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這個耳熟能詳的典故,竟然暗藏了這麼多的冷兵器秘密?

這個耳熟能詳的典故,竟然暗藏了這麼多的冷兵器秘密?

「鴻門宴」這個典故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了,由這一個典故,至少延伸出八九個成語。例如:「大禮不辭小讓」、秋毫無犯」、「勞苦功高」、「人為刀殂,我為魚肉」等等。不過,咱們今天要說的當然不是成語,而是這個典故里的冷兵器。

鴻門宴整個的故事的前因後果,小編就不細說了。咱們簡單的介紹下當時宴會上一些關於軍事和兵器的細節。

在劉邦得知項羽將要襲擊他的情報後,他第二天帶著一百多騎兵來到項羽的駐地鴻門。見到項羽,在一番解釋後,項羽和劉邦等人舉辦宴席。

在宴席上,范增提示項羽要下定決心,於是幾次舉起他佩戴的玉珏,但是項羽默然不應。沒奈何,范增起身,出去召喚也在宴會上的項莊,讓他在宴會上表演舞劍,趁機刺殺劉邦。但是項伯看出了項莊的用意,也拔劍起舞,以身體遮擋劉邦,讓項莊無法攻擊。

緊要關頭,張良走出軍門,找到了在門外候命的樊噲等人,說明了其中的情況。樊噲於是拿著劍盾沖入項羽軍中。門口站崗的兩個士兵將兩支戟交叉,不讓樊噲進去,樊噲側身持盾,撞倒士兵,得以進入宴會處。

樊噲進入後,項羽按劍而起,問:「來的是誰?」

樊噲說自己是劉邦的參乘(在車上擔任保衛工作的人)。項羽賜他一個豬肩膀,他將豬肩膀放在盾牌上,拔劍切著吃。之後項羽賜酒,樊噲怒斥項羽對劉邦不公。項羽無話可說,賜樊噲座位。

隨後,劉邦不辭而別,和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拿著劍盾從小路步行回營地。臨走前,劉邦留給張良玉璧和玉斗,讓他在劉邦差不多已經回營的時候,將這些禮物送給范增和項羽。

上圖:秦代大盾

估摸著劉邦已經回到營中,張良進入宴會場所謝罪,呈上禮物,並說劉邦已經回去。項羽接受了禮物,而謀士范增則認為錯失良機,怒而拔劍劈開玉斗。

這個故事裡,至少為我們透露出關於秦末軍事的兩點信息,能夠為我們揭示當時楚軍和漢軍武器上的強弱對比。也能夠幫我們理解為什麼當時的劉邦那麼害怕項羽的軍隊,認為自己士兵不是項羽士兵的對手。

首先,我們可以看出,當時劉邦的騎兵其實是騎馬的步兵,戰鬥力不如項羽的近戰騎兵。

上圖:戰國時期一面銅鏡上的騎兵形象,從他的動作和武器可以看出,他應當是一名騎馬的步兵,或者說以下馬作戰為主的騎兵。

劉邦分明是帶著騎兵到鴻門的,可是聯繫後文,樊噲、夏侯嬰等等侍衛,卻是帶著劍盾的。騎兵無非兩種功能,一種騎射騷擾敵人,一種衝鋒破壞敵人陣型。可是無論哪一種,都不可能以劍盾作為武器。

如果是騎射,劍盾自然是累贅。如果是衝鋒,盾牌也用處不大。如果騎兵要佩盾,也應當配備一把小盾,作為與敵人騎兵馬戰的防禦武器,太大則影響馬上動作。可是結合後文,樊噲側著身子持盾能夠撞倒項羽的士兵,可見其盾非常之大,是典型的步兵用盾。

上圖:持盾的西漢步兵俑

之後劉邦逃走,也是和侍衛們持劍盾從小路步行離開。

而且,劉邦選擇這條在驪山上的步行路線是因為更近,可以看出這條路不是崎嶇的山路,而是在平緩的丘陵上。而現實中的驪山也的確如此,而且秦漢時期,關中水系發達,驪山上應當有不少溪流,所以也不便騎馬。

但是,根據漢代晁錯在《言兵事疏》的說法,這種平緩的丘陵地帶而又有水系阻斷騎兵的地形,是弓弩手發揮戰力的好地方。如果劉邦的騎兵是騎射騎兵,那麼應當會讓一些人持弓矢隨同,而不是只帶劍盾。

上圖:西漢銅弩機上的望山(瞄準器)刻度

更何況,古代將領一般盡量以騎兵裝備武裝自己,大部分都諳熟騎兵技戰術。然而,劉邦麾下連樊噲等將領姑且是騎馬的步兵,何況那些士兵呢?

但是項羽的騎兵則更加精銳,根據記載判斷,項羽的騎兵應當是手持長戟、身披重甲的近戰騎兵。即使在垓下之圍,四面楚歌的時候,項羽依然能夠組織八百多人突出重圍,而且在只剩下二十八騎的情況下,依然能夠斬殺漢軍的一員軍官,可見楚軍騎兵之精銳。

上圖:根據漢代騎兵俑復原的西漢持戟騎兵形象,項羽的騎兵當與之類似。

第二,我們可以看出當時項羽軍隊的裝備非常精良,應當已經普及了鋼鐵兵器。

古人的武舞都是從實戰延伸出來的,不會脫離實戰太多。在青銅器時代,銅製的武器都不長,而且焊錫量高的青銅雖然硬度足夠、刃口鋒利,但是易碎,不能進行大力的格擋。所以,盾牌在這個時候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先秦時期的武舞,也和實戰類似,大多持盾進行。比如傳說中的「刑天舞干戚」,便是一手拿著斧子,一手拿著盾牌。

上圖:刑天舞干戚

而項莊和項伯舞劍,則沒有手持盾牌,不然項伯也不會以身體遮蔽項莊。而且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們在舞劍的時候會發生一些格擋動作。他們手中的劍,應當為長劍,而非青銅短劍。

另外,當樊噲闖入的時候,項羽按劍而起。即左手按住劍鞘前部起身。拔短劍不需要按劍這個動作,只有拔腰間的長劍長刀,才需要一手按住劍鞘或刀鞘。

之後的一個細節則更能說明問題:范增拔劍劈破了玉斗。

玉斗是一種玉制的酒器,正好能盛一斗酒而得名,算得上是一種大型玉器。秦漢人喜歡軟玉,以最著名的軟玉和田玉來說,其劃痕硬度大約為6——6.5,一般的鋼刀都難以在上面划出印記。而且能夠劈開一個玉斗而劍不斷,則需要劍不僅有很高的硬度,還要有很高的韌性。

上圖:玉斗

青銅如果硬度達標,如此大力的劈砍下,不是玉碎而是劍斷。如果增加銅的比例,讓青銅不易斷,則硬度難以達標。

綜合來看,能夠劈開玉斗,應當是精緻的鋼劍。

上圖:戰國時期楚國的鐵制長劍

相比之下,樊噲用的劍當為短劍。在將豬肩膀放在盾牌上之後,他拔劍切肉而食,用長劍顯然不便。

所以劉邦軍隊可能依然用的是青銅劍,或者粗糙的鑄鐵劍,不是鋼製的長劍。青銅劍雖然能夠在硬度上和鋼鐵媲美,無法具有鋼鐵的柔韌,無法做長。鑄鐵也是一樣,太長則容易斷。

而且如果是長劍的話,不需要裝備大盾,只有短劍部隊才熱衷於大盾,比如後來的羅馬劍盾兵就是典型。後來的漢軍裝備了長的環首刀,盾牌便慢慢變小,甚至演化為鉤鑲這樣的多功能小盾。

上圖:裝備投槍和短劍的羅馬刀盾兵

上圖:2為裝備長刀的西漢刀盾兵

另外,項羽軍隊的長柄武器也很精良。樊噲要進入會場,衛士兩戟相交不讓他過去。這種阻攔方式無論中國還是其他國家的古代非常常見,這些衛士也被稱之為交戟之士。

按照常理,樊噲手裡拿著盾牌,應該直接用盾牌掩護身體,從兩戟之間衝進去。但是他選擇撞倒一員持戟衛士。

上圖:秦代戟兵形象

我猜測,當時項羽軍的戟用的杆子非常精良,應當是可以承受很大橫向力的積竹木柲桿。這種彈性和硬度極佳的杆子在大力的「啄」擊下,會刺穿樊噲手中的木盾,順勢將其勾住,阻礙其前進。這應當也是古代以戟做軍隊門衛的原因。所以樊噲不敢衝撞兩支戟,而是選擇撞到一員衛士,趁機進入。

所以,在後來的歷史中,劉邦軍隊也做出了很多改變。最典型的就是劉邦後來招募了婁煩族的騎射手補充自己的騎兵,和項羽的騎兵對峙。而且,劉邦還極有可能挖掘了秦始皇兵馬俑,取走了裡面的鐵質兵器(也可能是項羽乾的)補充自己的軍隊。

上圖:漢代胡人騎兵俑(手臂為木製,已經腐爛)

當然,戰爭也不是誰武器裝備好誰就能贏的,因為政治上和謀略上的失策,項羽最後還是一敗塗地,身首異處。當然,也不能忽略武器的作用。否則鴻門宴也就不會有劉邦的認慫,項羽也會敗的更快、更慘。唯武器論不對,輕視武器的作用,更不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冷兵器 的精彩文章:

初唐猛將尉遲恭的絕招空手奪馬槊,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這個耳熟能詳的典故,竟然暗藏了這麼多關於冷兵器的秘密?
這個耳熟能詳的典故,竟然暗藏了這麼多的冷兵器秘密?真是令人驚嘆!
盤點兩次世界大戰時的軍用匕首!款款堪稱經典
初唐猛將尉遲恭能夠空手奪馬槊,他真的擁有這項絕技嗎?

TAG:中華冷兵器 |

您可能感興趣

電視上和尚都是胖的,道士為什麼都是瘦的?居然還有這麼一個典故
百字必有一漏,典故是從這裡來的嗎?
因為這兩個人的奇遇,才有了爛柯人的典故
不懂這些典故,你的詩可就白讀了!
茄子這樣做,就是好吃又有典故的經典川菜,你可千萬別錯過了喔!
這些常見的歷史典故,你知道都是怎麼來的嗎?
扒灰是指翁媳不倫戀,這種關係為何用扒灰形容呢?有個這樣的典故
一瓜殺三妾的典故 看看文人眼裡的曹操有多歹毒!
寡婦門前是非多 這個典故怎麼來的?上半句是什麼?
「以茶代酒」可不是隨便說的,那是有典故的!
一瓜殺三妾的典故 看看文人眼裡的曹操有多歹毒
為什麼稱說大話的人為吹牛?這個典故從何而來?有各自的版本挺多
這些典故要是不懂,就很容易尷尬了
這些廣為人知的歷史典故,背後的真相卻是經典的謠言!
這是哪個朝代的黃袍?明朝的?這幾種銀元的典故是什麼?
「溫柔鄉」這個典故,有一個怎樣的歷史故事?
這些詩詞中的典故,你都看懂了嗎?「暗香」居然是菊花香!
拳皇97作為經典遊戲,原來這些技能都不是瞎叫的,原來是有典故的啊!
這些很少人知道的美食小典故,了解一下?
了解翡翠竹節的寓意、典故和價值,你想要的都在這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