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作為一面鏡子的《岡仁波齊》

作為一面鏡子的《岡仁波齊》

岡仁波齊

《岡仁波齊》出現在院線的放映單上,怎麼看都像是一次「事故」。夾在一眾大片、熱片中的它,如此特異、突兀、孤清,前不見大張旗鼓的宣傳,後無鋪天蓋地的熱議和評論。然而,就是這樣一部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沒有炫目刺激的特效、沒有賺人眼淚的情緒、甚至沒有演技和演員的影片,讓那些身體疲憊、靈魂慵懶,只是到影院消磨時光的人們,忽然感覺心裡某個位置被重重地錘擊了一下,繼而若有所失、若有所悟。

《岡仁波齊》沒有故事,只有事件。西藏芒康一個叫普拉的小村莊,4個家庭11個藏人,選擇了一個特殊的時刻,藏曆馬年——神山岡仁波齊的本命年,相伴踏上了2000多公里的朝聖路。雖然影片交代了每個人的現實境遇,似乎暗示了他們各自的朝聖理由,但仔細追索起來這些理由似乎又太模糊,尼瑪和叔叔楊培的朝聖承載著對逝者的抱愧;屠夫的朝聖因為殺生太多而生出的良心不安;次仁的朝聖飽含著對即將出生的新生命的願景;仁青則帶著被苦難摧折的頹喪和痛苦出發……除了只是為了追隨而朝聖的9歲小女孩偶爾會露出笑臉之外,其他人是一式的無言、凝重的表情。風霜雨雪、山體滑坡、遇水道斷,孩子出生、遭遇車禍、旅資困頓、甚至同行老人逝去,都不曾終止這些朝聖者的腳步。磕頭,是朝聖路上最莊嚴的儀式。他們互相鼓勵和提醒,不允許自己有任何懈怠,追求每一個動作的精準,在手板單調的「咔嗒」聲和無數次的屈膝、匍匐、立起的重複中,「用身體丈量一條朝聖路,從黑夜到白天,從東到西」。

從世俗的眼睛來看,苦行般的朝聖是為了求得一份心安,那些一路向前的人們,被一種強大的信念驅使,「如果許了一個願,請按照你許願的步伐走,最關鍵的是,你許願的時候,要有一顆虔誠的心」,這就是他們對信仰的樸素解釋。《岡仁波齊》以純然記錄的方式追蹤的這一次朝聖之旅,之所以會讓人在某一刻的靜默中內心震動,正在於它像一面鏡子,照出了沉溺於物慾世界裡的人們現世的墮落和靈魂的枯索。魯迅曾在《破惡聲論》一文中闡述過信仰對於人類的普遍意義,在他看來,只要生而為人,「倘其不安物質之生活,則必有形上之需求」,「此乃向上之民,欲離是有限相對之現世,以趣於無限絕對之至上者也」。沉寂許久的第六代導演張揚,積26年之久的積澱去拍攝《岡仁波齊》,他想要讓我們看到的不是故事,而是一種真實的生活,一種與被慾望驅使、疲於掙扎的現代「野蠻人」迥異的簡單、執著、向上、充實的生活方式。就這個拍攝動機而言,無需劇本、紀錄片的方式、素人出鏡等這些拍攝手法,就不僅僅是出於導演對一種新的創作可能性的實驗,而是影片自身的需要。

電影和文學中的西藏敘事,總是習慣展示一種奇觀化的異域情調給人看——神山雪域、獵獵經幡、青稞烈酒,潔白哈達;轉經輪、瑪尼堆、天葬,當然也包括苦行般的「朝聖」,一意要把絕域高原孤立於世俗之外,一切都是陌生的,似乎唯此才能夠彰顯這片詩意的「凈土」。但在《岡仁波齊》中,最能引起視覺衝擊的除了「磕頭」的特寫之外,還有蜿蜒曲折的公路上,匍匐前行的朝聖者和來往呼嘯而過的卡車、轎車同框的場景。現代生活已經不可避免地席捲了這片曾經貧瘠的凈土,四通八達的公路在為這片土地輸入物質繁榮的同時,會不會也將人心導向迷失?

尼瑪一行是開著拖拉機開始他們的朝聖之旅的,但他們並沒有因為擁有便利的交通工具而省卻任何一寸用身體丈量的路途。拖拉機可以承載帳篷等生活物資,卻無法承載對信仰的虔誠。在拖拉機被撞壞之後的朝聖路上,他們無數次地重複一段又一段用石頭標記過的距離,先是用腳走過,繼而折返再用身體丈量一遍;年輕人也曾為理髮店的朦朧愛情所吸引,但仍然帶著姑娘溫暖的叮囑向著神山岡仁波齊出發了;公路邊的陌生人把尼瑪一行人讓進自己空閑的大房子住,並非為了獲取暴利,只是因為自己的兒子也在朝聖的路上;旅店的老闆娘請他們替自己磕頭而免除房費,也並非商業利益的交換,而是因為自己殘疾的身體,不能實現朝聖的願望。路遇的朝聖者不願役使驢子,寧願自己拉車上坡,竟然是因為眾生平等的信念……不得不說,作為一面鏡子,《岡仁波齊》讓習慣了「惡意」揣測人性的「文明人」一次次感到尷尬。它用最質樸的方式回答了關於現代化的質疑:人性迷失的原因更應該從內部尋找,人之所以進退失據、「神氣彷徨」,恰在於「本根剝喪」,人心失去了憑依。而信仰,就是人的立身之基。

《岡仁波齊》所要呈現的,既不是公路兩旁的藏地風光,也不是一個特殊群體的生活紀實,而是一種「哪怕僅只出現過一次,就再也不能被當作沒有存在過」的信仰力量。這是一個嚴肅的話題,也是一個被刻意迴避的話題,《岡仁波齊》遭受冷遇,並不意外。影片中的11人,有孩子、青年、中年人和老人,正在年齡上應對人的一生,朝聖的過程中,他們一起磕頭、誦經,一同經歷生老病死。他們不能用準確的言辭來描述朝聖的意義,只是一次次堅定地認為「這樣做很好」。張揚在談到這次歷時一年的拍攝時說,於他而言,這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朝聖。曾經迷茫於電影的商業和藝術選擇的他, 在《岡仁波齊》之後,「更踏實了」。朝聖的意義不在終點的神山岡仁波齊,而是「在路上」的每一刻。當人的內心經歷了從不安到放下,從困惑到澄明、從關注自我到悲憫眾生的轉變,信仰就已經發生。「磕頭好,磕頭讓人長見識」,朝聖的過程,就是信仰在生命中綻放意義的過程。

作者:

荊亞平,浙江財經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副教授、現當代文學博士、博士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看影視 的精彩文章:

《重返·狼群》6.16上映 真實電影直擊人心
值得重溫的動畫片,哪一部會是你的最愛?
「歡樂頌」:都市煙火與人生悲喜

TAG:i看影視 |

您可能感興趣

歷史是一面鏡子
蔣勛:《紅樓夢》是我們的一面鏡子
心靈像一面鏡子
王恩榮詩《鏡子》
書是一面鏡子
《一樹桃花開》:單親家庭的兩面鏡子
趙麗穎《西遊記女兒國》,照著唐僧舉著的鏡子
他製作了一面巨大的反射鏡子,藉助陽光烤雞
張鈞甯照鏡子,辛芷蕾照鏡子,佘詩曼照鏡子,誰演技更好一目了然
沙漠中的鏡子森林
世界盃是一面鏡子
《阿爾諾芬尼夫婦像》身後的鏡子揭示了這幅畫的真相
和田玉打開了一面審視生命的鏡子
俄議員:麥凱恩是冷戰時代的一面鏡子
你是孩子的一面鏡子
《猴的越獄:一則鏡子寓言》
奧斯卡|為什麼說紀錄片是社會的一面鏡子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一面小鏡子,照出大智慧!
英國文壇領袖!塞繆爾約翰遜:世界如一面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