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精美!故宮博物院新石器時代陶瓷系列組圖,收藏古董必備資料

精美!故宮博物院新石器時代陶瓷系列組圖,收藏古董必備資料

【龍山文化黑陶雙系罐】 黑陶雙系罐,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高26.0cm,口徑19.5cm,底徑10.5cm。 罐撇口,圓唇,束頸,溜肩,鼓腹,腹以下漸內收,平底。胎體較薄,表面打磨光亮。通體飾五道弦紋。據科學測試,龍山文化的年代約為公元前2400~前2000年。

【黑陶雙系罐底部】  龍山文化是我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文化,因1928年首次發現於山東章丘龍山鎮而得名。龍山文化陶器以砂質黑陶和泥質黑灰陶數量最多,陶器的製法雖然還在使用手制,但快輪拉坯的使用已很普遍,因此器物形體較為規整,胎體明顯變薄。   黑陶與灰陶的燒造方法一樣,均採用強還原氣氛燒成。之所以會呈現黑色,是因為在燒成後期將窯停火封門,在窯頂孔上澆水,燃料中的碳素與蒸氣結合滲入胎體即成黑色。

【龍山文化紅陶鬶】 紅陶鬶,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高39cm,口徑12cm,足距14cm。 鬶(guī 音規),唇口,口一側出鳥喙狀長流,長頸,下承以三個袋狀足。器身一側置繩狀鋬(pàn音盼)手。口沿下及鋬手上端飾乳釘紋。頸、足銜接處飾凸弦紋。器表打磨光亮。據科學測試,龍山文化的年代約為公元前2500~前2000年。

【紅陶鬶底部】 此件紅陶鬶造型規整,堪稱新石器時代晚期龍山文化紅陶的代表作品。 鬶是一種盛水器,造型有點像鳥。這種器形最早出現在山東地區,山東位於東方,那個時候是少昊和太昊的部落,他們以鳥為圖騰,所以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會出現鬶這樣形狀的器物了。

【大汶口文化白陶雙系壺】 白陶雙系壺,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高19cm,口徑8.8cm,底徑6cm。 壺口微撇,圓肩,腹以下內收,平底。胎較薄。此件器物造型特別,主要是肩、腹部一側壓成扁平狀,在腹部中間一側置兩個圓系,兩個圓系中間又有一個小乳釘裝飾。據科學測試,大汶口文化的年代約為公元前4000~前2200年。

【白陶雙系壺底部】 白陶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5000年。所用原料系純度較高的陶土,成型後,入窯經約1000℃窯溫焙燒而成。

【浙江瀚林文化博物館】 感謝你的閱讀,浙江瀚林文化博物館徵集文物,希望廣大藏友捐贈於我們,如果不願意捐贈,我們可有償徵集。

【馬家窯文化彩陶漩渦菱形幾何紋雙系壺】 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高37.7cm,口徑13.8cm,底徑14cm。 壺唇口,直頸,口部置兩個對稱乳釘裝飾,溜肩,鼓腹,腹中部對稱置雙系。據科學測試,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彩陶的年代約為公元前2600~前2300年。

【彩陶漩渦菱形幾何紋雙系壺底部】 彩陶出現於6000多年前,是在燒造紅陶的基礎上,在黃河流域自東向西發展起來的。此件彩陶屬於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半山類型彩陶的特點是用紅彩和黑彩兩色相間的鋸齒紋為骨架構成各種圖案,細部再裝飾幾何紋、網格紋等,裝飾花紋比馬家窯類型彩陶複雜,所繪圖案面積較廣,從口沿至下腹部都有。最常見的有水波紋、漩渦紋、葫蘆紋、菱形網紋、平行帶紋、方格紋、蛙紋和附加堆紋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博古開來 的精彩文章:

清代各時期官窯瓷器特徵,瓷器收藏家必備知識
變形金剛5的科幻元素與中國傳統繪畫相融合
被日本搶奪過去的文物,終於迴流了
大發現!開元寺出土2000文物
昨夜3幅億元拍賣助力嘉德成交16.6億元

TAG:博古開來 |

您可能感興趣

鞏義博物館館藏古代陶瓷器
「陶瓷」大英博物館藏
收藏天地:台北故宮博物院精品陶瓷賞析
清遠博物館陶瓷器
古陶瓷文物修復作品集
古陶瓷鑒藏丨新石器時代黃河流域陶瓷
文物古玩中古陶瓷收藏何為成功?
廣西賀州市博物館展出館藏文物,古代陶瓷器皿見證古代嶺南與中原文化融合
中國邢窯博物館唐代陶瓷
瑩潤如玉色釉瓷!武漢博物館古代陶瓷陳列(上)
探索陶瓷博物館
集萃納珍—中國古代陶瓷精品掠影
古代陶瓷碗器型
中國陶瓷博物館
中國陶瓷文化博大精深,看瓷器紋飾,讀懂傳統文化寓意,欣賞陶瓷
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館藏瓷器欣賞
序列完整的清代官窯瓷器!廣東省博物館藏曆代陶瓷展覽(四)
陶器瓷器陶瓷器?
中國古代陶瓷器型大全,收藏!
汪野亭——陶瓷美術革故鼎新的著名陶瓷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