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排名前1%的學生靠的不是天賦和努力,而是這兩個關鍵習慣

排名前1%的學生靠的不是天賦和努力,而是這兩個關鍵習慣


學習成績,或者說更寬泛意義上的「成功」主要由什麼因素決定?很多人會將之歸結為智商和天賦之類的不可變數。但在知乎作者edmond看來,學習習慣和思維習慣才是更為關鍵的因素。如果能做到專註和迎難而上,攻克難題後的正向激勵將強化好的學習習慣;而思維習慣的養成則更多依靠大量閱讀。


作者:edmond


來源:愛德蒙的試驗場(ID: edmon-lab)

全文4374字,讀完大約6分鐘






我們太高估天賦


以至於忽略了真正重要的因素



排名在前1%的學生,既不是靠天賦,也不是靠努力,真正決定性的因素是習慣。




我知道,很多人對學習的理解是這樣的:



在他們看來,天天上課睡覺打遊戲,然後考前翻翻書,最後考試九十多,就是天賦高,認真聽課挑燈夜戰,結果最多六七十,就是天賦低。



在他們看來,面對同樣的問題,一看秒懂就是天賦高,苦思冥想也一頭霧水就是天賦低。




在他們看來,天賦完全是基因決定,生而有之,不可逾越,永久保留的。天賦低的人再怎麼努力,也無法彌補這種差距。天賦是勤奮的功率。




總而言之,很多人的學習觀就是:「成績=天賦×努力;天賦=成績÷努力;努力=成績÷天賦」,這套簡單的公式,真是一種非常膚淺的學習觀。



我認為,天賦的差距是存在的,並且這種差距在學習中的作用也是存在的,我沒有完全否定天賦的重要性,但是,

大多數人高估了這種純天賦的作用的重要性。

人們對學習現象下意識的膚淺認知,會導致我們把很多其實源於後天習慣但比較隱蔽的因素,歸因於天賦。







學習本身是自帶加速度的


其實,在很多情況下,我們所謂的「天賦」,應該叫「偽天賦」才對。




那些讓「學神」們用更少的付出,得到更好的成績的因素,可以歸結為兩類:

學習習慣與思維習慣。

這兩者的作用是如此廣泛,如此隱蔽,以至於滲透到了學習的每一個細節中,體現出來就是一種「天賦」的錯覺。




學習習慣有多重要?



一個學習習慣差的人,可能在幼年缺乏管教,「放棄枯燥的事物而尋求娛樂」的經驗更多,於是,神經突觸的建立,讓他習慣於從中獲得快感,適應了高刺激的事物。




一個學習習慣好的人,可能被教育得好一些,從小適應了枯燥的鋼琴舞蹈書法繪畫,於是追逐刺激的經驗更少,

適應了低刺激的事物,更習慣於在枯燥中堅持下去。

並且,隨之而來的好成績正向激勵了這種親和枯燥的習慣。




於是,同樣是刷書遇到枯燥的章節,前者在低刺激的環境中,更傾向於走神,花了兩小時在隨時襲來的走神中,走走停停,勉強推完了這個坎;而後者更傾向於專註下去,二十分鐘就能推完。並且兩人的印象深度天差地別。



事後,很多人就會覺得這是天賦,是智商。




一個學習習慣差的人,可能在早期,生活在一個節奏緩慢的教育環境中,更多地體會了拖延學習來開小差的快感,於是神經突觸的建立,使其習慣於拖延。而習慣好的人可能相反,在每一次立即行動後,獲得了巨大的獎賞。




於是,這種正向刺激的積累使其養成了毫不拖延的習慣;於是,同樣是上課講到稍微艱難的點,前者更傾向於打算拖到課後再消化,然後開起了小差,後者則更傾向於直接正面應對,當下解決問題。




結果,前者不僅上課的時間完全浪費,課後還要以加倍的時間,以更低的效率消化,造成極其恐怖的時間虧損;而後者則能在一馬平川的課後時間自由地平推進度刷熟練,由此多出三四倍的有效學習時間。




事後,很多人就會覺得這是天賦,是智商。




學習,本身就是一種積累的過程。很多人誤以為學習這個動作只是在積累路程,大錯特錯。學習也能積累學習的速度——換言之,

學習本身,是自帶微小的加速度的。




越學習,就越適應學習,越在「放縱/學習」的艱難抉擇中,選擇後者,你對後者的突觸建立就更強一分,下次選擇堅持學習,也就不那麼痛苦一些。




所以,我一向認為,那些說什麼「能夠努力也是一種天賦」的,不是思維過於簡單,就是在為自己的懶惰找借口。







學習效率高的人


往往都有極好的閱讀習慣



我知道,很多人會舉XXX天天上課弔兒郎當,回宿舍就打遊戲,照樣年級前十的例子,來反駁我「學習效率高的人一定擁有好的學習習慣」這一點,接下來,我就說一下這群人身上的另一種——

思維習慣

。這種因素更重要,同時也更隱蔽。




思維習慣有多重要?我們學習一個新事物,往往是依靠其與已知的事物進行比較與聯繫。比如我們見到一個由幾根木棍支撐的木板,會馬上判定這是一張「桌子」,因為我們在後天見到的所有具有類似特徵的東西,都被我們分類為「桌子」了,於是,這一類物品就和「桌子」這個詞語聯繫在一起。




類比到學習,當概率論講到大數定律的章節,一個聽說過價格回歸、價值定律的人可能秒懂,一個聽說過「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的人可能更容易理解;當物理課上講到勻減速直線運動的規律,聽說過「強弩之末,不可穿魯縞」的人可能更容易理解;當談到三階行列式的沙路計演算法時,做過智商測試題的人往往可以瞬間理解。




這種思維習慣的獲取,相當大的途徑就是閱讀習慣的養成。

按照《如何閱讀一本書》中的分法,書籍的作用有兩種,一是提供經驗、二是教授理論。




比如一部小說,就是一系列經過高度整理、高度有序化的經驗;一本科普雜誌,除了經驗之外,還有一系列淺顯通俗的理論。




一個熱愛閱讀小說新聞的孩子,在早期可能就通過閱讀這種可以最快提升自己經驗豐富度的途徑,擁有了遠超其他同齡人的早期經驗積累,而人總有從已有經驗歸納理論的傾向。




這個過程好比核裂變里中子的釋放——物質體積越大,發生中子撞擊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人的經驗越豐富,平時突發靈感,從經驗歸納出理論/聯繫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面對新知識時也就更容易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一個熱愛閱讀科普雜誌或者淺顯理論的孩子,則更容易養成鍛鍊出自己接受外來理論與整理既有經驗的習慣。同時,一個個由以往經驗整理出理論的成功案例,很可能會在價值觀上激勵他們思考,並養成強烈的思考傾向。




你仔細觀察那些學習效率高的人,就會發現,其小時候或多或少都有愛閱讀的習慣。無論是何種閱讀,都有產生精神愉悅的可能。而這種愉悅將成為寶貴的早期正向激勵,使其愛上吸收外界經驗、接受外界理論,或者開始看到一道難題就忍不住思考,忍不住推敲。




細分起來,他們可能也因此愛上數學/物理/天文/歷史等等具體的領域。所謂興趣,很大程度上也是後天的。而興趣對一個人學習的作用,不言而喻。







做題本質上的好處


是熟悉邏輯通路



而即便是大家所公認的天才,其成就也源於常年思維習慣的鍛煉。




比如高斯,他說自己學會說話之前就會計算了,這說明,在高斯的幼年經常接觸到各種數字,無意間讓他很小的年齡就掌握了初等算術。




高斯的計算強度有多大呢?我們以1818年,高斯擔任丹麥的測地工作為例,整個工作持續了8年,高斯白天測繪,晚上計算,測繪所畫的圖就有100多萬張,野外實測數據匯總後,全部計算工作由高斯負責,總計算量需要這個人一天不休地計算10年!




這種後天的思維訓練的魔力是巨大的。比如說,同樣解決一道難題或理解一個難的概念,需要經過至少七層嵌套的邏輯,一個經過高度邏輯訓練的人,前三層邏輯早已爛熟於心,第四五層邏輯又在他以前做過的題目、看過的書中熟悉過,剩下的工作只不過是推出剩下的兩層邏輯而已:







而一個沒經過高度邏輯訓練的人,可能只能熟悉前兩層的邏輯,要解決這個問題,他就要佔用極大的工作記憶空間,經歷無數次試錯,承受大量不熟悉邏輯的痛苦,才能HOLD住那高達五層的邏輯樹。於是解不出來就是很正常的事了。







我們每做一道題目,每理解一個概念,每嘗試一次思考,就是在不斷地熟悉其內容底下的一個個邏輯通路。

這種邏輯通路的熟悉,會遷移到我們未來遇到具有類似底層邏輯的問題中去,從而舉一反三。




換言之,做題本質上的好處,就是熟悉邏輯範式,縮小推理的「可能性空間」,從而讓自己的邏輯習慣能更好地擬合實際問題的路徑。




習慣的上升空間太大了



以上所列出的每一個具體習慣,都只是習慣、天賦、努力、環境、經歷、方法等諸多因素的因素集合之一,一個人可能只需要十中得五,就已經很了不起了,十中得七八的「天才」,也會有二三短板。但總的來說,最根本性地決定學習效率的,仍是後天習慣。




無數的學生依據其從小到大的一個個習慣,積累下的一點點經驗,紛繁複雜的成長環境,人盡不同的個人經歷,高低不平的天賦和主觀能動性,上上下下地分布在這個國家的每一個學生身上。







而那些排在前1%的學生,或是在天賦上突出,或是在習慣上突出,或是方法努力等突出,又或者平均而言都不錯。而在這個分布中最右端的那些人,往往在所有變數上都至少做到了「優秀」這個層次。




我知道,很多人會反駁說,到了最頂尖的水平,只能拼天賦。換句話說,就是流傳得很廣的所謂「努力決定下限,天賦決定上限」。但是,我們也要明白,在無數個變數產生的高斯分布中,越往極端靠近,短板效應就越嚴重。在最頂尖的位置,習慣、天賦、努力、方法等已經是缺一不可。此時,所有的高權重因素基本都會成為必要條件,天賦在其間並無什麼不同之處。




曾經認識一個高考省狀元,她身上就集成了頂尖的天賦,強大的規劃能力,最優秀的教育資源,從小刻苦的才藝訓練,對特定學科的熱愛,每天精確6小時整睡眠的作息等優秀的因素,才有了最頂尖的成績。




所以說,

所謂「天賦決定上限,努力決定下限」也是不準確的,所有的因素共同決定上下限。

天賦唯一的特殊性就是不可改變。以大多數人的習慣之差,習慣的上升空間不知有多大。







智商帶來的能力差距


比習慣小多了



我從來都不否定天賦的重要性,智商帶來的能力差距確實是存在的。




但你的歸納能力再高,也抵不上愛閱讀的孩子積累下可觀的經驗與理論存量;你的反應速度再快,也抵不上意志強的孩子聽課從不走神的耐力;你的工作記憶再強,也抵不上家教好的孩子輕易專註兩個小時的好習慣。




但這篇文章,不是來給你灌雞湯的。我想說的是:

學習習慣與思維習慣,是另一種形式的階級固化。




無數的習慣,就像一道道堅固的高牆,在從小的鋼琴繪畫與電子遊戲之間,在一本本數理啟蒙文學名著與網路爽文無腦漫畫之間……




在巧妙的引導鼓勵與粗暴的填鴨灌輸之間,在科學的言傳身教與無度的溺愛家暴之間……




在週遊世界博覽群書和無所事事遊手好閒之間,在從小熱愛推理痴迷編程與熱愛遊戲痴迷逛街之間……




在一貫的三好學生與起起落落的弔兒郎當之間,在競賽班的燈火通明與普通班的嘻哈玩樂之間……悄然建立。




等你發覺這一切之時,高聳在普通人和學霸學神之間的,已是一道道無形而萬難貫穿的壁壘,殘酷地分隔出強弱有序,不可僭越。




我相當反感當下流行的一種「鄙視鏈」的風氣:我們不談對學科的熱愛,不談對學習的堅持,卻偏偏要攀比成績除以努力的那個「商數」是高還是低,拿來排出一二三四,論出甲乙丙丁。




一個人好好學習而成績一般,就該鄙視,這個人成績不錯還能天天打遊戲,就更要奉為至高無上的大神——這是一種何其病態的風氣。




當然,學習效率還有另外的因素,例如學習環境:在一個進入衝刺狀態的重點高中的晚自習課,學習效率當然比離期末考還有大半個學期的大學日常,要強得多。

在一個好的環境中,許多習慣上的缺陷可以得到補償。

所以,選擇一個好的環境也是非常必要的。這也是環境、出身能帶來的巨大優勢。




【版權歸作者所有

,華妹編輯】



近期相關文章


【點擊藍字可以直接跳轉到文章】




  • 90後辣媽留學10年:我如何從高考失利到成為全美最頂尖醫院醫生



  • 別再讓父母給你帶娃了!看看日本人是怎麼做的



  • 為什麼高學歷高收入的美國家庭更願意選擇文理教育?



  • 那些追求夢想的「傻子」們,最後怎麼樣了?


《世界華人周刊》長期面向海內外徵稿、徵集寫作線索


回復關鍵詞「

投稿

」查看說明



長按二維碼 關注看更多



華哥精選了幾款商品,點擊

閱讀原文

查看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世界華人周刊 的精彩文章:

這個國家比浙江還小,比俄羅斯還發達,中國人卻經常嘲笑它
外交官的兒子成為高考狀元:農村孩子難考上好大學嗎?
中國人真的一點也不多
他被一個成語黑了2000年,後裔名人輩出,今天是時候為他平反了
一趟北京開往莫斯科的列車,沿途風光驚艷了整個世界

TAG:世界華人周刊 |

您可能感興趣

一張桌子、一個杯子,無需伴奏,唱出天籟之音的竟然是一群00後的學生
我的英雄學院:A班這幾位學生擁有這麼逆天的個性 但沒有開發好真的是浪費了
如果聯合國是一個班級,那麼班上的學生各個不同,他們是這樣的
孩子,請在20歲之前,一定要做一個好學生
十個留學生九個胖,還有一個在發胖……出國後長 30 斤真不是我的錯
盤點學生時代的那些痛:第一個深有體會,最後那個是一生的噩夢!
世界上排在前五位的語言,第二個是很多學生的噩夢,第一有點意外
00後學生最喜歡的女演員出爐,這樣的排名90後覺得也還不錯!
這一種學生,成績好只是暫時的,到了高年級後就會出現問題
一個學生,如果每周只有一次2個小時的1對1數學輔導,真的能快速提高數學成績嗎?
那麼多大學二年級的學生去入伍當兵,到底是不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每個學生都是資優生 只是在不同的時間爆發
這些明星竟然都是黃磊的學生,最後這個真的讓我們惋惜
關於未來的十個腦洞,哪一個打動了你?(你的學生和孩子,可能生活在這樣的世界裡) | 深呼吸
殺了第一名,我就是第一,14歲學生對自己的同學痛下殺心
我是個「特殊」的學生,為了不影響同學,一滴水不喝也不上廁所!
這個寒假,有多少學生沒有補課?
沒有差的學生,只有不好的老師
難怪印度這麼落後,治安這麼差,他們就是這樣對待學生的
學生們天天在背的古詩詞,有沒有存在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