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只有變化才是宇宙間永恆不變的

只有變化才是宇宙間永恆不變的

請用手指按「老閔視界」,再按「進入公眾號」,即等於加關注。謝謝!

GIF/1K

1.前段時間,有人發表文章,不僅強調要繼承文化傳統或叫傳統文化(在李慎之先生那裡,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大不同,他贊成繼承傳統文化,堅決反對繼承文化傳統,因為在他看來,中國的文化傳統至少在秦始皇之後都是專制的),仍然認為清末當年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沒有錯。真的沒有錯嗎?

如果沒錯,為何還是現在這樣一個國。當然,錯與不錯,自有歷史證明,而況本人至少在三幾篇文章中對此也都有所批駁,這裡不想糾纏「這一點」。如果再讀一讀今年一月中旬去世的周有光先生他那言簡意賅的話,就更沒必要打這種嘴仗。

比如,有人採訪周有光時,對他說現在仍有人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周有光是這麼回答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完全錯誤的。所謂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實際是『封建為體,槍炮為用』,完全失敗了。要用全球化的視角解讀歷史。」(見馬國川2010年7月採訪周有光後發表的《中國落後驚人,沒有經濟奇蹟》)此外,周有光還「提倡應當讀兩篇文章,一篇是《史記·秦始皇本紀》,一篇是《阿房宮賦》。這兩篇文章應該印出來,送給那些參觀西安的秦始皇兵馬俑的人們讀讀,明白這不是什麼光榮,是專制政權的罪惡。」(見馬國川2010年11月採訪周有光後發表的《知識分子沒有被收買》)

當然,這些,這裡都不想展開來說,想說的是,我們在公開場合乃至領袖文章中不是提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嗎?(至於毛澤東私下裡講其實只有兩家即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另當別論)我們不是也有「核心價值觀」嗎?本人總覺得,人類在形而上方面所創造出最偉大的三個片語,就是自由、民主、法治,而這幾個片語不是明明白白地寫在那「核心價值觀」裡面嗎?除此之外,我們還有憲法第三十五條,更不必多說。我想這一切,總不能說都只是說給世人聽印給世人看,而從來就沒有想過要真正在國民現實生活中落實的吧?

不然,那算什麼實事求是?那算什麼言行一致?多少年前那位至今仍有人還在喊萬歲的領袖不是就說過一句似乎要流傳千古的話嗎,即世界上怕就怕講認真二字,而他代表的這個政權就是最講認真的。我們總不能只是自己認為需要講認真時才去講認真,而無數國民需要講認真時就可以敷衍一通吧?要知道,這非但說不通,還會給世人留下口實。

2.中華文化中有很多優秀燦爛的東西,但也有不少文化是「帶毒的」,殘忍的,正因為那些「毒文化」,才使中華民族就自由民主而言,至今仍徘徊在世界「民主國家」之外。我們一定只能復興那些優秀的、沒有過時的中華文化,摒棄那些包括殘忍的帶毒文化。劉亞洲曾在一篇文章中就這樣說道:「中國文化有相當殘忍的一面。它發明了最惡毒的罵人話。它發明了最毒辣的對動物的烹飪法和食用法。」中國大陸「有今天」,不客氣地說,就因為一直是按照一些人錯誤的認識「前行」,而這些人選擇或叫接受的恰恰是那些「有毒文化」。於是這些人也就總認為自己的認識是正確的,甚至做什麼、怎麼做都是對的;即使已經證明先前所做都錯,也會說現在做的是對的。

世界上的事都是有比較才分出個好歹,近年「民國熱」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民國後的一些「新做法」讓人特別反感,甚至憤怒、仇恨,於是就懷念起過去,這很好理解。今天不少人看民國的東西都很新鮮,之所以新鮮,就因為沒見過。對某些現代人來講,沒見過,就是好東西。清朝戲劇理論家李漁說人惟求舊物惟求新,現在看來要改一改,對一部分人而言,兩者都喜歡「求舊」。

生活在民國的人,一定會感到有很多不如意處。倘若真能把生活在民國的一個人「起於地下」,也就是讓他活過來,他一定驚奇死了,一定喜歡死了。當然,驚奇之後,喜歡之餘,特別是生活一段時間後,又一定會生出些許不滿,這都是很正常的。一個社會的人如果對他們生活的社會沒一點不滿,這個社會也就不可能有任何進步或叫發展。當然,現在說發展或進步我們有人可能不贊成——不怕,還有一個詞,這就是變化,也就是說,如果全社會的人對他們那個社會沒有一點不滿,那麼這個社會就不可能再有什麼變化。然而這樣的社會是沒有的,也不可能有。如果真有陶淵明所記的「桃花源」那種地方,那裡的人們也一定有不滿,只不過不滿的程度不同而已。說桃花源里沒有一點不滿,是不可思議的,也很難令人相信。而500年前英國莫爾幻想的「烏托邦」假設真的存在,烏托邦的國民肯定也有不滿。

有人不贊成把人類的變化都說成是發展進步,有道理,但是我們不能不接受變化。可以說人類幾乎所有的變化,像人類的那些發展進步一樣,同樣是不可抗拒的,並且最重要的是,發展進步未必,變化卻是無時無刻,而且將永遠「變化」下去:只有變化,才是宇宙間永恆不變的。

我們只有接受所有的變化,沒有別的好法子可想。否則,即被變化淘汰。比如,現在你仍然可以用筆在紙上搞寫作,而且中國也確實還有些知名度頗高的作家在這麼做,像賈平凹、林賢治等知名大家(而後者完全可以稱作當代思想家)都仍然堅持用筆寫作。但顯而易見,筆已是寫作工具的「窮途末路」,三五十年後,仍堅持用筆寫作的人一定會被視作「稀有動物」。我們不能說一切變化都是發展進步,但一切發展進步都一定會帶來變化,這是無可辯駁也無可奈何的。

3.保存舊物,保存過去,都是相對而言,不論你採用什麼辦法,舊物和過去都不可能永遠保存下去。沒有不滅的舊物。萬物從無中來,回到無中去,根據已有的證據,這是鐵律,不可能更改,除非有另一個我們尚不知道的宇宙。

再怎麼努力保存,今天都不可能與一萬年前相同,而一萬年後的人類世界,與今天也肯定是大相徑庭。人們不論保存什麼舊物,最主要的還是為了滿足一部分人的精神需求。

喜歡天文學的人都知道,十萬年後北斗七星再也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種「勺子」形狀了。這就是變化,無論地下天上,無時無刻不在變化著。

GIF/1K

十萬年後北斗七星就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了。

梁思成為了保護老北京,可以說不遺餘力,甚至為失去老北京城痛心疾首,確實很感人,而且現在國家和很多人也已認識到梁思成是對的,十分惋惜,十分「自責」,這些自不必說。就是前些年某地修高速公路,為了保存一棵據說有千年歷史的古樹,必須改道,而知名作家馮驥才更是力挺保樹,同樣很感人,倘若古樹有知,也一定會大受感動。

可我們知道,這都是為了滿足今天人們的精神需求,不過是在延緩這棵古樹的生命,誰都知道這棵古樹一定有它徹底老去的一天。「人活百歲也是死,樹活千年也是砍柴燒」,這是古人經驗之談,不是信口開河,更不是看權力臉色說的話。

我也希望今天還能看到舊北京城,也希望那棵古樹真能「萬古長青」,可理性告訴我,即使舊北京城保住了,也都是為了滿足世人的懷舊心情,留下一道古色古香的風景,弄得好,保存三五百年,甚至千年,都有可能,但如果說要永遠保存下去,估計就只能是夢話了。

就像多年前在觀看根據台灣女作家林海音(已去世)同名小說拍攝的影片《城南舊事》,儘管我這個人根本不屬於北京,由於觀看時不知不覺進入影片情節,同樣很懷念,很傷感,尤其是看到影片結尾,很難不動情:因為過去的那一切都永遠逝去了!人是會聯想的動物,哪個成年人沒有逝去而又值得懷念的時光呢?我想,拍攝這部影片,或者說寫作和出版《城南舊事》這本書,本來就是為了滿足作者林海音和拍攝者以及更廣大的人們的懷念懷舊之情。不然,今天還有誰會寫這樣一部懷念老北京的書?

正如英國小說家、劇作家毛姆所說:「做人的目的不是別的,只是為了尋求自身的快樂,即使是捨己為人,那也是出於一種幻想,以為自己所要尋求的快樂就是慷慨大方。」而英國的羅素先生在這方面更是有諸多論述,他在《道德準則和社會的良好生存》一文中說道:「不管道德家們會怎樣地提倡利他主義,所有已產生了普遍影響的道德規勸正在求助於純粹利己的願望。佛教極力主張善德,是因為善德會使人升入涅槃;基督教極力要求美德,是因為美德會使人升入天堂。」

若是再舉更久遠些的例子,我們今天很少有人會懷念據說是被項羽部下一把大火燒掉的阿房宮,甚至很少人懷念我大唐大宋的繁華都城,原因無他,就因為時空與我們相隔太久遠,淡漠了,或者又有了新的懷念之地填補。說出來有人可能不信,每念誦「秦時明月漢時關」這樣的詩句,自己都會動情,更不說人們為什麼會那麼欣賞南唐後主李煜的「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以及北宋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欣賞他的前、後赤壁賦了。

我們之所以喜歡太陽,因為「太陽每天都是新的」,沒有人去想五百年前的太陽與今天的有什麼不同。我們之所以喜歡月亮,是因為月亮似乎永遠「不老」,甚至每回看到的月亮,不論是農曆每月初三四的月牙還是十五六的圓月,都像看太陽一樣,覺得新鮮,百看不厭。李白《把酒問月》中有一流傳千古名句:「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說的就是月亮悠悠萬古不變,人生短暫得像流水一般,當然也很少有人去想古時的月亮什麼樣,因此懷念古時的月亮。

4.關於儒家,確如有人所言,它在維繫中華兩千年的統一中做出了巨大貢獻。可我很想問一句:維繫了就好嗎?誰都不能說,始皇帝最後將六國統一後,那六國的百姓比先前過得幸福。當然這一切都是用現代人的觀念。這是沒辦法的事。人類文明繼續發展下去將會怎樣,不得而知,但一定是心系每個個體的幸福,不再像先前那麼強調集體,強調國家,強調有些人所強調的統一。

中國儒學,自有它對中國乃至整個人類的貢獻,一如張藝謀在2008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所展現的有些東西。但其致命的問題也不可忽視,對此,魯迅、胡適、顧准、李慎之等學問大家都有論述。對中國儒學,不少大家推崇備至,也有不少大家更客觀看待。我想,我們只能取後者。

我們千萬不能迷信傳統,傳統有時很有點像吃不到的「葡萄」,總覺得那葡萄可能比已經吃到的更甜,但理性告訴我們:未必。曾經讀到一篇文章,作者是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方之光,1933年人。他有篇文章,題目叫《「中體西用」是一個自塞文明的舊觀念》,文章寫得漂亮極了。先前自己讀王小波時,發現王小波非常反感孟子,可我們知道,與孔子相比,孟子思想中有更多容易讓現代人接受的東西,別的不說,就說那句「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簡直可以說「味道好極了」。可孟子為什麼那麼不得王小波的愛呢?讀方教授這篇文章,終於解了惑,原來,孟子曾說過這樣的話:「吾聞用夏變夷,未聞變於夷者」(當然本人很難保證王小波就是因這句話反感孟子)。原來,在孟子「眼裡,任何改革只能『用夏變夷』,絕不能搞什麼『用夷變夏』」,這也正是或可以看作清末張之洞「中體西用」的理論根據。

近一百年前胡適們所爭的所謂「全盤西化」,說到底就是個「用夏變夷」或「夏變於夷」的問題。不過這種問題當年就被胡適解決了,他認為中國再怎麼學習西方再如何「西化」,都不可能「全盤」,理由是:「我們不能不承認,數量上的嚴格『全盤西化』是不容易成立的。文化只是人民生活的方式,處處都不能不受人民的經濟狀況和歷史習慣的限制,這就是我從前說過的文化惰性。你儘管相信『西菜較合衛生』,但事實上決不能期望人人都吃西菜,都改用刀叉。況且西洋文化確有不少的歷史因襲的成分,我們不但理智上不願採取,事實上也決不會全盤採取。」(見《充分世界化與全盤西化》)

這些,不知我們現在一些喜歡儒家的人是否認同。

2016年12月15日草成,2017年6月21日凌晨略作修訂

本文圖片選自網路

感謝瀏覽 感謝鼓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閔視界 的精彩文章:

TAG:老閔視界 |

您可能感興趣

時間,空間,物質,對宇宙而言,沒有永恆不變的體制
研究人員稱一切變化均在宇宙中,可能地球氣候變化是宇宙的影響?
宇宙有多麼的遼闊,也許是我們想像不到的!
為什麼宇宙空間不是完全光滑的?
面對霍金的逝世,不要太難過,因為他只是變成星辰,重新擁抱宇宙
宇宙並不存在整體旋轉的現象,因此宇宙可能沒有中心?
既然宇宙是大爆炸的結果,為什麼星體不是不規則的而是圓形的呢?
為何宇宙中大多都是圓形的天體?不可思議,沒想到是它們造成的
因為宇宙的這個特性,即使你以光速一直飛行也永遠不能穿越宇宙!
從宇宙的顏色變化看宇宙的一生,每個時期有不同的顏色
時間也許就是一種宇宙的幻覺,時間也許根本不存在
宇宙星神:只有弱者才需要變成球,強大的薩隆不屑變成球
宇宙在還沒有形成時是怎樣的?
平行宇宙可能存在,但它的數量是有限的,宇宙雖然在膨脹,但它未必會永遠膨脹下去
宇宙遠比我們想像的更大更複雜,我們宇宙中有多少個行星?
做反派不要太滅霸,否則整個宇宙都沒有能合作對象
宇宙是否有盡頭,與宇宙邊緣接壤的會不會是另一個宇宙?
宇宙中如果沒有太陽或一切有熱量的星體,宇宙自身的溫度會是多少?
有沒有可能生物可以永生,只不過是收到了太多宇宙空間的影響?
這個宇宙所有的一切包括時間在內是不是都可以是物質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