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秦帝國,從「偏安一隅」到「華夏一統」!

大秦帝國,從「偏安一隅」到「華夏一統」!

,這個中國歷史上最古老、最偉大也是最神秘的王朝,從「偏安一隅」到「一統天下」用了680年。680年,這是多麼漫長的一段歲月?大秦歷史上的37位君王,帶領著這個馬背上的民族,歷盡艱辛、歷盡苦難,走過繁榮、走過坎坷,最終以華夏大一統的結局在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然而,如此龐大的王朝卻僅僅經歷了十四個春秋,又急轉直下的走向了他的終結。這其中到底有多少蕩氣迴腸?有多少驚心動魄?有多少唏噓感嘆?又有多少當泣悲歌?請聽小蔡慢慢道來......

從大秦的發展壯大到一統天下,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因素:

一、明君代出,重用人才

公元前900年,秦非子被封於秦邑,直到公元前659年秦穆公繼位的241年,沒甚動作,碌碌無為,不作表述。秦穆公繼位後,用百里奚,蹇叔為相,成就春秋五霸大業。從公元前621年,秦國又進入到了260年的冬眠期,沒甚作為,表示略過。直到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繼位後,開始了140年的急速發展,秦國逐漸崛起。我們今天的話題就從秦孝公開始。

通過表格我們可以看出,從秦孝公到秦始皇曆經六代七位君王,基本都是勵精圖治、奮發有為之輩。即使中間出現了三位短命的,沒什麼建樹,卻並沒有阻礙國家發展的進程。

(秦孝公嬴渠梁)

(一)秦孝公繼位後,用商鞅變法,打土豪、分田地,讓農民耕者有其田,士兵上陣殺敵論功行賞,人人有盼頭,人人有作為,赳赳老秦共赴國難。20年間從一個即將被六國分食的西偶小國具備了可與六國爭鋒的資本。

(秦惠文王嬴駟)

(二)秦惠文王繼位後,含淚車裂商鞅,並藉機清除復辟亂黨,國策不改,一如即往的延續商鞅之法。用司馬錯拿下蜀地,秦國有了大後方。用張儀連橫破合縱,粉碎列國數次圍攻,秦國基礎日漸牢固。

(秦武王嬴盪)

(三)秦武王繼位後,急功近利,一心擴張,帶領部隊進攻周王畿,看到九鼎後欣喜若狂忘乎所以,為逞一時之勇,舉鼎身亡。因沒有子嗣,立同父異母的弟弟嬴稷為王。

(秦昭襄王嬴稷)

(四)昭襄王嬴稷繼位時年齡太小,朝政由其母宣太后(羋八子)和舅舅魏冉把持。范睢入秦後,幫昭襄王弱化「三貴」實力,奪回王權,實施遠交進攻之策,結交齊國,用白起攻楚國,殲敵二十餘萬,將楚國都城攻陷,被迫遷都。進攻韓國野王,將韓國一分為二,首尾不能相顧。韓國上黨郡守馮亭為不讓韓國土地落入秦國之手,率百姓投降趙國。趙國白得上黨之地,那自然是高興的不得了,可沒想到引來秦國的討伐。於是,歷史上投入兵力最多、規模最大的長平之戰拉開序幕。雙方僵持了三年不分勝負,秦國用計,迫使趙國用進取型的趙括換掉保守型的老將廉頗。可趙括是個紙上談兵的軟柿子,白起一舉殲滅趙軍25萬,坑殺降卒20萬,趙國成年男子被消滅乾淨,從此衰落再無力抗衡。至秦昭襄王,秦國已基本把列國打殘,統一中國指日可待。

(秦孝文王嬴柱)

(五)秦孝文王嬴柱是秦國所有君主在位時間最短的,因父親在位比較長,熬到五十多歲才有機會上位,繼位後三天後就掛了。他對秦國最大的貢獻,我認為有兩個,一是死得快,沒耽誤秦國擴張的步伐,二是無聊之際生育了二十多個兒子,在秦國的子嗣繁衍方面可謂功不可沒!

(秦莊襄王嬴異人)

(六)秦莊襄王,也就是秦始皇的父親。呂不韋因「奇貨而居」棄商從政,協助異人取得太子之位,嬴柱死後糊裡糊塗的當上秦王,可惜只做了3年的王也掛了。好在呂不韋也算是有大才的人,穩紮穩打,繼續實施遠交近攻的戰略,使秦國統一的步伐更加堅實。

(秦始皇嬴政)

(七)嬴政13歲繼位,黃口小兒,啥也不懂,呂不韋繼續把持朝政。因呂不韋與嬴政母親趙姬的關係不清不楚,加之趙姬與嫪毐的醜聞,在贏政22歲後親政後,呂不韋逐漸失勢,李斯上位為丞相。嬴政用王翦、王賁父子逐一擊敗五國(韓國不戰而亡),天下一統。

綜上所述,英明的領導人薪火相傳,信念如一,國家如何能不強大?文臣武將都是世間大才,且深受重用,國家如何能不強大?

二、依法治國、長策不改

自商鞅變法以來,秦國一直以重典治國。商鞅作為「法神」,不殉私情,不顧生死,執法如山,從不心軟。太子殺了人為示懲罰,讓太子的老師,也就是秦孝公的哥哥嬴虔代為受過,割掉了鼻子。為制止民間私鬥,可以一次性斬殺數百暴徒,人們常說的「法不責眾」到了秦國,根本不好使。

經過多年的法律普及,全國上下不論貧富貴賤都能夠遵紀守法,國君幾經更迭,秦法不打折扣。即使到了秦始皇時期,法律實施依然如同初立。比如歷史上有名的「焚書坑儒」事件,有史學家認為,儒生抵制秦法試圖推行儒術,為了封住儒生之口,杜絕不同聲音的傳播,在李斯的建議下,大開殺戒,殺一儆百,在歷史上留下了「恥辱」的一筆。這其實就是一次因抗法而開展的大清洗,雖留下罵名,卻維護了秦法的尊嚴不受侵犯。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口口相傳的「暴秦」或許就是這麼得來的。

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在大澤鄉起義,原因也是因反對秦法而起。秦國徵發勞役,因天氣原因,陳勝一等無法在規定的時限趕到目的地,以秦法當論死罪,他們不得已而謀反。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恰恰證明了秦法的嚴苛。秦法的與時俱進、頒布實施,決然不是秦王拍腦門制定的,肯定是立法部門在商君之法的基礎上充分調研後,經過朝議拍板才實施的,或許有些地方制定的不盡完美,但出發點肯定是好的,如果出問題應該就是下面的人把「經」念歪了。反過來講,秦國變法一百多年,老百姓的日子過好了,國家富裕了強盛了,這才具備了一統天下的實力,這就是秦國法律的出發點和立足點。

三、重農尚武,國力漸強

秦法規定,種地種好了可以授爵,也就是說可以根據納稅的多少享受相當級別的待遇。上陣殺敵的軍士,論戰功行賞,沒有戰功是不能晉陞的。據說士兵每殺一人都會割下敵人的頭顱掛在腰間,作為領賞的依據。此舉,直接激勵了士兵的士氣和血性,每每作戰總是勇往直前、絕不退縮。

(都江堰水利工程)

秦昭襄王時期,重用水利工程師李冰,治理四川,興修都江堰,為秦國的糧食儲備解決了大問題。長平之戰,耗費巨大,物資吃緊,正是從四川經蜀道,歷盡千辛萬苦運出糧食解了前線的燃眉之急,為長平大捷發揮了巨大作用。

(鄭國渠遺址)

統一六國前夕,韓國為了延緩秦國東出的步伐,派出水利專家鄭國,到秦國蠱惑君王大修水渠,意欲將秦國國力拖垮,丞相呂不韋識破後,繼續鼓勵鄭國加快進度,修成後的鄭國渠灌溉了關中萬畝良田,秦國國力進一步增強。

(秦長城遺址)

雖說秦國不察民間疾苦,頻征勞役,造成百姓怨聲載道,留下千古罵名,但不得不說這些工程都是利國利民的大手筆,功在後世,利也在後世。今天我們看到的鄭國渠、都江堰、萬里長城都是偉大的秦國留下的奮發圖強的鐵證!

四、列國互懟,內耗加劇

所謂戰國七雄,自有七雄的實力。齊、楚、燕、韓、趙、魏六大國雖都被秦國所滅,但並不能說他們都是吃乾飯的,他們也曾強盛一時,為浩瀚的歷史留下過無數傳奇。

(申不害韓國變法)

秦孝公初期,秦國落魄貧窮,缺衣少糧,而此時的齊、魏、楚可都是財大氣粗、不可一世的大哥大。秦國用商鞅變法時,韓國也用申不害變法,雖兩位都是法家的傑出代表,可走的路線截然不同,主子的支持力度也不同,秦國變法成功,軍力大增,攻擊魏國,拿下丟失多年的河東之地,魏國就此落寞。

(田單用「火牛陣」破敵)

此時的韓國,因變法不徹底以失敗告終,在趙國的攻擊下一蹶不振,也日漸消瘦。燕國受到齊國攻擊,被洗劫一空,痛定思痛,發奮圖強,用樂毅實施變法,並利用大軍合縱攻秦時齊國私取宋地的自私行為,聯合列國轉頭滅齊,齊王被殺,龐大的東方大國最後只剩下即墨兩城。雖然後來齊將田單利用「火牛陣」大敗燕軍得以復國,卻再也沒有了當初的繁榮。

秦昭襄王抓住列國互相攻伐、自顧不暇的時機派白起攻楚,一舉攻陷郢都,楚國被迫遷都,也沒有了當初的霸氣。而此時的趙國已經完成所謂「胡服騎射」的軍隊改革,是唯一可與秦國一爭高下的國家。又是白起出征,經長平之戰消滅趙軍45萬有生力量,國內男子再不能成軍。至此,東方六國個個都成了「軟柿子」,想先吃哪一個就完全取決於秦王的胃口了。

秦王嬴政派出大將王翦、王賁父子,一掃亂象,收拾殘局,於公元前221年六合一統,秦王稱帝,始稱秦始皇。

此文前期已發,今天重發的目的主要是聲明原創,如有打擾請諒解!

文:8號錄音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蔡一喋誓不休 的精彩文章:

TAG:小蔡一喋誓不休 |

您可能感興趣

秦始皇為何能橫掃六國,一統華夏?只因秦國這三大逆天神器,威力驚人
北京國安擊敗華夏拿下半程冠軍創歷史,但華夏找到了國安軟肋
戰國七雄之一的楚國,中原各國卻稱為「蠻夷」。楚國非華夏?
秦始皇統一了中國,毛澤東再塑了華夏
安史之亂後,五代十國混亂不堪,宋太祖趙匡胤一統華夏!
山西最低調的城市 坐擁黃河奇觀被譽「華夏第一都」卻僅為四線!
生辱華夏人,死辱華夏魂,盤點中國歷史上的六大國賊
唐朝洛陽城:中國華夏第一王都,大唐盛世的見證人
山東人口最多的縣之一,為兵家亞聖吳起故里,是「華夏第一都」
「戰狼」一天就能到非洲!華夏鯤鵬讓軍威遠播世界重新大漢威儀
中國五大黃牛之首——秦川牛,不能讓這寶貴的華夏遺產消失
王守仁:冠絕華夏一國士
華夏無忌,祖國永好!
中國也稱華夏,是何來歷?華夏的「華」和「夏」又分別表示什麼?
所謂華夏文明看春秋,春秋大義看晉國,奈何晉國是第一個倒下的
大夏河:華夏文明的起源,黃帝從這裡走向了陝北
堅持雅操,好爵自縻。都邑華夏,東西二京
湖北襄陽的「華夏第一青銅馬」,重達2噸,墓主人是三國將領
甘肅人口最多的一個縣,號稱「華夏第一縣,中國花椒之鄉」
除了北京故宮,我國還有一座現存的古代宮殿,享譽華夏,蜚聲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