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武康路2號傳奇

武康路2號傳奇

2006年的武康路2號

武康路有1號,又沒有1號。武康路1號位於武康路和華山路的交叉口,故有兩個門牌號:在武康路一端1號門牌號的右上方,醒目地標著一個「臨」字;在華山路那一端,這個1號變成了華山路831號,上海市政府於2005年10月31日公布的「優秀歷史建築」稱號的銘牌,赫然就懸掛在華山路831號門牌號的旁邊。如果有人想對武康路來一次完整的巡覽,武康路2號就名副其實地成為了這條中國歷史文化名街上的第一門戶了,而她豐厚的歷史內涵也完全對得起這個稱號。

武康路2號建於1922年,據說最初是洋人的住宅。1926年,絲綢業巨商莫觴清(1871-1932)買下了這幢花園洋樓,在此安居,從此,這裡成為了莫氏產業。

武康路2號佔地面積2400平方米,建築面積937平方米。叩開別墅的朱漆大門,清幽淡雅中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假三層磚混結構立式的花園洋房,洋房南立面是對稱的三開間結構,中間是一個突出的大半圓廳,半圓之上是一個弧形的偌大陽台,引人矚目,入口處是兩根塔司乾式立柱,造型別緻高雅。洋房前南面是一座龐大的花園,樹草繁茂,鬱鬱蔥蔥;北立面入口的朱紅門洞呈拱券形,兩旁各有一個佛龕,進門之後層層遞進,幽靜之中帶有一絲莊重神秘。1926年起,莫氏夫婦就在這幢洋房內安居,他們把花園的一部分給女兒莫懷珠和女婿蔡聲白居住,這就是今天4號的雛形。當年,有關美亞的發展大計,有關中國絲綢業進軍國際市場的暢想,都是在這幢花園洋房內謀略規劃,莫、蔡翁婿兩人在此度過了一生中最難忘的歲月。

莫觴清文化程度不低,也頗愛讀書,中英文的書籍都收藏了不少,武康路2號中自然有其書房的一席之地,莫觴清並為自己的書房起了一個頗為雅緻的齋名:綠綺書屋,他還請當時的著名書法家尹立勛為之題寫書房匾額。尹立勛以其特色鮮明的家傳字體,規規矩矩書寫了「綠綺書屋」四個大字,並題寫上款:觴清仁兄先生雅囑。尹立勛先祖尹秉授為乾隆年進士,為有清一代著名清官,其生前善書,尤以隸書擅長。尹立勛為尹秉授的玄孫,從小受家學熏陶,學識淵博,其書法繼承其祖遺風,法度森嚴,在當時廣受歡迎。這塊由尹立勛書寫的莫觴清書房匾額,雖歷近百年,有幸至今仍留存於世,如能還歸武康路2號,則不失為海上一樁雅事。

莫觴清買下武康路2號之時,正是這位上海灘絲綢業巨子邁上其人生巔峰的黃金時期。

莫觴清出生於中國絲綢故鄉吳興(今湖州),1900年他29歲時進入蘇州延昌永絲織廠,這是他涉足絲綢工業的起步。1903年,他與人合資,創辦久成絲廠,生產「玫瑰」和「金剛鑽」牌生絲,有了自己的產業和品牌。之後其事業更是一帆風順,經過十餘年努力經營,莫觴清開設了久成二廠、又成絲廠、恆豐絲廠、久成三廠、德成絲廠等一系列企業,還兼任美商藍樂璧洋行的買辦,一舉成為上海灘繅絲業最大的資本家之一。

莫觴清年剛過四十,已赫然在大上海站穩腳跟,並躋身富豪巨商行列。但一個規劃很久的夢想讓他無法停下前行的腳步,這就是創建自己的絲綢廠。

商業貿易中,成品交易遠較原料或粗加工產品交易利潤來得高,從絲廠到絲綢廠,雖僅一字之差,但兩者之間差別可謂巨大,利潤也絕非可以道里計。當然,建立絲綢廠資本投入更大,對技術和人員的要求也更高。莫觴清是從經營絲廠起家的,多年經營,對成品和原料貿易兩者之間的利弊當然一清二楚,他曾多次向同業表示「與其以原絲出口,還不若以製成品出口之有裨國計民生」。1917年,莫觴清出手了,他同汪輔卿和美國人藍樂璧合資開設美亞絲綢廠,開始從事高端絲綢的生產並出口國外。但美好的理想敵不過嚴酷的現實,因為準備不足,因為人員矛盾,因為技術不過關,莫觴清的這家絲綢廠僅僅兩年就被迫歇業。這是莫觴清出道以來所遭遇的第一次重大打擊。但這點挫折並沒能擊倒他,他伏下身子,舔著傷口,默默地積聚著力量。1920年春,卧薪嘗膽一年多的莫觴清捲土重來。此番他吸取上次教訓,詳細摸查,為了充分借鑒外國的先進管理經驗和見識歐美的先進機器,還特地遠赴美國進行商業考察,回國後又和外國工程師多次商談,最後斥重資進口了先進織機十二台,於徐家匯路馬浪路口創辦美亞織綢廠,莫觴清也由此而浴火重生。當時,各種外國品牌的絲綢充斥國內市場,中國比較有規模的絲綢廠只有上海的物華、錦雲、天綸,杭州的緯成、天章等寥寥幾家公司。莫觴清決心在這塊土地上種植良種,開放出自己辛勤耕耘的絲綢之花。莫觴清在絲綢這個行業經過多年摸爬滾打,他深知現代企業仰靠先進技術,更不可或缺優秀人才。美亞創辦之初,他就延聘了杭州浙江省立工業專門學校絲綢專科出身的蔡品三、童莘伯、錢家蘭等多名技師掌管各個關鍵崗位,負責監管產品質量。1921年春,他更聘請從美國留學歸來的蔡聲白擔任美亞的總經理,並將女兒莫懷珠嫁給蔡聲白,予以了充分的信任。

蔡聲白也是吳興人,和莫觴清是同鄉。他生於1894年,1907年13歲時入家鄉的湖州府中學堂(湖州中學)讀書,學業結束考入清華大學,清華畢業後於1914年遠赴美國留學,在理海大學專攻礦冶工程。1919年9月學成歸國,曾與人合資辦過企業。1921年4月,對美亞來說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慧眼獨具的莫觴清聘請蔡聲白擔任剛成立不久的美亞織綢廠的總經理,正式將美亞的接力棒交給了這位年輕人。

蔡聲白留美的理海大學位於美國賓州伯利恆市,那裡正是「科學管理之父」泰勒大力推動過科學管理實驗的地方。蔡聲白汲取過泰勒管理學的營養,雖然,他專攻的是礦冶工程,但現代企業的管理精神是一脈相通的;何況,他出生在中國的絲綢故鄉——浙江吳興,從小耳濡目染,對繅絲紡綢的過程頗為了解,也有著很深的感情,現在執掌美亞,可謂是走出去學習歷練一番之後又回到了起點,重新開始打造嶄新的人生。

毫無疑問,蔡聲白是有學問有魄力的,他受過高等教育,出過洋留過學,但又不僅僅只是一個書齋里的學者,他更是一個具有現代眼光,勇於創新的企業家。他從莫觴清手裡接過大旗,執掌美亞,給美亞定出的對應策略是雙管齊下,兩路並進。首先是抓生產和管理,這是根本,是源頭,沒有產品其他無從談起。當時國內絲綢業普遍使用廉價的法國和日本機器,產品也非常單一。蔡聲白大膽拍板,從1922年起,斥重資全部換用最先進的美國機器,美亞所出新產品也由此絡繹問世,「印度綢」、「喬其紗」、「派立司」等諸多品種受到用戶激賞,產品供不應求,市場份額迅速擴大。因業務激增,蔡聲白開始謀求擴大生產,從1924年秋起,美亞陸續開設分廠,到1931年七年間,美亞共開設了十家分廠,連總廠形成了十一個工廠同時開機生產的盛況。1935年開始,美亞還在蘇州、杭州、香港、廣州、漢口、重慶、樂山等地設廠,既擴大生產能力,又分散公司集中一地的風險。

美亞織綢廠和它的汽車隊

1933年春,蔡聲白將美亞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設立由總經理負責的總管理處統轄公司行政業務,下設華東、華中、華南、華西和華北五個分管理處,負責各區產銷業務。總部則下設訓練(培訓)、檢查(檢驗)和試驗(科研)三所,負責美亞產品的質量和創新,美亞人才的儲備和培養。蔡聲白在抓生產和管理的同時,還進行了很多新的嘗試,如在開設美亞第五廠和第九廠時,他提議由廠方與全體工人各出資一半,資方和勞方共同參加管理工廠的管理,這在當時可謂創新;他還在八十多年前開創了類似今天自貿區模式的嘗試。1936年,蔡聲白將美亞第十廠改組為關棧廠,從國外進口的人造絲經海關檢驗後運入關棧廠,織成綢緞後再由海關派人監督裝箱,直接運送出口。這樣既節省時間,提高效率,也無需繳納進口、出口稅,大大減輕了企業成本。由於美亞關棧廠位於上海閘北八字橋,在1937年「八一三」事變中被日軍炮火炸毀,蔡聲白的這一充滿靈性的創意也由此戛然而止。三十年代初中期,美亞處於巔峰時每周都推出一款新產品,非常暢銷,美亞織綢廠也由此成為了國內絲綢業的龍頭企業。1932年的「一二八」和1937年的「八一三」兩次事變,使國內工商業遭受重創,美亞的很多分廠設在戰區,自然也損失慘重,並由此終止了上升勢頭,這也成為蔡聲白心中永遠無法消失的痛。

對於一個企業來說,生產和銷售就像一部車上的兩個輪子,缺一不可。美亞的生產在蔡聲白的打理下蒸蒸日上,美亞的推廣銷售也同樣熱火朝天,而且其廣告宣傳的理念新意迭出,敢開先河。蔡聲白是一個具有國際視野的現代企業家,深諳西方企業經營管理之道,善於利用新興的時尚方式,藉助媒體的傳播效應來對企業進行宣傳推廣。絲綢和女性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因此,利用模特表演來展示絲綢千姿百態的嫵媚柔美,無疑是絕佳的選擇。美亞是中國第一個擁有專業時裝模特表演隊的企業,經常在各種場合為美亞絲綢作推廣表演。蔡聲白還藉助明星的聲望,在一些比較隆重的場合,邀請胡蝶、阮玲玉、林楚楚、陳燕燕等電影女明星,在時裝表演前登台演齣節目,以凸顯這些明星對美亞產品的支持。

蔡聲白組織人員拍攝廣告宣傳片《中華之絲綢》一事,則更顯示了他敢為天下先的企業經營理念。蔡聲白認為,廣告宣傳要讓更多的受眾所接受,首先要選擇最新潮的時尚媒體。當年這無疑以電影為首選。1928年,他請曾從事過電影工作的陳惟中負責此事,又聘請既熟悉紡織業務,又擅長市場營銷的高事恆執掌宣傳事物。一場從未有過的企業廣告宣傳大戲就此拉開了序幕。影片按中國傳統的種桑、養蠶、繅絲、織綢等分工順序,逐一深入到鄉間桑林、村戶蠶房和市鎮的絲廠、綢廠進行拍攝。由廣闊的社會風貌場景下手,源於蔡聲白的一個信念,美亞所從事的不是一人一廠之事業,它要代表的是整個中國絲綢業。接下來,影片鏡頭才對準美亞的各個生產工序,從成籮的蠶繭進廠,到成匹的綢緞下機,再進入各家商廈,全面展示美亞絲綢從生產、管理到銷售的各個環節。影片最後的壓台戲為美亞的獨家王牌,即公司的絲綢時裝表演,可謂美輪美奐,達到高潮。這部《中華之絲綢》首映於1928年,它既是美亞的廣告宣傳片,也是中國絲綢的形象代言,更是中國電影史上不可多得的一部珍貴的早期紀錄片。

為充分宣傳國貨,擴大美亞絲綢的影響,美亞由蔡聲白、高事恆等帶隊,攜帶《中華之絲綢》影片,於1928年5月、1932年5-9月、1934年8-11月,先後三次前往泰國、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南洋各國及國內長江流域各省,進行電影和時裝表演大巡展。每到一地,都舉行宣傳國貨演說和時裝表演,並多次放映影片《中華之絲綢》,把江南水鄉的風土人情、桑蠶生涯以及影星們的優雅風姿,美亞工廠的現代氣息、絲綢時裝的富麗輕柔介紹給當地的觀眾,引發了海外遊子的思鄉之情,讚美之聲不絕於耳。這三次大巡展,讓中國絲綢的魅力深入人心,大大擠壓了日本絲綢在東南亞的市場份額。1934年,美亞絲綢的產值達到了創紀錄的8百萬元,其中一半銷往國外,而東南亞是美亞最大的國外市場。可以說,美亞的廣告宣傳在其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1933年,茅盾長篇小說《子夜》一問世,即以其對中國社會的深刻描繪和真實細緻的人物刻畫,獲得好評如潮,出版僅三個多月即印了四次,1933年因此被名之曰「子夜年」,以後,《子夜》更被譽為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扛鼎之作」。自《子夜》問世,坊間就一直有傳言,猜測作品主角吳蓀甫的原型即上海絲綢業大亨莫觴清。應該說這個猜測不無道理:莫觴清和茅盾是浙江同鄉,彼此之間有不少共通相知的地方;《子夜》的情節主體是以1930年的上海為主要舞台,描寫經營絲廠的民族資本家和大金融買辦資本家之間所進行的一場生死搏鬥,而莫觴清1903年就經營有自己的絲廠,正是上海灘最大的絲業資本家,一生幾起幾落,關於他的人生傳奇外間有不少傳聞。茅盾撰寫這樣一部以絲廠為背景的長篇小說,自然一定會對莫觴清這樣的人物發生興趣並大量搜集材料,他以後在寫《子夜》創作談時就曾坦陳:「我對絲廠的情形比較熟習。」雖然文學和生活之間並非可以一對一這麼簡單地去印證,但文學源於生活卻是毫無疑問的,以後學術界曾多次探討吳蓀甫的人物性格及其原型問題,也間接證明了這種猜測的可能性。

《子夜》手稿,茅盾最初將書名擬為《夕陽》

還有一個細節很微妙,莫觴清是吳興雙林人,而茅盾在《子夜》中將「雙林」這一地名改成了「雙橋」,這有意避嫌的一筆似乎更坐實了外間傳言。事實上,吳蓀甫這一人物原型雖然有著莫觴清的很多痕迹,但也一定雜糅有其他人物的影子,比如擔任過北洋政府財政部公債司司長、交通銀行董事長、浙江實業銀行常務理事等職的盧學溥,他集合了實業家、金融家、政府官員等幾種身份,又是茅盾的表叔,茅盾讀小學時的老師、入職商務印書館的介紹人,對茅盾影響很大。茅盾1930年在收集素材創作《子夜》時,就常常往盧學溥公館跑,跟一些同鄉故舊晤談。茅盾自己也曾明確說過:「吳(蓀甫)的果斷、有魄力,有時十分冷靜,有時暴跳如雷,對手下人的要求十分嚴格,部分取之於我對盧表叔的觀察,部分取之於別的同鄉之從事於工業者。」

而且筆者更以為,吳蓀甫的身上,也一定有著蔡聲白的身世事迹。在《子夜》的描寫中:吳蓀甫是創辦民族工業的一員猛將,他遊歷過歐美,擁有雄厚的實力,掌握一套管理工廠的方法,是個有才幹,有魄力,足智多謀,剛愎自用,有所作為的民族工業資本家。他對發展民族工業抱有雄心,在家鄉雙橋鎮經營有多個企業,在上海開辦有裕華絲廠,並野心勃勃吞併了八個日用品工廠,還同幾個志同道合的資本家一起接管了一個益中信託公司,想讓自己的產品走遍全中國的窮鄉僻壤,想有更大的作為。這些經歷,在很多方面可能更多地契合蔡聲白這一人物,畢竟,從1921年莫觴清委任蔡聲白擔任美亞織綢廠總經理一職以後,美亞的舞台上主要活躍的就是蔡聲白的身影,上海絲綢業巨子的身份已逐漸由莫觴清過渡到了蔡聲白的身上;而且,蔡聲白和茅盾不但是同鄉,並且在湖州府中學是前後期的校友,蔡是1907年入的校,三年後茅盾也進入此校讀書。在茅盾所說的「同鄉之從事於工業者」中,我想會有一個是蔡聲白,而且一定是主要的一個。

1978年,武康路2號迎來了她的新主人:上海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短暫過渡後,1981年,研究所隸屬的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正式搬入武康路2號,這一入駐就是整整二十五年。

武康路2號的北立面入口

上海科技文獻出版社以出版科技、翻譯、醫學、生活類圖書為主,全社不到百人,規模不大,但卻出版過不少有影響的好書。上海科技文獻出版社很多員工將自己的全部青春奉獻給了這裡,從唇紅齒白滿臉朝氣的青年男女一直干到白髮蒼蒼即將跨入遲暮之年。他們在這裡貢獻智慧,他們在這裡生活成長,他們在這裡留下了青春印記,他們對這裡的每一個房間,花園裡的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充滿了感情。2005年年底,傳來了出版社可能搬離此地的消息,很多人都戀戀不捨,他們紛紛攝影留念,希望能把武康路2號永遠定格在自己的腦海。

2006年6月,有一戶人家非常低調地搬進了武康路2號,旁觀的人們只知道,這幢有著近百年歷史的花園洋房易主了。若干年以後,人們才恍然大悟,搬進去的原來正是這幢洋房原先主人的後代,現在只是物歸原主——現在的主人是蔡聲白的外孫女、香港溢達集團掌門人楊敏德。上海科技文獻出版社長期使用,難免對一些地方有修建改造,如為增加辦公面積而封閉陽台窗戶,為改善員工福利而在花園空地上搭建自行車棚等等。楊敏德對這些局部都一一作了整修復建。如果人們現在走過這裡,會發現武康路2號已經恢復了原先的模樣,包括那個最引人矚目的偌大的弧形陽台。旁邊摩登精巧的4號則改造成為了有關莫觴清、蔡聲白等幾代家族企業家歷史的紀念室:一樓用整整一堵牆面來展示龐大複雜的家譜樹;為了表現家族的絲綢紡織業背景,紀念室的窗帘、掛毯和燈飾等等,都別出心裁地使用特色織物來裝點,溫馨而貼切。一點一滴,她都向著歷史的原來模樣靠攏,但又融合進了新的氣息和元素……

本文即將刊於《文匯報 筆會》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匯筆會 的精彩文章:

寫字的興趣——吳小如學書自述
「我現在很想念你」

TAG:文匯筆會 |

您可能感興趣

永康路 not 武康路
復康路十一號· 230㎡現代風大平層|室內設計
新華-崇明:分級診療探索全流程健康路徑
上海記憶162:被武康路上梧桐樹蔭撫慰著!#高松文獻館#2017年10月
民國時期美國駐華大使館舊址——南京市西康路33號!
日本超人気の% cafe空降武康路!2018最新網紅咖啡清單出爐啦!
武康路逛膩了?隔壁精緻潮店雲集的建國西路,如今正當紅!
醉在武康路的春日陽光和咖啡香里……
永康路24小時逛吃指南,600多米還挖出個「彩蛋」!
喝祥康產品走人生健康路——25年的哮喘好了
浙江江山蜂蜜出山記 山區農戶樂享「甜蜜」小康路
健康路上「追夢人」
武康路:時光縱無痕,舊梧桐年年有新知
隱居在上海最有格調的武康路,4幢洋樓里只藏20間客房
秒殺% cafe!咖啡屆祖師爺空降武康路啦!
上海永康路上的咖啡三巨頭
三年魔都,在路上:走不厭的武康路
小康路上「牛」勁足-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紅牛產業發展側記
我市著力築建通村暢鄉幸福小康路
大福娃奔向健康路,淋巴瘤四期康復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