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娑婆世界」?娑婆世界為何又稱之為五濁惡世?
「娑婆世界」有不同的解釋:
狹義的說,就是指我們所在的這個苦難的世界。
佛經里說的婆娑世界是指「人的世界」,也便是永遠存在缺憾而不得完美的世界。熙熙攘攘,
來來去去,皆為利往。人活在這婆娑世界中就要受苦,而這苦字當頭卻也不見得立時就能
體會。便是體會了也不等於解脫,看的破卻未必能忍的過,忍的過時卻又放不下,放不下
就是不自在。苦海無邊,回頭無岸。但凡是能叫人真正自在的東西,總是發於內心的,所
以岸不用回頭去看,岸無時不在。古靈禪贊禪師有一首詩偈說:「蠅愛尋光紙上鑽,不能透
過幾多難。忽然撞著來時路,始信平生被眼瞞。」很多人總是冀望找尋來時的路,唯恐丟失
了自我的本真,卻常陷落在樹欲靜而風不止的境地里。
「娑婆",梵語音譯。意譯"堪忍"。娑婆是指堪忍、能忍、忍土。指娑婆世界
(梵Saha^ -lokadha^tu ),即釋迦牟尼進行教化之現實世界。此界眾生安於十惡,忍受諸煩
惱,堪於忍受諸苦惱而不肯出離,故名為忍。又有諸佛菩薩行利樂時,堪受諸苦惱之義,表
其無畏與慈悲。又譯作雜惡、雜會。所謂娑婆國土為三惡五趣雜會之所。
從廣義上講,「娑婆世界」是指人類所在的「大千世界」:
從空間上看,宇宙是沒有邊際的。從時間上看,宇宙是前前無始、後後無終的。佛將銀河系
稱為一個「小世界」,一千個小世界組成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組成一個「中千世界」,
一千個中千世界組成一個「大千世界」,人們常將「大千世界」稱作「三千大千世界」。宇宙由無數
個大千世界組成,所有的大千世界都在成、住、壞、空的過程當中遷流變幻、循環不息,沒
有片刻的靜止。每個大千世界過去、現在、未來時時有佛出世,教化著那裡的眾生。 我們所
在的大千世界稱做「娑婆世界」。
根據佛教的說法,人們所在的「大千世界」被稱為「娑婆世界」,教主即釋迦牟尼
佛。「娑婆」是梵語的音譯,也譯作「索訶」、「娑河」等,意為「堪忍」。共有兩層意
思:一層意思是說「娑婆世界」的眾生罪業深重,必須忍受種種煩惱苦難,故「娑
婆世界」又可意譯為「忍土」,被稱為「五濁世間」,是「極樂世界」「凈土」的對立面,
這裡容易產生各種罪孽,因此說「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另一層意思,指釋迦
牟尼等佛菩薩很能忍受勞累,在污濁的「娑婆世界」中不懈地教化眾生,表現出
大智、大悲和大勇的精神。
娑婆世界,為何又稱之為五濁惡世?
因為娑婆世界,充滿五濁,所以又稱為五濁惡世。濁是濁惡、受污染的意思。五濁即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茲將之分述如下:
劫濁:人壽本為 8萬 4000歲,後來因為世人的德行越來越差,而壽命亦隨之而每百年遞減一歲,減至 2萬歲時,便步入劫濁時期。從人壽 2萬歲減至 10歲,再由 10歲增至 2萬歲之間,都是劫濁時期。在此劫濁時期,世界災難頻生,無有寧日。
見濁:見即見惑,見惑即眾生在知見上的迷惑錯誤,如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這五不正見,皆屬見濁範圍。
煩惱濁:即六根對六塵,所生起的貪、嗔、痴、慢、疑 5種思惑。這 5種煩惱令眾生身心俱受其害,故名為煩惱濁。
眾生濁:因有見濁和煩惱濁,使到眾生的福報越來越薄,苦報越來越重,人人心鈍體弱,多逢災禍,故名眾生濁。
命濁:眾生因煩惱太多,心身交瘁,因之百病叢生,壽命短促,故名為命濁。
GIF/193K
南無阿彌陀佛
五台山文殊道場


※缺乏安全感、負面情緒多的人,要多念誦這些佛經
※見到別人過失心裡起煩惱,是自己業障又現前了
※修行出現逆緣、違緣才是大福報呢!
※佛說,造畫佛像的功德利益,不可思議!
※這段話很漂亮,煩了就看看
TAG:五台山文殊道場 |
※什麼是「娑婆世界」?
※娑婆世界是什麼?
※什麼叫「娑婆世界」?
※娑婆世界和大千世界是什麼關係?
※娑婆世界是苦難的世界
※娑婆世界就是苦難的世界
※娑婆世界和極樂世界分別是從何而生呢?
※極樂世界和娑婆世界的對比,您想去哪裡?
※極樂世界和娑婆世界的對比,你決定何去何從?
※世尊來此娑婆世界,最想說的教法是什麼……
※如果娑婆世界是夢,那極樂世界是不是夢呢?
※對比一下極樂世界和娑婆世界 你更想去哪裡?
※娑婆世界的遺憾
※佛憑什麼說:娑婆世界一切莫非是苦?
※如何於娑婆世界,覓得心安之處?
※世間為何有那麼多遺憾?佛說:這是一個娑婆的世界,娑婆即遺憾
※這個娑婆世界的確很苦,為何又發願要到娑婆世界度眾生?
※極樂世界和娑婆世界,到底在哪裡修行好?
※為什麼有智慧的人願意到娑婆世界(我們這個世界)下海
※我們娑婆世界和兩位佛因緣最深,哪兩位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