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醫學堂丨顯性物源致病內因

道醫學堂丨顯性物源致病內因



中國道醫


這裡沒有雞湯、偏方、謠言、廣告,只有可信賴的道家健康養生知識!



顯性物源致病內因

編輯/中國道醫研究院






點下面鏈接

辟穀招生


第七期,道醫丹道辟穀養生營招生啟告!





物源性是指人體的顯態器官組織系統,物元是指隱態組織經絡、藏象系統等。顯態器官組織系統包括全身解剖學範疇內的各系統;隱態組織系統,則是指全身非解可見的一類隱態存在的經絡、器官等系統。這兩大系統由於「以神馭氣」功能的失調,本因弱,內因生,外因促,從而導致疾病產生,就稱為物源性致病內因。




由於道醫學和傳統中醫學對五臓六腑奇恆之府的內容全都是隱顯共論,而以隱性場為主、顯性器為輔進行闡述,並未嚴格區分開來。而人們現在已經適應了西醫的一些觀點。因此,我們在此暫且將這些內容劃歸顯性物源性內因。但是學習研究者應當把握住其實質仍然是以虛論實地對五臓六腑、奇恆之府進行探討。



臓腑病機是指疾病在其發生、發展過程中,臓腑的正常生理功能產生失調的內在機理。任何疾病的發生,無論是外感還是內傷,都勢必造成臓腑生理功能的紊亂和臟腑陰陽、氣血的失調。因此,臓腑失調的病機,在病機理論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是辨證論治的主要理論依據。


臓腑失調的病機學說,首見於《素問·至真要大論》病機十九條,即「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諸寒收引,皆屬於腎;諸氣膹郁,屬於肺;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諸痛癢瘡,皆屬於心。」以及按照五行學說的生克乘侮規律來闡釋臟腑疾病傳變的「順」或「逆」。張仲景以此理論為依據,具體應用於防治臟腑疾病的傳變,在《金匱要略》中提出了「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的論點,為臓腑失調的病機理論奠定了基礎。



臓腑失調的病機,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各臓腑蹦生理功能的太過或不及,以及各生理功能之間的失調;二是臓腑本身的陰陽、氣血失調。前者在道醫藏象學說中有所論及,後者則是本節論述的主要內容。



一、五臓功能失調




五臓的場「形」之中,體元是其中的主宰,元氣則是它的運用。五臓的陰陽、氣血,是全身陰陽、氣血的重要組成部分。各臓的陰陽和氣血之間的關係是:」氣屬於陽,血屬於陰。氣和陽,均有溫煦和推動臓腑生理活動的作用,故陽與氣合稱為「陽氣」;血和陰,均有濡養和寧靜臓腑組織及精神情志的作用,故陰血合稱為「陰血」。,但是,從陰陽、氣血和各臓生理活幼的關係來說,陽和氣,陰和血又不能完全等同,一般說來,臓腑的陰陽,代表著各臓生理活動的功能狀態,是興奮還是抑制,是上升或發散還是下降或閉藏。臓腑的氣血是各臓腑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氣不僅具有推動和溫煦各臓生理活動的作用,同時還具有重要的固攝作用。



各臓之陰陽,皆以腎陰腎陽所釋放的先天真一之炁為根本,先天一元始充足,則化生的陰陽二氣充沛。因此,各臓的陰陽失調,久必及腎,損耗腎氣真元;各臓之氣血,又均化生於水谷精微,因此,各臓的氣血虛虧,又與脾胃氣血生化之源的關係極為密切。所以說,各臓的陰陽失調和氣血之失調,並不完全相同,尚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還須指出,由於各臓的生理功能各自其特點,故在發生陰陽或氣血失調的病變時,各臓亦不盡相同,而各有所側重。茲將各臓陰陽、氣血失涮的主要病機,闡述如下:



1

心的陰陽氣血失調




心為南方禮火。內藏德一朴散後的禮德能量元氣,作為其功能活動的主宰。心在臓腑中是一個重要的內臓,有「君主之官」之稱。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脈和主神志,這是心陽體元、心陰體元和心氣、心血協同作用的結果。因此,心的任何病變,均可見心脈的運行異常和精神情志改變等病理表現,這些病理表現的出現,均是心之陰或陽、氣和血的失調所致,因此,心的陰陽、氣血失調,乃是心臓病變的內在基礎。



由於陰和陽、氣和血對於心主血脈和心生神志等生理功能的作用不同,因而心的陰陽、氣血失調等不同病機,即可出現不同的病理表現。


1

心陽心氣的失調




心陽、心氣的失調,主要表現為心臓的陽氣偏盛和心臓的陽氣偏衰兩方面。




心的陽氣偏



心臓的陽氣偏盛,常與肝中陰木能量過多相關,陰木生陰火即是心火。由於邪熱、痰火內郁而致者,多為實;由於勞心過度,耗傷心陰心血,而致心的陽氣相對亢盛者,則多為虛;由於情志所傷,五志化火而致者,亦多屬實。但心的虛火和實火之間,常可轉化,實火可耗傷陰血,而致陰虛火旺;虛火亦挾雜痰熱、邪熱。虛火和實火的成因雖然有所不同,其病理表現也各異,但對於心主神志和心主血脈生理功能的影響,還是比較近似的。



心臓的陽氣亢盛(絕對的或相對的)對其生理功能的主要影響是:




躁擾心神:

陽氣主動、主升。心陽亢盛,則神明被擾躁動不安,從而使情忐過於興奮,而難以抑制,可見心悸、心煩、失眠、多夢、言語過多,甚則狂言昏亂等病理表現。


血熱而脈流薄疾:

陽盛則熱,氣有餘便是火。陽氣亢盛則血熱而脈流薄疾,這是陽盛擾亂心主脈生理功能的主要病機。可見心悸、脈數,舌質紅絳起刺等症;甚則可以導致血熱妄行,而見各種出血等病理表現。



心火上炎與下移:

火性炎上_,心開竅於舌,心火循經上炎,可出現口舌糜爛,舌尖碎痛,口鼻乾燥等病理表現。心與小腸相為表裡,心火下移,即是沿經脈而下移至小腸,可見小便黃赤、灼熱疼痛等病理表現。



心的陽氣偏衰




心臓的陽氣偏衰,與丹元這一體元活力下降相關,心臓的氣虛和陽虛,多由慢性疾病的持續損耗,逐步發展而成。常見者如宗氣不足,貫心脈而行氣血的功能減退;腎陽虛衰,水氣凌心;脾虛氣弱,痰濁內生,郁阻心脈,以及血瘀氣滯等,均能累及於心,而致心臓的陽氣偏衰。心臓的陽氣虛損,還可在某些急性病的危重階段出現,多因邪氣熾盛,正不敵邪,陽氣暴脫所致。



心臓陽氣虛衰,有心氣虛和心陽虛之分,但二者有許多共同之處,故常合并闡述。其對心主神志和心主血脈生理功能的影響,主要有:

心神不足:多由於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失去陽氣的鼓動的振奮,以致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減弱,易抑制而不易興奮。臨床可見精神疲乏萎頓,神思衰弱,反應遲鈍,迷濛多睡,懶言聲低等病理表現。



血脈寒滯:

血得溫則行,得寒則凝。心之陽氣不足,心主血脈的功能減退,寒從中生。血行不暢而致血瘀,甚則凝聚而阻遏心脈,形成心血瘀阻病證。可見形寒肢冷,面色晃白或晦滯青紫,心悸怔忡,胸口憋悶、刺痛,自汗,甚則大汗淋漓而亡陽虛脫,脈澀無力、或遲、或數、或結代等。



此外,心臓陽氣虛衰亦常與肝肺腎病變相互影響。例如肝臓的陽木仁德能量不足,就會使心中陽火的能源缺乏,丹元沒有足夠的能量調用,產生心中陽虛陰勝。心臓陽氣虛,也可由肺氣不足所致;而心臓的陽氣虛損,亦能影響肺氣而使呼吸失常,故在心臓陽氣不足時,則常同時伴有咳逆上氣,腎則端坐呼吸而不得平卧等症,這是由於宗氣不足,同呼吸功能減退或失調所致。腎陽是心陽之本,心腎陽虛常能互相影響而同時並見,故在腎陽虛水泛凌心時,可導致心陽虛;而心陽虛時亦能損及腎陽,從而出現現尿少、水腫等病症。


2

心陰心血的失調




心陰、心血的失調,主要是指質元能量的陰陽動態平衡和相對穩定失去平衡。其中的失調主要表現為心陰不足、心血虧損和心血瘀阻等方面。



心陰不足



質元能量缺乏的心陰不足,即心陰虛 多由於勞心過度,久病失養,耗傷心陰;或情志內傷,心陰暗耗;或心肝火旺,灼傷心陰等所致。心陰虛則陰不制陽,心陽偏亢,陰虛陽盛,則虛火內生,而見五心煩熱;由於陰的寧靜作用不能收斂陽氣的浮動,影響心主神志,可見神志不寧,或虛煩不得眠。影響於心主血脈的功能,則可見脈細數,舌質暗紅。營陰不能內守,津隨陽泄,則見盜汗等病理表現。



心血虧損



心血虧損,多由於失血,或血液生化不足,或悄志內傷,耗損心血等所致。心血不足,則血脈空虛而心無所主,可見脈細無力;血虛不能滋養心神,則神識衰弱,可見神思難以集中專一,甚則神思恍惚;血虛不能涵斂心陽,陽不入陰,則神不守舍,而見失眠多夢;血虛,心失所養,則心悸不安,甚則驚恐;血虛不能上榮於面,可見面色蒼白無華,舌色不榮等病理表現。



心血瘀阻



心血淤阻,又稱心脈痹陰,是指血液運行不利,痹阻心脈的病變。陽氣不足,血脈寒滯,可導致心血瘀阻;痰濁凝聚,血脈郁阻不暢,亦可導致心血瘀阻;勞倦感寒,或情志刺激常可誘發或加重。陽氣虛損,則無以溫運血脈,故血液運行滯澀而不暢。瘀血痹阻於心脈,心脈氣血運行不暢,故心胸憋悶、疼痛等。若心脈為瘀血所阻,氣血凝滯而不通,則可見心悸怔忡,惱恐萬狀,心前區暴痛,腎則肢冷、脈

伏不出,汗出而脫厥等。



2

肺的陰陽氣血失調



肺為西方義金,內藏五德朴散後的義德能量元氣,作為皓華這對體元功能活動的能量。金氣是否充沛則又與脾胃中陽土信德能量的旺衰相關。肺是體內外氣體交換的場所,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氣而司呼吸,主宣發肅降,通調水道,朝百脈以助心之行血。因此,肺的陰陽、氣血失調,均可出現呼吸的異常、氣的生成和水液代謝的障礙等病理表現,同時亦可影響心主血脈的生理功能而導致血液的運行失調。



但是,肺在病理上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如肺陽的升散作用,概括於肺氣的宣發功能,肺的陽氣不足,即指肺氣虛,而不再單論肺陽虛。肺具有朝百脈之功能,百脈之血,均朝會於肺,故肺之血虛極為罕見,多論及肺陰不足,而少涉及於血。所以,肺的陰陽、氣血失調,主要側重於肺氣和肺陰失調兩個方面。茲分述於後:


1

肺氣的失調




由於肺主一身之氣而司呼吸,肺氣的宣發和肅降又調節著全身的氣機和水液代謝,因此,肺氣的失調,主要表現在肺氣宣發肅降失常及肺氣虛損兩方面。



肺氣宣發肅降失常



肺氣的宣發和肅降失常,是肺氣升降出入運動的兩個方面,二者雖有區別,但常互為影響。肺氣宣發和肅降失常,多由外邪襲表、犯肺,或因痰濁內阻肺絡,或因肝升太過,氣火上逆犯肺所致;也可由於肺氣不足,或肺陰虛等因素所形成。



肺氣失於宣發,又稱肺氣不宣。肺氣不宣則肺主呼吸的生理功能受影響,造成氣機不利,呼吸不暢,而見鼻塞、多嚏、喉癢而咳等症,也可致衛氣鬱滯,腠理閉塞而無汗。如肺氣不足,宣發無力,則衛表不固,而見自汗,易感冒;肺陰虛虧,則陰不斂陽,津隨陽泄,而見盜汗等症。



肺氣失於肅降,又稱肺失清肅。肺失清肅是指肺氣下降和清潔呼吸道的功能減退,可見咳逆上氣。痰多喘滿等症。



肺氣失宣或肺失清肅,均可導致肺氣上逆,肺氣上逆則咳逆、氣喘;肺的通調水道功能失職,出現尿少、水腫等症。其進一步發展,亦均能損耗肺氣和肺陰,而導致肺氣虛損或肺陰不足。



肺氣虛損



肺氣虛損,多因肺失宣肅,日久不復,發展而成;因久病氣虛,或勞傷過度耗損肺氣所致。肺氣不足,則呼吸機能減退,體內外氣全交換出入不足,可出現呼吸氣短等症。影響津液的輸布代謝,則聚痰成飲,甚至產生水腫。或肺氣虛損可導致衛陽虛弱,腠理疏鬆而不固,衛外功能減退,而致表虛自汗。


2

肺陰的失調



肺陰失調,是指肺臓的陰津虧損和陰虛火旺,多由於燥熱之邪灼肺,或痰火內郁傷肺,或五志過極化火灼肺,以及久咳耗傷肺陰所致。肺燥失潤,氣機升降失司,或陰虛而內熱自生,虛火灼傷肺絡而出血,可出現一系列乾燥失潤及虛熱見症,如乾咳無痰或痰少而粘,氣短,潮熱盜汗,顴紅升火,五心煩熱,甚則痰中帶血等。肺臓陰虛津虧久延不復,常可損及於腎,而致肺腎陰虛。



3

脾的陰陽氣血失調



脾為中央信土,內藏五德朴散後的信德能量元氣,作為常在這一體元運用的能量,它的功能活動通過陽土信德之氣而運用。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運化、升清,主統血。脾的運化功能,是以脾的陽氣為主,故脾的運化功能障礙,也就是由於脾的陽氣虛損,失於升清,失於運化所致,而脾的陰血不足,對於運化功能的影響,則遠遜於脾的陽氣,此即是脾陰陽失調病機的特點。脾的統血功能,實際上是脾的陽氣固攝作用的體現。因此本節主要闡述脾之陽氣失凋。


1

脾陽脾氣的失調



脾的陽氣失調,多為脾的陽氣虛損、健運無權,氣血生化無源,或為水濕內生,損及腎陽,而致脾腎陽虛;脾之陽氣不足,升舉無力,中氣下陷,而致內陷下脫;或氣虛統血無權,而致失血。故脾的陽氣失調就表現在脾氣虛損、脾陽虛衰及水濕中阻等方面。茲分述如下:



脾氣虛損



脾氣虛,即中氣不足。多由飲食所傷、脾失健運,或因稟賦素虛,或久病耗傷,或勞倦過度損傷所致。脾氣虛弱則運化無權,可見納食不化,口淡無味;脾之升清作用減弱,影響胃的降濁,而致升清降濁失司,上可見頭目眩暈,中可見脘腹脹悶,下可見便溏泄瀉等病理表現;脾失健運,水谷精微不足,生化氣血無源,導致全身性的氣血不足;脾氣虛則統攝血液無權,脾不統血而失血;脾氣虛,升舉無力,甚至下陷,則中氣下陷,可見久泄脫肛、內臓下垂等病理表現。



脾陽虛衰



脾陽虛衰,多由脾氣虛損發展而來,亦可由於命門火衰,脾失溫煦所致。脾陽虛則寒從中生,可見脘腹冷痛,下利清谷,五更泄瀉等虛寒徵象。脾陽虛,則濕化水濕無權,水濕內聚,或生痰成飲,或水泛肌腠為腫。



水濕中阻




水濕中阻,是由於脾的陽氣不足,運化無權,水谷不化精微,或津液代謝障礙,氣化失司,水濕停滯於內所致。脾虛濕滯,或成痰飲,或為水腫。



由於脾陽虛,運化水濕能力下降,又易於感受外濕,內外合邪,交阻中焦,形成虛實挾雜之症。水濕中阻,從寒化而會傷脾陽,以致濕盛而陽微;從熱化而釀成濕熱。中焦濕熱,熏蒸肝膽,膽熱液泄,可見面目俱黃之黃疸。


2

脾陰的失調



脾陰失調,是指脾的氣陰兩虛,多由於脾氣虛,不能運化津液,津液虧乏而形成。脾氣虛,脾失健運可見腹脹、便溏、納食不化等。津液不足可見口舌乾燥,舌紅少苔等症。脾陰不足,則胃陰亦虛,胃失脾助,和降失職,其氣上逆,又可見乾嘔、呃逆之症。



4

肝的陰陽氣血失調



肝為東方仁木,內藏五德朴散後的仁德能量元氣,作為龍煙陽性體元功能活動的能量。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藏血。肝的生理特點是主動、主升而為剛臓。肝氣、肝陽常為有餘;肝陰 、肝血常為不足,這是肝的陰陽、氣血失調的病機特點。茲分述如下:


1

肝氣肝陽的失調



肝氣、肝陽的失調,以肝氣、肝陽的亢盛有餘為多見,而少見肝的氣虛和陽虛。肝陽上亢,多為肝陰不足,陰不制陽,肝陽相對亢盛所致,此內容放在肝陰、肝血失調之中闡述。因此,肝氣 、肝陽失調的病機,主要表現在肝氣鬱結和肝火上炎等方面。



肝氣鬱結



肝氣鬱結,多因精神刺激,情志抑鬱不暢,肝失疏泄,導致氣機郁滯,在氣機郁滯的部位,可出現脹滿疼痛滿等症;或痰氣或氣血互結,在其結滯的局部出現腫塊:如氣滯於肝,則兩肋脹滿或右脅疼痛;肝氣阻滯,或痰氣、或氣血互結於肝之經絡,則上可發為癭瘤、梅核氣;

中可發為兩乳脹痛或結塊;下可發為少腹疼痛,或牽引睾丸墜脹,以及女子痛經,甚則經閉等。另外,肝氣鬱結,橫逆犯胃,則胃氣上逆,而發噯氣吞酸,甚則脘痛;橫逆犯脾,則痛瀉交作。



肝火上炎



肝火上炎,多因肝鬱氣滯、郁而化火,而致肝火上沖;或因暴怒傷肝,肝氣暴漲,引發肝火上升;或因情志所傷,五志過極化火,心火亢盛,引動肝火所致。肝火上炎,為肝之陽氣升發太過,故可見頭脹頭痛,面紅目赤,急躁易怒,耳暴鳴或暴聾等病理表現。肝的陽氣升動太過,鬱火內灼,極易耗傷陰血,而致陰虛火旺;肝火灼傷肺胃脈絡,則易出現咯血、吐血、氣火上逆之極,則血菀於上,發為薄蹶。


2

肝陰、肝血的失調



在肝的陰血失調病機中,均以能量不足,源於腎中的壬水,不足以確保肝內陰陽動態平衡為其特點。由於陰虛則陽亢,故陽氣升動無制所致的肝風內動,亦多與肝之陰血不足有關。因此,本節著重於闡述肝血虛虧、肝陽上亢及肝風內動的病理機制。



肝血虛虧



肝血虛虧,多因失血過多,或久病損耗,或脾胃虛弱,化生氣血的功能減退,以致肝血不足。由於肝為藏血之臓,一般說來,血虛則首先及肝。故肝血虛虧不能濡養筋脈,則肢麻不仁,關節屈伸不利;血虛不能上榮頭目,則眩暈,目花,兩目乾澀,視物模糊不清;血虛又易化燥生風,而致虛風內動,可見皮膚瘙癢,或筋攣、肉瞤、瘈瘲等病理表現



肝陽上亢



肝陽上亢,多由肝陰不足,陰不制陽,肝之陽氣升浮亢逆所致;因精神情志失調,氣火上逆導致陽亢,肝陰耗傷而發展為陰虛陽亢。由於肝腎之陰相通,稱為「乙癸同源」,故腎陰不足,水不涵木,亦常導致肝陽上亢 。肝的陽氣亢逆,多見眩暈,耳鳴,面紅升火,目赤目糊,情緒易於激動,脈弦而帶數等上盛的病現表現;同時,由於肝腎之陰不足,故還可見腰酸、兩足軟弱無力等下虛的臨床表現。



肝風內動



肝風內動的範圍很廣,如邪熱熾盛,則熱盛動風;肝陽升騰無制,則陽化為風;肝的陰血耗損太過,筋脈失養,虛風內動等。以肝腎陰虛,不能制約陽氣,肝的陽氣升動太過者為多見。可見手足震顫、抽搐,或為筋惕 、肉瞤、或為手足蠕動等「風勝則動」的病理表現,甚則可見卒然昏倒,不省人事,抽搐痙厥等。



5

腎的陰陽氣血失調



腎為北方智水,內臓五德朴散後的智德能量元氣,作為玄冥這兩個體元主持功能活動的能量。腎中精氣 ,內寓真陰真陽,稱為「先天之本」。腎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和主水液。腎的陰陽氣血而失調,則必然影響及腎的藏精功能,或為失於閉藏,或為精氣不充,皆可導致機體的生長、發育和生殖機能不良。若影響腎的主水功能,則可導致全身的水液代謝障礙,出現尿少,或水腫,或多尿、小便清長等。



腎的陰陽、氣血失調,亦有其明顯的特點。這是由於腎中精氣是腎陰腎陽之本,腎陰腎陽又是全身陰陽之根。因此,在腎往往只言精氣之不充,而無氣血的失調。為了有別於腎的陰陽失調,故分別從腎的精氣不足和腎的陰陽失調兩個方面闡述。


1

腎的精氣不足



以精氣分陰陽,則精屬於陰,氣屬於陽,但決不能與腎陰、腎陽等同。這是因為,腎精源於先天真水化生,腎中精氣,又是互生互化的,共同組成腎的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腎精和腎氣,並不存在相互制約的關係。而腎陰與腎陽,則是腎的生理活動中兩類相互制約的功能活動和狀態,因而與腎精、腎氣有所區別。腎的精氣不足,包括腎精虧虛和腎氣不固兩個方面。分述如下:



腎精虧虛



腎精虧虛,既是道醫學中的先天真元、北海真水庫儲的不足或者氂散過多過快,以及耗盡,多見於老年精虧或先天不足,也可因久病耗損,後天失養所致。腎精不足,在嬰兒時可影響生長發育;在青年時可影響「天癸」的至,而阻礙性腺的發育成熟;在壯年時期,則可導致早衰,性機能減退,而見滑精、陽痿等病理表現。腎精不足而致腦髓空虛時,可見智力減退,動作遲鈍,兩足痿弱等病理表現。



腎氣不固



腎氣不固,或因幼年精氣未充,或因老年腎的精氣衰退,或因早婚、性生活不節而耗傷腎氣,或因久病腎虛失於固攝而致。腎氣不固對腎的生理功能的影響,主要是腎失封藏和對二便失於固攝、腎失封藏,則腎中精氣易於流失,而見遺精、滑泄等病理表現;影響腎的納氣功能,可見氣浮於上,動輒氣急等病理表現。對二便失於固攝,則可見大便滑脫,小便清長,或遺尿,尿有餘瀝,或二便失禁等病理表現。


2

腎的陰陽失調



腎陰和腎陽,是全身陰陽之根本。腎陰,即是真陰,又稱元陰,亦即是腎門之水;腎陽,即是真陽,又稱元陽,亦即命門之火。腎陰和腎陽,分別代表腎的生理功能活動中的寒和熱、靜和動、降和升、人和出等對立的狀態,二者相互制約、相互協調,才能維持腎的生理功能,進行正常的活動。腎的陰陽失調,主要表現於腎陰虧虛與腎陽不足等兩個方面。分述如下:



腎陰虧虛



腎陰虧虛,多由久病傷陰所致,五臓之火、五志過極化火、邪熱久留化火,不僅可損耗各臓之陰,日久必耗腎陰而致腎陰虧虛。腎陰虧虛,則腎陽(命門之火)失制,相火亢盛,以至陰虛內熱、陰虛火旺。也可由於失血耗液,或過服溫燥壯陽之品,或房勞過度而致相火妄動,進而耗損腎陰,而致陰虛火旺,當陰虛內熱和陰虛火旺時,可見形體消瘦、五心煩熱、骨蒸潮熱、顴紅、盜汗以及舌紅少苔、脈虛細而數等病理表現。



腎陽不足



腎陽不足,實際上即是命門火衰,但在臨床辨證中則有程度輕重之別。腎陽不足,多由心、脾陽虛及腎,損耗腎陽所致;亦可由房勞過度,腎陽損耗所致。陽虛則陰寒內生,因而有明顯的寒象。



腎陽虛損對腎的生理功能影響,主要表現在生殖機能的減退或水液代謝機能的減退,而見陽痿、精冷不育,或水腫等病理表現。陽虛火衰,無以溫煦脾陽,脾腎陽虛,則運化功能失職,可見下利清谷、五更泄瀉等病理表現。



點擊鏈接查看更多內容


第七期,道醫丹道辟穀養生營招生啟告!




6月第一果是它!滋心養肝,一口一個,可惜很多人不會吃!




尋找自己的雲遊,若能一心問道,則處處都是師父!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不要把幫助你的人逼成敵人!




醫界爆出驚天秘密:忽悠國人多年的18種病,別再瞎花錢亂治了




關注道醫,學習正宗道教醫學!















問診諮詢/投稿


微信號:

w18901234567


郵箱:89928269@qq.com

中國道醫


◎ 中國道醫微信平台由武當山道醫傳承基地、中國道醫研究院創辦,秉承太上仙道貴生,濟世度人之教義,以傳承道醫精髓、弘揚道教文化及道家養生文化為己任,使道醫文化更好的為現代社會服務,減少人類疾病,提高健康水準。




宗旨:

援醫入道,以醫傳教,借醫弘道;又援道入醫,以道治心,以術治身,行道施醫。




如何關注中國道醫微信平台


① 點本文標題下方藍字"

道醫

"一鍵關注。


② 微信搜索微信號:

cndaoyi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




·END·


長按下方二維碼識別關注


中國道醫訂閱號


微信號:cndaoyi

更多精彩,點擊下方「

閱讀原文

」查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醫 的精彩文章:

學道修行中的六種歧途!
祛氣濕很厲害的東西,不是薏米而是它,原來我們都吃錯了!
這裡有一家道醫館
道醫學堂丨質元(源)致病內因(二)
中國古老文字的預言與神傳文化!

TAG:道醫 |

您可能感興趣

科學家發現原發性家族性腦鈣化症新隱性致病基因
中國學者發現原發性家族性腦鈣化症新致病基因
中醫認為抑鬱症有四種致病因素
學者證實帕金森致病蛋白從腸道蔓延至腦部
稻瘟病致病源自「裡應外合」
白血病的發病原因與致病因素有啥
帕金森病源於腸胃?研究證實致病蛋白從腸子爬進腦子
研究發現致病病毒的新特徵為疾病開發新的抗病毒藥物
復旦王磊組發現人類卵子受精障礙新致病基因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全基因組測序進展匯總
科學家研究發現增值稅脂肪會導致致病性肥胖
惡性腫瘤的致病性胚系突變圖譜
研究發現過敏性鼻炎的新致病基因
常見的糖尿病致病因素
遲髮型運動障礙的致病因素
偽狂犬病毒或致病毒性腦炎
中國科學家發現人類卵子受精障礙新致病基因,揭示其致病機制並探索干預策略
對抗耐葯致病菌 中國科學家在行動
清華大學學術報告:寨卡病毒致病機制與疫苗研發
應用全外顯子測序發現男子不育症新致病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