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嚴肅的話題:新晃到底從何處來?

嚴肅的話題:新晃到底從何處來?

晃州溯源

黃麒華

現新晃侗族自治縣古稱「晃州」。目前可考的最早的「晃州」是唐代的羈縻州「晃州」,宋代亦有「晃州」羈縻州。然古「晃州」究竟「古」到何時,「晃州」之名從何而來,其領地在哪裡?又是如何變化的,「羈縻州」是怎樣的一種狀態等,至今仍是我們需要解答的問題。本人經最近一段時間對史料的學習研究和實地考察,對「晃州」有了一些認識。現將自己的心得記錄於後,以求教於大方之家。

一、「羈縻州」是一種什麼樣的州

從所處的環境看,「唐置羈縻州,皆傍塞外,或寓名於夷落」(《新唐書·地理志》)。即是說羈縻州或位於邊疆邊塞之境,或命名自蠻夷少數民族部落。在唐、宋封建王朝經制州縣體制下,或遠處僻遠深阻之地,或深居溪峒高山之上。《隋書》載:南蠻雜類,與華人錯居,曰蜒、曰獽、曰俚、曰獠、曰、俱無君長,隨山洞而居,古先所謂百越是也。獠,及唐宋時謂之苗蠻、蠻夷,史稱「西南溪峒諸蠻」。一般情況下,朝廷對它的管制難以企及,其領地不在朝廷控制的範圍,朝廷沒有給它繪製版圖,它也不向朝廷納繳稅賦,進貢也不予登記,即「貢賦版籍,多不上戶部」(《新唐書·地理志》)。它所處的,是一個與朝廷若即若離的相對自由的地理空間。

從管理形式上看,它與封建王朝的經制管理不同。可以說,它實行的是以氏族、部落為管理單元的區域自治型管理形式,其管理對象主要是本氏族成員及其所在的多姓氏部落。如《宋史·列傳·蠻夷·西南溪峒諸蠻》言:「南江諸蠻自辰州達於長沙、邵陽,各有溪峒:曰敘、曰峽、曰中勝、曰元,則舒氏居之;曰獎、曰綿、曰懿、曰晃,則田氏居之;曰富、曰鶴、曰保順、曰大賜、曰古,則向氏居之。」特別是對氏族的管理可以不受本區域的局限,其氏族成員居住到哪裡,它就會管理、控制、服務到哪裡。這樣,某個羈縻州的領地會與其他羈縻州以及朝廷設置的經制州縣的領地相互錯雜,形成「飛地」、「插花地」。其首領就是這個氏族、部落的首領,或酋長,皆為世襲。這個「州」,有的是本氏族佔據某地後,自立自號為「州」,如《宋史·列傳》所載:「唐季(末)之亂,蠻酋分據其地,自署為刺史」。有的是在歸附朝廷後,朝廷又賜封為「州」,如「建隆四年,知溪州彭允林、前溪州刺史田洪贇等列狀歸順。詔以允林為溪州刺史,洪贇為萬州刺史」(宋史·列傳·蠻夷·西南溪峒諸蠻)。在唐代,地域廣大者設置都督府,有的在州下設置數縣,如充州設七縣,應州五縣,琳州三縣等,有的州下不設縣,如晃州、樊州等。其首領分別為都督、刺史。它不一定要有什麼「州治」和「城池」,其首領的辦公場所,可能就是他自己的住地。在朝廷統治下,「羈縻州」不是一個正規的行政區域(或行政單位),也並無嚴格的行政區劃,而更類似於「社會組織」。

為爭奪領地、資源、財產等,不同的氏族、部落及州之間,經常相互攻打、相互仇殺或侵犯朝廷領地,民無寧日。據《宋史·列傳·蠻夷·西南溪峒諸蠻》載:「至周行逢時,數出寇邊,逼辰、永二州,殺掠民畜無寧歲。」為平息它們之間的爭鬥,從唐代開始,朝廷通過威恩並用,或征討,或威懾,或招降招諭、或安撫、或納貢封賜,讓其歸順。爾後朝廷對其長期實行籠絡、牽制的辦法,保持著一種聯繫,而不對它實行直接管理。朝廷對它的態度是「來者不拒,去者不追」。「羈縻州」享有充分的自由自主自治權利。羈,馬絡頭;縻,牛靷。朝廷與羈縻州之間就象牽著一根馬絡頭或牛繩子一樣。因「山高皇帝遠」,羈縻州也會有侵食、佔領朝廷經制州縣領地的情況。

唐代羈縻甚眾,其或臣或叛,經制不一。大凡有府州八百五十六個,分關內道(為府二十九,州九十)、河北道(為府十四,州四十六)、隴右道(為府五十一,州一百九十八)、劍南道(為州二百六十一)、江南道(為州五十一)、嶺南道(為州九十二),另有党項州二十四,不知隸屬。晃州屬江南道五十一州之一,隸黔州都督府。

羈縻州獨特的文化現象是氏族文化、自治文化。

二、唐代的羈縻晃州在哪裡

唐代晃州始於何時,《新唐書·地理志》載唐貞觀十五年(唐太宗李世民時,641年)置晃州羈縻州。如果從641年算起,到宋熙寧七年(1074年)被朝廷收復時止,由唐至宋晃州羈縻州的歷史長達433年(其中:唐至五代時的晃州約340年,宋代晃州90餘年)。然而其領地究竟在哪裡?後人莫衷一是。

自古以來,大凡一片領地(或行政區域)的命名都應有所依傍,或有所寓意。或以山名,或以水名,或以寨名,或以屯名,或以坪、溝、沖、坳、嶺、坡、洞等命名,或為表達某一寓意而命名。總之,一定是名出有由,名出有因。據史志資料記載,「晃州以晃山得名」。可見晃州是以山命名的。經考,晃山,乃橫亘在今麻陽與芷江交界的西晃山。晃山地理位置,志書記載不一。《元和郡縣圖志·錦州》載:「晃山,在縣(當時的盧陽縣,在今麻陽縣西南部)南一百里,出丹砂」。「西晃山在盧陽南是也,脈自米公」。又載:「米公山在縣(芷江縣)西一百二十里,山界域黔楚」。《沅州府志》載:「西晃山在縣(指麻陽縣)南三十里。《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載:西晃山在湖南麻陽縣南三十里。《元和志》:山出丹砂。自麓至頂可二十里」。《沅州府志》卷四之「晃山」注釋載:「晃山,在縣北六十里。《元豐九域志》盧陽有晃山是也。山勢北來,為明山余脈,所會即麻陽西晃山之南麓,上有塘曰慈古塘,有庵曰上善庵......」此言晃山在西晃山南麓,實為一山也。

觀今西晃山、米公山地理位置,今西晃山山脈很長,呈東西走向,橫亘在今麻陽南邊與芷江北邊,東延至懷化市區,西抵米公山,而米公山脊又是今萬山(下溪、黃道)與芷江(新店坪、上坪)的分水嶺(分界線)。可見西晃山——米公山頂就是今整個芷江的北邊與麻陽、萬山的分水嶺(分界線)。西晃山南麓、北麓,溪流眾多,南匯舞水,北匯錦江。從大的版圖看,西晃山就高聳橫亘於舞水(芷江段)與錦江麻陽段之間。由於大山阻隔,溪河縱橫,山高谷深,林木森森,朝廷管制難以到達。一些姓氏、部落在此依山麓、沿溪谷、隨坪地,擇地而居,漸成勢力。經過長時間的爭鬥、兼并、融合,某一姓氏終成強族,其他姓氏居民則或被殺害,或被迫遷徒,或改為強族姓氏,以求生存。強族首領於是成為晃山一帶氏族部落的首領。這晃山一帶自然成為該強族領地。試想,在唐代,據有此地的強族及其首領,如果要給自己的領地取一個名字,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名字?應不應該是因山而命名為「晃州」呢?這樣想來,答案就不言而喻了,唐時興起的晃州,其領地必在晃山及其鄰近之地,而且以晃山地為主體。即唐時的晃州,起始於晃山,主體在晃山。今西晃山北麓的麻陽縣拖沖鄉仍有「晃坳」,也是因晃山而命名的。隨勢力的擴張,其領地也會擴展到晃山附近地區。具體而言,也就在今麻陽西南部、芷江西北部、萬山東南部、新晃東北部一帶,特別是盛產丹砂的萬山東南部。

在唐代,今麻陽地已納入朝廷設置的錦州盧陽郡盧陽縣、招諭縣及辰州瀘溪郡麻陽縣管轄;今芷江地已納入巫州(後改敘州)潭陽郡潭陽縣、獎州龍溪郡渭溪縣管轄;今新晃地已納入獎州龍溪郡夜郎縣、峨山縣、渭溪縣管轄;今周邊貴州地區當時還設有錦州、思州、黔州等。在四面八方都是朝廷所置的州、郡、縣領地的情況下,哪裡才是羈縻晃州的立足之地呢?從地理空間上鎖定,唯有山出丹砂的晃山,只能以晃山為中心,為主要據地。如果說在晃山以遠的其他地域還有晃州領地的話,只能是該氏族成員從晃山遷出後形成的小村落而己。

至於有關史籍(《中國歷史地圖集》)將唐代晃州標註於今新晃涼傘一帶,只是將清同治版《湖南通志》「晃州古邑考」中的一種推測當作結論而已,為誤信。因為涼傘離晃山畢竟有約二百餘里之遙。且涼傘一帶未發現丹砂。若居涼傘,不會以晃山命名。

三、宋代的羈縻晃州在哪裡

《宋史》載,南江諸蠻各有溪峒,舒氏據有敘、峽、中勝、元諸州,田氏據有獎、錦、懿、晃諸州。宋初,在西南溪峒諸蠻的田氏地方首領較多,有田洪贇(前為溪州刺史,後為萬州刺史)、田處達(獎州刺史)、田漢瓊(懿州刺史)、田漢希(錦州刺史)、田漢能(接漢希為懿州刺史)、田保全(接漢希為錦州刺史)、田漢度(五溪統軍都指揮使)、田景遷(珍州刺史)、田處崇(五溪團練使、洽州刺史)、田思遷(下溪州刺史)、田思曉(珍州錄事參軍、博州牢城指揮使)等,皆受朝廷任命。可見當時各羈縻州之田氏借唐末五代政局動亂之際大肆擴展地盤之盛。《宋史》都將他們記為西南溪峒蠻酋。宋朝廷通過施以威恩,令其歸附。他們也主動向朝廷進貢。

根據正史提供的時代背景及田氏族譜等相關資料,通過對接後推知:唐末諸縣廢,今新晃之舊峨山縣亦廢。五代十國時期,楚國全盛時轄州二十四。其中有辰、漵等州,今新晃地當屬辰州。但在951年,南唐元宗派邊鎬攻下長沙,馬希崇、馬希萼先後投降後,楚國滅亡。963年,楚將又被北宋所滅。之後,今新晃地處於漢政權真空地帶。建隆元年(960年),田世龍(祖籍山東)奉命征伐辰、沅,當年並生漢權(後世龍被授宣撫史)。漢權成年後,約在980-990年之間,遵父之囑「平定」晃山,征服了自唐貞觀十五年以來長期存在的晃州羈糜州(晃山及其附近地帶)強族及首領。此時晃山出丹砂,此境已開採丹砂,有「砂井步」(步同埠)。並繼續向西南方向擴張,乘虛而入,據有今新晃更寬地域,擇取今新晃晃州鎮(原興隆鎮)崇仁寨安家落戶,成為一州之主管,稱「知晃州」。至於唐代以來至漢權之前的晃州,為哪一姓氏佔有和統領,尚不可考。

《宋史》載:「淳化二年(991年),知晃州田漢權言,本管砂井步夷人粟忠獲古晃州印一鈕來獻。因請命以漢權為晃州刺史。」意即主管晃州的田漢權說,本人管轄的砂井步(步同「埠」)這個地方的夷人粟忠,得到一枚古晃州印獻給我。現在我拿來獻給朝廷,請求將我田漢權任命為晃州刺史。又載:「三年,晃州刺史田漢權、錦州刺史田保全遣使來貢。五年,以舒德言為元州刺史。獎、晃、敘、懿、元、錦、費、福等州刺史皆來貢,上親視器幣以賜之。」意即田漢權又先後於992、994年遣使到朝廷進貢,宋朝皇帝趙炅還親自察看器物和錢幣予以賞賜。可見,田漢權是向朝廷獻上古晃州印之後,得封晃州刺史的,此後,又先後兩次遣使向朝廷進貢。田漢權被朝廷正式賜封晃州刺史後, 即將晃州之名從晃山移治今新晃。據新晃的《田氏族譜》記載,該田氏以田漢權為一世祖,以現晃州鎮(原興隆)的崇仁寨為始居地。漢權生於建隆元年(960年)庚申三月初三寅時,享壽六十八歲,逝後葬今新晃城城南黃茨坡網形巽山乾向兼巳亥。至十四世田安國時(明洪武年間),有田氏三百六十戶。到十七世孫田盛林時,盛林生十子,分為十甲,除崇仁寨外,還分居於今新晃的縣城、波州、扶羅、晏家等鄉鎮的數十個村寨,有的遷往四川等省份。崇仁寨位居高坡之上,下臨溪澗,近則高山環抱,條條支脈朝聚,遠則可俯視縣城方向的重重山脈、疊疊山峰,從山腳可沿溪澗行臨舞水,從山背可經小道行至晏家、魚市、扶羅等地,深居易出,易守難攻,作為亂世之住地甚為適宜。宋時晃州以此為依託,逐步擴大自己的領地。當時分居今新晃各地的田氏族居地,如舞水流域有田氏居住的一些村寨等,應為晃州領地。原唐時在晃山的晃州領地到宋代時朝廷仍然管不到的地方,也會由宋代晃州田漢權等首領繼續統領。

宋時晃州的人口有多少?史無記載,我們也不能隨便推論。《宋史》載:張翹(辰州布衣)言:「南江諸蠻雖有十六州之地,惟富、峽、敘僅有千戶,余不滿百,土廣無兵,加以荐饑」。布衣之言雖有修飾之處,不一定可靠,但至少說明宋時晃州地域寬廣,沒有士兵,人口不多,而且連年災荒,連續災荒,其發展的程度還很低。

《宋史》又載:熙寧六年(1073年),「獨田氏有元猛者,頗桀驁難制,異時數侵奪舒、向二族地。惇遣左侍禁李資將輕兵往招諭。」熙寧七年(1074)「惇進兵破懿州,南江州峒悉平,遂置沅州,以懿州新城為治所。」即朝廷派章惇進兵攻破懿州後,南江各蠻州峒蠻便都平息下來,於是設置沅州。當時收復的南江諸蠻共有黔、古、顯、敘、峽、中勝、富、贏、綉、允、雲、洽、晃、波、獎、峨、宜十七州之地,至此,羈縻晃州的歷史終結。

設置沅州後,原晃州「砂井」地即歸沅州管轄,以至到清朝時,沅州府仍征珠砂稅。據清同治重修《沅州府志》載:「原額田課珠砂三十斤。內除原荒無征,實征珠砂七斤一十四兩九厘六絲五忽。原額解北珠砂五斤一十三兩六錢,共征珠砂一十三斤一十一兩六錢九厘六絲五忽」 ,「實征珠砂銀五十二兩一錢五分七厘一毫五絲二忽九微三塵七纖五渺。此項有額無征各該縣捐解……」可見晃州總是與珠砂地相關聯。

另,今涼傘也有田姓,但查看涼傘田氏族譜,見今涼傘田姓是從麻陽遷來的,前些年,他們還到麻陽祭祖。而麻陽田氏族譜載,該田氏入麻始祖田德明(主薄)、田德興、田德璋、田德瑛、田德寅兄弟,是元代至正十八年六月才從浙江紹興餘姚入麻的。從這點看,今涼傘田姓與田漢權是沒有關係的。

宋朝廷置沅州以後,即以唐潭陽縣置盧陽縣,今新晃縣地屬沅州盧陽縣。元代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沅州安撫司,翌年改沅州路,今新晃地隨盧陽縣屬之。

元代,朝廷對西南蠻夷的四川、湖廣、雲南等行省實行土司制度,明襲元制。宋代的晃州領地一部分成為沅州領地,一部分在元明時,或化為土司。今新晃周邊那時就有大萬山長官司,黃道溪長官司,施溪長官司(玉屏下溪),野雞坪、平溪長官司(玉屏),霧程龍鰲、坪岳溪、都坪等蠻夷長官司,邛水(三穗)長官司等。今銅仁,明朝時還曾有三十九個長官司(分屬思州、思南宣慰司管轄)。以上土司均在今新晃周邊,其土司領地中就有原晃州領地,如今萬山一帶。「至於土司,所謂羈縻也」(《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朝廷對它們實行的仍然是羈縻政策。

有人認為:在唐貞觀十五年(641年)置晃州,至宋代,晃州依然存活。史書又載唐貞觀八年(634年)在今新晃置夜郎縣(天寶元年742年,改為峨山縣,歷108年)。同一時期、同一地域同時存在兩個政權,絕無可能。於是判定史書關於今新晃唐置夜郎的記載是錯誤的,今新晃在唐時只有晃州,沒有夜郎,新晃跟夜郎沒有關係。

其實,這種觀點跟歷史記載、歷史事實、實地與現實狀況等都是不相符合的。殊不知,唐時晃州羈縻州,主要在晃山及其附近地帶。晃州與夜郎不僅地域不同,而且羈縻晃州與經制夜郎縣,實體不同、性質不同、管理形式不同。不過,二者的領地有可能相互錯雜,或相互分合。理清了羈縻州和晃州的來龍去脈、性質狀態,對某些疑難問題也就不難理解了。在今新晃,唐時設置經制夜郎縣(後峨山縣),在西晃山有晃州羈縻州,二者同時並存,並不衝突。我們不能機械地將現今新晃版圖作為一個整體回頭去套古代的地域版圖,認定今新晃過去只能屬哪裡,不能屬哪裡。因為現今新晃地域已經經歷了數千年的分分合合,歷史變遷十分複雜,地域關係十分複雜,今非昔比,難以盡述。

宋時,田漢權將「晃州」之名從晃山移至今新晃地(舊峨山廢縣),這在客觀上也為後朝沿用晃州之名提供了因循和依傍。基於以上有關晃州的歷史軌跡,明代省縣入州時,於州西九十里(今新晃地)設置晃州驛(60里),(下承沅州驛、便水驛,上頂平溪驛),並駐巡檢司,屬沅州管轄。清代時(乾隆元年,1736年)沅州升府,置芷江縣,涼傘坪添駐通判一員。乾隆三年(1738年)裁晃州驛設涼山巡檢司。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折芷江六里,設置晃州直隸廳(廳址設今老晃城一帶),改涼傘通判為晃州通判,移治晃州汛,屬湖南辰沅道。民國二年廢廳為縣,置晃縣。解放後,1949年11月10日成立晃縣人民政府,屬會同專區。1952年8月撤消會同專區,設芷江專區,晃縣屬芷江專區, 同年12月,改芷江專區為黔陽專區,晃縣屬黔陽專區。1956年12月5日,經國務院批准成立新晃侗族自治縣。

對一個地方的命名,不是一成不變的。對同一地域,不同時代會有不同的命名,往往會因人因時因事因需而發生改變。今新晃地域在歷史上一直處於不斷地分合變化之中,域內地名也在不斷變換,命名的方法也多種多樣,這是所有地方都存在的客觀事實。

追溯起來,對今新晃而言,「晃州」之名也可以算是「舶來品」。但由於早早沾上了關係,而且使用它的歷史較長,我們也就有了繼續使用的理由。而對我縣前些年乃至今後在某些領域使用「夜郎」命名,利用夜郎文化服務地方發展的做法,我們也不必責難或阻止,因為追憶、挖掘、利用夜郎文化,不僅符合歷史,也是對歷史的尊重。事實上我們今天也難以規定後人的作為。再說,夜郎本不自大,也不應是「自大」的代名詞。說「夜郎自大」不過是一樁千古冤案。其實,自夜郎古國消亡後,我國古代的多個朝代又相繼在夜郎古國故地多處多次反覆設置夜郎郡、夜郎縣。說明古代無論朝廷還是當地民族,都一直鍾情於「夜郎」之名。這是什麼原因呢?分析起來,可能有如下幾種:一是讓消逝的夜郎古國重現夜郎的影子,努力留住歷史的記憶;二是尊重夜郎古國後裔的情感,更好地實現對這一地區的統治;三是「夜郎」二字可能蘊含「人丁興旺,族群昌盛」之意,表達了當時民族共同的祈盼(就像今天的「興隆」,全國各地以「興隆」命名的縣、鎮(鄉)、村、店等很多)。所以,我們對打「夜郎文化牌」也不必忌諱。在大力倡導和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今天,巧妙地利用「晃州」、「夜郎」所蘊含的歷史、民族等文化資源及其傳承下來的文化精髓,利用它們的知名度,共同為當地經濟文化社會發展服務,都不會有什麼過錯,而只會讓新晃的文化底蘊更加深厚,文化形態更加豐富,令新晃這個美麗的侗鄉更加神奇和富有魅力。

2017年6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行走侗鄉 的精彩文章:

TAG:行走侗鄉 |

您可能感興趣

死亡是個嚴肅的話題,但我卻嚴肅不起來
都說軍隊是個嚴肅的地方,看了這些你還能嚴肅起來嗎?
何穗來了,穿著挺時尚,只是表情太嚴肅!
深夜來襲 笑話不斷, 嚴肅不起來啊
節後回來,除了「胖」,你還需要解決這個嚴肅問題!
今天,我們來討論一個嚴肅的問題
認真嚴肅起來的張一山帥到哭!
今天聊一個嚴肅的問題,什麼是上火,上火了又該怎麼辦?
一個嚴肅的問題:這到底是不是勇士5年來經歷過最大的逆境?
今天我們來聊一個嚴肅的話題:「肥宅的逼格!」
說個嚴肅的話題,你可別哭啊
不要再嘲笑楊冪的髮際線了,她早就嚴肅回應過這個問題!
章若楠為什麼那麼愛笑,看到她嚴肅的樣子,網友:心碎了
嚴肅,朕有話說!
一個很嚴肅的問題:人為什麼會死?你怎麼看?
在這麼「嚴肅」的場合里,黃子韜就是來搞笑的吧
明明是嚴肅諜戰劇,我卻因為雷佳音笑到停不下來!
請嚴肅進來,再嚴肅看完
嚴肅告誡:4種病不好好治,將來得中風怪不了誰
嚴肅跑者的十大信條:你做到了幾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