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周文翰:收藏史回顧之七 中國捲入印象派收藏的全球化循環

周文翰:收藏史回顧之七 中國捲入印象派收藏的全球化循環

最近十多年因為藝術市場的大發展,許多文物藝術品出現在藝術市場上,各種有關創製、流轉、交易的記錄、故事層出不群,可惜多數都是就單個藝術品或某類型藝術品就事論事,似乎缺乏從歷史的縱橫坐標對新出現的藝術品、資料作全面的觀察和回顧。我嘗試寫一系列文章,把藝術品收藏的關鍵時刻、事件放在大文化的視野中觀察,呈現藝術品的創作者、收藏著如何在近現代中國時勢的巨浪中顛簸起伏,人們的情懷、慾望為之如何變化,是什麼塑造了「我們的歷史和今天」。

印象派和後期印象派藝術家,莫奈、塞尚、梵高們為什麼如此著名?為什麼他們的作品價格如此之高?

印象派畫家在藝術上的變革和挑戰官方沙龍的故事已經被大書特書,1874年開始他們自發舉辦的八次印象派畫家群展以及自1884年起每年舉辦的非官方的獨立沙龍展讓藝術家們可以不經過官方沙龍展就成規模出現在公眾面前,之後民間群展這種展出形式越來越普及,獨立社團贊助的沙龍也多起來,刺激了新藝術創作的發生和新風尚的形成。保羅?高更(Paul Gauguin)回顧印象派的歷史時曾說各種獨立展覽是「法國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活動之一,僅僅一小撮人,一個武器——他們的藝術天賦,就成功地對抗了來自官方、媒體和金錢的強大勢力。」但這話說的有點過早,後面的歷史將證明恰恰是媒體和金錢讓印象派、後期印象派的畫家們在20世紀成為顯赫的現象級「神話」。

20世紀藝術市場遊戲規則的改變

保羅·杜蘭-魯埃

雷諾阿《保羅?杜朗-盧埃爾肖像》

19世紀末只有巴黎很少一些中產階級藝術愛好者和畫商敢於購藏和經營印象派藝術家們非主流的創作,更主流的貴族、富豪收藏家對他們的作品不感興趣。改變這種狀況的是,1886年印象派畫家最後一次舉辦集體展覽,也是這一年,巴黎的畫廊主保羅·杜蘭-魯埃(Paul Durand-Ruel,1831-1922年)裝了300 多幅印象派畫家的畫作前往美國舉辦展覽,要把印象派推向正處於「鍍金時代」的新大陸,雷諾阿和莫奈很受美國藏家喜愛,也堅定了他把更多作品賣給美國人。他對當時的美國人有個經典評價是:「美國公眾不會笑,但他們會掏錢買」。杜蘭-魯埃是印象派走向成功的巨大助力,從1870年代起經常在巴黎、倫敦、紐約等地舉辦各種印象派畫家的展覽,他一生的時間裡,大約經手了12000多幅印象派繪畫作品。

因為有美國、歐洲收藏家的競爭,印象派畫家作品價格也快速上升。1870年代印象派畫家的較大的作品價格大約為一兩千法郎,到1890年代已經漲到1萬法郎以上。在1910年代至1920年代因為美國藏家的旺盛購買,古典大師和印象派作品價格都出現了第一次增長高峰。1912年,當時最受歡迎的印象派畫家德加的《把桿的舞女》在拍賣會上的售價高達四十三萬法郎。

1929年由美國股市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對藝術市場也造成很大影響,經濟上遭受重創的眾多藏家紛紛拋售藏品,很多藝術家的價格有所降低。但是從1950年至今,印象派作品的價格在震蕩中表現齣戲劇性的高速增長。有三次顯著的增長:

《渴望生活——梵高傳》

科克·道格拉斯主演的《梵高傳》

二戰後歐洲重建和歐美之間的貿易讓希臘造船企業和運輸業大發其財,希臘富豪崛起,同樣,好萊塢明星和製片人也開始希望用清新的藝術作品裝飾他們在西岸寬大而方正的豪宅,這些新富並沒有耐心去一家家畫廊尋訪作品,而是直接去拍賣行選購,也受到媒體報道的影響。斯通1934年出版的傳記《渴望生活——梵高傳》和1956年上映的巨星科克·道格拉斯(Kirk Douglas)主演的講述梵高生平的同名電影,讓梵高成了一位美國人心目中的大眾明星。

塞尚《穿紅色的背心的男孩》

1957年先是在巴黎拍賣的高更作品《有蘋果的靜物》以29.7萬美元成交,《紐約客》(New Yorker)等各種媒體的渲染無疑讓其他富豪藏家也蠢蠢欲動。兩個月後倫敦蘇富比推出美國人威廉·溫伯格(William Weinberg)的10張梵高作品。新上任的蘇富比主席彼得·威爾遜(Peter Wilson)從中嗅到商機,他在預展之前他僱傭廣告代理公司大做宣傳,引起各界富豪競爭,派出高價,結果整個1957年無論在倫敦、紐約還是巴黎,只要有莫奈、雷諾阿、塞尚等印象派、後期印象派名家的作品出現在拍賣上都會引起激烈角逐。1958年雅各布·戈德史密斯(Jacob Goldschmidt)的兒子委託蘇富比拍賣他的藏品,威爾遜決定針對3張馬奈、2張塞尚、1張梵高和1張雷諾阿這7件作品發明「夜場」拍賣以示格外重視,並引起媒體的極大興趣,最後科克·道格拉斯、富有的作家薩默塞特·毛姆、丘吉爾夫人和歐美富豪等都對這次拍賣給予關注。結果馬奈的《莫斯尼爾大街的旗幟》以11.3萬英鎊成交,如此高價讓「灰白頭髮的薩默塞特·毛姆有些吃驚,慢慢地搖搖頭」,下一張梵高的作品則高達13.2萬英鎊,而塞尚的《穿紅馬甲的男孩》以22萬英鎊的的新紀錄派出,在歐美引起極大轟動。

1950年代的這幾場印象派拍賣改變了拍賣商在藝術市場的角色以及他們的運作模式。之前的拍賣行類似一個清理遺產、庫存的批發商,進入拍賣行大筆購貨的多數是古玩商、畫廊主,他們買回去以後在向各地的最終收藏家推廣和零售,而隨著1950年代的大眾媒體的興起、以及拍賣行有意的宣傳推廣,拍賣公司的預展和拍賣也變成了鋪著紅地毯的社交場所和新聞事件,收藏家們開始直接前來購買藏品,並在媒體的傳播中成為一個個記錄和傳奇,這不斷刺激新的富豪加入這個遊戲。

之後,印象派板塊的均價在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形成第二波高潮,第三次熱潮出現在1982-1990年,價格瘋漲602%。那時日本進入經濟高速繁榮期,熱錢涌動的日本人把滿腔激情投向了莫奈、梵高等印象派大師,並與歐美頂級富豪展開競爭。而後,日本經濟嚴重衰退,整個印象派的價格也隨之下跌超過60%。不過在2005-2008年全球藝術市場飆漲的時候,印象派藝術的價格又增加到1989-1990年間價格的兩倍,這時候金磚國家的富豪也開始入場了。

追溯歷史可以發現,印象派藝術市場的每一次顯著增長都和全球經濟和財富的增長、流動有關,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美國崛起導致和歐洲對藝術品的爭搶和藝術風尚的變動,到1950年代仍然是歐美之間的循環,但是1980年代則是日本崛起導致的一輪衝擊,21世紀前後中國、俄羅斯、墨西哥和中東石油盛產國等新興國家的富豪也加入對頂級藝術品的收藏潮流。

中國:逆向而行到匯入潮流

20世紀初印象派、後期印象派風格的繪畫就通過在日本、巴黎留學的畫家傳回中國,並在二三十年代成為中國洋畫創作中的主要流派之一,與學院風格的寫實主義油畫平分秋色。1933年7月,雷諾阿作品《小藝術家》在巴黎以17萬法郎售出,法國藝術家奔走相告,正在法國留學的常書鴻還感慨萬端地在巴黎撰寫了《雷諾阿的勝利》一文。1949年後蘇聯對西方現代藝術的批判也被中國沿襲,從此印象主義成為「資產階級頹廢藝術」、「形式主義」,受到壓制和排斥,據說中央美術學院的學生袁運生在957年被劃為右派分子的「罪狀」之一就與他支持印象派有關,有人揭發他喊過「馬奈萬歲」,只有從曾經留學的畫家衛天霖、周碧初、吳冠中等人的作品中可以見到一些影子。

文革結束之後印象派才經過中法文化交流再次進入國人視野,1977年3月北京展出的「法國19世紀農村風景畫作品展覽」中有少量印象派畫家的作品,1979年夏天,「法國印象主義繪畫圖片展覽」在北京中山公園開幕,這些印刷品就讓藝術家、藝術愛好者激動不已。1982年美國企業家韓默(A.Hammer)私人藏畫在北京展出,其中有馬奈、西斯萊、莫奈、畢沙羅、雷諾阿、莫里索、方丹拉圖爾、德加、圖魯索勞特瑞克、塞尚、高庚、梵谷的數十件作品。這是印象派和後印象派畫家第一次在中國集體亮相。可能最重要的是,梵高等在大眾傳媒中的形象得到普及傳播,成為許多人心目中典型藝術家形象的標誌。

高更《清晨》 法國 1892年 布面油畫 200x150cm 私人收藏

莫奈於1913年創作的作品《睡蓮池與玫瑰》

港台經濟發展以後1980年代起港台一些藏家開始零星購買印象派的一般作品,如台灣IT界富豪黃崇仁就購藏印象派及現代藝術,21世紀以後內地藏家也對這方面有了興趣,並成為拍賣行、畫廊開發的方向之一,佳士得2004年起就把倫敦、紐約的印象派精品帶到香港預展,2006年9月佳士得更是第一次攜部分印象派力作在北京王府半島飯店巡展。2010年,法國畫商馬凌在香港設立馬凌畫廊試圖把印象派及現代藝術推向東亞客戶。香港蘇富比也第一次專門為亞洲藏家籌辦並直接在北京和香港推出《印象派及現代藝術巨匠油畫展》進行展賣,試水印象派市場,原因是他們發現紐約、倫敦的印象派拍賣市場中約有5%數量的拍品被亞洲藏家買走。這前後內地畫廊、拍賣行也曾嘗試開發這一市場,2005年12月,有國內企業在北京組織《走進中國——西方藝術大師精品展》,展銷以印象派名家為主的12位外國藝術家的19幅作品,2007年北京華辰拍賣行舉行了內地首次西方油畫及雕塑拍賣會。

果然,很快就出現了更具標誌性的事件,2007年紐約蘇富比拍賣會上香港地產商、投資者劉鑾雄以3924.1萬美元的成交價購得高更的《早晨》(TePoipoi),但影響更大的是2015年在紐約蘇富比「印象派及現代藝術」夜場中,萬達集團以2041萬美元買下莫奈《睡蓮池與玫瑰》,這前後中國內地富豪購藏畢加索、莫迪里阿尼等人的作品,這無疑象徵著中國內地富豪對藝術收藏的某種雄心和巨大的市場可能性。如果不是中國有較為嚴格的資本管制,相信類似的收藏行為將會大量出現。

周文翰簡介:

藝術評論作者、藝術投資和文化產業諮詢專家。曾任《財經時報》、《新京報》記者,長期為ft金融時報中文網、新京報、藝術家等海內外媒體撰寫藝術、設計、文化和旅行方面的評論,亦以顧問身份參與藝術投資、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戰略和城市營銷項目的策劃和研究工作。2010年8月出版《廢墟之美——亞歐大陸上的建築奇觀》(The Ruins of time);2016年出版博物學著作《花與樹的人文之旅》。

編輯:張麗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雅昌藝術網 的精彩文章:

胡穎:了不起的蒂芙尼
杭春暉的2017年最新作品
青海湖國際雕塑與大地藝術旅遊季沙島開幕
嘉德春拍:趙孟頫行書中峰禪師《勉學賦》並序2185萬成交
丹青入夢——劉懷山先生清秘閣金箋山水作品展

TAG:雅昌藝術網 |

您可能感興趣

德國人收藏的中國宣傳畫
國王和藝術品收藏
盛世收藏:精品民國雙旗幣二十文
斷層的中國收藏:民間收藏曲折之路
漸入佳境的古錢幣收藏
從歷代收藏盛世看當今藝術文化與收藏市場
王世貞的收藏之旅:盡窺金匱石室之藏
中國古代陶瓷器型大全,收藏!
《幻想三國志5》再曝精美周邊,美術設定集彰顯收藏價值
收藏:存在外國的絕版中國老照片
大英博物館收藏的精美中國藏品
文玩奇石收藏「奇石收藏三境界」
值得收藏的文章:王朝帝國的成住空壞
三寸金蓮之殤 紅色收藏館之復興中華
收藏見證歷史7-18戰國燕國玉器,民族傳統線條藝術的精準體現
收藏見證歷史(7-18)戰國燕國玉器,民族傳統線條藝術的精準體現
中華民國三年袁大頭鑒賞收藏
視覺|美國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文物,件件國寶級!(二)
貝米沙│藏於歐洲的中國現代繪畫——布拉格國立美術館的京派繪畫收藏
大佬們的收藏帝國——張鐵林:「我用演皇上掙的錢玩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