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澄城方言「母哈子」探究

澄城方言「母哈子」探究

「把你撲得就像母(馬)哈子!」此方言在澄城乃至渭南一帶民間廣為流傳。具體什麼時候產生,其意為何,始終沒人能答,也沒人能寫得上來。

比如老師埋怨學生「搶時作業」,上級指責下級「搶頭為政」,家長批評孩子「搶拍做事」,等等,都可發出重重地一聲:「把你撲得就像母(馬)哈子!」

「母(馬)哈子」,按照澄城方言習慣,「母」「馬」互串,「哈」「瞎」相通。顧名思義,不懂章法,亂做一氣的帶頭者,多為批評,指責,其義為貶。可引申為事情隨得太緊,做得太過出頭,暗喻喧賓奪主,有人不服。這一理解是否正確,與其本意是否有偏差,亦無人能答。

閱讀雲南大學教授肖憲先生所撰《「尋找」鄭和》一文,有關「母(馬)哈子」的出處與寫法,以及如何理解,大有重見天日,揭幕現源之嫌。

其文闡述到:「比西方的哥倫布、達伽馬航海早了六七十年,『全世界歷史上所號稱航海偉人,能與並肩者,何其寡也』」的鄭和,「但《明實錄》《明史》等正史中有關記載卻很少,評價也不高,被保留下來的原始材料更是鳳毛麟角。」由此,便展開尋找鄭和的漫長路。

期間,於1912年在昆陽月山西坡被雲南石屏人、清末狀元袁嘉穀發現的《故馬公墓志銘》石碑(即「馬哈只碑」),不僅對尋找鄭和提供了重要依據,而且對澄城方言「母(馬)哈子」的出處,寫法,理解亦有了重大參考依據。

其一,發音上,「母(馬)哈子」中的「子」與「只」,「母」與「馬」發音相通。據查,哈只,伊斯蘭教稱謂,亦譯「哈志」、「罕志」,阿拉伯語音譯,而「母哈子」與「馬哈只」發音又極其相似。由此,可初步判斷,「馬哈只」即「母哈子」,其出處為伊斯蘭語系,且正確的寫法為「馬哈只」。

其二,理解上,「母(馬)哈子」中的「母」,可做帶頭人理解,「哈」常做「瞎」理解,意指不懂章法,亂做一氣的帶頭者。其引申的意思,指事情隨得太緊,做得太過出頭,暗喻喧賓奪主,有人不服。而「馬哈只」的「馬」,為回族人的大姓,指以尊稱前往伊斯蘭教聖地麥加朝覲、並按教法規定履行了朝覲功課的男女穆斯林,意為「朝覲者」,即沒有朝覲過麥加的人不具備稱「馬哈只」的資格。由此,可引申為事情隨得太緊,做得太過出頭的人,要麼是去麥加朝覲,要麼是要喧賓奪主做頭人,有極其取笑或指責的深意。由此,還可以判斷 「馬哈只」為「母哈子」的原型。

其三,傳播時間和地域上,「哈只」,為鄭和太監永樂三年第首下西洋前,特請禮部尚書、大學士李至剛為已故祖父、父親所撰寫的「隱身」 墓志銘,託人帶回家鄉刻立。由於本人一再奉命出使,無暇回鄉祭祖,直到第三次下西洋回國後,於永樂九年十一月回到魂牽夢繞的故鄉,到「祖冢墳塋祭掃追薦」而距今有1540年歷史的澄城,絕大多數村落所建時間均為「明洪武年間」,與鄭和的出生時間相吻合,亦與其光宗耀祖、發揚穆斯林文化,而又迫於朝廷外部宦官勢力相持抗衡,卻又為他樹碑立傳甚少等諸多原因,從而造成其傳播「馬哈只」說法卻又傳播地域不廣的現實提供了無限可能。

因此,澄城方言「母(馬)哈子」的原型,極有可能就是「馬哈只」。而這一可能,卻來自「跟隨」雲南大學教授肖憲先生《「尋找」鄭和》的「途中」,來自一次徜徉書海的樂中妙中。

探究不妥,沒準,君亦會貶我一句:把你撲得就像母(馬)哈子!

注釋:

摘自梁啟超1905年發表在《新民叢報》上的《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

摘自雲南大學教授肖憲先生《「尋找」鄭和》。

摘自雲南大學教授肖憲先生《「尋找」鄭和》。

馬哈只碑上刻載。

雲南大學教授肖憲先生《「尋找」鄭和》考證推斷:「鄭和父親在洪武十五年39歲壯年時去世,而這一年正是明軍平定雲南,消滅元朝殘餘勢力的年份,兩者之間肯定有密切關係。」為了隱去真相,鄭和所刻碑以「馬哈只」命名,意在不為人知。

馬哈只碑所刻內容。

GIF/1K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簫谷塵埃 的精彩文章:

TAG:簫谷塵埃 |

您可能感興趣

連城方言與童謠
探尋「泰州方言」獨特的「官音」文化
青海方言《阿爺的電褥子》
逐漸消失的方言—因為孩子學武漢方言 妻子竟然要離婚
晉北方言里的「老摑」
老茶客|關於狗狗的方言段子
獨特的方言——邯鄲話
晉北方言:「撥切」與「白眼」
晉北方言里的「爾」字
湖北話苕是什麼意思 方言舉例
黃陂方言朗誦:紅軍探郎歌
解讀山東方言「已就」
因陝西方言鬧出的笑話
東北漢子,怕了江蘇方言
閑話晉西南的「山東方言島」
方言里的晉北
南充方言的文藝范兒
漫話鳳岡方言中的茶風
江都方言:小老爹
歙縣西鄉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