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十七帖》之美與時下書弊

《十七帖》之美與時下書弊

《十七帖》之美與時下書弊

齊放

經過歷史演變,漢字從象形過渡到表意,由篆書轉化為隸書。隸書系統的書法在東漢以後衍生出楷章行草等很多變體,王羲之以前,這些書體具備了一定規模,但為初始階段,尚未成熟和固定。張芝章草,鍾繇楷書,以及蔡邕、皇象、索靖、衛恆等人的書法都是舊體,屬於質樸一路。

王羲之是東晉書法變革最偉大的革新家。王書集眾家之長,脫卻真書古質扁方,代之以健美多姿的今楷,減省章草隸腳波磔,加強使轉連綿,成為更加簡約流便的今草。經過變法改造,一種縱逸流暢、迅捷遒美的「今體」,以獨特面貌展示出全方位的新範式。王羲之是書法集大成者,起著繼往開來的作用,在書法史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王羲之不但精熟楷行書,也以草書名世。右軍總結前人成果,在師法張芝以後,立意改革,一變漢魏質樸書風,「古質而今妍」,推出了具有標準意義的妍美流便的小草書體。右軍筆下的今草,「刪難省繁,損復為單」,字法靈動,書勢連綿,隨著精緻順暢的書寫,自然天趣的神姿,風流優雅的美感,一併從胸襟流出,直入盡善盡美的藝術境界。

由於王羲之的極大成就和突出貢獻,歷朝歷代都將其書跡奉為至寶。南朝梁武帝蕭衍推崇逸少,褒之為「龍跳天門,虎卧鳳闕」,遂定下書學第一的位次。最狂熱的崇王高潮倡導者當屬李世民,太宗極度推尊右軍,加以桂冠,膜拜「書聖」,親自為《晉書.王羲之傳》撰寫讚辭,頌揚備加,從此,書學史上王羲之空前絕後、至高無上的聖化地位得到了確立和鞏固。唐太宗傾注大量心力,搜羅天下王書真跡,唐張彥遠《法書要錄》記載:「太宗皇帝購求二王書,大王書有三千紙,率以一丈二尺為卷,取其書跡與言語以類相從綴成卷」,於是,誕生了草書代表作《十七帖》。

《十七帖》是集刻王羲之二十九通小草信札的著名法帖,因首札開頭有日期「十七」二字,按照慣例,遂「取帖首三兩字」以命名。此帖是一部匯帖,把各自獨立的信札連綴在一起,初唐即曾拓摹,用作弘文館學生的臨習範本。原墨跡早佚,此後屢經翻刻,漸次失真。較好的傳世刻本有二:一是館臣解無畏勒石、褚遂良校定的「敕字本」,一是南唐李後主《澄清堂帖》中的賀知章臨本。通常所指的是前者,摹刻精工,鋒棱立見,神完意足,可窺右軍規範。

《十七帖》里收集的手札,書寫時段從東晉永和三年至昇平五年,大部分是書者在越中信筆草就的,內容言及巴蜀山水名勝、風情人物,流露出濃厚興緻和嚮往,是寫給故人益州刺史周撫的私人信件,此外,還有一些寄給他人的書函,側面反映了書者的社會交往和某些史學背景。正是這些尺牘、便條,看似簡單,寥寥數言,隨意書就,正如歐陽修所言:「所謂法帖者,其事率皆吊哀候病,敘睽離,通訊問,施於家人朋友之間,不過數行而已」,儘是家常瑣碎,無關軍國要務,既不以此為作品,也沒有發表的動機,完全無心為之,卻是出於自然,純系天成,「無意於佳乃佳爾」。「蓋其初非用意,而逸筆餘興,淋漓揮灑,或姸或丑,百態橫生,披捲髮函,燦然在目,使驟見驚絕,徐而視之,其意態如無窮盡,使後世得之,以為奇觀,而想見其為人也」!唐宋以降,作為習草無上範本,《十七帖》被奉為「書中龍象」、「今草極則」,在草書中的地位等同於行書《集王聖教序》,歷來傳習不絕。

那麼,《十七帖》受如此熱捧,到底有何等精妙之處呢?現在主要從技法角度概括性地探討一下。

首先是結體簡美。王羲之小草同其楷行書一樣,體現儒家氣質,貫穿中庸思想。朱熹說:「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中庸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十七帖》是作者以平常心態書寫的持之以「中」的日常信函,隨意適性,平易親切,昭示著魏晉文人風度。結字平穩不呆板,儀態中和不急迫,著紙生根不浮揚,以簡約內斂為尚。須知收斂遠難於放縱,只有收放自如恰到好處,才能進入理想的「中和」境界。典雅清朗,率真自然,精緻姸媚,流動暢達,具備豐富的內涵與外延。筆畫輕重緩急不拘一格,時出異構。下筆重者即緩,以慢通其質,敦實厚重,取古拙,取靜,沉靜處內藏澀勁,捉控有分寸,守候質樸本元。運毫輕者則疾,以快耀其神,妍麗健美,求靈便,求動,踴動間激發活力,鋒芒擊內心,充滿靈氣神采。寬窄鬆緊互置,動靜疾遲兼施,欹正連斷交織,夷險自適,生機迭出,萬千丰姿躍然紙上。

其次,點畫精準,法度嚴謹,韻味深長。厚重的基調,遒勁的線條,賦予整體立體感,處處展示點畫之妙,出入行藏左顧右盼,骨肉停勻鋒芒內聚,合轍入軌。《十七帖》最具陰柔之美,以韻勝,體現著清雅、流美、俊逸、瀟洒、簡遠、寧靜、含蓄、雋永等等一系列特性,是發自內心的真情流露。剛柔協調,方圓融通,力和勢勻,氣韻互生,筆筆出新意,字字有姿態,行行得氣勢,篇篇成佳構。大弧度的線條宛轉與節律往複高度合拍,形成靈活的點線塊面,抑揚頓挫、縱橫轉折,參差跳躍,力由臂腕而發,全力以赴,筆到力到,無浮滑怯弱之相。圓活作草,使轉遂性,不論如何盤旋翻覆,總是神融筆暢。正鋒行進內斂停勻,樸厚周流,時發側毫外宕妍出,骨健氣清。合度中矩,不見一處敗筆。

墨法講究。法帖刻本下真品一等,不能直觀審視墨法的運用,但是,參照墨本摹帖,觀察使墨行筆轉換,捕捉字裡行間墨量的微妙信息,依然能夠領會《十七帖》的墨色起伏與乾濕潤燥的交接進程,體察到王書的用墨奧妙。右軍並不像米芾、王鐸那樣由漲墨開始一直寫到乾枯凌亂,而是有節制的調控,毫端濡墨,不深浸,似蜻蜓點水,一蘸即起,潤而不漬,令字字行行都呈現墨色變化。以濃為主,沉著處保持深濃,以淡為輔,迅疾時自然淺淡,全憑深淺來調節「色彩」表現精神。著墨以潤,施墨以簡,不漲不燥,適度適中。沉實之妙來自虛白襯托,樸厚之際,疏淡處越發空靈,天然氤氳,沖和縈繞,生成優雅墨氣。

然後是布局錯落,節奏恰當,章法生動。《十七帖》字字獨立,保留了章草格局,不過,經過悉心改造,字裡行間又穿插了幾多變化,幾多趣味,不乏勻衡,更多跌宕。時時「紛亂」,屢屢「越位」,分割成若干段組,一切恰如其分,偶爾出現有分寸的映帶,起著提神盡興的作用,隨性而活脫。字與字前後照應,行與行因勢承送,列陣布局隨意擺布,篇章意韻整體感應,並不是大草和狂草那樣藉助牽絲連貫氣勢,只靠字形的大小寬窄、鬆緊斜正,筆畫的粗細輕重、伸縮聚散來實現承接,形斷意連,似斷實連,格外單純簡練,乾淨利落,不拖泥帶水。幅式雖小,小中見大,平和而大氣,風水雲霓自然流動,導引吞吐,聽心而馭筆,充滿大氣量,沒有任何機巧和慾望。正合太宗所評:「觀其點曵之工,裁成之妙,煙凝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只需神采貫通,而非形式連屬,氣脈渾然一體。

還有,利用線條組合與墨色變化來抒情達意的書法藝術,人的情志思慮,直接關乎作品得失,喜怒哀樂牽掣優劣乖合,意念全在其中。王羲之曠達隨和的雲水襟懷,剛直正派的氣骨秉性,無論遭際順逆,總能以含蓄斂約的筆調演示隨遇從化的平和心態。這固然與道教玄理的超然分不開,但主要來自於特有的文人天質「魏晉風流」。自由任性,不滯於物,「放浪形骸」,不論「怫鬱」失意,還是「懸情劣劣」,乃至 「哀毒益深」、 「號慕摧絕」、「奈何奈何」,幾乎不堪落筆,卻能將玄遠風度和真摯內情,氣息中和,不事采飾,自覺不自覺的、非常自然地袒露於書法之中,不激不厲,無拘無束,隨機幻化,隨勢生髮,技巧與才情吸附交融,沒有刻意掌控的痕迹。

書法至此,便真正完成了「達其性情,形其哀樂」的藝術本真。已臻功至性顯,似乎出自本能,自由抒發,盡情揮運,也根本用不著安排,隨便怎麼寫來,全然得心應手,都能寫出極致。只有楮墨間徹底拋開了自我,無筆無墨,唯心唯情,筆底迸出了天機,才能達到這般妙用,產生如此神品,令人叫絕。欣賞《十七帖》,體會因勢應變的姿態,卓而逸群的品位,始料未及的蘊涵,捉摸不透的情調,難以名狀的韻致,一切那麼高不可攀、深不可測,魅力實在奧妙無窮。

王書不僅內蘊深邃,外貌也美,屬於內含與外露俱佳的複合類型,若要真賞其妙諦,語言不足以盡言其意。王羲之擅文采,境界極高,恬淡質直,「思逸神超」。其手札超脫自然又富於變化,當感慨系之筆端,信手拈來,性靈立刻與技巧凝集,形成書寫中的流暢與流動中的豐美,化作絕妙神采,進入高規格的、遂心所欲不逾矩的化境,於是產生了傑作。如果人們的欣賞眼光不是僅僅停留在結字、筆法等表淺層面上的話,時常用心揣摩,深入探究,隨著欣賞能力的進化,將在表象之外,每每會有新內容、新發現,肯定會愈來愈多地感悟到更加深刻的、似乎永無止境的美之所在。

《十七帖》的根本價值在於審美,純正無邪之美,反映作者的人生歷程和全面修養,品望作內涵,功力是手段,才情為依託,重點在格調,這是抽象之美,也是標準之美。「野雉」美於家雞,以「意」論書,以情馭法,本性的反應與偶然效應的捕捉,結晶成美的書札,美在自然流動,美在雄逸之至,美在難以名狀,美在不可多得。

王羲之草書構成了草書譜系中的主旋律,佔據不偏不倚最合理的方位,是正途大道,兩千來年了,其俊逸流美書風一直籠罩書壇。《十七帖》以中正平和的意態,卓然一品的文才,高妙無匹的技法和汲綆無絕的藝術營養,合成完美的境界,充分契合人們的審美理想,滋養了傳承不息的書法人。歷代名家無不皈依於書聖筆下,爭相趨騖,虔誠效仿,而且不甘於追隨,力圖創新,但是,規範和精緻的同時,總會伴生刻意安排的積習,嚴整有餘,天然欠缺,偏頗難免,破不了歷史記錄。實際上,真正的經典是不可能超越的。

本世紀初葉,中國書壇興起一股師法傳統的強勁復古書風,言必羲獻,習則魏晉,南帖北碑、唐宋趙董各有臨仿,各種風格流派都有所傳承與展現,相比過去雜沓風潮,無疑是書法界明顯的一大進步,難能可貴,可喜可賀。不過,伴隨藝術的覺醒,一些噪音也在攪擾合聲。當下數字時代,動手便是電腦,書法逐漸失去了主旨地位,脫離實用,成了純粹藝術,不斷被邊緣化,文化背景與依託面臨弱化甚至喪失。隨著生活節奏趨快,社會壓力加大,世風浮利,躁動不已,雅俗文化激烈碰撞,有人開始迎合潮流,妥協於商業功利和市場效應,真正堅守藝術本分的並非太多。忽視文化修養而專搞技法,求得短期「效果」以滿足名利慾望,由於書法與實用剝離,書者普遍用勤不足,導致今人功力大遜古人。

然而,今人的招數可是古人沒法比擬。為了遮掩自家的文化荒蠻,有人就把視覺衝擊力過分強調和宣揚,所謂草書,無非是無來由的「隨意用筆,任筆賦形,失誤顛錯,反為新奇」。偏激丑怪,俗野燥亂,故弄玄虛,忽悠江湖,背棄漢字的基本規律與書法程式,施展一切匪夷所思,與傳統展開熱鬧的爭衡。

既然不能興之所至信手搞定,那就製作吧,比拼工藝美術化水平,如今的創作,明擺著是在展示計謀,看看誰的設計高明。於是,高端展廳里就有了集字抄襲、拼接組合、補丁羅列、熏染造舊,一切屈從於「刻意」,過度裝飾,花樣翻新,能想到的統統用上。皮象倒是五花八門,層出不窮,什麼「個性」都有,就欠典雅一品。矯飾造作,花里呼哨過多,唯獨泯滅了樸素自然。一旦內容膚淺輕佻,雷同乏味,失掉真切深沉,談何才情動人?

誠然,筆墨當隨時代,書法需要創新,無須固守歷史舊跡,任何方式都可以嘗試著運用一番,這本無可厚非。《十七帖》式的素麵朝天原生態樣式「早知不入時人眼」了,似乎已不再適合現代人的欣賞口味,恰當的形式打理,可能「應該」,本來「需要」,或許「必須」。但是,儘管書法藝術的社會功能變了,本性卻不會變,既然是內心獨白完全個性化的精神活動,那作品的「內在」總歸是首要的吧?這本是無可辯駁的真實。不論外來整容如何吸引眼球,畢竟虛假,終究彌補不了內質空乏,充當不了空乏的滋補,反倒成了喧賓奪主、畫蛇添足的弄巧成拙,書家變成了工匠。總不該一門心思不顧內質盈虛,只講外形機巧,一味和過分的裝扮吧?總不能挖空心思,無所不用其極吧?

文化深度制衡書法高度,書法家可不能僅僅是為了解決技法問題,「技近乎道」的過程,必須靠學識滋養。不讀書,不學無術,層次低下,寫也沒用,愈工愈俗。專寫「福壽財貴」、「家和萬事興」過於庸俗,光抄古詩詞或者書論片段難免陷入單調,非工欠對的所謂楹聯又嗤之寒磣,題款打章笑料並出更嫌外行,僅憑華麗外殼掩人耳目,內涵卻蒼白空洞,名托文雅,實則盲俗,養不成書流卷氣,再寫也是書匠。要知道,書法藝術最本質的精髓,必須文人氣質,天賦儒雅風範,發自內心感觸,融合過硬的技巧手段,加上些閱歷經綸,樸實無華,清瑩剔透,才能稱得起佳作上品,才能經得住時光的考量,不至於追風趕時興,一陣風而來,風過即銷,留不下任何痕迹。

好在中華文脈源遠流長,畢竟忠實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主流還在,履行傳統仍是民族精神的高標。大量輿論正在呼喚書法本性的覺悟,時風流弊的質疑聲愈來愈強,可喜跡象已經顯現,《全國第七屆楹聯書法作品展》就完全謝絕了過度裝飾:「如果做舊、粘貼、托裱、裝裱,稿件不予評審」,這可能要開一個好頭了,因為藝術亟待真實。

先人的足跡擺在面前,坦誠和正直是學人的夙願,純粹和深情是書者的標尺,王羲之可是最好的、最現實的、最值得一世追從的範例呀!習草者應該踏踏實實地以《十七帖》為師,認認真真臨習,仔仔細細揣摩,深入研讀,盡量貼近於古人。感悟傳統,取法經典,充實學問,錘鍊技藝,守衛書法的根本和底線,堅持本真,敬畏藝術。「古不乖時,今不同弊」,不能糟踐老祖宗留下的珍貴遺產,不要在「混沌」中迷失路徑,不要在「時興」中盲從風潮。真誠的期待神清筆暢、自然天成的書法回歸。

齊放,著名書法家,知名書學理論撰稿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北省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楹聯學會書法藝術委員會委員,劉藝書法藝術研究會理事,北京中韓書畫家聯誼會理事,安徽池州杏花村書畫院藝術顧問,世界華僑華人社團聯合總會書畫院副秘書長,北京東方中國詩書畫院副院長。

出身於魏碑書法世家,承家教,濡國學,耽詩詞,習翰墨,主攻《張猛龍碑》和一些北魏皇家元氏墓誌,隸書臨《曹全》及《禮器》,行草法二王、懷素及《書譜》。合群帖,擅多體,轉益多師,博採眾長,四十餘載寒暑易節筆耕不輟。守候傳統書風,汲綆名家精粹,融匯碑帖意蘊,彰顯獨行氣格,確立自家面目,不圖虛浮串江湖,全憑實力寄書壇,屬於傳統潛力派書家。

潛研典籍,精習翰藝,既善書翰,更兼文論,始終兼顧書法理論研究,撰寫書法專業論文10餘篇,見諸多家全國性專業報章,並完成20餘萬字理論專著,躋身於書學領域。

作品屢在全國賽事中獲獎,已在京、津、蘇、陝、黔、閩等地舉辦書法個展或聯展,出訪日、韓、法,參與國際書畫藝術交流活動,一些作品被國內外政要、博物館、收藏家和名企典藏。

【齊放書道】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拾墨印跡 的精彩文章:

一角墨?張子偉寫意

TAG:拾墨印跡 |

您可能感興趣

王羲之《十七帖》
《十七帖》 被書家奉為「書中龍象」
王羲之胸襟之作——草書《十七帖》
歷代原色法帖選——《王羲之十七帖》
王羲之《十七帖》,永遠的草書經典!
王羲之《瞻近帖》是《十七帖》叢帖第八通尺牘(放大圖)
康里巎巎臨《十七帖》
朱復戡跋王羲之《十七帖》
草書學習當從《十七帖》開始!
二玄社中國法書《十七帖二種》
《十七帖》濃縮了王羲之草書的精華
啟功臨《十七帖》
草書學習從《十七帖》開始 是條正道
祁小春:王羲之的《十七帖》諸多問題
明代董其昌草書《臨王羲之十七帖》書法欣賞
趙孟頫六十三歲臨的《十七帖》,率意顛逸!
二玄社原色法帖《十七帖》賞析
趙孟頫臨的《十七帖》
欣賞 | 太美了!陳鈍之通臨王羲之草書代表作《十七帖》
經典之迷(二十七)——北蘭亭《十七帖》與二王手札墨跡專題研修班招生簡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