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書是不是讀得越多越好?

書是不是讀得越多越好?

導讀:本文共2630字,需花時3分鐘。

讀書是有用之學,但要量力而行。

近來讀書頗有一些挫折感。其因有二:第一,書籍上內容晦澀難懂,閱讀樂趣全無;第二,見到一些精英人士推薦了一系列的書單,本本經典,卻又從未讀過,讓人心嚮往之,卻又力不從心。仔細思之,發現了兩個更深層次的問題,第一,讀書的正當性從何而來,為何一些人推薦了一些經典書目後,就獲得了一種形式上的正義,站在了「鄙視鏈」的頂端,笑看不讀書之「洞穴人」上交「智商稅」;第二,為何帶著功利性的讀書方式會被大多數人鄙視,或者說在讀書人中會形成一種價值取向,即「無用之學」獲得了讀書群體的「合法性」。

在這裡先說明有幾種讀書情況是不在我的討論範圍之內。比如說,第一類人,只讀通俗的網路文學,這算是一種大眾休閑,與打遊戲,吃美食無異;第二類人,只讀書的名字與摘要的,然後向別人兜售優越感,這算是把讀書當成一種工具,以實現包裝自己的目標;第三類人,只讀暢銷書與成功學書的,這類讀書缺乏對書籍的審美與判斷力,比較容易被 「洗腦」。把這幾類人排除掉,剩下的群體不論閱讀目標為何,對書籍的質量都有著較為嚴格的要求,對閱讀都有著較好的品味。但是儘管閱讀了經典書和大牛的書,仍然讓我產生了上述的疑問。倡導「無用之學」與推崇「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樣的價值正確嗎?

在知乎平台上,經常有一些大V是這樣回答問題的:這是一效用函數,然後列一個數學公式,再偷偷加一小句評論,學過經濟學的人都知道。是的,「學過經濟學的人都知道」這是一句很有殺傷力的話,很容易就把那些不知道的與知道的劃分成了行內人與行外人。這不禁讓我想起了胡適和梁啟超當年在給清華學生出國留學前開的國學書單,我的老天,看完後我都懷疑人生了,難道以前我上的語文課都是假的?我一點也不懷疑這些人論述的觀點與推薦的書目,但是這種「有學」對於「無學」的優越,「無學」對於「有學」的追隨好像變得天經地義。

隨著公眾號的普及,總會有一些大牛在上面推送重量級的書單,例如國外某某大學的經典書目推薦,20世紀最重要的某領域著作,某某大佬推薦的必讀書等等。這些書籍光看名稱就高大上,再看書籍作者更是該領域內的大師,書的質量自是不用多講。但是,這樣的書讀的越多越好嗎?我覺得有幾個關鍵點必須要理清。

1

讀書是要付出成本

世界上有這麼多美好的事物,但人生只有這麼點時間,只有這麼少的精力,如果想要所有的美好,那麼結果便是什麼也得不到。我們經常看到,推薦讀書的人只介紹了這本書有多好,卻從來不說明自己付出了多少時間,付出了多少精力才體會到這本書的好。對於一些經典的好書而言,一般是這位作者窮其一生之力才奉獻的精華,讀者只要花一兩天就可以把這些精華的內容掌握,這顯然不可能的。例如,研究決策理論的人,經常會提到「有限理性」這個概念,順便會提及西蒙的著作《管理行為》。我看過這本書,但是我一般情況下絕對不會推薦給別人閱讀,除非是可以得到及時的閱讀指導與反饋。不推薦不是因為這本書不夠經典,而是因為閱讀的成本太高。即便是讀懂原書中的一章,都至少需要數十個小時的專註投入。所以,在這個基礎上,推薦書單的人如果沒有列舉出來其中書目的閱讀難度,以及事前需要的閱讀基礎及適用的人群,那麼我認為其一定是藏有私心的,或者是自己也只讀了一個目錄,或者就是炫耀一下自己的卓爾不群。如果在民國那個時代,炫耀一下,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還可以理解,畢竟那個時代能夠有條件讀書的人都是社會精英,還可以將讀書作為一種身份認同。而在這個信息免費、分工細化與注意力稀缺的年代,這種推薦與炫技無異。

GIF/1K

2

有些閱讀是專業人員的事

大學的專業課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基礎課程,一類是核心專業課程。為何有這樣的劃分,主要是因為有些高階知識的學習是需要一些基礎知識作為前提的。比如說如果想要讀博弈論方面的書籍,數學不好幾乎就無法深入;對於一些高階難度的書籍,缺乏基礎,就很難了解作者在表達什麼。

一般而言,困擾高階閱讀的有兩大障礙,一個是方法上的,比如說數學方法與基本的邏輯建構;另一個是背景上的,書中提到的概念大部分不知道,也不清楚其概念在何種條件下才是合理的。這兩個障礙幾乎很少可以靠自己努力克服,也是專業的壁壘的原因。在這個角度上,大學確實給了許多人以終身學習的機會,因為大學至少在自己的專業範圍內幫助你了解了這個領域內的基礎方法與知識背景。這就帶來了一個新分類,即專業閱讀與科普閱讀的劃分。專業閱讀需要良好的專業基礎,可以幫助在自己專業的基礎上進行深化,而科普性的閱讀最多只是泛泛了解,無法進階。所以,想要讀難一點的,就必需有基礎,想要讀簡單一點的,就只能涉獵毛。這是誰也無法調和的悖論。

3

經典書早已經融入了常識

經典的書一般會對後來的理論與思想起到重大的影響,並對一個學科甚至是整個人類的文明起到奠基作用。經典的書一般在當代並無出奇之處,反而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步顯示出其了不起之處。這類書籍一般具有一種矛盾的特點,即或者這類書與現實嚴重脫節並晦澀難懂,或者這類書中的觀點已經成為現代生活的常識。為何會對經典書進行這樣的評價呢?因為,人類的文明就是由經典書籍里的思想所構成的。任何一本經典書都是對上一個經典的理論與框架的顛覆與再造。越靠近現代的經典書籍,其論述的觀點與內容與現代的價值觀越相近。而更早一些的經典呢?當脫離了書籍寫作時代的背景,我們很難理解其中思想的偉大之處。比如說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其中的許多重要觀點在當時是劃時代性的,但是在現代卻幾乎是常識:現代很少人不清楚分工對於效率的意義,也很少人不清楚市場交換對於自利的主體實現價值的意義。那麼,一個外行有必要去閱讀《國富論》嗎?我覺得大可不必,因為如上所述,閱讀是要耗費成本的。如果想了解這些思想,有大量的有趣的又通俗易懂的經濟學科普書籍。當然,如果是研究經濟史的,沒讀過這本書就說不過去了。

我的總體意思就是:讀書是有用之學,但要量力而行。讀書的收益可以是人力資本的提升,也可以提升審美情趣,基至還可以獲得一些小圈子的認同。但是,這些收益都是以一定的成本為前提的,不是讀的越多就越好,也不是通過讀書來顯示優越感,更不是不分基礎依靠蠻力或精神勝利法驅動。

GIF/1K

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其中圖片均來源於互聯網。轉載合作必須取得作者同意,請與公眾後台取得聯繫,不允許未經許可的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家鴻老師的公開課 的精彩文章:

TAG:家鴻老師的公開課 |

您可能感興趣

不是你傻,是你書讀得少
為什麼我書讀得越多,越看不起周圍的人?
你不是書讀得少,你是經典讀得少
書讀得不多但想的太多
蔡夢霞:書讀得越多,越覺得書法深不可測
書讀得不多,道理還懂得不少
不是讀書沒用,而是有用的書你讀得太少|大象公會
不會閱讀讀得很慢的看這裡
書讀得越多越明白:人不孤獨,難以深刻
「看誰讀的快,讀得多」這樣的閱讀方式對嗎?
奶茶妹妹捐兩億被嘲諷:讀得好不如嫁得好?才沒有那麼簡單!
緣分是本書,翻得不經意會錯過,讀得太認真會淚流!
喝得開心的就是好茶,讀得受用的便是好文
閱讀並不是一場「看誰讀得快」的比賽
你這樣讀,怎麼能讀得進書?
你的書讀得比她們都多,所以你的彩禮錢要收高些,要不然太虧了
金剛經中,這些經典名句,讀得越多越容易開悟!
奶茶妹妹捐2億惹爭議:難道讀得好,真的不如嫁得好嗎?
朱光潛:讀書不在多,在於選得精,讀得徹底
金剛經中這3句話,讀得越多福報越多,受益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