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這次冷渦暴雨的「罪魁禍首」?
這兩天,「冷渦暴雨」成了氣象領域的「網紅」。網上一搜,「京津冀將迎6年來最大冷渦暴雨」等相關報道充斥眼球,而一些關於京城狂風暴雨的謠言也是在朋友圈中廣泛流傳。
那麼,這次降雨真像網上說的那麼厲害嗎?它到底是怎麼形成的?我們又該如何應對?
所謂的「冷渦暴雨」到底有多厲害?
先看看氣象部門發布的預報信息。根據北京市氣象台組織的華北區域專題會商結論,預計21日至24日京津冀地區自西向東將出現一次強降雨天氣過程。其中,最強降雨出現在21日夜間至23日,河北中北部、北京及天津累計降雨量級可達大雨到暴雨,局地大暴雨,短時雨強較大。大部分地區過程累計降雨量級可達大雨到暴雨(40~80毫米),西部山前及東北部地區雨量大,局地可達大暴雨(100~150毫米),最大小時雨強30~50毫米。此次降雨一是持續時間長,二是影響範圍廣,三是累計雨量大,並伴有強對流天氣。
降雨量預報圖(6月21日-24日)
而根據實況,6月21日12時至22日07時北京大部分地區出現雷陣雨或陣雨,昌平小湯山、海淀上地還出現了小冰雹。
「冷渦暴雨」到底是怎麼形成的?
說到這次「冷渦暴雨」的「元兇」,肯定會有小夥伴微微一笑:這還用說嗎,「冷渦暴雨」當然就是冷渦造成的了!
可是,我們又看到有專家分析說此次降雨過程主要受緩慢東移的低渦影響。一會「冷渦」,一會「低渦」,到底是哪個?莫急,且聽情報君慢慢道來。
先看看《大氣科學辭典》的解釋:低渦是閉合的氣旋性環流系統。根據熱力結構的不同,區分為冷渦、暖渦和斜壓渦。簡單來說,低渦就是大氣層中尺度相對較小的低壓渦旋,如果其中心冷於周圍,就是冷渦;如果其中心暖於周圍,就是暖渦。在低渦天氣系統影響下,水汽輻合明顯、上升運動強烈,加之如果低渦移動緩慢,降水持續時間較長,就容易形成暴雨天氣。
造成此次降雨的高空低渦是具有「冷」性質的,也就是高空冷渦。與此同時,在低層也伴有一個比較強的渦旋系統出現,高低配合,才造成滿足暴雨產生的天氣條件。
需要提出的是,關於此次降雨,需要大家提高重視,但也不要過於恐慌和擔憂,它並沒有網上所說的那麼可怕,更不像一些謠言中所說的「特大暴雨、極大的狂風和強烈雷電覆蓋北京全境,已經大到雷達回波無法測量的上限。」
儘管如此,我們也不能掉以輕心,面對此次強降雨,尤其是可能會伴有強對流天氣,我們還是需要採取一些必要的防護措施。
首先要密切關注天氣預報預警信息。可通過網頁、手機收看天氣預報,及時了解自己所在地是否將遭到暴雨、強對流等天氣的影響。關注當地氣象台的短時臨近預報預警,發生強對流天氣時最好減少戶外活動,盡量避免在惡劣天氣時安排外出活動。
在地質條件較為脆弱的地區,要防範山洪泥石流、山體滑坡等次生災害。降雨期間需遠離山區、河流、水庫、旅遊景區和建築工地等危險地帶,如果降雨時已經身在山區,務必注意防範山洪,當上游來水突然混濁、水位上漲較快時,需要特別注意,需及時轉移至安全區域。
在戶外如遇到強對流雷電,應儘快遠離高壓電線和孤立的高樓、大樹、旗杆、廣告牌等設施,更不要站在空曠的高地上使用通信設備或大樹下躲雨。
如果發生城市內澇,在戶外積水中行走時注意觀察,防止跌入窨井、地坑等;駕駛員遇到路面積水過深時,盡量繞行,避免強行通過。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Weather情報局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一生何所換?中國高能天體物理學家的光榮和夢想
※雨後城市是致病細菌培養基,這些你一定要注意!
※錦鯉排長隊是因為「龍王結婚」?可能只是基因的呼喚
※基因檢測可知孩子天賦?NO!不過它能開啟個性化治療時代
※人類輸了!機器人批改作文 打分比老師還准!AI怎麼做到的?
TAG:中國科普博覽 |
※血雨腥風的翡翠直播,罪魁禍首會是它嗎?
※胃癌的「罪魁禍首」是誰?啊
※火影:聞風喪膽忍刀七人是如何慘死的?原來罪魁禍首竟是他
※腫瘤熱,這三點是罪魁禍首!都讓人後怕
※天氣這麼熱,原來罪魁禍首是他!
※阿曼油輪慘遭襲擊爆炸,誰是罪魁禍首?
※導致自己的脾氣易怒易暴的罪魁禍首,沒想到是這五種原因
※你喝茶上癮了,罪魁禍首是誰?
※糖或鹽,誰是高血壓的「罪魁禍首」?
※糖尿病併發症的「罪魁禍首」竟然是因為這個原因!
※手上長「小水泡」,一抓很癢是怎麼回事?原來「它」是罪魁禍首
※敘戰爭的「幕後黑手」曝光?美只是其一?這國才是「罪魁禍首」?
※這就是製造「廢青」的罪魁禍首!
※「新型艾滋」出現,罪魁禍首竟然是它!
※誰擊敗了火箭隊?不是庫里,也不是湯普森,他才是火箭慘敗的罪魁禍首!
※入冬後變「蛇皮人」?罪魁禍首不是銀屑病,而是因為「它」
※皺紋的罪魁禍首在這裡!
※都是他惹的禍!脫歐的罪魁禍首找到了?
※誘發類風濕關節炎的病因是什麼?罪魁禍首有這三個
※剛剛!沙塵暴預警再次拉響,罪魁禍首竟是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