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飲食、季節與階級:歐亞大陸是如何聯繫起來的?

飲食、季節與階級:歐亞大陸是如何聯繫起來的?

撰文:劉歆益

《東方歷史評論》微信公號:ohistory

16世紀到達美洲的旅行者曾驚訝於「新世界」居民在語言、飲食、社會習慣上與歐洲人有著不可逾越的鴻溝。同時期來到亞洲的歐洲人,雖也感慨差異巨大,但畢竟沒有兩個世界之感。

在歐洲人發現美洲大陸之前的幾千年里,舊大陸的不同地區已經通過貿易、移民、衝突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了。生活在歐亞大陸東、西兩端的人群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發生聯繫的呢?這個問題本身,可以追溯到18世紀早期,是一個比人類學(作為一個學科)更古老的問題。

考古學家和文化人類學家分別從物質和意識兩個方面回答這個問題。例如,英國考古學家安德魯·謝拉特(Andrew Sherratt)認為,一個重要的時間點是公元前20世紀。在此之前,舊大陸被帕米爾高原和塔吉克山區一分為二,存在著東、西兩種顏色不同物質傳統。古代中國推崇白色和綠色的『玉』,西亞和歐洲崇拜藍色的『青金石』與黃金 。這個東、西物質形式與審美的隔離,甚至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在公元前20世紀以後,這一格局被冶銅術的東傳打破了。

另一位英國學者,人類學家傑克·古迪(Jack Goody)則認為,自公元前第3千紀以來,處於舊大陸不同地區的社會開始擁有了相同的發展步伐。發生在西方的事,總能在東方找到映照。這種歐、亞趨同的腳步,在公元前8-3世紀達到了頂點。不同地區的人們開始用「懷疑」的眼光審視原有的信仰傳統。「懷疑主義」在中國、印度、波斯、以色列與希臘幾乎是同時起源的。「懷疑」將原本由魔法、權力、物質鉸接在一起的世界分成兩個層次:物質的現實生活和意識的精神世界。在更早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論述中,卡爾·雅斯貝爾斯(Karl Jaspers)將這個現象稱為「歷史的起源」。

剛剛提到的兩位英國學者都於近年下世。他們給史前史研究留下了一個全球視野,告訴我們,歷史的因果不僅限於一時一地,長時段的決定因素,常常在本地社會之外。 一定程度上,戰後這一代知識分子對「全球史」的關注,他們與對二十世紀本身的反思有關。在冷戰的背景下,發生在任何一個角落的事情都可能對世界另一端產生影響。而對戰爭的反思,使許多人站到了「歐洲中心」主義的對立面上,從而強調另一種歷史的重要性。歷史有時候會是研究者生活經驗的延續。

越來越多的考古學證據表明,舊大陸不同地區聯繫開始於更古老的年代(農業技術形成之後不久),覆蓋範圍更廣闊(囊括整個亞洲、歐洲和北非)。

1

食物全球化

很多新的證據都來源於考古遺址中出土的植物遺存。

我們的每一頓晚餐都是一部世界史。玉米、土豆、花生和辣椒來自中南美洲,葵花籽和南瓜來自北美,大麥、小麥、燕麥與鷹嘴豆來自中東,高粱來自非洲,葡萄與橄欖來自地中海,水稻原產於中國江南, 穀子、糜子起源於中國北方, 不一而足。這些食物的故事是上千年來人口和技術交流的結果,我們的味覺一次次地被重新「發明」。

兩次長距離的食物交換對世界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第一次跨越大片陸地,第二次跨越海洋。1492年後,隨著美洲大陸的發現,原產於美洲的作物(如玉米與土豆)被引入舊大陸。於此同時,來自舊大陸的人口、食物和疾病傳播到美洲。歷史學家柯沃斯比(A. W. Crosby)將這個過程描述成「哥倫布交換」(Columbian Exchange)。很大程度上,我們至今仍沉浸在「哥倫布交換」的結果之中。過去400年間,資本主義的興衰成敗,東西方的此消彼長,都以新大陸的發現為起點。

更早的一次交換髮生在史前時代。始於大約公元前5000年左右, 完成的時間不遲於公元前1500年。起源於西亞的大麥、小麥等「近東」作物來到了中國東部地區,原產中國的粟和黍傳至西歐,水稻種植的範圍由東亞擴張至南亞和東南亞州。北非的高粱和珍珠粟出現在印度,印度的瘤牛傳播到中東。公元前1500年,小麥和黍(分別產於西亞和東亞)的分布範圍已經覆蓋了整片歐亞大陸:東至太平洋、西到大西洋、北至歐洲各國和中亞山地,南到印度洋。史前時代農作物傳播到廣度,可見一斑。

在對地理範圍的討論之外,我們得到一個有趣的時間軸: 首先移動的是農作物,隨後是馴化動物、有致幻功能的植物(如大麻與麻黃)、新的飲食方式(例如東方的蒸煮傳統和西方的麵粉技術),之後是畜力牽引工具(例如馬車)、冶金術、布匹、寶石,最後是絲綢、玻璃、香水與香料。這個時間表會當然會隨著新的考古證據而發生改變。但似乎有看到這樣一個線索:果腹的糧食移動的時間早於有身份象徵意義的動植物製品,農業製品早於手工業製品。也許最初的推動力來自社會底層,農業生產者,不擁有太多物質的人 。

2

兩個季節系統

讓我們回到問題本身:舊大陸東、西兩邊的生活方式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趨同的?討論這個問題要接受一個基本前提:本來的差異很大。

本來的差異的確很大。歐亞大陸存在至少4個動植物馴化中心(西亞、中國、印度和北非)。以西亞和東亞為例:西亞人種植小麥、大麥、 燕麥、豌豆、鷹嘴豆、胡麻等作物,馴化了牛和羊,比較依賴動物製品;東亞人種植水稻、粟、黍、麻與大豆等,馴化了豬和雞,比較依賴植物製品。與此相對,東、西飲食傳統迥異。東方飲食的粒食-蒸煮系統對應著西方的粉食-烘烤的傳統。這些差異的形成,在年代上很可能早於農業本身。似乎有一個非常古老的, 前農業時代的,結構上的東、西差別。

另一個重要的差別是季節性,西方的農作物大都是冬季作物,而東方的農時是夏季的。我們可以把歐亞大陸按照降水的季節性分為三個區域,東邊受夏季風影響的夏季種植區(包括中國東部和印度),西邊受西風影響的冬季種植區(包括西亞和歐洲),中間是本地蒸騰作用強,比較乾旱的中亞地區。前兩個區域在大約公元前9000-5000年間各自形成了成熟的農業系統、人口密集、定居生活。中亞地區形成了季節性移動的游牧經濟、人口稀少、逐水草而居。這三個區域之間的交互作用,是舊大陸歷史的一個基本地理格局,這個格局在不遲於公元前5000年形成,在公元前2000年前左右被打破。

首先打破這個地理格局的是東、西方農作物傳入游牧經濟為主導的中亞地區。時間大約是公元前2500年前後。一個顯著的例子是哈薩克東部,位於西天山西側的的『柏伽什』(Begash)遺址。在這個游牧人群墓葬中,原產於西亞的小麥與原產與東亞的黍出土於同一個地層。直接的碳十四年代是公元前2500-2200年。

西天山柏伽什(Begash)遺址周邊地貌

這是規模更大,範圍更廣泛的東西交流的先聲。公元前2000年前後,原本的季節性邊界被打破了。西亞的冬季作物出現在亞洲季風區,東亞的夏季作物被種植於中東以及地中海地區。仍以小麥和和黍為例,公元前2000年後,小麥(大麥的年代略晚)出現於中國東部地區的考古遺址中,於此同時,起源於中國的黍出現在地中海沿岸的考古遺存中。

一個直接結果是(同時發生在東、西方),原有的單季節耕種習慣轉化成為多季節輪種系統。隨之而來的是新的水管理技術,可被耕種土地擴大,以及可能的新型的土地所有制度。這些變化所產生的後果可能遠比我們想像的更深遠。在此時間段,黃河 、印度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地中海地區都產生了城市和更富等級的社會。發生在這些地區的現象也許不該被至於獨立的地理單元內討論。它們的產生的背景是一個聯繫十分緊密的歐亞大陸。

3

誰是最初的推動力?

我們正在討論的時代早於文獻記載,所以無從知道當時人對外來食品的態度。然而可以從後世對外來食物的記載中得到一些信息。1694年的馬賽,從埃及亞歷山大港開來船隻上裝滿了歐洲人不熟悉的大米,用以分給沒有糧食的窮人。1709年威尼斯政府向窮人分發大米和小米粉作成的麵包。18世紀,大米、小米、蕎麥和玉米這些外來物種被歐洲窮人作為充饑主食,富人們只吃小麥麵包。在西非,玉米(美洲作物)的最初推廣是為了餵養黃金海岸的礦工。在愛爾蘭,窮苦的農民首先種植土豆。故事總不脫離貧窮與飢餓這兩條線索。

公元前2000年,小麥種植的技術已經傳遍中原大地。然而,當時人口比較集中的中原地區,人們只以粟與黍為食。只有在人口相對稀少的河西走廊,小麥成為古人的主食。這與16世紀玉米引入中國的情況類似。富裕的江南地區拒絕美洲作物,玉米、土豆、山藥等美洲作物首先在當時比較貧困的西南山地得到推廣。

比較完整的關於飲食的記載出現在「食物全球化」完成後的幾百年間。在公元前8-3世紀的相關記載中,有兩種截然相反的態度值得我們注意。一種強調富足、享樂、精緻而多樣的生活,另一種崇尚簡樸、緊縮、對享樂主義持批判態度。傑克·古迪告訴我們這兩種態度同時存在於古代中國、印度、波斯和希臘 。一邊是富人們在炫耀他們的奴隸、美好的生活、豐富而多樣的美食 。另一邊是對食不果腹的同情、批判過分消費 。

如果這兩種態度是史前的食物全球化帶來的一個間接結果的話,我們仍然生活在這個結束於公元前20世紀過程的影響之下。地理學家Danny Dorling說:「當你看地圖久了,你就會看見在一些線的一邊,人們富裕、健康、活得長久;而線的另一邊,人們貧困、多病、短命。就會開始接近本質的問題。」在旅行中,我常常想起這句話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方歷史評論 的精彩文章:

每一個民主主義者都是狂熱分子,每一個年輕的詩人也是如此
東方歷史沙龍身份與場域:近代知識精英的更新與轉變
最後的羅賓漢:西西里土匪風雲
衝突與逍遙:極權主義思想再梳理
羅伯特·帕特南:美國夢,幻象與現實

TAG:東方歷史評論 |

您可能感興趣

哈佛大學亞裔歧視案背後的精英教育:「開放」是種族上的,而非階級
中產階級的新選擇:從阿里辭職、上山蓋房、喝茶發獃,過得比馬雲都逍遙
亞洲首富嫁女,印度精英階級聯姻壕氣逼人,希拉里、碧昂斯都來了
春秋爭霸,卿大夫勢力和地主階級政治勢力是如何興起的?
東晉的階級關係是怎樣的?階級矛盾又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英國版甜咸之爭:喝茶怎麼加奶,原來還跟階級有關?
?珠寶世界的階級與等級
哈佛大學亞裔歧視案背後的精英教育:「開放」是種族上的,而非階級 | 紙城PICK
英超階級固化?走著瞧,「六強」新賽季就解體!
網路走紅的小馬雲,又拍電影又上節目,如今已經是「中產階級」了
美國中產階級的焦慮:流動的電梯何時修好?
田野上:關於奢侈品和階級
北歐中產階級的家,都是這樣的,喜歡北歐裝修風格的都應該看看
在澳洲,你的品味「暴露」了你的社會階級
三國歸晉的最大原因:司馬懿不過是這個特權階級的代言人?
《喜歡就買單》:聞珺里,偷情和旅行,是中產階級最熱衷的事情
中產階級的新玩法,飲茶不如吃茶
「小馬雲」怎麼樣了?生活翻天覆地,已經是「中產」階級了!
清朝皇帝:參與九子奪嫡,是清朝的好皇帝,得罪了這一階級被黑
亞洲:帝國主義國家侵略亞洲,亞洲進入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