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地戲面具師,他們雕刻了神的面容

地戲面具師,他們雕刻了神的面容

國 風

對於屯堡人來說,每一個屯堡一般只演一齣戲,只做一套地戲面具,這套面具就是這個村子的神明。

文|雷虎 阮傳菊

接觸地戲面具,純屬偶然:去年7月,在貴陽青岩古鎮,遇見一個街頭賣藝的老戲班。被老戲班子誇張的表演和多彩的面具吸引,我留了下來聽老人們講故事:他們來自燕樓村,這村莊是600年前,明軍戍邊時留下的屯堡。地戲,就是那時留下的軍歌。數百年來,地戲早已成流淌在屯堡人心中的血液。

雕關羽面具,也刻獅身人面像

地戲是屯堡人的粘合劑,把屯堡人凝聚成一個整體。過年時,要跳地戲辭舊迎新,地戲要從大年初一跳到正月十五;稻穀揚花的時候,要跳地戲來保佑五穀豐登,屯堡人稱之為「跳米花神」;婚喪喜慶新店開業,都要請地戲戲班來祈福助興……

近幾年,這粘合劑似乎開始失效了:年輕人幾乎不看地戲,也沒有人學地戲了,學地戲面具製作的寥寥無幾。因為我們來周官屯來尋訪地戲,唱地戲和雕面具的幾位老人,終於以地戲之名,在周明家的院子中小聚。老人們叼著煙袋,吞雲吐霧,說著地戲的過往。年輕的地戲面具師,獨自在角落裡雕著面具。周明便是新一代面具雕刻師中,技術最好的一位。

周明掀開破木箱上蓋著的一件舊衣服,露出二三十把雕刻刀。他拿起一把細口刀,拇指在刀口上來回划了幾下後,又放在眼下仔細瞧了瞧,然後左手扶面具,右手一刀戳在面具的眼睛上,眼珠上立馬就捲起細長的木屑。

接著,換更窄口的刀雕,捲起更細的木屑。再換刀,繼續雕,木屑再起……先後換過五六次刀,捲起無數木屑後。原本只有眼睛輪廓的面具上,浮現出兩隻丹鳳眼,轉瞬間雕刻師已經換刀不下十次,始露真容,這是一面關羽的面具。

外型雕好後,周明試戴了一下面具,又取下,拿起銼刀給面具內部打磨。地戲面具不像其它面具是戴上臉上,而是頂在額頭上。因而每位跳地戲時,每位大神看起來都是抬頭45度仰望天空:從前地戲都是在山間的屯堡中表演,舞台在山谷中,觀眾則在高坡上看演出。

頂著面具,是為了讓觀眾看清大神們的臉。這是個奇怪的現象,地戲面具雕的是屯堡人的神明,但神明卻要仰望他的信徒。而不像其它地方,眾神都高高在上,俯瞰自己的子民。

周明雕好關羽後,一位身穿橘色長袍,腳蹬繡花鞋的女子接過面具,坐在小板凳上開始用毛筆在面具上著色,女子是周明的妻子。她介紹道,這身打扮是屯堡人自明代以來的一貫著裝。丈夫周明夫負責雕刻,她負責著色,家裡做的是傳統的營生,因此她應該也穿得傳統一點。

上世紀90年代,是整個周官村面具雕刻最興盛的時期,戲班多,雕面具的少,四面八方的屯堡人都涌到周官訂貨,周官村就這樣成為了雕刻之鄉。周明就是那時開始和師傅學的手藝。好光景沒多久,十多年後,因為村裡的年輕人都學制地戲面具,卻不學跳地戲。這樣,跳地戲的人越來越少,地戲面具需求量也在萎縮。周明把我引到堂屋,指著一尊2米多高的柱子說。

這尊柱子上面雕刻有二三十面面具,名叫面具柱。面具柱是師傅周祖本發明的。「我現在雕面具,也雕龍鳳,還雕獅身人面像。因為我想把面具一直雕下去;但是我師傅很倔,他只雕地戲面具,但他雕面具也要吃飯啊,於是就發明了這種只能看不能戴的面具!」

「其實,雕臉譜只是一門技術,我們村和我年齡相仿的人幾乎都會。真正難學的,是跳地戲,我們村,我們這一代人,沒一個人會!」周明從房間拿出一個面具,這是傳家的臉譜,爺爺以前在家族地戲班裡跳穆桂英,後來到父親這代。周明把地戲臉譜翻過來,臉譜背面寫著幾個毛筆字:穆桂英,此作周東順,傳周承沛私人所有!

物質的地戲面具,很好傳家。但非物質的跳地戲,最難傳承。

周官的面具與燕樓村的地戲

當我們來到周官村時,村裡的新農村建設正進行得熱火朝天,各式各樣的水泥洋樓紛紛興建,而屯堡里的那些老石頭房子,便如覆蓋在筍衣上的那層舊泥。帶隊的老安順人李立洪也有點迷路。他是專門拍屯堡的攝影師,曾經無數次來到周官。最終,還是讓地戲面具手藝人周明繞到村口接大家,這才抵達地戲作坊。

「你家和上次來時不一樣了嘛!」一見面,李立洪就說。

「以前的老石頭房做面具施展不開,我就把它推到蓋了新房!」周明指著新房裡滿天滿地的地戲面具說。

新房是一棟二層的樓房,被矮小老舊的石頭房環繞。外圍破敗的小院,堆放著大小不一的木料和雕刻到不同階段的面具胚胎。小院中間架著一隻火爐,爐火正旺,肉燉得正酣。地戲面具藝人周明特地組了一個局,請來教他做地戲面具的師傅,還有跳地戲的老夥計。

地戲面具傳承人周明,掏出打火機,湊到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面前,為他點上煙。老人名叫周祖本,是周明的師傅。「我72歲了,做面具40年。我的師傅是胡少南,他在世的話,今年77了……」周老緩緩說道。

他口中的胡少南,是周官村做面具的世家。文革前,在屯堡人中早已名聞遐邇。文革後期,政策鬆動後,就有屯堡人開始偷偷找到胡少南訂做面具。「我和胡少南都在供銷社裡做銷售,每當閑下來時,他就拿出刀來搗鼓。初時以為他只是無聊,沒想到幾天後,木雕現出輪廓,他雕的是穆桂英啊!」周祖本的雕面具之路,就是拜師胡少南,從雕穆桂英面具開始。

文革後期,地戲依然是「封資修」,不過屯堡人恢復地戲的暗潮已經開始涌動。胡少南在雕完第一面穆桂英後,江湖就有了封刀十年的面具雕刻師重出江湖的傳說。

一次,有個村子訂了一套十幾張面具。師徒倆雕了幾個月終於完工,卻被村委會以「封建遺毒」的名義扣押了,面具全被掛在村委會門前示眾。對於屯堡人來說,每一個屯堡一般只演一齣戲,只做一套地戲面具,這套面具就是這個村子的神明。對於別村的人來說,這事非同小可——自己屯堡的神,卻被掛在別人屯堡的村口示眾,屯堡人當然不能忍受。訂面具的村就以村委會的名義出向村裡發了函,最終把他們的神請了回去。

此後不久,周邊屯堡各式各樣地戲面具請求紛至沓來。雕一個面具,收20元,比公社工分高好幾倍。再加雕的是屯堡人的神明,是行善積德,地戲面具雕刻師,忽然就在周官村又復興了。

周官村已經成為了安順的「地戲之鄉」。這個只有200多戶人的村子,專門從事地戲面具雕刻的師傅就有二三十人。他們師承胡少南和周祖本,形成了地戲面具雕刻中的「周官屯派」,影響力遍布幾乎所有跳地戲的屯堡。這對師徒,就這樣不經意間,改變了潮水的方向。

跳完地戲,割油菜去

我向周明的父親周承沛提出要看他跳一場地戲的請求。老爺子皺了皺眉,揮了揮手說:「沒辦法跳,人湊不齊啰!」現在是農忙割油菜的時節,老爺子拿起鐮刀走向田野。走了幾步後,他又折返回來:「周明,要不你去請一下,看大家能不能湊起來!」

半小時後,已經有四位老人從油菜地里趕來。他們有的已經滿頭白髮,有的眼睛已經看得不太清楚,有的腿腳已經不太靈便。但是每個人氣勢都很足:每個人都一手拿著鐮刀,一手夾著煙槍。

地戲終於要開跳了。雖然只有四個人,但既然要跳,那就要跳得氣派。

推開地戲館鎖了很久的門,往堂屋神龕上上一柱香,清點出久經沙場的傢伙:操起刀槍,批上帥旗,抬出戰鼓。老人們雄赳赳地走在屯堡小巷中——他們年輕時走過這條小巷時,隊伍有幾十人。出場時,掌聲雷動,鑼鼓震天動地,鞭炮響徹街頭巷屋。

今天的舞台就在周明做地戲面具的小院里,沒有觀眾,老人們戲卻漸入佳境。

跳地戲,本來就是屯堡人自娛自樂的活動,是大家的粘合劑。

一曲不過癮,老人們繼續。鼓點聲傳開,星星點點的人流慢慢開始向小院聚合。戲到高潮嘎然而止,舞台中央三位老人持刀劍而立。

跳完戲了,走,割油菜去!

曲終了,老人們把道具都放回地戲館。臨時的地戲劇場,又變成了地戲面具作坊。

編輯|KK

來源|南都周刊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都周刊 的精彩文章:

藝術為媒 情牽粵港
馮小剛呼籲起用新人:不該把寶都押在大明星身上
說到做到,楊冪真的去植髮了!甩掉大腦門,做回真正的「少女冪」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是宋朝人說的嗎?|史太Long
廣場舞大媽經濟學

TAG:南都周刊 |

您可能感興趣

我戴著面具生活,最終變成了面具的樣子
最近「冷臉」男生頭像火了,面具下的面容,誰能一眼識破它的偽善
陰陽師中那些面具下的臉龐,註定有一個是你愛不釋手的式神!
買面具卻變成鬼臉,這種面具絕對不能碰!
斗羅大陸:論髮型的重要性,一個面具毀了小舞卻意外火了寧容容!
火影里戴面具的人,卡卡西已露真容,白男女難辨,他死都不摘面具
不敷膜,不成活,面膜才是現代人的面具
扯下情緒的面具
陳偉霆「偷」侄子的面具玩,臉大到面具遮不住,身後的一堆書亮了
盤點日本動漫中四個面具男神,去掉面具那一刻,是窒息的感覺!
容易有雙重性格的三大星座,他們的面具太難猜
翟瀟聞:人設就像一個面具,你時刻會擔心它暴露
陰陽師:8個戴面具式神,取下面具顏值都很高,只有他看不到真容
孕婦生下「面具嬰兒」,面部斷裂像是帶面具,媽媽稱是自己的錯
海賊王對面具情有獨鐘的強者,看看都是誰揭開了他們的面具!
你的臉也可以被做成「人皮面具」,刷臉支付要小心了!
斗破:范癆面具擋一個頭,熏兒面具擋一張臉,蕭炎面具引起公憤
成熟的人需要面具,戴上它堅強面對社會,摘下它溫柔面對家人
面容俊秀也帶著面具上戰場的狄青,卻帶著臉上的刺字不願意抹去?
古裝劇的「奇葩」面具,鞋拔子面具不能忍,最後一個夠我笑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