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江東第二號人物,智勇遠勝諸葛亮,不死劉備難成大業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孫堅死後,年僅17歲的孫策屈事袁術,後來脫離袁術,南下江東建立功勛,在這個過程之中,孫策籠絡了不少人才,為其一統江東奠定了基礎。在這些人才之中,有一個人不得不提,此人追隨孫策9年,智勇遠勝諸葛亮,改變了三國歷史發展軌跡,成為江東的第二號人物,只可惜可惜英年早逝,不死劉備難成大業。
這個人到底是誰呢?毫無疑問,他就是有著「江左周郎」之美譽的周瑜。周瑜,字公瑾,性度恢廓 ,又文武籌略,與孫策乃「總角之好」。
孫策,為人美姿顏,好笑語,性闊達聽受,善於用人。周瑜 ,長壯有姿貌、精音律,雅量高致。孫策,英氣傑濟,猛銳冠世,多謀而善用兵,而公瑾雄烈,膽略兼人。 孫策之才,稱為江左第一人,非為虛言,他當年跟隨袁術的時候,袁術感嘆:使術有子如孫郎,死復何恨?曹操用兵如此,也嘆:「猘兒,謂難與爭鋒。 這個時期的孫策,世稱「小霸王」。是以士民見者,莫不盡心,樂為致死。
這個時候的周瑜,雖然有才華,有文武才幹,但基本還是在孫策的光芒之下,孫策入歷陽,將要東渡,周瑜正好迎接,兩人協同作戰,克橫江,下秣陵,敗笮融,薛禮。最後進入曲阿,逼走劉繇,這個時候,孫策已有數萬兵馬,就讓周瑜回守丹陽,後來袁術派人代周瑜為丹陽太守,他就藉機回到吳郡,在此輔佐孫策,先後攻破皖城,在這裡,他們分別娶了大,小喬,成為世間佳話。
後來進攻尋陽,敗劉勛,然後討江夏,又回兵平定豫章,廬陵。周瑜留下來鎮守巴丘。直至孫策被人刺殺,孫權繼位,周瑜才帶病奔喪吳郡,以中護軍的身份輔佐孫權,堪稱江左第二號人物。
在《三國演義》之中,周瑜的人物形象被作者黑化,成為襯托諸葛亮而刻意塑造的配角形象,將周瑜描繪成胸狹窄,眼光短淺,懷妒賢嫉能之人,而智謀更是差諸葛亮十萬八千,被諸葛亮「三氣」而死。而事實上,周瑜的智勇遠勝諸葛亮,赤壁之戰,可以說完全是周瑜的功勞,所謂的諸葛亮「借東風」,純屬子虛烏有。
赤壁之戰,讓周瑜成就一世英名,也改變了三國歷史發展軌跡,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基礎,無論赤壁烏林一戰,是否正如曹操所說:「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但是孫劉勝,曹操敗,已成定局,無可非議。
不過,周瑜的真正的戰略意圖,卻是佔據荊州,西進益州,聯合馬超,實行二分天下之策,甚至在拿下江陵之後,周瑜已經勸孫權軟禁劉備,不過孫權考慮到為了依靠劉備對抗曹操,就沒有考慮此策,後來,孫策答應了,可惜,周瑜提出征伐益州的方案,但在周瑜趕回駐地江陵,準備出征的路上時得了重病,最終卒於巴丘(今湖南嶽陽),時年三十六歲。如果周瑜不英年早逝,恐怕劉備寢食難安,難成西蜀大業了。


※此人是蜀漢猛將,統帥精銳敢死隊,帶病作戰而亡,連皇帝都哭了
※此人追隨劉備9年,勇武追斬魏延,神秘莫測,後裔遍布西亞
※蜀漢傳奇名將,因救縣長夫人而揚名,被諸葛亮重用,忠義而死
TAG:圖說三國 |
※此人武力不亞於孫策,為何沒位居江東虎臣之列?原因讓人折服
※孫權虎踞江東,家業比劉備大,諸葛亮為何不隨兄長一起侍奉孫權?
※此人深得劉備推崇,不僅兩次打敗「江東之虎」,連曹操也十分忌憚
※此人是孫策留下的第1重臣,才智過人,被譽江東人望,孫權卻不重用他!
※江東十二虎臣,最為悍勇的兩大猛將是誰?不是周泰也不是丁奉
※此人是江東名將,卻成了東吳與蜀漢,被曹魏各個擊破的罪魁禍首
※他曾是江東霸王,為東吳奠定基業,卻死於刺客之手
※此人確是江東奇才,曾提出三分天下,卻不是劉備占其一
※孫堅之死!是誰打下江東基業
※此人是江東名將,一生極富爭議,擊殺關羽他是最大黑手?
※此人只是袁術手下一小吏,看袁術難成大事轉投江東,名氣蓋過孫權
※臉譜三國|此人堪稱江東最強霸王?實力一點不比曹操劉備差!
※呂布遇上此人,三戰三敗,被殺的心服口服,不是江東猛虎孫堅
※三國袁術手下第一猛將,勇冠江東,呂布趙雲皆不能相比
※曹操雄霸中原,孫權握有江東,諸葛亮為何卻只能投靠劉備
※孫權割據江東全靠此人?他年少成名,實力不在曹操劉備之下!
※此人是江東老將,忠心耿耿,統領孫權最精銳部隊,其子卻叛國投敵
※此人是江東有名的盜匪,投奔東吳後,孫權稱他為東吳的張遼!
※諸葛亮首創一成語,不僅救了劉備,自己也揚名江東
※他是江東十二虎臣,帶人抓了關羽,然而人品低劣、殘暴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