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自願分享能給孩子帶來快樂嗎?

自願分享能給孩子帶來快樂嗎?

自願分享能給孩子帶來快樂嗎?

清華大學終身學習實驗室原創篇

實際上,從不到2歲開始,兒童就出現了分享行為1。那麼是什麼促使人們在面臨犧牲自身利益的情況下,依然願意同他人分享?俗話說,「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已有研究揭示,實施分享行為會給人們帶來快樂,而這種情感獎勵機制可能是維繫分享等親社會行為的原因之一2。3-6歲的兒童對「分享會帶來快樂」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3。

出於自願的分享vs.出於服從規範的分享

但是出於自願的分享和出於服從規範的分享帶來的快樂程度是相同的嗎?

我們的最新研究給出了否定的答案。在我們5月最新發表在《Frontiers in Psychology》期刊上的研究中4(文章鏈接:http://journal.frontiersin.org/article/10.3389/fpsyg.2017.00867/full),139名3-5歲的兒童參與了分享遊戲:兒童得到6張貼畫,並得知另一個兒童沒有貼畫,兒童可以自由選擇是否願意分享以及分享多少張貼畫,分享過程中實驗人員離開。

兒童分享的方式是把貼畫裝進代表自己的或者另一兒童的信封。在「自願利他分享「的情境下,兒童的6張貼畫是由於他獨自完成拼圖所獲得的獎勵,對方兒童並未做出貢獻。在」基於社會規範「的分享情境下,兒童的6張貼畫是由於他和對方共同完成拼圖所獲得的獎勵,因此對方兒童也做出了貢獻,受社會規範的約束兒童應該分享。

不知曉實驗目的和實驗條件的編碼者根據實驗視頻編碼了兒童分享前後的面部情緒,在1-7量表上為兒童的快樂程度打分。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先人後己」「社會和諧」,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友好相處;家長和學校也一直教育孩子們要樂於助人,要求兒童遵守社會規範。確實,我們的研究結果發現,比起「自願分享」情境,在「社會規範」的情境有更大比例的3-5歲兒童選擇了分享,而且5歲的兒童在「社會規範」情境下分享的數量也多於「自願分享」情境,表明年齡越大兒童越遵守社會規範,把貼畫分給做出貢獻的同伴

但是,我們發現出於自願和出於規範的分享帶來的快樂卻是不同的:在分享的兒童中,出於自願利他分享的兒童在分給別人(把貼畫裝進別人的信封里)時比分給自己時更高興;但是出於社會規範的分享卻沒有造成這種差別。因此,本研究認為,分享給他人是否帶來快樂和分享背後的動機有關。獲得快樂和服從社會規範可能分別作用而促進兒童分享:自願分享時,兒童獲得更多的快樂;但是在社會規範的壓力之下,兒童雖然分享更多,卻不能從中獲得足夠的快樂。

研究首次發現了出於自願的分享可以帶給3-6歲的幼兒快樂,而出於規範的分享卻不會,這一結果值得我們深思。經濟學中的「理性人假設」認為人是理性的、受自身利益驅動;現實生活中的人們也往往認為個人收益比幫助別人更快樂,很少看到利他行為會帶來快樂這一作用2。如果我們能對「幫助他人帶來快樂」有更為深刻的認識,也許有利於我們追求幸福美滿的生活。尤其是,很小的孩子就已經能從自願分享而不是迫於壓力的分享下獲得快樂;這啟示我們,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家長和老師們應當注意培養兒童分享行為的方式方法,要讓孩子真正地「助人為樂」,既有助人,也得到快樂;我們也應該對孩子的分享和情緒有一個正確的認知,不應該既強硬要求孩子分享,又期待他們快樂——迫於壓力的分享和快樂體驗不可兼得,而自願分享才能真正快樂

那麼,怎樣讓孩子自願分享呢?

下文列舉了一些具體的相關研究及建議:

樹立榜樣作用

採用適當的方式鼓勵孩子的良好行為

為孩子「搭建腳手架」

培養情緒理解能力

樹立榜樣作用

模仿是孩子社會行為學習過程中的重要途徑,老師和家長作為孩子最直接的模仿對象,榜樣作用無疑是重要的。成人之間的互相幫助、良好互動,對孩子的親社會行為具有促進作用平時在生活當中,可以多講述一些理解他人、幫助他人、公平正義主題的故事,樹立正向榜樣,也注意在平時多加引導,隨時教育。

採用適當的方式鼓勵孩子的良好行為

「做了好事就給獎勵」這種方式在短期內可能能夠增加孩子的親社會行為,但也有可能帶來相反的作用。一項研究發現,相比於獲得了口頭表揚或者未獲得獎勵的孩子,在進行了幫助後獲得了物質獎勵的孩子在後續的任務中反而更少的幫助5。過度地進行物質獎勵,可能使得孩子將自己的行為歸因於外在因素(例如,「我幫媽媽做家務是為了多得零花錢」),而阻礙原本的內在動力一些更好的表揚和鼓勵方式可能包括,表達對孩子的感謝(例如,「謝謝你幫爸爸擦桌子」)、誇獎孩子的品質(「你真是個愛幫助別人的孩子」)。

為孩子「」搭建腳手架」

年幼的孩子由於年齡有限,常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例如孩子可能表現出了幫助家長做家務的願望,但是多數的事情孩子都「做不了」。如果家長因此拒絕孩子,或者任由孩子自己去嘗試以至於「失敗」,都有可能打擊孩子的積極性。這個時候,比較好的辦法是「搭建腳手架」,即選擇適合特定年齡的任務、為孩子提供必要的幫助。研究顯示,父母在孩子參與打掃衛生的過程中提供幫助的數量和適宜性與孩子為別人提供幫助的表現相關聯6。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不應因為覺得孩子「太小」就拒絕孩子提供幫助的願望,而應該鼓勵和幫助孩子參與家務、為他人提供幫助。

培養情緒理解能力

對他人及自身情緒的知覺、理解能力與親社會行為關係密切。研究顯示,在親子對話中引導孩子思考、理解故事主人公情緒更多的家庭,孩子表現出了更多的分享和幫助行為7。在講故事、日常對話的過程中引導孩子關注自己與他人的情緒、感受,可以提高孩子的社會理解能力、提高孩子關心幫助他人的意識。在播放動畫片或者講故事的時候,可以通過提問和引導的方式鼓勵兒童思考主人公的心情,產生這一心情的原因,和應該怎麼做。比如,在講述《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的故事時,就可以引導兒童理解公主開始的傷心,後來的快樂,小矮人的幫助等等。

以上都是基於大量的發展心理學研究發現所得。成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可以通過諸多途徑影響孩子的親社會行為,包括榜樣作用、指導、強化、進行有關親社會行為的對話、提供積極且重視同理心的環境、為孩子的嘗試提供適宜的幫助,等等;通過這些幫助,成人可以培養孩子做出親社會行為所需要的社會理解能力和社會技能。

科學研究的工作離不開家長和孩子們的參與。終身學習實驗室目前正在進行的研究項目包括探討兒童合作能力、創造力、同理心等社會認知技能的發生髮展過程及其影響因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終身學習實驗室 的精彩文章:

TAG:終身學習實驗室 |

您可能感興趣

為什麼孩子可以給我們帶來快樂
瑜伽能夠給社火帶來樂趣,你覺得呢?
帶孩子給我們帶來的那些苦惱與快樂
樂善好施,同時也能夠給自己帶來好運的星座!
喝酒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自己帶孩子,跟老人帶孩子區別在哪?會給孩子帶來影響嗎?
運動能給孩子帶來什麼?
吃香蕉能給人帶來快樂 這個你知道嗎
金錢能夠帶來快樂,但是這種快樂會上癮
從佛法觀點看,「能給自己帶來快樂又不損害他人」的事可以做嗎?
你可能不知道,孝敬父母能為自己帶來的三大好處!
追星能給我帶來正能量,但為何失去很多朋友呢?
七彩鳥能給人們帶來什麼?當然是快樂還有幸福!
交易真的給你帶來快樂嗎?
孩子真的有必要上幼兒園嗎?上幼兒園能給孩子帶來什麼?
你給胃腸道帶去負擔,它就會給你帶來「難堪」
你的偶像給你帶來什麼「正能量」?
除了能給你帶來經濟效益,還能帶來什麼?
塔羅牌分析能讓你幸福並且給你帶來好運的人是誰?
精靈夢葉羅麗:有錢就能帶來快樂嗎?我們同學幾年都沒見她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