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馮小剛、徐崢等4位導演大批電影業「迷信」「流量鮮肉」,他們說的有道理嗎?

馮小剛、徐崢等4位導演大批電影業「迷信」「流量鮮肉」,他們說的有道理嗎?

昨天(6月19日),新浪娛樂在上影節辦起了論壇,名為「關於演員,導演有話要說」,請來馮小剛、徐崢、陸川、寧浩四位導演,一起為當下演員行業「把把脈」。

在這個論壇上,馮導批評「鮮肉們」不陽剛的話在網路上搶了不少風頭,「最新的20歲的男演員,有一個特別不好的傾向,就是女性化,就是這些小孩太娘,」論壇的所有關注點就被這句話帶跑了。

但其實在這句話背後,四位導演妙語連珠拋出了電影工業的不少問題,總結起來,他們主要在說:

電影圈唯「流量」是圖,選演員時候「製片人拿數據說話,不看演技」,「導演在行業地位直線下降」。即使非常有上進心與演技的演員,也都毀在了經紀人安排的密密麻麻的通稿下,導演想見劉燁聊戲「四個經紀人攔著不讓」,有的鮮肉演員「很想努力,但他真沒時間」。而更多演技好、敬業的非流量「好演員歇著、沒錢」,比如張嘉譯很多網劇上不了,「因為沒流量。」

馮小剛提出,「電影、電視、綜藝,應該有三波演員」,藝人要對三種身份做出選擇,比如孫紅雷跑去參加綜藝節目的事情,令馮導看不過去,「他是很有個性的演員,但也要穿上這種鮮艷的衣服,去『奔跑』去,你把演員弄走雞了。」

對於馮小剛的建議,陸川認為,我們現在正經歷美國50年代經歷過的事情,最終導致院線票房下降,「現在好萊塢沒有明星輕易地上真人秀,真人秀是平民的節目。就好像好萊塢院線業主在抵制。」

其實,四位導演抨擊的,是「流量鮮肉」現象背後整個中國電影行業的普遍問題。連續兩年票房增速放緩,找原因成了行業大事,那麼這四位導演找准了嗎?我們簡單分析一下。

規避投資風險錯了么?

拍電影顯然是為了賺錢,如何回本、有利益回報是關鍵,很多問題,尋著錢的軌跡走,都能找到答案。

中國發展電影行業以來,一直希望能搭建出好萊塢一般的電影工業體系,希望像生產一部手機一樣生產電影,流程化、產品生產銷售時間可期、數量可期、質量可期。這樣的好處是,投資風險最小,壞處是,工業化水平越高,產品相似度越高,即電影藝術性降低。

自1978年克里斯托弗·里弗主演的《超人》上映,超級英雄的大銀幕時代被開啟,而進入2000年,由布萊恩·辛格執導的《X戰警》又將超級英雄電影帶入團隊時代,同一宇宙下(如DC世界、漫威世界)的IP系列電影往往都會賣座,電影之間的情節關聯更是促進了票房銷售,比如愛看《金剛狼》的,也會捧場《X戰警》,反之亦然。

從票房來看,續集電影、系列電影越來越高,電影市場里此類電影比例越來越高,去年北美票房前十名中,有6不是續集電影或衍生電影:

1、《星球大戰7:原力覺醒》

2、《海底總動員2:尋找多利》

3、《美國隊長3》

4、《死侍》

5、《奇幻森林》

6、《瘋狂動物城》

7、《愛寵大機密》

8、《蝙蝠俠大戰超人:正義黎明》

9、《X特遣隊》

10、《獨立日:捲土重來》

像好萊塢這樣IP電影稱霸大熒幕的壞處是,讓整個電影行業陷入「低潮期」,大投資向IP看齊,也就有了引發不少好萊塢業內人士抨擊的故事:「資質一般」的《愛樂之城》橫掃各大獎項。

而在大陸,目前我們還沒有如此舉足輕重的電影IP,曾拿下24億元票房的《捉妖記》正在醞釀自己成為大IP的可能,不過相比漫威宇宙的故事之複雜、人物之多、漫畫人氣積累之深,《捉妖記》似乎還有不少路要走。

那既然沒大的故事IP,流量鮮肉成了投資人的「定心丸」就很合理了,而大批「崇拜流量鮮肉」現象的名導演們,何嘗不是和流線鮮肉一般,扮演者投資人的「定心丸」。

導演抱怨演員越來越難約,自己話語權下降,還被製片人牽著走。這似乎也有合理的理由——誰最是賺錢的關鍵,誰最不可替代,最有話語權。

顯然,導演在如今似乎並沒有那麼可靠了,張藝謀也因為《長城》,把街都撲到了好萊塢。

類似情況,好萊塢也在發生,只不過不是「鮮肉」優先,而是IP優先:

出演了《蜘蛛俠》的托比·馬奎爾自覺身價大增,要求片方提高片酬。片方表示:對一個電影中三分之二時間都帶著面具的角色來說,換演員是分分鐘的事兒。結果托比·馬奎爾只好吞聲不敢再提此事。

演員都去拍真人秀了?這是電影和電視行業的戰爭

馮導說,「電影、電視、綜藝,應該有三波演員」,這話似乎說得有些過時了。行業可以呼籲演員提高業務能力(沒演技、不敬業演員沒人用才是最好的「呼籲」),但是不讓演員賺想賺的錢就莫名其妙了,各位導演都提到的好萊塢,電影演員也紛紛撲到電視行業。

的確如陸川所說,上世紀50年代,美國經歷了片廠體系的衰落,美國國內觀影人次從1947年的每周9800萬人次下降到1957年的4700萬人次,但衰落的根本原因在於電視行業的興起,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這令電影行業不再在好萊塢處於「霸主」地位。

說到底,不是演員擁抱電視行業的導致電影行業衰落,而是電視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的娛樂習慣,從而吸引了資本、演員等產業鏈上的各環節資源,兩個行業的競爭本來就應該是此消彼長。

如今,情況又有了新的變化,電影行業的競爭對手又多了流媒體(視頻網站)的加入。電視節目因為播出周期長、受眾廣,所以投資風險相較電影更低,而流媒體則不受「黃金檔」、「深夜檔」限制,更具長尾效應,會員、電商等新商業模式出現,讓風險進一步降低。

尤其是隨著好萊塢電影的IP化,讓很多具有風險的題材可以轉嫁給電視行業,相應地,美國電視行業明顯出現影視劇電影化的趨勢,意思是製作更精良、投資更大、卡司也更大。從電影演員向電視劇行業流動就可見一斑:

2013年,曾兩度獲得奧斯卡的凱文·史派西主演Netflix的《紙牌屋》;

2014年,奧斯卡影帝馬修·麥康納和伍迪·哈里森主演HBO的《真探》;

2017年,奧斯卡影后艾瑪·斯通接下了Netflix喜劇《瘋子》、奧斯卡影帝卡西·阿弗萊克參演HBO迷你劇《路易斯和克拉克》,這部劇還有布拉德·皮特、湯姆·漢克斯等知名演員的加盟;

曾兩度拿下奧斯卡的傑西卡·蘭格先後出演《美國恐怖故事》、《百年酒館》,還與另外一位奧斯卡影后蘇珊·薩蘭登共同出演的《宿敵》;

梅麗爾·斯特里普、茱莉亞·羅伯茨、娜塔麗·波特曼、妮可·基德曼出演的美劇也將陸續上映;

2013年,紐約時報一篇文章中說道,美國各雜誌社都感受到,有越來越多電視明星做雜誌封面,「幾年前,能夠吸引一名好萊塢一線影星上封面,對一名雜誌編輯來說算是拿到了大獎。但隨著大多數批評家的注意力已經從電影發行轉移到電視上,讀者們現在也更願意拿起一本封面上是電視演員、真人秀明星或音樂人的雜誌。」

這些雜誌編輯認為,這種變化的背後,是電視節目質量以及音樂人水平的提高,而且這類社會名流與電影明星相比,通常也更平易近人。

所以像寧浩所說,「高倉健演完戲會躲起來,因為如果你生活中有太多曝光,那麼觀眾認識到你是這樣的人,就不能演另外的人」的情況還適用於今天嗎?

社交平台出現的時候,似乎就給了大家一個信號,能和網友打成一片的演員更受歡迎,比如段子手鄧超和劉燁,甚至還有楊冪這種由「黑」變「白」的例子。

而從觀眾同樣抨擊小鮮肉不會演戲的現象可以看出,隨著各種科技、技術的興起,觀眾並不是對演員不再有演技要求,而是要求更高,需要演員有更多「標籤」。《時尚》雜誌主編喬安娜·科爾斯說,朱莉之類的名人能夠暢銷,是因為他們吸引各種觀眾,「安吉麗娜不僅是一名電影明星,她代表著更多的東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虎嗅 的精彩文章:

去嵩祝寺開會,在張愛玲的書房讀書,這樣的共享你買賬嗎?
螞蟻牽手建行,京東牽手工行,百度牽手農行,最近金融圈裡的戰略合作怎麼這麼多?
連馬雲都不見的王衛,卻被馬化騰請出來了
袁和平拍漫改電影《不良人》,「新武俠」的路子能行么?
如何防止設計師傷人事件?惠普:移動工作站才是關鍵!

TAG:虎嗅 |

您可能感興趣

轉發錦鯉、星座水逆:那些深信不疑的」小迷信「
船老大搞迷信,陳賡為何不管?
老人為什麼說黃鼠狼不能打?這不是迷信,有科學道理的!
楊振寧:佛教不是迷信,而是偉大的科學
喜歡星座真的是在迷信嗎
風水的本質是迷信?不,是氣場的研究!
弘一大師李叔同:致認為佛教是迷信的人
佈道視頻:不曾研究的無神論是最大的迷信
從網友說的這些事來看,傳統的祭祖不是迷信,而是大有道理!
俗話說:「男怕三搖頭,女怕大步走」,這不是迷信,其實很有道理
為什麼用「銀壺」煮水的人容易長壽?不是迷信!
弘一大師:致認為佛教是迷信的人!
傳統文化中的某些內容,真的是迷信嗎?
《周易》里的術數與占卜到底講了什麼?難道真的是迷信嗎?
迷信「惡搞有理」 缺的是對歷史的敬畏
智商和命一樣,都是迷信
張傑不敢懟粉絲怕掉人氣?娛樂圈迷信亂象不分男女?劉德華?
道教小知識:信仰道教是迷信?其實我們很科學
老人說的4個有關懷孕的迷信話,竟然有這種道理,你知道嗎?
是宗教、還是迷信?你知道信仰的底線在哪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