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黃裳的藏書印

黃裳的藏書印

藏書印的歷史應該比書畫鑒藏印要久遠,以印章之別名為「圖書」似可知之,如唐李泌「鄴侯圖書刻章」、宋太宗「秘閣圖書」、賈似道「秋壑圖書」,皆是較早的實例。明清以來,藏書印尤為藏書家所注重,所撰所刻琳琅滿目,頗有令人目不暇接之感,明志者有之,告誡者有之,寄情者有之,詳見范景中《藏書銘印記》。藏書家的心事,終涉複雜,然常用之印往往還是姓名、齋號或「某某藏書」、「某某齋珍藏記」之類為多。黃裳是當代藏書名家,平生所得古籍善本累累,尤其是清刻本、鈔本、校本。天一閣、澹生堂的舊藏也多有經其手者,其餘如張岱、祁彪佳等稿本亦有為其所得者,書緣之厚,令人艷羨。所著《清代版刻一隅》一書,論清代版刻之美及其風尚變遷,尤有獨到之處,被藏書者奉為圭臬;所撰《來燕榭書跋》,以散文筆致所成,「隨意揮灑,並不著意為文,而佳處自見」(黃裳《來燕榭書跋》後記,中華書局,2011年6月),被學界譽為「黃體」,風靡一時,追隨者頗多。黃裳生於1919年,與「五四」以來的文壇諸子皆有往來,如知堂、巴金、錢鍾書、沈從文等,這在他的文章中時時可見。然其與西泠印社的早期社員亦有交往,卻是很少為人所知。

曩昔,余嘗與裳老互通書信數次,曾言及其藏書印。蒙其不棄,示云:「皆出陳巨來、許伯遒、唐醉石、王福廠手,為拙藏增重,幸甚。」(2010年6月16日,黃裳致筆者信)陳巨來,別署安持,齋名安持精舍,西泠印社早期社員,有「刻印醇厚,元朱文為近代第一」之譽(趙叔孺語)。許伯遒,名聞鐸,字伯遒,有「笛王」之稱,亦精於書法、篆刻。曾為梅蘭芳、程硯秋刻印,頗為精妙。唐醉石,印宗秦、漢,傳西泠八家衣缽,是西泠印社的創始人之一。王福廠,名褆,字維季。工書法、精篆刻,亦是西泠印社的創始人之一。

裳老是深諳鑒藏印之個中三昧的,其《談藏書印》中有一段所云甚妙:「五十年前入京,道過天津,訪自莊嚴堪主人,道藏書掌故,偶及藏書印,曾設一譬,以為絕妙,至今不忘。主人云:『佳書而有名家藏書印記,正如絕代名姝,口脂面葯,顧盼增妍。其劣印則似美人黔面,無可浣拭。』此語極確。數十年來,所見不少。於圖記之精粗美惡,風格變化,少有所知,但不敢妄論。宋元朱押,存世甚鮮;朱明一代,浸漸大行;有清三百年,遂臻極盛。藏書印貴元人朱文,以其精整端麗,筆劃纖勁,最宜卷尾書頭,即鈐於書葉中,亦不致侵字。白文印用者較少,似吳缶老白石翁粗獷一路,更不多用。然其高下,亦正難言也。」藏書印與書畫鑒藏印皆以細文細邊為上,吳昌碩和齊白石粗頭亂服一路終究有黑旋風唐突了李師師之感。於此,早在宋代的米芾、元代的陶宗儀皆曾明確指出。米芾《書史》:「印文須細,圈須與文等」;「近三館秘閣之印,文雖細,圈乃粗如半指,亦損書畫也。……王詵見余家印記,與唐印相似,始盡換了作細圈,仍皆求余作篆,如填篆自有法,近世填皆無法」;陶宗儀《輟耕錄》卷三十:「凡姓名表字,古有法式,不可用雜篆及朱文。白文印必逼於邊,不可有空,空便不古。朱文印不可逼邊,須當以字中空白得中處為相去,庶免印出與邊相倚,無意思耳。字宜細,四旁有出筆,皆帶邊。邊須細於字。邊若一體。印出時四邊虛紙皆昂起,未免邊肥於字也。非見印多,不能曉此。」故元以來,趙孟頫、吾丘衍所創「元朱文」即成為圖書、字畫鑒藏印的最佳模式,後世效法者頗多,直至近代,以陳巨來最為卓著,為此脈之集大成者。而其,正是在吳湖帆的建議和幫助之下,在歷覽前代鑒藏印的基礎之上而成此規模。

據筆者統計,凡見於已出版書冊上黃裳的藏書印約有三十餘枚:「黃裳」,朱文,五枚;一朱一白,一枚;連珠,朱白各一;「容」,朱文,一枚;「容大」,白文,一枚;「裳」,朱文,一枚;「小雁」,朱文,一枚;「裳讀」,朱文,一枚;「黃裳藏本」,白文、朱文各一;「黃裳藏書」,朱文,一枚;「黃裳鑒藏」,朱文,一枚;「黃裳百嘉」,朱文,一枚;「黃裳私印」,白文,一枚;「黃裳小雁」,朱文,一枚;「容家書庫」,白文,一枚;「黃裳珍藏善本」,朱文,一枚;「黃裳瀏覽所及」,朱文,一枚;「木雁齋」,朱文,一枚;「草草亭藏」,朱文,一枚;「來燕榭」,朱文,一枚;「黃裳青囊文苑」朱文,一枚;「草草亭藏書記」,朱文,一枚;「黃裳容氏珍藏圖籍」,白文,一枚;「黃裳壬辰以後所得」,朱文,一枚;「來燕榭珍藏圖籍」,朱文,一枚;「來燕榭珍藏書籍印記」,朱文,一枚;「來燕榭珍藏記」,朱文,一枚;「來燕榭藏舊本詩餘戲曲」,朱文,一枚;「黃裳珍藏圖書印記」,朱文,一枚,黃裳手書鐫刻。另外,遺珠想必亦有,且可惜既未能見原印及邊款,故未能一一辨別每印之作者,實是很可惜的事。然細審印風,以陳巨來所刻最多,如「黃裳藏本」、「黃裳百嘉」、「黃裳小雁」、「來燕榭」、「黃裳青囊文苑」、「黃裳容氏珍藏圖籍」、「來燕榭珍藏圖籍」、「來燕榭珍藏記」,皆似之。唯一可以證之的是「黃裳百嘉」,有原印稿見於《陳巨來印稿》(20頁,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5月)。另「來燕榭珍藏書籍印記」 、「黃裳私印」,則似海上糞翁所刻。糞翁,即鄧散木,亦是一代書法、篆刻高手。

黃裳,姓容,名鼎昌,以筆名行。其妻名「小燕」,故以「來燕榭」名齋。夫妻興趣相近,伉儷情深常見於書跋。如《來燕榭書跋·初版後記》:「湖上吳下訪書,多與小燕同游,跋尾書頭,歷歷可見。去夏小燕卧病,侍疾之餘,以寫此書跋自遣。每於病榻前回憶往事,重溫昔夢,相與唏噓。今小燕長逝,念更無人同讀故書,只此書跋在爾。回首前塵,愴痛何已。即以此卷,留為永念,以代椒漿之奠云爾。」以此,則頗可知其一些藏書印文所含意思之大概。另不易解之數枚,則從其文章中亦可尋得蛛絲一縷。如「黃裳百嘉」,其《鹽鐵論》跋云:「余擬收嘉靖本百種,近不復有。」(黃裳《來燕榭書跋》,11頁)此即「百嘉」之由來。於此,其書跋中屢屢提及,如《陶淵明集》:「然刻印甚佳,書品亦闊大可喜,牌記多至三四,亦可為百嘉中之上駟矣。」(同上,34頁)又《杜律單注》:「陳明曾刻《詩外傳》於芙蓉泉書屋,有名於時,余收二帙,結體與此不同,而精妙似尚不及此也。爰並儲至,以為百嘉書藏二俊。」(同上,47頁)藏書家中發願收羅百部嘉靖刻本的頗多,吳梅有「百嘉室」,鄧邦述有「百靖齋」,陶湘有「百嘉齋」,收羅最富,多達兩百部以上。如此而言,黃裳可以與之「鼎足而四」了。又「容家書庫」,似擬朱竹垞「池北書庫」。又「黃裳青囊文苑」,據其致筆者信云:「昔吳枚庵曾有此印,因仿之。」(黃裳2010年6月16日致筆者信)吳枚庵,名翌鳳,長洲人。諸生,工詩,家貧以館穀自給,嘗手抄秘書至數十百卷無倦色。亦是一代藏書大家。「青囊」,即指「青囊經」,傳為華佗所著醫書,得之,可以活人無算。由「青囊文苑」可知裳老當年抱負之所在。又「木雁齋」,乃南潯張珩(蔥玉)家故物,為人盜賣。建國初,與「張氏藏書」印一起為裳老購於上海宣和印社,後遂用之。又「黃裳壬辰以後所得」,壬辰,即一九五二年,離山雨欲來之時尚遠,故其還能悠遊於故紙堆。而又一甲子後之壬辰過半,而裳老則已仙去,其間雖有定數,然悲又何能止之。又「來燕榭藏舊本詩餘戲曲」,據書跋可知,其有一段時間,頗有志於詩餘之收聚,故是印即為此而刊。其嘗雲「古書流傳,多有鈐記。好事者往往鈐朱累累,或為長印累數十百字,絮絮道其心曲。從中每能窺藏書家心事甚有趣也」,實為夫子自道也。審視當下,以藏書者而言,似乎沒有多少人似他如此精心挑剔藏書印,講究信箋。裳老的逝世,似乎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終結。文化的銜接,其間不但需要時間和學養的積累,更需要老輩文人雅士的熏染。信夫!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圳微生活 的精彩文章:

太平天國天京刻書述略
首都博物館藏大清銀行兌換券大清門伍拾圓鈔版
浙江興業銀行「風景圖案」紙幣解讀
解析1913年版5元紙幣
由《政府公報》看袁世凱政府政治舉措

TAG:深圳微生活 |

您可能感興趣

琅玕閣 黃裳:書的夢
琅玕閣 黃裳:書趣
黃裳所藏天一閣藏書考
談黃裳藏明刻本《唐宋文鈔》:來燕榭中多珍藏
黃裳:張岱的《史闕》
懷念作家黃裳:「黃書」被抄始末
《九陰真經》作者黃裳,征討明教方臘,金庸筆下與真實歷史的異同
《射鵰英雄傳》黃裳是誰?歷史上黃裳真有其人嗎?
江西一個千年神秘古墓被發現後,墓主人竟然是《九陰真經》的作者黃裳
華山論劍為何不見明教高手? 因為明教被宋江、黃裳、岳飛等人打殘了
《九陰真經》作者黃裳生擒方臘,為啥丐幫和靈鷲宮要滅了他全家?
一代文官黃裳為何能寫出天下第一的《九陰真經》?
黃裳:清代刻本之美
據原著線索,獨孤求敗難求一敗時,黃裳正在深山老林鑽研九陰真經
黃裳連周伯通都認識,為啥獨孤求敗沒人懂?黃蓉無意間說出了秘密
《射鵰英雄傳》中,最被忽略的高手,能秒殺黃裳,是王重陽的師傅
劍魔、黃裳、前朝太監為何都那麼強?原來三人的師傅,都是這個人
《射鵰英雄傳》中,此人與黃裳齊名,秒殺王重陽,是喬峰的兄弟!
金庸九大宗師,一僧二帝三老張,四道五魔六黃裳,全都遠勝掃地僧
《九陰真經》的作者黃裳,到底被誰打傷?答案說出來,大家都傻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