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瑜伽師地論》四無量心(2):依有情的次第,建立四種三摩地

《瑜伽師地論》四無量心(2):依有情的次第,建立四種三摩地

《瑜伽師地論》四無量心(2):

依有情的次第,建立四種三摩地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二

於彼作意,有四種故,如其次第,建立四種。

《大乘義章》卷第十一:「對境別者:慈心多緣無樂眾生;悲心多緣有苦眾生;喜心多緣得樂眾生;舍緣究竟解脫眾生,以彼究竟得解脫故心即放舍。又舍多緣怨親及中三品眾生,舍此等故,以斯境別故分四種。故《涅盤》云:器若有慈即不得有悲喜舍心,余亦如是,故立四種。」

修四無量三昧的這個人,「於彼作意」,於彼三種有情修觀察,作觀察就是「作意」,有四種不同,對所緣的有情有四種作意。「如其次第,建立四種」,依有情的次第,建立四種三摩地。

謂由與樂作意故、拔苦作意故、樂不相離,隨喜作意故,建立前三

「謂由與樂作意故」,第一種眾生是給他「與樂」的作意,就是慈,慈能與樂,能夠斷除瞋心;第二類眾生是「拔苦」的作意,悲能夠拔苦,使令眾生不要痛苦,這是與不害心所相應;第三種眾生「樂不相離,隨喜作意故」,樂與他不相離,樂不相離是隨喜作意,希望有樂的眾生一直快樂下去,這也是與不嫉的心所相應。這樣子去思惟觀察,這是「作意」。

「建立前三」,是禪定裡面這樣子思惟觀察,依此次第安立了三種無量,就是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八十一:

問:此四無量自性是何?

答:慈悲俱以無瞋善根為自性,對治瞋故。若兼取相應隨轉,則四蘊、五蘊為自性,欲界者四蘊,色界者五蘊。

問:若慈悲俱以無瞋善根為自性,對治瞋者。慈對治何等瞋?悲對治何等瞋耶?

答:慈對治斷命瞋,悲對治捶打瞋。

複次,慈對治應瞋處瞋,悲對治不應瞋處瞋。

有作是說:慈無量以無瞋善根為自性,對治瞋故。悲無量以不害為自性對治害故。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十六「問:隨轉自性是何?答:四蘊五蘊。欲界無色界四蘊無隨轉色故,色界五蘊有隨轉色故,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問:何故名隨轉?答:相隨順義是隨轉義,相攝益義是隨轉義,辦一事義是隨轉義,隨心轉法義語心言汝所作事,我亦作之心心所法展轉相望,由五事故說名隨轉。」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八十三:

如《契經》說:「修慈斷瞋,修悲斷害,修喜斷不樂,修舍斷貪瞋。」

問:既說慈舍俱對治瞋,所對治瞋有何差別?

答:慈對治斷命瞋。舍對治捶打瞋。

複次,慈對治是處瞋,舍對治非處瞋。

即於此三欲與樂等,為欲令彼不樂思慕,不染污作意故;瞋恚不染污作意故;貪慾不染污作意故,建立於舍。

這段文解釋舍的行相,怎麼樣叫做「舍」?

「即於此三欲與樂等」,「欲與樂、欲拔苦、欲與其樂,永不相離」這三種,以這三種眾生為所緣境,修舍無量。

「欲令彼不樂思慕,不染污作意故」,第一類眾生「無苦無樂」,愚痴增上,「不樂」就是不快樂,這個眾生心裏面也不快樂,心裏面老是「思慕」,想要成就安樂自在的境界。所以他的內心有思慕不樂的作意的染污。心裏面希望有殊勝的安樂境界,在佛法來說,他這樣想就是愚痴。對於這一類有情,先給與快樂以後,還幫助這類有情斷除不樂及思慕的染污作意,教導他們遠離、斷除愚痴的心境。

「瞋恚不染污作意故」,有苦眾生,多生瞋恚,修悲無量心的時候,對於那個有苦的有情,能除掉他的苦。教導有苦眾生熄滅瞋心,這樣令他的心就不染污了。菩薩有這樣的作意,就是教導有苦有情不要有瞋恚心。

「貪慾不染污作意故」,第三類眾生就是有樂的眾生。有樂的眾生的問題,就是有貪心,染著所樂的境界,他心是染污的。菩薩就這樣作意,教導這一類眾生不要有貪慾的染污。

佛菩薩、佛法的高明,先滿足了眾生的願望,令無苦無樂的眾生得樂;有苦的眾生拔苦;有樂眾生的樂永久保持。說滿足了眾生的願望,還要教導眾生熄滅內心的貪、瞋、痴,這就叫做「建立於舍」,舍無量心就是這樣的意思。慈、悲、喜是屬於世間的善法;舍是出世間的佛法,出世間的佛法是聖道。

由於使令有情心裡有不染污的這三種作意,是名為第四作意建立於舍。

《大乘義章》卷第十一:「相資別者:四行相資相順難闕,故立四種。云何相資?先就慈、悲明相資助,慈欲與樂無悲拔苦與樂不成,由悲拔苦與樂方熟,故悲資慈。悲欲拔苦無慈與樂苦終不去,由慈與樂苦方可離,故慈資悲。

次用慈、悲相資:慈欲與樂悲欲拔苦,無喜除嫉與拔不成,由善除嫉與拔方熟,故用喜心資成慈、悲。喜欲慶物若無慈、悲拔苦與樂即無所慶,由慈與樂悲拔物苦方隨慶喜,故用慈、悲助成喜心。

次以前三共舍相助:慈欲與樂、悲欲拔苦、喜欲慶物,若無舍心簡別怨親不能普利,由舍除礙方能齊與俱拔等慶,故用舍心資成前三。舍欲等利,若無前三與樂拔苦慶物隨喜知何所等,由前三故就之說等,故將前三資成舍行。又復前三是其有行,舍是空行,若無空舍有成愛見,故用舍心資成前三。若無有行空成涕沒,故以前三資成空舍。以此四行相資相順,故須齊立。故《涅盤》云:伴侶相對故分四矣,制立如是。」

四種無量彼此能互相資助、互相隨順、闕一不可,因此佛安立四種。

先就慈悲明相資助,慈欲與樂無悲拔苦與樂不成,由悲拔苦與樂方熟,故悲資慈。」先就說明慈、悲互相資助的道理。慈,欲與有情快樂,若沒有悲心拔其痛苦與樂不成,由有悲心拔其痛苦,與樂才能成就,因此悲心能資助慈心。

悲欲拔苦無慈與樂苦終不去,由慈與樂苦方可離,故慈資悲。」悲,欲拔除有情痛苦,若沒有慈心給與快樂,苦終究不能去除,由慈心給與快樂,苦才能遠離,因此慈心能資助悲心。

次用慈悲共喜相資:慈欲與樂悲欲拔苦,無喜除嫉與拔不成,由善除嫉與拔方熟,故用喜心資成慈悲。喜欲慶物若無慈悲拔苦與樂即無所慶,由慈與樂悲拔物苦方隨慶喜,故用慈悲助成喜心。」其次說到用慈、悲與喜心互相資助的道理:慈欲與樂,悲欲拔苦,若沒有喜心去除嫉妒,與樂拔苦終究不能成就。由善巧除去嫉妒,與樂拔苦才能成就,因此用喜心資助成就慈、悲。喜欲隨喜有情之樂,若無慈、悲拔苦與樂,即無所隨喜慶樂之事,由慈與樂,悲拔物苦,遣其樂障,才有殊勝之事可得隨喜,因此用慈悲助成喜心。

次以前三共舍相助:慈欲與樂悲欲拔苦喜欲慶物,若無舍心簡別怨親不能普利,由舍除礙方能齊與俱拔等慶,故用舍心資成前三。舍欲等利,若無前三與樂拔苦慶物隨喜知何所等,由前三故就之說等,故將前三資成舍行。又復前三是其有行,舍是空行,若無空舍,有成愛見,故用舍心資成前三。若無有行,空成涕沒,故以前三資成空舍。以此四行相資相順,故須齊立。故涅盤云:伴侶相對故分四矣,制立如是。」再其次說到以慈、悲、喜前三心與舍心互相資助的道理:慈欲與樂,悲欲拔苦,喜欲隨喜,若無舍心就會簡別怨親,不能普遍利益一切有情,由舍心除去障礙,才能普遍與一切有情與樂、拔苦、隨喜,因此用舍心資助成前三,捨去內心的怨親分別,平等給予一切有情利益安樂;反之若無前三與樂拔苦隨喜,有何平等可言,因此依前三心資助舍無量心。又前三心是有行,舍是空行,若無空舍,有成愛見,因此用舍心資助成就前三心;若無有行,空成滯沒,因此以前三心資助成就空舍。這四種觀行,互相資助、互相隨順、相資相順,因此必須同時成立。故《大般涅盤經》云:「是無量心伴侶相對分別為四。」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問曰:有三種眾生:有受樂,如諸天及人少分;有受苦,如三惡道及人中少分;有受不苦不樂,五道中少分。云何行慈者,觀一切眾生皆受樂?行悲者,觀一切眾生皆受苦?答曰:行者欲學是慈無量心時,先作願:「願諸眾生受種種樂。」取受樂人相,攝心入禪,是相漸漸增廣,即見眾生皆受樂。譬如鑽火,先以軟草、干牛屎,火勢轉大,能燒大濕木。慈三昧亦如是,初生慈願時,唯及諸親族知識;慈心轉廣,怨親同等,皆見得樂,是慈禪定增長成就故。悲、喜、舍心亦如是。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記述千古一人的聖哲傳記——玄奘法師傳(四):5
記述千古一人的聖哲傳記——玄奘法師傳(四):4
奉齋究竟算不算放生?
「五根五力」 在兒童教育中的意義和作用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

您可能感興趣

《瑜伽師地論》四念住:建立四念住的第四個理由
沒有這個人,劉秀根本無法建立東漢王朝,位列雲台三十六將第二名
《神盾局特工》故事第二章:九頭蛇是如何建立起來的?
世界三大無主之地:一個面積相當於一個半中國,一個被人建立王國
五胡亂華時建立的十六國地盤有多大?四張圖表簡單科普
《天賦異稟》第二季地獄火俱樂部的目的是建立變種人國家
建立教師的「三環閱讀」地圖
五胡十六國中,不是胡人,而是漢人建立的第一個國家-前涼!
四千年前一場鴻門宴,東夷三苗歸附,中國第一個王朝建立
項羽分封十八位諸侯,有一位諸侯之後建立了一個朝代
忽必烈和他的漢人幕僚群:建立元朝的第一文臣和他的四大功績
盤點歷史:中國二十三個省,都是在什麼時候建立的?
美軍建立新的網路傳輸,以便第四代和第五代戰機的聯繫
為毛主席建立紀念堂的選址,一共選了五個地方,第三個有點異想天開
他建立的水軍,亞洲第一,世界第七,卻被世人定為千古罪人
《龍珠》僅靠三寸不爛之舌,擁有星球首富地位,建立自己的王國
《湮滅》:建立在世界之上的世界,是一次偉大的生命試探
盤點火影里那些奇特的地形地貌,岸本建立了一個龐大的世界!
王朝時代(二十五):隋文帝建立隋王朝實現統一
對中國統一貢獻最大的七個人,第一建立了八百年的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