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倫敦人發起一項為期一年的文化項目,想討論「這個城市為何獨特」

倫敦人發起一項為期一年的文化項目,想討論「這個城市為何獨特」

5 月 19 日傍晚,天還沒黑,平時 6 點就關門的倫敦博物館門口一反常態地排起了長隊。大批年輕人聚集在博物館門口,像是在晚上 10 點時等待進入一家遠近聞名的俱樂部。

不過,吸引他們前來的,並不是一場音樂演出,而是一個名為This is Our London的派對。今晚之後,由倫敦博物館主辦的,上百場活動、展覽、創意討論、演講、辯論所組成的年度活動City Now City Future正式啟動。

整個項目將會延續到 2018 年 4 月。其內容大致分為 4 各部分:This is Our London發布會、Playing The City講座系列、Doing it Ourselves工作坊系列,最後是London Visions展覽系列,它們更像是 4 個主題的實驗課題,研究當下倫敦居民在生活中面臨的各項挑戰,討論快速城市化對人們的影響。同時,倫敦博物館藉此向全英國、乃至世界呈現倫敦人當下的想法、感受和責任。最終,項目本身將成為這個城市的一部分。

當晚的發布派對實則由一系列藝術項目和裝置、社會活動組成。要不是它在晚上開幕,並且博物館內還開闢出了一個可以擠下上百人的舞池,它會更像是一個輕鬆活潑的藝術節。

在派對的入口處,是由倫敦藝術家團體 OOMK(One of My Kind)和致力於為東倫敦藝術家創造工作機會的藝術組織 Create London 聯合創辦的獨立出版項目 Rabbit Road Press 的展台。參與者可以自行設計一句與倫敦相關的標語,並利用 Risograph 印表機(一種上世紀 80 年代日本理想科技公司生產的經濟型小型印表機,其原理與絲網印刷類似)列印出一張個性傳單。

進入主會場內,你立即有機會從舌尖上品嘗到一個多元化的倫敦。

由來自全世界的移民母親組成的 Pop-up 餐廳項目 Mazí Mas 為所有人準備了點心小食。餐廳的大廚們有的來自伊朗、哥斯大黎加,也有來自厄瓜多或南蘇丹。人們在一片異國傳統音樂環繞下品嘗著伊朗哈爾瓦蜜餅和蘇丹芝麻沙拉,不難感受到獨特用餐體驗背後所傳達的文化主旨——在我們所熟知的倫敦城裡,還有更多不為人知的跨文化、跨種族融合的故事及待解決的問題等待人們去發現。

通往博物館低層的走道上,是當晚最能讓人感受到派對氛圍的區域。你能持續感受到音樂所帶來的強烈動感。

一圈 LED 屏幕所圍出的舞池區里人頭攢動。主持整場派對音樂的是電台節目 Second to None 的主持人、音樂人 Maxwell Owin 和 MC Pinty。他們帶來了一系列 funk, grime 及實驗音樂,讓人想起不眠不休的倫敦夜生活——曾經遍布城市的獨立音樂酒吧一直是這個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然而由於越來越嚴格的執照管控,以及私人地產商為了開發高價住宅和商業空間而大肆傾吞土地,倫敦的夜店幾乎已經快要喪失從前那種令人著迷的活力。

就在這一切的旁邊,是藝術家 Lucy Woollett(她又有個「藝名」,叫 Lady Lucy)所設的一個「小攤」,名為「提供肖像繪製服務」。Lady Lucy 坐在這裡不幹別的什麼,就為往來的所有參與者繪製水彩畫肖像,用以交換繪製對象的一份小禮物、或是一段交談時間、或是幫一個小忙。Woollett 介紹道,她的工作範圍是鼓勵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像紀錄片一樣記錄社會。「我和我身邊的人合作,把他們的身影變成我的作品。」 Woollett 說。

記錄社會是City Now City Future項目的核心。所有的活動、展覽和談話在某種程度上像是一個擁有自我生長能力的有機體,反應了圍繞著倫敦發生的各種文化現象。在這其中,攝影師 Niall McDiarmid 出現在活動現場許多醒目的位置上—— McDiarmid 花了 6 年時間,在倫敦街道上拍攝了大量人像。「幾乎每張照片,都是我在與拍攝對象相遇的原地點拍攝的。」 McDiarmid 說:「我想記錄人與城市之間的關係,這些影像就像是倫敦人的一個集體身份照。」

Niall McDiarmid 的攝影作品。圖片來自:Niall McDiarmid

City Now City Future的舉辦正好處於在倫敦博物館擴展的關鍵時期。

有關此次搬遷,倫敦博物館的資深策展人 Lauren Parker 將其形容為「一次重新思考倫敦博物館在倫敦人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的絕佳機會」。

儘管這個新址計劃在 2022 年左右落成,但 Parker 表示:「我們已經在努力思考倫敦博物館應該變成什麼樣子,倫敦人將會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未來城市中。因此,我們想通過這次的一系列活動邀請所有人加入這個設想和對話。」

到底是什麼讓倫敦如此獨特?其中的一個觀點是,人們往往能通過撥開城市表面的傷痕來真實地觸及到這個地方的歷史。

受倫敦博物館委託,專註於探索科技所帶來的社會、政治影響的英國藝術組織 Blast Theory 成員之一,藝術家 Matt Adams 為此創作了一系列短片和沉浸式互動裝置,邀請在場參觀者建立自己心目中未來的倫敦。

Matt Adams 解釋:「倫敦幾百年來的歷史遍布每一條街道,這項名為『My Point Forward』的裝置將你置入一個熟悉的空間,你可以在那裡盡情設想未來的倫敦和屬於你自己的家。」

除了在現場的一系列陳列和活動,倫敦博物館還在發布會當晚公布了City Now City Future接下來具體項目計劃,所有的公眾都可以通過提前預約報名的形式參與其中的講座、展覽和公開討論。

最先開始的,是 6 月下旬一系列被稱為The London Salon的講座。第一場名為Memory,參與討論的將是藝術家、作家和建築師。他們將以自己視角討論在倫敦的居住體驗。

緊接著,City Now City Future項目的最重要的活動之一,The City is Ours展覽將會在 7 月 14 日開幕。由倫敦博物館與巴黎科學工業城合作,這場雙語展覽將探索密集型的城際社區里所產生的各種發明創新——人們正在通過什麼方法來提高在城市裡工作的效率和生活質量?

在全球,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變化正在影響著每一位地球公民的生活。倫敦也在隨之發生改變。我們的城市正處在一個史無前例的轉折中,面臨著類似於環境污染、快速城市化、物聯網、老齡化以及氣候變化等——基礎建設受到重重壓力。當下的生活方式因此充滿了更多危險的潛在不確定性因素。

倫敦人正在面臨失業、負債的增加、住宅面積的減少、私人空間與公共空間的混亂、工作和生活之間沒有清楚的界限……所有的這些導致了現在所謂的「零工經濟」——越來越多年輕人由於無法找到保障生活的穩定工作而正在加入自由職業者群體。

這種焦慮感在去年夏天變成一鍋沸水蔓延到了全英國。與這個結果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首都倫敦把大部分的選票投給了反對脫歐的人。

這意味著我們不僅需要去討論如何面向未來、解決隨時可能爆發的潛在矛盾,同時還要面臨國家中的意見分裂。

此時此刻,居住在倫敦這一定義正在發生著改變嗎?它又意味著什麼?此間種種,正是City Now City Future邀請所有人討論的話題。

題圖Niall McDiarmid文內未標註出處的圖片均由 Museum of London 提供。

喜歡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好奇心日報,每天看點不一樣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

韓·索羅外傳更換導演,《美麗心靈》的導演上任救火
做一個中國互聯網公司,你要了解的更多關於牌照的事
《電鋸驚魂 8》正式定名,「拼圖殺人狂」將在萬聖節回歸
一部繪本要被拍成電影,是關於蠟筆罷工的一天
正在向健康領域轉型的雀巢,也投資了一家食材電商

TAG:好奇心日報 |

您可能感興趣

為什麼說夫妻《三年之痛,七年之癢》這個問題,網友是這樣討論的
護膚界出了名的三大謊言,第一個你就中招了,一起來討論闢謠吧
今天這個特殊日子,讓我們討論一下軍人精神衛生這個問題
細數楊穎的這幾個髮型,哪一個是最好看的呢?期待與你的共同討論
二三十歲的人了,讓我們扎堆兒討論一下成年人的話題吧
一個世界盃討論議題引發的「血案」
《一出好戲》熱映,人們討論最多的是這條綠色蜥蜴
同樣都是世界大戰,為什麼很少有人討論一戰?這才是根本原因
認真討論:你是為了哪個人物看的一拳超人?
《一出好戲》熱映,人們討論最多的卻是這條綠色的蜥蜴
魯梅尼格:這是一個奇怪賽季,帥位不是討論話題
關於中醫的一個疑案討論,何為百病之首
十二月劇集前瞻,哪一部才是你的菜,歡迎留言討論
歐洲為什麼沒有統一成一個國家?看看歐洲各國網友如何討論!
一個家該以什麼為中心,我們來討論一下
第二屆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在香港開幕,第一天討論了什麼?
南方人和北方人討論,一個星期洗一次澡算邋遢嗎?
一個討論,洛基真的死了嗎?
竹業篇大結局出現bug,眾人討論三少時,這三人怎麼在御劍飛行
大家一起討論,如何拯救一隻可憐的小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