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為何能成為聖人:欲修身,先養心
6.19王陽明為何能成為聖人:欲修身,先養心6:16
來自拙誠學堂
打開今日頭條,體驗完整音頻內容
本文大約1200字,閱讀需要6分鐘
作為中國歷史上罕有的聖人,王陽明可以說在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中是沒有爭議的。就連「千古第一完人」曾國藩都曾這樣評價他:「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他繼承了宋代大儒陸九淵的思想,以自己的體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心學」體系。在王陽明眼中,人活於世,一切煩惱皆由心生,因此,要不斷以心之力去抵禦外界紛擾,重拾中庸的淡然之境。
01 欲修身,先養心
自古以來,聖人們都在為我們講述一個道理:心為天地萬物之主。王陽明在這一點上也不例外,因而他說出了「其發竅之最精處,是人心一點靈明」的深刻道理,在《與楊仕德薛尚謙書》一文中,他寫道:「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說的正是心力對於人的強大作用不可小覷。
身處浮世之中,我們總難免會為了追求物質享受、社會地位和顯赫名聲等身外之物,這些東西也常常讓人感到心力交瘁、疲憊不堪。部分人甚至會怨天尤人、欲逃離其中而不可得,其實這些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內心,不明白萬事以修心為先的道理。
02 欲靜心,先戒躁
要說修身養性的最高之境,在於無論面對何事都能不急不焦保持內心的寧靜。正如王陽明在《傳習錄》中提到的:「天地氣機,元無一息之停。然有個主宰,故不先不後,不急不緩,雖千變萬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無主宰,便只是這氣奔放,如何不忙?」忙碌是現代社會中大多數人的一種生活狀態。不幸的是,與身體的操勞相伴隨而來的,還有內心的忙亂急躁、焦慮不堪。所謂「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給內心留一份悠閑,而使其深受煩惱與擔憂所累,便更難在為人處世之時做到遊刃有餘、瀟洒自在。
03 欲去焦,先寬心
「如今於凡忿懥(fèn zhì)等件,只是個物來順應,不要著一分心思,便心體廓然大公,得其本體之正了。」這句的意思是:如今,對於憤怒等情緒,只要順其自然,不過分在意,心體自會廓然大公,而實現本體的中正了。依王陽明之見,心胸狹隘的人,只會將自己局限在狹小的空間里,鬱鬱寡歡;而心胸寬廣的人,他的世界會比別人更加開闊。
04 欲心曠,先求簡
王陽明所提倡的「心學」在某種程度上與道家所說的「順其自然」相仿,但相對於老莊的無為之態,王陽明推崇的是「無為之下的有為」,即以退為進、大道至簡的本真心態。聖人做學問追求一種「大道至簡」的境界。人活一生也應如此。為什麼人們會不厭其煩地去追求那些看似風光,實際上令人身心疲憊的「負擔」呢?皆因內心少了一種簡單的人生態度。與其困在財富、地位與成就的壁壘中迷惘,不如嘗試以一顆簡單的心,追求一種簡單的生活。
05 欲簡泊,先意誠
「誠字有以工夫說者。誠是心之本體,求復其本位,便是思誠的工夫。」在王陽明看來,人的本心就是真,這世上只有兩樣事,一件為真,一件為假。求真必然務實,求假自然務虛,虛實之間,體現的不僅是對人的態度,更是對自己的認識。糊弄別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難。這是個物慾橫流、爾虞我詐的社會,當我們想盡一切方法武裝外在的自己時,卻往往忽略了禦敵最強大的武器其實就藏在每個人的胸膛里。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拙誠學堂(zhuochengWH)」


※做人的四大智慧:心事要明,才華要藏,立身要高,處世要退
※梁啟超談人生:最苦與最樂之事皆出於責任
※曾國藩的智慧:人貴在自律、有恆才能成就大業
※人生有「五慎」:唯有駐守清本,方能安得自在
TAG:拙誠學堂 |
※陽明心學:商人能否成為聖人?
※明朝聖人王陽明,他的「心學」是如何誕生的?
※思想家王陽明究竟有何能力可以和孔聖人比肩?
※敢罵王陽明先生是「鄉醫」 說自己是「國醫」的和順「聖人」王虎谷
※聖人王陽明為何會淪落成明朝第一批被脫衣服庭杖的人?
※王守仁為何能接棒孔孟成為聖人?不要忽略他的家世,家族基因優秀
※孫悟空成為先天聖人,玉皇大帝懼怕,鴻鈞老祖才能殺死他!
※孔子如何成為聖人?
※王陽明:人人胸中都有個聖人,只是被自己埋沒了,為何王陽明被世人遺忘?
※同樣是為清朝服務,為何吳三桂被罵漢奸,曾國藩卻成了聖人?
※最聰明的王子:舉國擁戴,卻三度辭讓王位,成千古聖人
※曾國藩被稱「聖人」,與王陽明有一拼,但為何被稱為「曾剃頭」?
※修道,是為成聖人么?
※一代聖人王陽明為何會對自己啟蒙老師的兒女狠下毒手?
※孫悟空如果成為了先天聖人,他有沒有能力消滅鴻鈞老祖?
※王陽明:人人皆可為聖人
※關羽明明是忠義無雙的武聖人,為什麼會戴綠帽子?原因很簡單
※三國名將無數,為何只有關羽能取代姜子牙和岳飛,成為武聖人?
※難怪三界無人能殺死孫悟空,只因他是先天聖人!玉皇大帝都得認輸
※何謂聖人?何謂愚人?何謂君子?何謂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