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讀文獻,讀什麼、怎麼讀?

讀文獻,讀什麼、怎麼讀?

全文約1500字

本文選自科學網王修慧老師博客,內容主要理工類學生如何研讀文獻,但對社科類文獻閱讀亦有比較好的參考價值,特推薦給各位讀者。

在與研究生交流中,許多研究生也暴露出不太會讀文獻的毛病。閱讀文獻,可以說是研究生學習搞科研需要逾越的第一關!如果這一關沒有練出手,沒有掌握其要旨,那麼在以後的科研中定會存在很大的缺陷。那麼讀文獻,到底應該讀什麼、怎樣讀呢?下面說說自己的一些體會。

1

摘要(Abstract)

摘要實際上是許多人查文獻最重要的依據,但是許多人查完文獻之後,基本上就對其不理了。這是不合適的,其實高水平的摘要告訴讀者非常重要的信息:該項研究的重要意義、重要思想以及重要結論。相當於中學語文課上,老師領大家總結的「中心思想」,也是該文獻最應該記住的東西。如果通讀整篇文獻後,再反覆仔細琢磨摘要,是很有感悟與收穫的。雖然沒有必要每篇文獻都「背會」其摘要,但如果特別關注、認真琢磨的話,對自己寫「摘要」卻是有很大的幫助。一段好的摘要,就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摘要範文」;另外其中的某些句子完全可以寫在筆記本上隨身攜帶,以備不時之需。

2

引言(Introduction)

現在許多學生的做法是:從引言中「找」幾句自己能夠使用的現成句子,或者利用人家的引言「找」幾篇文獻為自己所用,然後棄之一邊、不再理會。其實引言絕對不是「干這個的」。其重要作用是論述或證明該項研究或論文的重要意義,是關於某些研究「熱點」的概括與總結,它是幫助我們了解某個熱點問題最直接、也是最具有概括性的資料。在撰寫論文過程中,這一部分也是最難寫的,也是最見科學研究功底的。一段精鍊的引言(introduction)同樣可以作為一篇「範文」來研讀的,其中的句型當然也是可以仿寫的。

3

實驗、結果與討論(Experiment Result and Discussion)

這部分最典型的錯誤就是「模仿」與「驗證」。學術論文重要的在於「創新」,「模仿」與「驗證」只能用於「學習」而不能用於發表「成果」。有一年指導過一個本科生,我把一篇在《自然》上發表的文獻給她翻譯(我們的本科畢業論文期間要求學生翻譯一篇外文文獻),結果這名學生竟然查到一篇發表在國內某著名期刊上的「中文翻譯」——甚至連圖都是原文里的。對於文獻的這部分內容,我們重點應該注意學習作者的思想、設計實驗以及考慮問題的思路,從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發。至於材料領域的科技創新,其實可以分為三類:一是新方法創造新材料;二是舊方法創造新材料;三是新方法創造舊材料。

4

結論或結束語(Conclusion/Summary)

這是文獻的精髓,作者的貢獻正在於此嘛,當然應該記住嘍。實際上有的人根本沒有認真琢磨、認真體會,更不用說記住了。雖然說「論文的80%是錯誤的」,但龐大的科學知識體系不就是一點點積累起來的嗎?

我經常對學生說,要學會搞科研,文獻閱讀關必須過,當然包括外文文獻。囫圇吞棗讀十篇文獻,不如把一篇文獻認認真真研讀十遍,對於外文文獻也不例外。對於剛剛接觸科研的新同學,建議認認真真閱讀至少數十篇中文文獻,做到「研究領域的真正入門」而不僅僅是「了解」,然後再下苦功夫啃數十篇外文文獻(注意一定要讀高水平文獻)。一開始可能很慢,甚至一周只能讀一篇文獻,但我們都知道「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道理,我們也知道「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的古訓。

讀碩士時,導師這樣對我說:認認真真讀五十篇文獻,你可能就算入門了,如果超過一百篇,你在這方面可能就是專家了。所以畢業時大致統計一下,共查閱中外文文獻三百多篇。由於那時我們這裡資料很少,我不得不兩次到北京國家圖書館。記得第一次整整在國圖裡泡了半個月,除了去北大稍轉一小圈兒哪裡都沒捨得去。那時查閱文獻基本上是手工,雖然國圖已經可以複印,但費用還是太高,所以不得不記錄了好幾本子。

來源:科學網博客,作者王修慧。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社科學術圈編輯整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科學術圈 的精彩文章:

2017年國家社科基金年度項目立項名單公示!
最全整理!22個國外電子書免費下載網站!
開題答辯把評委懟回去?記住這25條!
2017中國大學本科專業排行榜揭曉,中國八星級專業有38個!
高校驚現「送命題」,刺不刺激?驚不驚喜?

TAG:社科學術圈 |

您可能感興趣

給正在讀論文的你:如何高效閱讀文獻?
讀文獻的安全感
全球消化領域論文原來寫了這些(上)——趁蛙不在家,快讀文獻啦
林藝醫生讀文獻:減肥手術能消除脂肪肝,減少肝硬化
音樂人類學中田野考察必讀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