2008 年的一次跌倒傷到頭部後坐上了輪椅,並有了語言障礙。除了關注他作為歐洲主要領導之一的成績,批評者們還一再提及他的私生活。他的第一位妻子漢內洛蕾·科爾(Hannelore Kohl)在 2001 年自殺,原因大概是罕見的對光過敏,逼得她過上了夜行的生活。

2008 年,在他跌倒後不久,科爾宣布了和一位朋友結婚的打算:麥卡·里希特(Maike Richter)比他年輕 35 歲,曾經是總理的經濟顧問。她之後被指責限制了他人對科爾以及科爾檔案的接觸。

1984 年,在法國東部凡爾登附近,科爾(左)和法國總統密特朗參加法德和解慶祝。圖片版權: Michel Lipchitz/Associated Press

戰後,科爾全部的政治生涯都是在康拉德·阿登納和路德維希·艾哈德(Konrad Adenauer and Ludwig Erhard)的新基督教民主聯盟中度過的。如同這兩人,他將自己的首要目標確定為在一個團結的歐洲內重塑德國。

由於意識到德國只能在美國和蘇聯雙方的支持才能統一,科爾和老布希總統以及戈爾巴喬夫都建立了緊密的聯繫。他還和法國總統密特朗是好友,後者幫他了扭轉了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的看法。

在一份回憶錄里,科爾引用了撒切爾夫人在 1989 年柏林牆倒塌後不久說的話:「我們兩次打敗了德國人,現在他們又回來了。」

1985 年,為了紀念戰勝納粹 40 周年,科爾堅持邀請里根總統訪問德國比特堡的一處德國軍隊公墓,儘管人們已經發現,執行了大屠殺的納粹准軍事組織德國黨衛軍的成員被和普通德國士兵一起埋在了那裡。

根據美國國務卿喬治·舒爾茨(George P. Shultz)的回憶,美國官員試圖讓科爾放棄這一打算,但沒有奏效。

舒爾茨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寫道:「里根總統被科爾看法中的力量和強烈情感深深打動了。科爾非常堅決。科爾說,里根可以做個選擇,要麼去比特堡,要麼取消行程,看著科爾政府垮台。」

里根總統去了曾經的貝爾根-貝爾森納粹集中營,然後毫不猶豫地去了比特堡。但舒爾茨觀察到,「科爾堅定的、鋼鐵般的意志似乎展示了強烈的政治不敏感,從一方面講,他給里根總統帶來了麻煩,從另一方面講,他沒有看到這一安排會給世界上的猶太人帶來怎樣的創傷,以及帶給除了猶太社區之外、其他所有還記得大屠殺恐懼的人們以創傷。」

科爾是一名和那些被德國戰爭機器所席捲、而後被埋在比特堡的德國年輕人有共鳴的德國領導人,他為自己出身於靠近法國邊境的巴拉丁地區而驕傲。自從 1982 年當上總理之後,他連續贏得了四次選舉,兩次作為西德總理,之後的兩次則是在合并了共產主義民主德國之後。但 1998 年,他輸掉了第五次選舉,當年社會民主黨在格哈德·施羅德(Gerhard Schr?der)的領導下重新奪回了權力。

一年後,德國檢察官發現了一個秘密銀行帳戶網路,並指控科爾通過該網路藏匿非法捐贈給他所在政黨的款項。科爾對他的「錯誤」表示遺憾,但是哪怕議會的調查開始後,他仍然拒絕披露任何捐贈者的姓名。2001 年初,科爾繳納了十萬餘美元罰款,結束了對他的刑事調查,並於次年退出議會。

不過幾個月之前,潛在的繼任者就已經伺機而動,覺察到醜聞纏身的科爾已被揭去光環,在政治上不再是個無懈可擊的典範。1999 年 12 月,基督教民主聯盟中科爾的門生、出身前東德地區的默克爾在日報《法蘭克福彙報》(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上刊文,表示科爾是時候退出政壇,「為年輕一代繼任者讓位了」。

2000 年,默克爾接任基督教民主聯盟領袖,並於 2005 年出任總理,成為德國第一位女性總理。

一直到退休後,科爾都繼續在黨外抨擊默克爾,質疑她處理歐洲事務的方式,他還一度把默克爾喚作「小姑娘」。2016 年,科爾呼籲她在英國公投決定退出歐盟後保持克制,但那個時候,默克爾正在謀求 2017 年第四次連任總理,有可能追平甚至超越她過去導師創下的最長記錄。

親歷戰爭

赫爾穆特·約瑟夫·米夏埃爾·科爾(Helmut Joseph Michael Kohl)於 1930 年 4 月 3 日出生於德國路德維希港。他是采齊莉·E(C?cilie E.)和漢斯·科爾(Hans Kohl)第三個、也是最小的孩子。漢斯是名公務員,也是稅務專家,曾在一戰中當過兵。

幼年科爾,攝於 1936 年或 1937 年。圖片版權:Ullstein Bild/蓋帝圖像

1939 年希特勒入侵波蘭,科爾的父親響應號召參加戰鬥,一直到 1945 才返回家鄉。科爾的長兄瓦爾特(Walter)也自願參軍,於 1944 年陣亡。那時,路德維希港幾乎每天都遭到同盟國轟炸機的轟炸,年輕的赫爾穆特和很多同齡人一樣,加入了希特勒青年團,暫時負責從廢墟里挖掘燒焦的屍體。後來,他又負責為拜恩阿爾卑斯山的高射炮裝填彈藥。

1945 年春,同盟軍對拜恩阿爾卑斯山的貝希特斯加登及其周圍地區進行了猛烈轟炸,希特勒在該地區曾有一間休養所。科爾在那次轟炸中倖存下來,在他眼裡,戰爭已經結束了,於是就和幾位朋友一起步行前往 250 英里外的家鄉。

多年後科爾寫道:「我們當時還穿著希特勒青年團的制服,身上也沒帶什麼證件,為了避開大路上一輛輛駛過的美軍卡車,就沿著火車軌道或者軌道上的枕木走。」

五月,納粹投降後,一行人被幾個波蘭工人抓住打了一頓。六月初,他終於回到了家鄉,發現路德維希港有四分之三已被摧毀,不過科爾家的房子倒並未坍塌。

科爾在家鄉為讀大學而準備時,遇到了來自東德的難民漢內洛蕾·倫納(Hannelore Renner),他們於 1960 年結婚。

科爾夫人被塑造成了一個體面的傳統中產階級形象,但是她 2001 年自殺後,記者黑里貝特·施萬(Heribert Schwan)把她描繪成一個悲劇人物,說她不得不頂著政客配偶的身份,「像盔甲一樣」掩蓋起這一角色背後的不幸。施萬曾為科爾本人代筆了三卷本的自傳,自稱曾和科爾夫人近距離接觸。施萬還稱,科爾夫人因為科爾拒絕指認在黨內獻金醜聞中的匿名捐款人士而深感不安,那樁醜聞最終結束了他的政治生涯。

對於科爾的第二次婚姻,評論家認為科爾似乎受制於他的妻子邁克。她一方面勤勤懇懇地照顧年邁體弱的科爾,另一方面則限制科爾過去的同僚們接近科爾,其中就包括尤利亞妮·韋伯(Juliane Weber),她做了三十年科爾的辦公室主管,也一直是他的親信。

除了科爾的第二任妻子,科爾還有兩個兒子瓦爾特(Walter)和彼得(Peter)仍舊健在。其他仍然在世的家人暫時還沒有完整名單。

頗具影響力的新聞雜誌《明鏡》周刊(Der Spiegel)在 2012 年稱:「科爾曾經手握權勢,如今卻身體虛弱,他和政治歷史的聯繫令他在遲暮之年以悲劇收場,讓整個德國都密切關注。」這份雜誌承認和科爾關係緊張。

科爾先後在法蘭克福和海德堡讀大學,年僅 17 歲就加入了基督教民主聯盟。十年後,他提交了歷史相關的博士論文,寫的是二戰後家鄉地區政黨的復興。次年,他被選為戰後聯邦政府萊茵蘭-普法爾茨州立法機構中的一員,1967 年,他成為了該州州長。

但是科爾志在成為所在黨派的國家領袖,而到了 1973 年,他就實現了目標。此前一年,時任總理的社會民主黨人維利·勃蘭特(Willy Brandt)推動逐漸與東德和蘇聯修好,引起激烈爭議。後來勃蘭特由於團隊內發現遭到東德間諜滲透,於是辭職下台。1976 年,科爾競選總理,對手則是勃蘭特的繼任者赫爾穆特·施密特(Helmut Schmidt),科爾竟然險些競選成功。此後科爾搬到了波恩市,在國民議會中擔任在反對黨領袖。

1982 年,科爾在德國波恩市議會中講話。圖片版權:Helmut Lohmann/美聯社

1982 年,施密特的聯合政黨夥伴自由民主黨(Free Democrats)倒戈,轉而支持科爾的黨派,科爾得以成為總理。雖然他此前的競選口號是「自由或社會主義二選一」,但總體仍延續了勃蘭特和施密特逐漸向東德開放的政策。

在任期間,科爾工作日住在位於萊茵河畔、波恩市辦公室後頭的一棟別墅里,平時喜歡到幾家其貌不揚的義大利餐館裡用餐。周末則乘坐直升飛機回到路德維希港,這時候他就可以享用最愛的德式填陷豬肚,還常常硬塞給晚間到訪的外賓一同品嘗。

在凡爾登的握手

科爾認為,讓德國重新獲得認可的關鍵是與法國和解。1984 年 6 月,科爾未被邀請參加盟軍諾曼底登陸 40 周年的紀念儀式,於是,同年 11 月,他前往一戰期間法德相戰傷亡慘重的凡爾登,在陣亡將士的墓前與時任法國總統密特朗懇切握手。

1987 年,科爾贏得大選後,接待了第一位訪問波恩市的東德領導人埃里克·昂納克(Erich Honecker)。昂納克到訪西德是為了尋求幾十億西德馬克的援助,以扶持東德日益蕭條的經濟。科爾熱情而友好的態度讓一直以為他堅定反對共產主義的人們困惑不已。後來,東德消失多年後,科爾又成功阻止了公開東德情報機構當年記錄他一舉一動的機密文件。

1988 年 10 月,科爾與戈爾巴喬夫於莫斯科進行了首次會面。但是當時整個東歐地區的共產主義已經開始瓦解,人們發現,戈爾巴喬夫並沒有準備好利用蘇聯的軍事力量去阻止局面惡化。

到了 1989 年夏天,數萬東德人取道匈牙利和捷克逃往西德地區,科爾發現,重新統一的時機或許已經觸手可及。

就在昂納克被罷免、他的繼任者於 1989 年 11 月 9 日夜間開放了柏林牆之後,科爾迅速拋出一份有關兩德聯盟的《十點綱領》,讓幾個盟國大感意外。

不過隨後在訪問東德時見到的熱情人群讓他確信,只是聯盟還遠遠不夠。科爾相信他可以得到華盛頓的支持,並於 1990 年 7 月前往莫斯科和高加索山脈一處寓所進行了長達 52 小時的訪問,確保了戈爾巴喬夫默許東西德重新統一在聯邦共和國之內,並繼續留在北約。

「我們並沒有直接參与過戰爭,從良心上說,我們也不支持戰爭,但我們仍然把戰爭牢牢記在了心裡,我們見證了戰爭的可怕,經歷了別人未曾經歷過的一切。所有這些我們都必須承受,並繼續推進文明的進步。」在給戈爾巴喬夫的信中,科爾這樣寫道。

同年 10 月 3 日,在柏林的焰火遊行中,科爾慶祝兩德重新統一。這是他政治生涯最為輝煌的一刻。

原本在所有東歐社會主義國家中被認為經濟實力最強的東德,最終卻走向破產。科爾為東德人帶來了他們一直渴望的德國馬克,但卻以 1:1 的匯率兌換,這使得原東德那些產能低下的國營企業根本無法和西德的經濟水平相抗衡,很多企業都破產了。

但在 1990 年 12 月進行的二戰之後首次全德大選競選中,科爾承諾聯邦將對東德進行援助,最終以 43.8% 得票率帶領基民盟贏得了選舉。

2001 年的赫爾穆特·科爾。擔任德國總理期間,他結束了二戰後東西德長達 45 年的分裂狀態,重新統一了德國。圖片版權:Tobias Schwarz/路透社

然而,經過不到一年時間,東德地區就已經有超過百萬人失業。激進分子在東德城市哈雷舉行示威遊行,他們朝著科爾扔雞蛋,喊他是「騙子」。科爾握緊拳頭追上他們,然後又克制住了。而當政府出資重建東德破敗不堪的基礎設施,使得財政赤字高達 4000 億美元時,西德的納稅人又感覺自己被佔了便宜。通貨膨脹日益加劇,但德國央行提高利率的做法卻被指責為造成西歐大部分地區經濟衰退的罪魁禍首。

歐洲聯盟同樣面臨前景堪憂的危機。1991 年底,科爾和其他盟國領導人在荷蘭南部的馬斯特里赫特進行會談,為了歐洲的經濟、貨幣和政治聯盟共同簽署了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然而由於經濟困難以及歐洲未能結束巴爾幹地區的戰爭所引發的爭議,這個計劃幾乎立即陷入了停滯。一些人指責是科爾政府引發的這場戰爭,稱它在二戰時期的德國盟友克羅埃西亞脫離南斯拉夫時,過於輕率地表示了承認。

「1990 年後我在一些事情上出現了失誤,但誰沒有做錯過呢?」1994 年的民意調查再一次表明他的時代即將終結時,科爾這樣說道。他再次贏得了這一年的選舉,但在政府中的多數優勢已經極其微弱。

科爾開始警醒,有著強大的馬克貨幣、每周 35 小時工作制、每年 5 周假期,德國這樣一個福利國家,卻正在全球經濟中失去競爭力,兩年之內失業人口就激增到將近 470 萬,約佔總勞動力的 12.2%。

自 1930 年代以來,德國已經從來沒有出現過這樣高的失業率了,而正是那一次導致了納粹的崛起。科爾的基民盟之所以要創建一個福利國家,部分原因就是害怕歷史再次重演。但現在他卻告訴自己的同胞,節約開支、削減預算將會成為他們的現狀,只能寄希望於使用統一貨幣的歐盟最終帶來重新振興的機會。

作為長期支持歐洲統一貨幣的倡導者,科爾在其變成現實之後卻被指責無視了這種方式的最大問題:由於背後缺少政治和財政聯盟的支持,歐元作為統一貨幣往往是各種危機的犧牲品,就像 2010 年將希臘推入經濟崩潰邊緣的那場危機。

「摧毀我的歐洲」

20 世紀末,科爾頂住壓力,沒有將黨內領導權移交給年輕的下一代。相反,為了證明那些批評者是錯誤的,他決定再次參加 1998 年的大選,與社會民主黨的施羅德一爭高下——對方宣稱,16 年過去,現在是時候做出改變了。最終,科爾的基民盟沒能取得勝利。

在解決失業問題方面,施羅德並沒有比他的前任成功多少,但繼任的默克爾最終收穫了施羅德全面改革帶來的好處。

近些年來,受經濟衰退的影響歐洲一體化也越來越不穩固,科爾曾直言不諱地對他的繼任者表示不滿,因為用他的話來說,「他們在摧毀我的歐洲」。其它方面,他還批評了他們為了應對 2007 年開始的全球經濟危機而一直堅持的財政緊縮政策。

不過他並不認為他們是無能之輩,在那本《遺產-科爾談話記錄》(Legacy: The Kohl Transcripts ,2014 年出版)中也沒有,該書的作者是施萬和蒂爾曼·延斯(Tilman Jens),據說是根據施萬在為科爾代寫回憶錄時所做的幾百小時的機密採訪錄音所寫的。在其中一份記錄中,科爾說默克爾「甚至連怎麼得體地使用刀叉都不知道。」

科爾對這一份以及其它 115 份記錄的準確性提出異議,並狀告兩位作者和他們的出版社(蘭登書屋的一個子公司)侵犯隱私。2017 年 4 月,位於科隆的一個法庭宣判,科爾將獲得破記錄的一百萬歐元賠償。幾名被告提起上訴。

2014 年底科爾出版了與妻子合著的《出於對歐洲的關心》(With Concern for Europe)一書。在書中他寫道:「我們是否已經丟失了思想——連同責任感?」

然而,儘管科爾在本國飽受敵視,他在世界舞台上的前盟友卻始終對他表示支持。

「不只在身材上,他確實是歐洲大陸幾十年來最偉大的人物。」美國前總統比爾·柯林頓在 2004 年出版的自傳《我的一生》(My Life)中寫道。在周五的一份聲明中,美國前總統老布希則稱科爾為「一位直率的摯友,我認為他是戰後歐洲最好的領導人之一。「

Alan Cowell 對此文亦有貢獻

翻譯 熊貓譯社 Harry 智竑 喬木

題圖來自Wikimedia Commons

2017 THE NEW YORK TIMES

喜歡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好奇心日報,每天看點不一樣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

豬流感、1918大流感、埃博拉……這些疾病的名字不僅表達恐懼,還有羞恥
你會去看一部講述一個籃球運動員在CBA成為傳奇的故事么?
耐克大裁員,一切都是為了把生意變得更快、更接地氣
軟銀千億基金的來源細節出來了,錢湊得真不容易
張藝謀搞了場觀念演出,要探討 2047 年人與科技的關係

TAG:好奇心日報 |

您可能感興趣

法國德國烏克蘭驅逐俄羅斯外交官後將於普京合作推動這件事
敘利亞和平進程,法國德國同俄羅斯共同推動,美國感到背叛
中國奧林匹克事業走向世界的推動者,永遠的薩馬蘭奇
蒙熱勒·其米德策耶:推動中華傳統文化走向世界
澳大利亞前總理霍克去世 曾推動中澳關係發展
中國駐埃及大使投書埃及媒體:共建「一帶一路」推動中阿合作
組閣完成德國政府步入正軌,中德關係下一步如何推動——專訪德國駐華大使柯慕賢
世體:圖赫爾續約,可能推動內馬爾去皇馬
騎士兜售科沃爾,詹姆斯會推動湖人接手曾經的好兄弟科沃爾嗎?
莫迪推動印控克什米爾完全併入印度,這狠狠將了巴基斯坦一軍
巴爾韋德往事:推動希臘足球現代化進程的關鍵人物
普京和默克爾表示願推動舉行「諾曼底模式」四國峰會
美國推動委內瑞拉政權更迭,博爾頓稱希望各國支持
美國核裁軍大師盧格去世,曾推動烏克蘭等3國放棄核武
薩爾瓦多外長:薩中建交將推動兩國全面合作
重磅:前曼聯傳奇魯尼表示,何塞穆里尼奧將有一個「推動奪冠的比賽計劃」
瑪雅·本·德羅爾:推動無縫城市交通
湖人拿羅爾鄧交易灰熊的帕森斯,詹姆斯會推動這筆交易嗎?來看看
哈曼國際:不斷推動智聯世界的發展
努力擺脫沙特的陰影,海灣國家巴林渴望推動經濟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