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深圳美術館2017當代藝術展——從「隅」的局限走向「域」的視野

深圳美術館2017當代藝術展——從「隅」的局限走向「域」的視野

野山坡(油畫) 2013年 董克俊

近年來,風起雲湧的中國當代藝術在眾說紛紜的多元表達中走向了價值失范與界限無邊。日前,在深圳美術館開幕的「隅&域——深圳美術館2017當代藝術展」,選取了王無邪、石果、李君毅、吳衛鳴、陳文令、梁銓、董克俊、蒲國昌8位藝術家的近50件作品進行展出。在策展人陳履生看來,如何重塑當代藝術的觀念,不斷挖掘傳統藝術的當代性轉換,關鍵在於使之突破「隅」的局限性從而走向「域」的視野。同時發現那些曾經被當代藝術排斥在外的前輩藝術家,通過他們的作品來研究實際存在的多種可能性。

這些藝術家來自於香港、澳門、台北、北京、貴陽、深圳等地,他們植根傳統藝術理念與精神,從當代生存境遇和文化境遇出發,在創作中不斷拓展題材的表現空間,探索藝術本體語言的當代轉換,注重對於現實的介入和觀念傳達,創作出了風格迥異、不同於傳統筆墨程式的新圖像、新語言和新風格。

事實上,這種「域」的意義也體現在深圳美術館的學術定位上。「關注當代都市藝術,關注本土藝術」 一直是深圳美術館的學術目標,2002年以來該館策划了一系列以「圖像轉向」為主題的當代藝術展,近年來,該館又開始關注當代藝術創作中傳統文化的當代性呈現與表達,曾邀請了國內著名學者王魯湘、彭鋒等擔當學術主持,策划了「流痕——2015年當代藝術展」「文兮歸來——中國當代藝術展」等系列展覽。而今年的年度展則一方面審視當代藝術「隅」的局限,另一方面重新回到「域」的視野。「希望通過具有問題意識的當代藝術展,開展系列學術活動,促進學術探討,梳理和傳達有關當代藝術的最新理念,為中國當代藝術的研究提供具有價值的文獻資料。」深圳美術館館長張燕方說。

「隅&域」的相互轉換

對於「隅&域」這一對互相矛盾的概念,廣州美術學院教師吳楊波認為,在當代藝術的創作中,如果過於強調公共空間,其作品勢必會帶有通行性,但這種通行性會造成某種程度地域文化的缺失,從而導致創作沒有持續力。相反,如果完全偏居一隅,不跟當代藝術相結合,也會出現問題,即缺少一些通行的語言和規則,導致作品僵化與保守。

因此,「隅&域」不是固化的,而是相互轉換的。西安美術學院教授張渝用「其大無外,其小無內」來形容當代藝術的場域,具體到此次展覽,不難發現不管是王無邪天光雲影式的冥想,還是石果撲朔迷離式的抽象,其深層的文化底蘊,正是全球化和地域化課題下的某種歸屬。張渝強調,視域能否扇形打開,進而由「隅」擴展為「域」,實質上關係到如何從「地域化」進階「全球化」的問題。「2017深圳當代藝術展的幾位藝術家,首先形成了自己秘不外傳卻又絕不雷同於傳統藝術形態的筆墨技術。這是他們的作品被界定為當代藝術的主要原因。當然,他們跳出傳統之『隅』,進入當代之『域』的精神樣態,也是其獲取當代藝術彩頭不可忽視的維度。」

梳理比較中西方當代藝術,不難發現,西方的當代藝術、後現代藝術都有一個明確的界限和清晰的標誌,而中國則不然,因此,常有人疑惑中國的當代藝術是不是缺乏基因傳承。不論是當代藝術初期,中國藝術家採用包裹的形式做加法,還是到上世紀90年代採用裸體的方式做減法,都有比較明顯的借鑒西方行為藝術的痕迹。這種缺乏原創性和明確價值追求作品的出現,在西安美術學院講師李時兵看來,是因為中國當代藝術缺乏系統的方法論意識。那麼,如何拓展當代藝術的視野?「應該回歸中國傳統的繪畫體系,比如,中國的文人畫在發端之時就融入了藝術家自我表達的觀念,這比西方早很多,從此例子就可以發現,我們的傳統藝術是有現代基因的。他表示,深挖傳統優秀文化中的現代品質,並將它運用到當代藝術的創作中去,就有可能在方法論層面使「隅&域」獲得一種轉換。

進入「域」的精神樣態

當前,當代藝術在全球範圍內遭遇一種觀念困境,藝術家們在試圖直面社會議題的時候,也或多或少面臨當代性的焦慮。相對而言,探討技術的相關問題,便成了當代藝術領域相對安全的避難所。中華藝術宮學術部主任盧緩認為,技術不光為藝術提供表現手法與批評觀念的雙重保障,也為當代藝術提供了一種面向未來的新思路。她舉例道,去年在東北亞地區開展的韓國釜山雙年展、上海K11雙年展等,都或多或少有向技術致敬或者取經的味道,年輕藝術家們都在討論自然、人、人工智慧共同構成的複雜關係,或者在網路技術的大背景下,讓更多人共同討論和參與當代藝術的發生過程。「21世紀,技術的發展將顛覆所有固有的常識和生活方式,所以對於場域而言,就是今天的當代藝術是否能夠直面新的技術帶來的文化生態問題。」盧緩說。

技術的發展正逐漸改變展覽的投放方式和觀展方式,觀看者甚至不用去現場就能通過手機等各種終端,甚至運用AI技術去觀看和了解展覽。但深圳美術館公共教育部主任游江並不認同這種對藝術品感受力的改變,「雖然這些技術對展覽有一定幫助,但是不能取代去現場觀看作品。」游江認為,對當代藝術的批評也不能僅僅停留在作品本身,而應該超越藝術具體的現象,從藝術家賴以生存的生活環境、從事藝術生產的環境以及其他文化形態中去考察,同時反觀藝術場域自身,從而使藝術價值不僅僅體現在藝術本體上。

從展覽到評論,從架上到架下,從繪畫到新媒體,如今各種傳統藝術的創作也都歸於當代藝術的範疇,這樣的現實情況讓當代藝術的概念和指向變得越來越寬泛和模糊。游江指出,「當代藝術在中國正在不斷消減,大家看到更多的是用多元詞語指代當下的豐富創造性,而這種當代藝術的多元價值,可能意味著主體內涵的解構,這種朝向是很危險的。」對此,藝術家蒲國昌表示,當代藝術注重的不應該只是多元模式,而應該更看重它存在的文化內涵。「當代藝術比現代藝術多了流行性,流行性包括了媚俗和融入,融入是高級智力遊戲。當代藝術走到今天一直是從理性到理性、從文本到文本,變成了一個推理遊戲,是不是藝術家本人的感情世界不重要。當代藝術是不是要讓情感退場?我感覺到了應該反思的時候了。」蒲國昌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雅昌藝術網 的精彩文章:

楊衛:為蘇紫紫一辯
楊衛:金棕櫚獎和金酸梅獎的喜與憂
彈指一揮間之二
不忘初心 踏實前行——訪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館長周旭君
楊衛:為了自我文化身份的精神認同

TAG:雅昌藝術網 |

您可能感興趣

靈動的當代藝術裝置與地產展示區的人文之光【A963第1377期】
2018中國藝術品市場新趨勢及展望
2018「流動中的藝術與時尚」
「中國藝術新視界2018」之「歷史國魂」
藝術315——揭穿藝術家的「騙局」
為你開啟2018全球藝術之旅
2018北京五一藝術展覽活動匯總
吳芳水墨藝術作品——2018年2月13在法國巴黎大皇宮美術館展出
上海視覺藝術學院——「交融」2018
張夫也2018當代藝術展
2018鹽城青少年藝術團赴歐洲演出、音樂之旅
《現代藝術150年》-藝術與設計的區別
「將生活·以藝術」 —2018北京城市藝術博覽會
2018值得一去的中國最美藝術館
2018株百新春民間藝術展
香港蘇富比2018春拍啟幕 現代&當代藝術夜場風向標
2018 藝術8·中國青年藝術家獎 提名藝術獎:王拓
美編以親歷推薦:2018香港巴塞爾藝術展60件精彩藝術作品美行加人122
【藝術頻道專訪】王勝2018年賀春油畫展(新中國美術家系列1257期)
「春藝2018?荷蘭華人藝術聯展」在海牙中國文化中心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