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北非:諸多矛盾交織的北非是觀察中國角色的重要場域
自2011年北非各國相繼爆發大規模的民眾抗議以來,這一地區的局勢陷入了嚴重的動蕩之中。隨後北非各相關國家或發生和平的政權更迭漸趨穩定(如突尼西亞與埃及),或在域外勢力干涉下陷於內戰和長期的動亂(如利比亞)。如今「阿拉伯之春」的餘波尚存,地緣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組合的趨勢也愈加明顯。與此同時,隨著主張「美國優先」論的特朗普當選總統,美國的戰略收縮的趨勢使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發揮更加積極的和建設性的作用。因此,北非國家局勢的動蕩和這一地區宗教極端勢力的「外溢」對中國的海外投資、能源安全和反恐態勢構成嚴重挑戰的同時,其地緣政治勢力的重組將有助於中國制定更加符合現實及未來發展規劃需要的戰略部署。
2017年將是「一帶一路」戰略的「有成之年」,中東地區在貿易、交通、資源和安全上的重要地位使其成為絲路戰略的焦點和關鍵所在。值此之際上海大學土耳其研究中心、全球學研究中心、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上海研究院聯合主辦的第三屆「中國與中東」國際學術研討會於6月7日到8日在上海大學樂乎新樓舉行。來自中國、美國、法國、俄羅斯、印度、土耳其、以色列、埃及、阿聯酋、黎巴嫩、阿爾及利亞、巴基斯坦、亞美尼亞、韓國等國家的50餘位專家學者參與了此次盛會。本次會議以分組討論的形式進行,其中第四單元集中探討了中國與北非國家關係問題。
中國在北非:從意識形態到實用主義
新中國與北非國家關係的實質性發展可追溯到1955年的萬隆會議,當時利比亞、埃及率團參會,而突尼西亞、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三個法國殖民地作為觀察員國家也參加了會議。中國代表團與北非國家(或殖民地)代表團進行的接觸、交流和溝通為今後雙方關係取得突破奠定了基礎。因此,即使不去追溯中國與北非人文和經貿聯繫的悠久歷史,中國在北非也並非是「新來者」。當下很多西方媒體和政客指責中國在非洲推行「新殖民主義」,對此法國KEDGE商學院歐洲地中海地緣政治研究中心葉海亞·祖必和(Yahia H. Zoubir)教授進行了反駁,他指出,中國參與北非地區政治和經濟事務這一點沒有任何新奇之處。
葉海亞·祖必和(Yahia H. Zoubir)教授
在諸多可以佐證這一觀點的例證中,阿爾及利亞是最突出的一個。該國曾長期受到法國的殖民統治,並經歷了長達8年的獨立戰爭。中國是第一個承認阿爾及利亞臨時政府的非阿拉伯國家(1958年),此時距離阿爾及利亞正式獨立(1962年)尚有四年時光。而中國政府向阿爾及利亞提供的經濟和軍事援助是無條件的。與此同時,中國自1956年便與埃及建立了親密關係,也與摩洛哥、突尼西亞這兩個親西方國家建立了友好關係。在祖必和教授看來,這一時期中國「絕不附帶任何條件」的援助,除了戰略上的考慮,亦是出於反對帝國主義意識形態的需要,與當時冷戰的國際環境和中蘇關係惡化有著微妙的關係。
改革開放後,中國對海外援助政策進行了相應的調整,突出了平等互惠和注意實效的原則,在此背景下中國與北非合作的經濟意義已超過對意識形態的追求。葉海亞·祖必和教授對中國與馬格里布地區(以及埃及)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關係演變的研究表明,中國對北非政策經歷了從以意識形態為指南到奉行現實主義原則的轉變。而冷戰時期中國與北非關係的歷史遺產為當下中國「一帶一路」戰略在該地區的推行打下了民意基礎。
中埃關係中的文化交流、地緣政治和形象互構
中東國家在發展水平、歷史風俗、語言文化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異。對此,鄭州大學歷史學院世界史教師孔妍博士指出,在踐行「一帶一路」戰略觀念的過程中,應發揮文化橋樑的主導作用,實現不同文化之間的整合、交流和合作。在北非國家中,埃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是因為埃及地處亞非的樞紐地帶,是中東地區的政治和經濟中心之一,在伊斯蘭世界和非洲事務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對於如何加強中埃之間的文化交流,孔妍博士倡導應建立適當的話語體系,並積極利用現有平台和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使中埃文化在增進彼此了解的過程中發揮合力作用。
地理位置和資源方面的重要性也使埃及很容易成為大國對抗的場所。奧巴馬主政時期,為了對9·11事件以來嚴重依賴軍事干預的做法進行糾偏,美國外交戰略中的「內向性」逐漸顯現和增強。美國開羅大學經濟與政治學院政治學系穆罕穆德·塔哈(Yossra Mohamed Taha)博士注意到,與美國戰略收縮形成對比的是,中國自2015年底開始越來越多地介入中東地區事務,如在伊朗核協議的達成和敘利亞和談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而新的「一帶一路」倡議正在將中國對國際貿易和文化交融的看法變為現實。在這一背景下中埃關係的實質將是什麼?基於對中國和平外交政策傳統的分析,塔哈認為中埃合作將是雙贏的合作,這是由於雙方對國際和區域問題看法有高度的相似性,且經濟合作的潛力巨大。同時,中埃雙方達成的一系列聲明和協議的內容也證明了中國高度和平主義和務實主義的態度。
伴隨著中埃兩國之間人員往來和相互投資的增多,兩國人民對彼此形象的認知也發生了轉變。美國密歇根大學的李驍越博士關注的焦點是埃及人如何看待中國經濟能力的快速增長,以及中國如何看待埃及的基礎設施投資。通過對新聞報道、網路論壇和自媒體等相關內容的分析,他揭示出中埃彼此形象認知中理想主義和實用主義的雙重維度。
不同社會階層的埃及人對中國的崛起的情感是複雜的,這種情感既不能被簡單地描繪成中國「負責任的大國」的自畫像,也與很多西方媒體所鼓吹的「新殖民主義」相迥異。對於埃及中下層民眾來說,他們對中國的認知多來自於與埃及普通華人的接觸,這些華人包括建築工人、清潔工、計程車司機、小商販、店員等,從這一階層標識出的特殊精神狀態無疑會深刻影響埃及人對中國形象的認知。同時,印有「中國製造」的廉價商品和種類繁多的中國食物在滿足埃及民眾生活需要的同時,也充當了「想像中國」的重要載體。當然,那些有機會來中國旅遊,可以接觸中國複雜工業製成品,或者擁有高等學位的埃及人,他們心目中的中國將是另一種形象。
同樣,中國的投資者、城市中產階級和農民工對埃及的認知也表現出較大的差異。例如在知乎應用上,有關埃及的話題,熱度最高的是軍事、政治、旅遊、歷史等議題,這反映了知乎用戶(通常被認為是接受過中等以上教育的知識群體)特定的關注領域以及他們心目中的埃及形象。總之,李驍越博士認為國家形象深受複雜社會結構的影響,不同群體的所見所聞不免有「想像」和「建構」的成分。國家形象是由相應政策框架內多樣的參與者和見證者決定的,而不是通常認為的僅僅由決策者決定。
中國在阿爾及利亞的貿易投資和能源合作
阿爾及利亞阿爾及爾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的尤素福(Hamitouche Youcef)教授指出,中國對中東和北非政策主要基於如下五點考慮:(1)尋找新的能源來源和原材料,如對經濟發展具有戰略意義的磷酸鹽、鋅等;(2)通過外交手段削弱台灣地區領導人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3)在全球政治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同時避免與其他大國發生衝突;(4)藉助北非地區的地緣位置傳播國際影響力;(5)加強在地中海的影響力。在上述框架下,阿爾及利亞在地中海南岸所處的位置及其擁有的豐富的石油和礦產資源,使其成為中國在北非地區尋求經濟和政治合作的重要夥伴。
Hamitouche Youcef教授
對北非國家來說,外國投資是一個重要議題。根據尤素福教授提供的數據,2015年中國在非洲的投資額為346.94億美元。其中阿爾及利亞25.32億美元,佔中國非洲投資總額的7.3%,僅次於南非和剛果民主共和國。在中國對阿爾及利亞的直接投資中,電信行業的華為和中興通訊在該國市場上佔據著主導地位。伴隨著投資增長的是雙邊貿易額的攀升。20年前,阿爾及利亞的進出口主要集中在法國、義大利等歐洲國家,中國的地位無足輕重。而到2011年中國已經成阿爾及利亞的第二大貿易夥伴,僅次於法國。2012至2013年的中阿雙邊貿易額超越法國,達到68.2億美元。尤素福教授認為,中阿經濟聯繫的密切既滿足了阿爾及利亞人民的基本消費需求,也有助於其外貿合作夥伴的多樣化戰略的實踐。
尤素福教授認為,中國與阿爾及利亞能源領域的合作將開啟雙邊關係的新時代。阿爾及利亞的石油儲量為22億桶,天然氣儲量為4500億立方米,鈾、鐵、黃金等礦產資源也比較豐富。阿爾及利亞的石油供應只佔中國石油進口的2%,說明雙方能源領域的合作的潛力巨大。隨著美國的頁岩油出口到歐洲,未來幾年可能意味著阿爾及利亞將不得不尋求其他市場,如中國和印度。除此之外中阿在基礎設施建設和人文領域的合作也不斷增多。但尤素福教授同時也指出,法國將把中國在阿爾及利亞的存在看成是自己利益的威脅,因為法國不甘心喪失其在這一地區的主導地位。
2017年3月2日,在阿爾及利亞北部阿克布城,當地人身著民族服裝載歌載舞,慶祝高速公路開通。一條由中國鐵建阿爾及利亞公司承建的高速公路當日在阿爾及利亞北部卡比利山區阿克布城開通。這條高速公路長42公里,開通後將極大緩解山區居民的出行問題。新華網 資料圖
中國在北非的維和和打擊海盜行動
二戰後國際政治格局中的權力分配以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大陣營的劃分為基本特徵。冷戰結束後,全球化的浪潮衝散意識形態的桎梏,政治、經濟、安全、環境和氣候等議題越出民族國建的範疇。世界範圍內發展風險、社會動蕩、經濟危機和氣候變暖等各種問題層出不窮的同時,全球治理日益面臨去中心化和碎片化的難題。復旦大學李安風(Andrea Ghiselli)博士通過對中國在中東和北非地區的維和和反海盜行動的研究,指出「去中心的世界」見證了中國的崛起。
當今國際社會中軍事力量的強大仍然是大國的外在表徵。李安風博士認為中國對維和以及反海盜投入增加的原因可歸結於兩點:其一是「外部認同」,即通過承擔相應的國際義務提升自己作為負責任大國的形象;其二是「外部獲取」,即通過國外資源的積累保障中國僑民人身和財產的安全。前者的例證包括中國對蘇丹派駐維和部隊和向亞丁灣海域投放護航編隊;後者的例證則包括2011年的利比亞撤僑行動,以及2015年馬里和敘利亞發生針對中國公民的襲擊後,中國政府作出的政策調整。
李安風博士認為中國的維和任務和打擊海盜行為經歷了一個從「量」到「質」的轉變過程,其背後受到了中國政府危機意識的驅使。與此同時,中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利益重疊是相關措施得以推進的關鍵因素。他還認為,諸多矛盾交織的中東和北非地區是觀察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何種作用的重要場域。
當前,中非「命運共同體」在 「一帶一路」戰略的持續推進中正逐步彰顯出其現實生命力。不過,我們也應看到,中國與北非國家目前也面臨著一些挑戰,如一些國家政局上的不穩定、雙方貿易不均衡、普通民眾在彼此的相互體認上存在偏差、西方媒體對中國在非洲的存在作別有用意的解讀等。相關政策制定者和執行者都應對此有清醒的認識。


※巧妙勸慰哭泣的孩子:「哭吧,孩子!」
※杭州涉嫌縱火保姆前婆婆:媳婦剛嫁過來很好,染上賭博就變了
※好尷尬!CBA選秀又來了,兩年就選了9人
※祝福香港回歸短片在上海播放,上百港人在片中闡釋香港精神
※寧澤濤復出戰100米自游進50秒,獲全運資格生涯再起步
TAG:澎湃新聞 |
※世界各國的國宴大對比,北非出乎意料,中國直接讓各國領導傻眼!
※中國影視劇有望進入中東北非
※看看世界各國的國宴,北非的最奇葩,中國國宴讓其他各國領導都傻眼了
※中國造經典重炮再次北非軍演,多國喜歡的不得了,展市場霸主威風
※非洲的地理區域劃分:北非、東非、中非、西非和南非五大地區
※中國代表:發展是破解中東和北非地區動蕩的鑰匙
※一水中國武器!北非強國向世界展示強大軍力,不忘我國突出貢獻
※突尼西亞的歷史和現實:移民將北非重新帶回地中海
※北非戰場的終章——非洲集團軍群
※又一北非大國發動政變,該國總統被軍方推翻,俄羅斯罕見保持中立
※中東北非偏愛哪國武器?其中三國偏愛中國武器
※北非大國爆發內戰:美國突然宣布出兵 真實目的卻是搞亂歐洲
※北非一強國是大秀軍事實力,俄羅斯戰機與中國無人機協同作戰
※中國迫擊炮「買家秀」背後:這個北非國家陸海軍大量裝備中國武器
※南歐北非濃情之旅
※俄制超越地平線雷達屹立於北非海岸,地中海空情盡在這國掌握中
※歐亞、北非星空文化面面觀
※非洲最美的國家,被譽為「北非花園」,經典諜戰片喜歡在此取景!
※在西北非,有一個神話般的美麗王國
※非洲唯一白人國家,當地混血美女泛濫,還號稱「北非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