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何中國科研能屢創世界紀錄

為何中國科研能屢創世界紀錄

美國《科學》雜誌15日以封面文章形式,發布了中國量子衛星實現量子糾纏太空分發「一步千里」的世界跨越;上個月,南海可燃冰試采成功奏響「冰與火之歌」;去年,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成為中國「天眼」……這些世界紀錄讓中國自主創新的進度條一次次被刷新。

為什麼近代科學舞台上,作為後來者的中國,如今能屢創佳績?國內外專家的觀點可以歸納為天時、人和、地利:近些年來國家高度重視科技發展,海外求學的人才資源大量迴流,中國遼闊的地域也是一個特殊的優勢。

國家重視投入

「經過30多年積累,科技發展從量變到質變,已到了突破的時候,」在談起這些成就時,中國科學院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教授、中國發展戰略學研究會副理事長霍國慶說,科技戰略發揮了重要作用,「無論是國家科技中長期規劃,還是國家科技五年計劃,都引導了科技突破。」

國際著名科技出版機構「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安諾傑也告訴新華社記者:「中國的一個成功因素是將資金、資源和人才投入科研時一直有明確目標,並有長期計劃。」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一些傳統科技強國近來在面臨經濟問題時,往往想到的是拿科技經費「開刀」。安諾傑就提到:「當世界上許多國家科研資金增長乏力之時,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助推了研發投入的大幅增長。過去20年,中國研發投入每年都有兩位數的增長。」

世界首顆量子衛星誕生在中國就是一個很好案例。中國量子衛星項目首席科學家潘建偉早年在奧地利師從量子研究大師安東·蔡林格。蔡林格等人曾在歐洲申請發射量子衛星,但一直未獲批准。潘建偉回國後,中國的量子衛星項目很快推進,帶來了一個又一個新成果。

人才資源迴流

人是科研中至關重要的因素,中國科研屢創紀錄離不開科研隊伍的成長和奉獻。霍國慶認為:「出現了一批戰略科學家,他們的眼界與視野影響了突破。」

在這方面,海外人才的迴流引人矚目。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他們撐起了這個大時代,也撐起了更大的夢想。

潘建偉的回國,推動了中國量子通信事業的發展。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在國際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清華大學教授薛其坤曾留學日本,領導發現新的中微子振蕩模式的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曾在歐洲和美國工作。

辭去普林斯頓大學講席教授的終身職位,放棄500平方米的獨棟花園別墅……談起多年前的回國決定,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曾表示,「那只用了一個晚上」,「很多人認為我錯了,認為我瘋了……」

施一公回歸的祖國,早已不是那個剛從積貧積弱中爬起的國家。從科研環境,到機制和人才建設,都取得長足進展。但和施一公等人一樣,中國許多科研人員的歸國都源自那份對祖國難以割捨的情感。愛國者,欲其國之強也。

安諾杰特彆強調了這一點:「中國政府在過去20多年,大力擴大科研人員數量,這包括推出了『千人計劃』等各項措施,鼓勵海外華人優秀人才回國,成功地將『人才外流』轉變為了『人才流入』。」

遼闊地理優勢

在國家重視和人才迴流之外,中國科技的許多突破還得益於一個人們較少探討的優勢,那就是擁有遼闊的國土,使得許多科學實驗能有合適的實施地點。在貴州平塘縣建設的「天眼」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因為那裡有得天獨厚的喀斯特地貌大窩凼窪地,並且少有電磁波污染,這一獨特條件讓它迎來了世界最大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

「南山南、興隆北,麗江古城醉;德令哈,雲在飛,阿里天空美」,這首根據民謠《南山南》改編成的《南山南-量子星》中的歌詞,出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研究院從事量子通信研究的副研究員張文卓。其中提到了中國量子衛星的5個地面站:新疆南山、河北興隆、雲南麗江、青海德令哈、西藏阿里。

這5個站點中4個在大西部。據了解,這既有量子糾纏分發遠距離傳輸的需要,也因為那些地方的空氣質量好,激光傳輸不易受霧霾等因素影響。所以,中國遼闊的地域也是量子衛星項目得以開展的一個獨特優勢。

在青海德令哈站,似乎能看到中國科技為何快速發展的一個縮影。這裡地處偏僻,從小城德令哈開車到地面站都要1個小時,但因地理位置適合量子衛星觀測,國家前幾年投資在這裡專門建設了量子通信實驗專用觀測樓和相關設備。這裡的科研人員因觀測需要而堅持過著「黑白顛倒」的生活,每天工作時間一般從下午6點到凌晨3點,但這些天輪值的李雙林說:「已經習慣了。做完實驗睡得香,倒是哪天不做實驗可能會失眠。」

天時地利人和,使得德令哈產出了重要實驗數據,小站的名字也隨著此次中國量子衛星團隊創下量子糾纏分發的新世界紀錄而傳遍全球。(執筆記者:黃堃;參與記者:楊駿、林小春、呂雪莉、冀澤、王鵬、李亞光)

參考消息網 6月17日報道 美媒稱,美國仍然在科學研究領域居於世界領先地位,至少它在頂級期刊上發表的生物醫學研究最多,並且在研發上投入的資金也最多。

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6月15日報道,但一些科學家今天在《臨床檢查雜誌·觀察》上稱,這種情況可能不會持續很久。

這些研究人員發現,美國在科學界的支配角色正在慢慢削弱,這主要是因為中國近二十年來在科學上投入了大筆資金。研究人員稱,2015年,以在六家頂級期刊上發表的新發現總數來看,中國的生物醫學研究隊伍在前十名中排在第四位。研究人員稱,2000年,中國甚至沒有進入前十(排在第14位)。

此外,研究人員稱,中國2015年在研發上的投入是美國的75%。2000年,中國的投入只有美國的12%。

然而,研究的未來可能是協作。研究人員稱,更多來自美國和世界各地的科學家正通過與國際夥伴合作而取得新的發現和進步。

報道稱,為更好了解在科學領域居於領先地位的國家,研究人員瀏覽了2000年到2015年的六家頂級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柳葉刀》、《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細胞》、《自然》和《科學》)和四家中級期刊。研究人員還分析了這一時期每個國家的研發投入。

研究人員發現,近15年來,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和其他歐洲國家的研究經費停滯不前,而中國的資金大幅增加。

2015年,在較高檔次期刊上發表生物醫學研究論文數量排在前十名的國家有美國、英國、德國、中國、法國/日本、瑞士、加拿大、荷蘭、澳大利亞、韓國/瑞典/義大利。

與此同時,生物醫學研發投入最多的15個國家包括美國、中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義大利、西班牙、荷蘭、瑞典、瑞士、韓國和新加坡。

研究人員稱,這些分析表明韓國和新加坡的排名也在緩慢上升。

研究人員稱,研究結果表明,美國有朝一日可能會失去它在科學和醫學研究領域的領導地位。

他們在研究中發現,雖然在中國出生、在美國學習的科學家過去常常留在這裡工作,但現在他們會在完成學業後回到中國。

不過,美國仍然擁有一項競爭優勢。研究人員稱,多虧國會兩黨的支持,當前的2017年聯邦財政預算增加了對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資金支持。

但研究人員稱,當前有關2018年預算的辯論令人擔憂,因為有人主張削減資金。與此同時,中國的研發投入預計到2022年將超過美國。(編譯/李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久意科技 的精彩文章:

TAG:久意科技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科技館「創新決勝未來」科普展開展 科研實物首次展出
中國將完善科研生態 構建創新型國家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王曉東:在中國也能做世界一流科研
中國科研玫瑰
教育觀察:中國正在向世界科研大國靠近
中國科研人員實現高分辨新型成像技術
新的國際出版數據證實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科研生產國
科研創新,引領珠三角成為世界的「硅洲」!
中科院科研成果全球居首 創新葯成果初現
中國將論證建立月球科研基地
用優質臨床研究,打造科研競爭力|中國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發展高峰論壇
2019年中國衛生健康科技創新發展高峰論壇之提升醫院臨床科研能力交流會議誠邀您參會
中國研製出世界上唯一頂尖技術,領先美俄科研一大截!
聽!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趙忠賢的科研黨課
中國海洋大學這一科研成果登上國際頂級學術期刊
中科院一批重大原創科研成果相繼問世
中國建築集團有限公司技術中心等科研項目通過科技成果評價
以國際化視野推動人文社科研究
中國「千人計劃」被重提 傳美國清洗科研精英
美國科研界正在流失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