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著名小說《水滸傳》中的108將之一李應
李應是《水滸傳》中的人物,綽號撲天雕,鄆州人氏,原為李家莊莊主。他曾修書給祝家莊,索要時遷,卻被祝家莊拒絕,與祝彪交戰時又被暗箭所傷,因而與祝家莊交惡。梁山攻滅祝家莊後,將他全家騙上梁山。梁山大聚義時,排第十一位,上應天富星,掌管錢糧。征方臘後授中山府鄆州都統制,後辭官回鄉,重做富豪
李應是鄆州人氏,善使渾鐵點鋼槍,背藏五把飛刀,能百步取人,神出鬼沒,人稱「撲天雕」。他是獨龍崗李家莊莊主,與祝家莊、扈家莊結下三庄同盟,共同抵禦梁山泊,曾約定一旦出事便互相救應。[2]
李祝交惡
楊雄、石秀、時遷投奔梁山,途經祝家莊,在客店投宿,卻偷吃店家的報曉公雞,因言語不和大鬧祝家莊,放火燒毀村店。時遷被祝家莊莊客擒獲後,楊雄與石秀巧遇鬼臉兒杜興。[3]
李應
杜興正在李家莊擔任主管,因楊雄曾有恩於自己,便將二人引見給李應。楊雄請李應修書給祝家莊,討回時遷。李應慨然應諾,置酒招待二人。[2]
李應讓門館先生書信一封,署名後命副主管送往祝家莊,但祝家莊卻不肯放人,李應只得親筆書信,再命杜興前去。祝家莊仍舊不放時遷,祝彪還撕毀李應的書札,宣稱要將李應當做梁山強寇解往官府。[2]
李應聞知大怒,點起三百莊客,直奔祝家莊,與祝彪交戰。祝彪應戰十七八合,不敵敗走。李應縱馬追趕,卻被祝彪暗箭射中臂膀,受傷墜馬,幸被楊雄、石秀搶回。李家莊自此與祝家莊交惡。楊雄見通過李應未能討回時遷,便告辭離去,到梁山泊求援。李應又贈以金銀。[2]
被迫落草
宋江攻打祝家莊失利,在楊雄的建議下,備禮去見李應,打算與他商討對策。李應卻以「臂傷未愈,卧病在床」為由,婉拒宋江,避而不見,也不肯接受禮物。此後,李應對梁山攻打祝家莊的行為始終袖手旁觀,不肯出兵援救。[4]
攻破祝家莊後,吳用命蕭讓假扮鄆州知府,以祝家莊狀告李應勾結梁山為由,將李應、杜興綁縛州府,而後在途中將二人劫上梁山。李應請求下山時,卻得知家眷已被接到山寨,而李家莊也被燒成平地。他見後路已絕,只得留在梁山。[5]
梁山聚義
崇武石雕工藝博覽園中的李應雕塑
李應上山後,與杜興、蔣敬一同總管山寨錢糧金帛。[6] 後參與遠征華州,隨宋江大鬧華山。[7]
宋江繼任梁山寨主後,在忠義堂周圍設立四座旱寨。李應坐鎮前軍寨,居第一位。[8] 後隨征大名府,與史進、孫新統領一千兵馬,擔任第四路先鋒。[9]
關勝為解北京之圍,率軍征討梁山。宋江聞訊,連忙撤軍回援,用計俘獲關勝。李應沖入官軍寨內,救出被擒的張橫、阮小七等人,奪取一應糧草馬匹。[10]
智取大名府時,李應扮做客人,混進北京為內應,與史進一同奪取東門。[11]
梁山排座次時,李應排第十一位,星號天富星,與柴進一同擔任掌管錢糧頭領。[12]
南征北戰
新版水滸傳中的李應(
梁山受招安後,李應隨宋江南征北戰,頗有戰功。
征討遼國時,李應輔佐趙安撫,留守檀州。[13] 後隨關勝攻破太乙混天象陣中的土星陣。[14]
征討田虎時,李應與柴進一同鎮守陵川縣。[15] 而在簡本水滸中,李應曾隨盧俊義攻破玉門關,刺死兵敗逃到此處的大同關守將睦輝。[16]
征討王慶時,李應與柴進護送糧草到前線,途中在龍門山遇伏。他配合柴進,以火炮擊殺淮西大將縻貹。[17] 而在簡本水滸中,李應與盧俊義、柴進等人埋伏在秦州之北的流沙河,以戰船塞斷河路,擒獲匪首王慶。[18]
征討方臘時,李應率領孔明、孔亮、施恩、杜興,前往江陰、太倉等處,協助水軍作戰。[19] 睦州之戰時,又以飛刀殺死守將伍應星。[20]
人物結局
江南平定後,李應回京受封,被授為武節將軍、中山府鄆州都統制。[21] 他到任半年,聞聽柴進隱退,便推稱風癱,納還官誥,返回故鄉獨龍岡,與杜興同作富豪,最終得以善終


TAG:文學范2號 |
※1982年中國老照片:圖4風靡一時、圖5讓男人羨慕、圖7中國人的驕傲
※法國人拍攝的1957年中國老照片:60年前的中國是這樣子的
※1949年後「建國稱帝」的中國人-張清安
※抗日戰爭中日軍之所以盤踞中國14年,應了中國一句老話
※老照片中1982的中國:圖1茅台隨便喝,圖4劉曉慶,圖8讓男人害怕
※中國10大美女排行榜,楊冪第6,劉詩詩第4,唐嫣最後1名
※老照片:1911年的中國十八省府
※當下中國與梭羅的170年前美國
※中國進口S400的一大弊端:砸了國產紅旗9的牌子
※老照片:1900年,八國聯軍在中國
※老外們愛上中國名酒,成2018「中國年」標配
※外國人拍攝的1965年中國珍貴老照片:沒想到60年代的中國是這樣子
※2017年美國眼中的中國新武器排行榜,殲20居然不在榜上?
※1919年的海參崴老照片,清朝時曾是中國領土
※中國10大歷史傳記
※1950年代席捲中國的兩大謠言
※2018奔跑中國和2018健康中國賽事時間表
※鄭泫證明:中國男網和日韓之間,差了100個李娜
※古代中國18個藩屬國今何在?只有最後一個至今插著中國國旗
※紐西蘭攝影師眼中1956年的中國:最後一張至今仍很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