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明朝國家祭祀之 護國忠烈之神

明朝國家祭祀之 護國忠烈之神

《明會典·卷之九十三》云:「凡應祀神祇,洪武元年,令郡縣訪求應祀神祇,名山大川、聖帝明王、忠臣烈士,凡有功於國家,及惠愛在民者,具實以聞著於祀典,有司歲時致祭。」《明史·禮志四》云:「洪武元年,命中書省下郡縣,訪求應祀神祇。名山大川、聖帝明王、忠臣烈士,凡有功於國家及惠愛在民者,著於祀典,令有司歲時致祭。二年,又詔天下神祇,常有功德於民,事迹昭著者,雖不致祭,禁人毀撤祠宇。」

早在秦漢之前,我國禮法就有關於祭祀的論述,《禮記·祭法》云:「夫聖王之制祭祀也,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御大災則祀之,能捍大旱則祀之。」所以張九功說:「祀典正則人心正。」蓋古代聖人制定祀典,所以匡扶人心,彰顯正義,使烈士生有榮耀,死有依歸。所以抗戰成功之後,蔣公即下令在南嶽建忠烈祠,以祭祀在抗戰中犧牲的烈士,此所以昭示萬代之殊勛也。表彰忠孝節烈,也是教化百姓的一種方式。

而筆者又發現,這些忠臣烈士多成為道教崇拜的神祇。如《桃花扇》結尾一段,法師開天眼則看到殉國的崇禎皇帝以及忠臣烈士都乘雲騎馬,做了天上的神仙。《明會典》:「凡靖難革除間被罪諸臣,隆慶六年,令各地方官查其生長鄉邑,或特為建祠,或即附本處名賢忠節祠,歲時以禮致祭。」這些忠孝神祇,多成為道教神祇,而道教信仰之中則無形的與華夏民族觀念、忠孝理念緊密的聯繫到了一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崇玄館 的精彩文章:

明朝國家祀典之城隍神
山東趙國海誦《三官經》感應
紫陽真人采瓊花的故事
列子於骷髏——生與死的對話
宋徽宗是哪位神仙轉世?

TAG:道教崇玄館 |

您可能感興趣

護國元勛蔡鍔傳奇之五十:國葬嶽麓
護國興教寺——唐僧長眠之所
護國之要,惟鐵之血
《亂世王者》護國佑民:張春華的「庇護」之力
佛教的護國愛國傳統(九)
佛教的護國愛國傳統(五)
佛教的護國愛國傳統(三)
佛教的護國愛國傳統(八)
佛教的護國愛國傳統(七)
佛教的護國愛國傳統(六)
佛教的護國愛國傳統(四)
佛教的護國愛國傳統(二)
《國家寶藏》鄭愷等人守護國寶 「解碼」千年巴蜀文化
佛教的護國愛國傳統(一)
錦衣衛:護國與誤國
古代四大護國刀:興國刀不興國,定國刀真定國,成就南朝第一帝
護國元勛蔡鍔傳奇之四十九:舉國同悼(二)
楊家將是北宋的「護國使者」,亡國之際,楊家將為何不來救國?
「神守國」——宿國,濟水之神的守護國,宿姓、宿州、宿遷的來歷
德國人民的英雄,被譽為護國之神,希特勒和其握手都不敢抬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