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三十年前在家割麥子的童年 三十年前你寫的收麥子的作文 和三十年後你的回憶

三十年前在家割麥子的童年 三十年前你寫的收麥子的作文 和三十年後你的回憶

青蔥的歲月伴著濃濃的鄉愁

小時候家在農村,一年放三次長假——麥假、秋假、年假。到了麥假,老師會安排每個同學,放假回來時帶5-20斤小麥回來,每次都說,這些小麥不能從家裡拿,要在田地里、道路上撿回來,看誰撿的最多,就有獎品。

麥假是家裡一年最忙碌的時候,收麥子是個體力活,天氣又是最熱的時候,而且還要趕時間,如果突然下起了大雨,一年的努力基本就泡湯了。

1986年6月9號,大人們忙著割麥子,孩子們基本上幫不上忙,只從家裡燒點水來回跑跑腿,割過的麥地,麥茬非常扎人,孩子們都不太敢進去。終於,經過幾家人互相幫助,麥子終於割完送回場里。

小時候早飯和昨個一樣,很快吃完就去攤場,攤場,就是把麥稈均勻地攤在場面上,暴晒後,把麥稈翻轉,讓轆軸碾,用的工具少些,架子車,搭麥溝,鐵叉,草帽,鋁水壺。太陽很毒,場攤好我走在場里個子就更低了,鄰村的碎慫騎著自行車到場里賣冰棍,他夠不到車座,掏的騎車子,豆沙冰棍5分,奶油雪糕1毛,我想吃冰棍,我大問我哪個牙想吃。

攤場畢了就到晌飯了。晌飯我媽擀了面,沒吃夠,我用冷饃蘸了芥末水水吃,香耐了(不是香奈兒),我大喝著春瑞茶抽著金絲猴煙,我媽收拾鍋,沒有油水,也用不著洗潔精,我把農具往架子車上裝。馬上就起場了,這回需要的農具多一些,掃帚,鐵叉,六股叉,撒叉,箭叉,推坡,木杴,齒耙,每樣農具都要好幾個,農具裝了滿整整一車子。起場,就是把碾過的麥稈用鐵叉翻起來,把麥桔稈堆放在場邊,再把麥子和麥糠混合物推到場中間,這就算是把場起了。歇一時,我大買了冰棍,快化了,1毛三根,我泯著冰棍,甜到心裡,涼到腳低。

我村的場面都集中在村東頭,60多畝光場是我見過最大的廣場,根本不用穿鞋,光腳走在土窩裡 ,軟軟的,熱熱的,那時一點也不乏,我們一群夥伴不分男女,都是光膀子,只穿短褲,開始分國打仗,把兩個架子車轅幫在一起作成四輪戰車,追趕,奪城,麥桔堆星布在光場,像是一個個丘陵,又像是崇山峻岭,我們的四輪戰車穿梭在山脈里,我那時真正是一名將軍,這是我忙假最快樂的時間,是我小時候最快樂的時間。我正在領兵打仗時起風了,戰爭就必須馬上停止。

起風了,我大開始逆風揚場,我媽在旁邊打掃帚,木杴揚起,麥子和麥糠自然分離,有些不聽話的包皮麥子被掃帚掃到另一邊,麥子一點點成堆,麥糠隨風散落成沙灘,我就在沙灘上滾,不扎,麥糠飄落在我身上,又像是漫遊在雪地里。當乾淨的麥子成堆時天已經黑了,我大坐在麥子邊,脫了鞋,把鞋裡的麥子倒在麥堆上,對我說看場去,我很興奮,回家抱了被子,把架子車轅插在麥堆里,在車廂上鋪了袋子,再把被子鋪好,和一群夥計開始吹牛皮,上次偷了誰家的西瓜,怎樣燒青蛙吃,怎樣有效地欺負女同學,怎樣騙老師----說著就睡著了。

麥子收完了,我屋的麥子分四種:1、種子,顆粒飽滿,沒有草籽;2、口糧,乾淨,飽滿,口感好,我媽說小燕六號蒸饃勁道,能攤煎餅能蒸穰皮;3、進糧,乾淨,產量高的那種麥,4、癟癟,用來換西瓜,換豆腐,換副食,還用於我勤工儉學。我至今沒有勤工儉學獎,沒有得到拔帽鋼筆。

1996年6月9號,收麥已經有機械了,割倒機把麥稈割倒,整齊地鋪在地里,我屋買了四輪拖拉機,拉麥稈很方便,碾場也用我屋裡的拖拉機,碾場要有技術,不是簡單轉圈,攤好的麥稈都要碾到,但不能把某一片碾重了,碾重了就把麥秸碾爛了或者把場面碾爛了,碾場就象是拿筆在紙上畫圈,要把紙畫滿但不能把紙畫爛,要有真功夫。我最樂意乾的事情就是開著四輪碾場,碾場時可以偷偷抽一支窄版煙,還可以買個脆皮冷飲,我已經長大了,有點零花錢了。

2006年6月9號,天南海北的新疆-2開到我村裡,把麥場擠的剩下最後一小片了,村裡再也不用割麥、拉麥、攤場、翻場、碾場、起場了,那些鐵叉、木杴、掃帚都靠在了牆角。村裡人閑下來打麻將,我媽不願意用收割機,說收割機糟蹋大,倒倒麥割不凈,碾完場留點麥秸還能就火,我大說收割機花不了多少錢,收割機就收了我家裡大部分的麥子。我媽割了庄南的二畝麥子碾了場。

2016年6月9號,收麥已經不需要場了。我給我媽打電話問啥時候收哩,我媽說明兒,我到屋時我大在門口給洋柿子打芽子,我媽在看電視,我大跟我進了屋,我問麥收了沒?我媽說收畢了,麥都叫車送到西頭麵粉廠了。我和我大開始喝茶,我大說甭給他再拿茶葉了,說我的茶葉味道淡,我點了煙抽,我大說煙抽多了不好。我和我媽說的最多,問我老二啥時生,叫我走時帶些自家的蔬菜,說沒有打葯,沒有施化肥,說現在政策好了,政府每月給他們老人有錢哩,夠花了,不要再給他們錢了,問我想吃啥飯,給我說他最近在看好先生,說孫紅雷演啥都象,我媽說她每天都跳佳木斯,我和我媽說話時我大只是呵呵笑。我媽叫我走時帶上幾代麵粉,我說不用了,我大說我懶慫。我走時,我媽給我帶了些菜,我大從村裡拿了些雞蛋和一隻老母雞給我,讓我吃完了再回來拿。

我很想再起一回場。

三十年前收麥子的作文

每年的六月,是高考、中考決戰的時節,也是故鄉收穫麥子的時節。

我的故鄉是一個偏遠的農村,鄉親們以種地為生。麥子和水稻是主要的糧食。鄉親們都說麥子是最好最省事的莊稼,因為把種子在秋天撒下去後,就等著來年收穫,不用去精心的施肥,鋤草。

今年是個好年,放眼望去,田野里到處是金黃的一片,微風吹過,一陣陣麥浪此起彼伏,在太陽的照耀下特別好看。天氣很好,鄉親們帶著草帽,拿著鐮刀,彎腰在麥地里割麥子。

大劉嫂子直起腰沖著旁邊偷懶的小二劉道:

「看吧,不好好學習就只能當老農民了」

「農民怎麼啦,靠自己的雙手幹活,不偷不搶」

「你這麼懶,種地能有好收成嗎」

「嘿嘿,媽,你放心,我會好好努力的」

「你這孩子,就會說,你看看人家婷婷多好,學習也好,在家也幹活。」小二劉沖他媽媽吐了個舌頭就又老老實實割麥子了。

我和弟弟妹妹在自家地里割麥子,這幾天的忙碌我們都晒黑了許多。但是我們很開心。累了就跑到田埂上站一會兒,看看別人家的麥田,再看看太陽和藍天。割完一塊地以後,就要裝車弄到場上去打麥子。

小的時候家裡還沒有農用拖拉機,都是用兩個軲轆的板車拉的。每次爸爸的肩上都會留下深深的一道印痕,那是粗粗的繩子勒的。後來買了農用拖拉機以後爸爸就不用那麼累了。爸爸開拖拉機的樣子可帥了。大家把麥子拉到場上以後,把麥子均勻的鋪在場上,準備打場。打場就是用一個圓的石磙壓,把麥粒給壓出來。鄉親們的場都在一塊,每家場上都會堆高高的麥垛。

夜晚很快來臨,夜空中出現了很多很多小星星,青蛙的叫聲,蟬的聲音,拖拉機拖著石磙來來回回的聲音,還有爸爸唱歌的聲音,我們坐在草垛旁邊,看不清爸爸的樣子,只看到爸爸嘴角忽明忽暗的煙火,一圈又一圈,很開心。

媽媽拿著手電筒給我們帶來了涼水和晚飯。冰涼的井水喝著心裡好舒服。媽媽做了韭菜盒子和土豆絲,香噴噴的。媽媽說,孩子們,你們要好好學習,以後不用這麼吃苦。爸爸媽媽,我們以後好好努力,讓你們過好日子。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前,麥收季節是一年裡最忙的時候。那個時候沒有什麼機械化工具,基本上都是靠人力收割拉運麥子。

富有勞動耐力的村人把麥子一鐮一鐮收下來,再用架子車運到場地里,然後套上牲口拉著石磙一遍一遍地碾場,這是中國幾千年來沿襲的農耕收穫方式。

經過繁瑣的程序,最後才能見到金燦燦的麥粒子,正應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話兒。到了二十一世紀的的今天,過去麥場里那些活兒早已不見了蹤影,但是一到麥收時節印在腦海里的麥場里那些活兒,彷彿影像一般還會歷歷在目,至今記憶猶新。

當布谷鳥歡快鳴叫、麥葉漸漸泛黃時,村裡的家家戶戶便忙乎著造場。這是麥收工作必須進行的第一步,就像一場大戲要演好必須有一個施展的舞台一樣。場地是臨時造的,一般先把臨近路邊的麥子地騰出一片來,先用鐵筢子或耙翻個遍,打碎坷垃,用石磙碾平,然後潑水滲透,灑上麥糠。在石磙後面綴上成束的柳枝條再碾,直到把場地碾得平平的,場面越硬越好,不能有一點浮土。

造好場後,要抓緊時間收割麥子。因為麥收季節,天氣炎熱,雨水也會多起來。一旦碰上連陰雨天氣,到嘴邊的麥子就會溜掉。農村有一句話叫做「龍王嘴裡奪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麥子運到場里,一個重頭戲就是碾場。碾場必須趕在晴天,印象里那個時候村人早上就會把場地掃乾淨,到太陽八九點鐘的時候,等場面晒乾以後開始扒麥垛。

在過去,碾場的時間很長,一般要十天半月光景。所以麥垛都垛得很高,一般有一兩丈高,上面收攏成一個圓頂,中間高四周低,便於雨水下趟。霎時間,田野里聳起了一個一個麥垛,成了一道風景。因為麥垛高,垛垛時要有一個人踩垛,這樣才能垛得瓷實,不至於歪垛。因為麥垛高,扒垛時很費勁。要先用抓鉤錛起來,拉下來放到地面上,再用三股木杈把麥子挑到場地里。扒垛時很有講究,要會使用巧勁,順著麥茬口扒,省力氣;如果逆行扒垛,費力很大,細思一下,看似不起眼的活計,裡面有好多學問呢。

攤場也有講究,要攤得均勻,薄厚一致。不能厚了,厚了碾場碾不透;不能薄了,薄了石磙會把場地碾壞,還會碾爛麥粒。攤場不能攤到邊沿,一般要留四五尺,以免石磙碾場時把麥子撲散到場邊浮土裡。攤場時要把麥稈挑起來,然後再抖落下來,不能有死疙瘩麥稈。整個麥場要攤得圓圓的,因為石磙在畜力的拉動下轉的是圓圈,這樣攤場可以保證把麥子碾得均勻。

攤完場,曬大約兩個小時左右,還要翻一下麥子,為的是把麥稈曬透,碾場時可以儘可能地把麥粒碾掉。 以前的碾場基本上使用的都是畜力,當時的畜力在豫東就是馬驢騾牛。上午十一點半左右,開始套上牲口碾場。

碾場要細細地來,不可性急。套牲口時要把走得快的牲口放在外面,譬如馬驢騾,慢的牲口譬如牛,要套在裡面。用繩子把牲口的韁繩連接起來,便於它們步調一致,確保力量朝一個地方使用。靠裡面的牲口韁繩還會接上一段繩子,碾場的人手裡緊抓著這根長繩,這是為了控制牲口的走向。碾場的人一隻手拿著長長的鞭子驅趕牲口,一隻手緊攥著韁繩,口裡還要吆喝著趕牲口的號子,讓石磙一圈一圈不留縫隙地碾過攤好的麥子。

整個攤的麥子碾過一遍後,這時使喚牲口的會卸下牲口,把牲口趕回家喂一下,農忙時節還會給牲口加點大料的。 趁此機會,留在場里的人要把碾過的麥稈翻一遍,這叫做翻場。

翻場時要把麥稈挑起來抖落一下,把裡面的麥粒子抖落下來,落到場的地面上,這樣便於再次碾壓。翻場時要留出一個毛道,一般有一二尺寬,順著一個方向,把麥子從這邊翻到那邊。翻場時一般要幾個人來做,目的是為了讓牲口連續幹活不誤工。

大的場面,這邊牲口碾著,那邊可以翻場。這邊翻好,那邊也碾好了,馬上可以到這邊繼續碾場。翻好場後要圍著攤的麥子整理一下,儘可能整理成圓形或者橢圓形的麥場。碾過的麥子體積縮小,所以翻過場後儘可能縮小麥場的面積,利於提高碾場的速度。

第一遍場翻好後的這段時間是一天里最熱的時候,碾壓的麥稈經過暴晒,很快乾透,利於下一次的碾場。吃過午飯,農人要趕上牲口迅速下場碾場。

碾一遍翻一遍,一般碾上四五遍就可以了。碾第二遍時開始在石磙後面掛上落石,目的是儘快把麥粒子脫落下來,直到把麥稈碾劈碾成麥秸,變得潔白光滑,變得柔軟輕飄。這個時候麥子已經碾掉十之八九了,到下午三四點時牲口開始下套,站在一邊歇著,接下來的任務是起場。

起場前要先把麥秸細細翻一遍,儘可能把夾在麥秸里的麥粒抖摟出來,還要把麥秸集合成小堆,農人把小堆麥秸叫做麥朴子,集合成麥朴子是為了便於搬運。選好垛麥秸的地方後,即開始以麥秸垛為基點扇形向外面擴散。

起場要快,一般需要幾個人集中來干。這時候還需要一個人踩垛,便於把麥秸垛垛得高高的。麥秸比起麥稈柔順的多,這一次垛垛比起垛麥稈要容易點。垛太高了,麥秸挑不上去,需要把麥朴子舉過頭頂,往垛頂撂過去。

場里的麥秸全部起乾淨時,要進行圓場的工作,用大掃帚圍著麥場一周向麥場裡面掃去。下面要用耬杷從麥場周圍往裡耬,這樣做是為了再一次把僅次於麥秸的麥糠分離出來。耬罷後再用掃帚向麥場裡面掃,掃不動時把耬杷翻過來推含有麥糠的麥粒,這個活兒很費力,還要一絲不苟,推過後再用掃帚細細地掃乾淨。直到最後把含有麥粒的麥糠堆成一個大堆,老百姓把這個大堆叫做麥紊子。如果有風,根據風向就可以揚場了。

在過去要把麥粒子從麥糠里分離出來,沒有其他辦法,就是靠揚場,沒有風只有等風。 為了能夠趕上風,一些人要睡在場里看場,因為麥子都在場里,可以說一年的溫飽都在這裡存放,不能出現一點閃失。

說白了看場就是防止偷盜。

我小時候曾經多次看場。一是看場,二是可以趁夜裡起風了揚場。在野地里露天睡覺有時不踏實,總擔心野地里的蛇或是其他什麼小蟲子爬耳朵里,不時要用手電筒在自己周圍照一下。還沒睡覺時,看著夜幕里的星辰,想像著宇宙里的奧秘,也是挺有趣的。過一會兒,露水會打濕被子,所以睡覺時不敢把腿露出來,一旦受了露水的寒氣,會得上難治的病症的。

我有時候很是想念看場的日子,勞累了一天的大人們晚上卷上被單,拎上涼席,到麥場看場。大人們白天幹活太累了,他們攤開鋪蓋,倒頭便睡。也有人家扯上燈盞,連夜在場里幹活。沒有睡意的則蹲在場邊上聊天,天南海北侃大山,當然談論最多的還是當年的收成。孩子們在麥場上熱鬧嬉戲,捉迷藏、逮甲蟲,但要不了一會兒,就會被大人們哄去睡覺。這時候麥場開始安靜下來。白天的燥熱漸次退去,晚風吹過來,涼意細細;各種蟲子的叫聲雜糅在一起,組成了交響曲;麥田邊一行行的樹木枝葉婆娑,暗夜裡麥香四溢。如果逢上月朗星稀的夜晚,整個田野一片乳白,有風吹過來,沒有收割的麥子發出窸窸窣窣的聲音,可以給人帶來萬般享受,而這種「睡場」的感受絕對是城裡人無法體驗的。

根據自然規律,一般到了後半夜會起風,於是看場的會抓住時機,趕緊起來揚場。看準風向後,趕緊把麥紊子推成垂直於風向的長條形。趁著風,要粗略地把麥紊子的大糠揚出去,這時的揚場其實是大概的揚場,這個活兒小孩子也可以干,是個粗活,這是揚場的第一步。不過技術含量也不低,需要揚場的人握緊揚叉,叉滿麥糠儘力迎著風頭拋向空中,要做到不高不低。

在風力的作用下,麥粒和麥糠分開。麥粒較重,落在麥紊子的前面,麥糠隨風飄走,大一點的落在近處,小的飄到遠處。揚大糠風越大效果越明顯,可以省下好多力氣。揚場一般需要兩個人配合,一個人儘力揚,一個人拿一把大掃帚在麥粒子堆積的地方打落子,就是把揚出的麥粒子堆上面的麥秸和麥糠,或者麥餘子(帶糠皮的麥粒子)用掃帚輕輕掃去,這個技術性要求很高,只能掃出去麥糠麥秸麥餘子,不能把麥粒子掃出去。需要眼明手快,小心翼翼,否則不能勝任此項工作。

另外打落子時還要戴一頂斗笠,因為要冒著下落的麥粒子去掃,不戴斗笠,重重的麥粒子砸得人受不了。揚場和打落子這樣嫻熟的技術,是多年勞動經驗的積累,是教科書上絕對學不到的東西。

在我的印象里,八十年代那幾年,都是父親揚場,我打落子。後來年齡稍大一些,我也學會了揚場。把麥紊子里的大糠揚出去後,下面還要再揚一兩次,直到把麥粒裡面殘餘的雜物全部清理乾淨。揚場又是體力活,不能一個動作,要不斷換式,這樣可以減緩肌肉的緊張程度,做到勞逸結合。等把大糠揚出去後,剩下的麥粒子還不是很乾凈,這時候需要用木杴再揚一次,晚上看不清,很難揚乾淨,所以這個活兒一般放在白天。

到了第二天早上,揚出的麥子要趁著天氣晴朗攤開曬一下,以免入了倉發生霉變。

場地里那些活兒隨著時代變遷發生了很大改變,九十年代後期,村裡人普遍用上了手扶拖拉機,石磙也少見了。拖拉機拉著鎮壓器,碾過的麥子脫粒很快,比起畜力效率不知提高了多少倍。不過其他活計基本上沒少,還得造場、攤場、翻場、起場、揚場。

進入新世紀,農村來了一次徹底革命,傳統的碾場場面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顯身手的聯合收割機,一頓飯工夫就可以收好多麥子,而且打出的麥粒又乾淨又避免了浪費。主人只需準備好口袋站在地頭等著裝麥粒就可以了。這樣一來,畜力徹底退出了農耕舞台,一些傳統的農具也隨之退出了歷史。

兒時的打麥場,大人的繁忙場,孩子的歡樂場

如果說現在的孩子有充氣蹦蹦床,那麥秸垛就是我們的蹦蹦床

無所顧忌,肆無忌憚,藏老貓,不怕磕著碰著

把沒有麥粒的麥秸稈堆成麥秸垛,堆出一個既穩定又漂亮的麥秸垛也是需要技術含量的

等過了麥季,依然可以玩耍,沒準兒還能摸出倆雞蛋

有朋友疑惑咋現在才收麥.我里玉米都快抽穗啦.....我給家解答這裡豫西區個偏僻山區村....氣溫比較...麥農作物成熟比較晚....

打麥場片金黃今年雨水豐收年啊...

這種晾曬麥時候攪拌工具.均勻容易容易受到陽光照射....

中午烈日炎炎冒溫開始收堆....(普及常識.玉米要晾晒乾後.沒有餘溫才能收倉麥晾乾後要在中午氣溫最時候收倉這樣容易保存.容易霉爛變質)

狗也開始撒歡慶祝......

中間掃除個兩米圓圈..把晾曬麥推到起....

農村孩子就這樣...

全家老齊陣......

村裡鄰舍都來幫忙..這時候就技術活....幾個有經驗農夫開始揚場..

我試幾......確實有難度....

揚起來縷金黃..聽麥粒沙沙作響...篇美妙樂章..

揚起來以後要用掃帚及時出去沒有脫粒麥粒....

家都熱汗流浹背...看收穫成功.....心裡也喜悅....

個比喻這堆麥讓城市口之家能吃年......

開始簸箕簸箕裝袋

看袋袋勞動果實就今年收成

裝車也個力氣活..袋沉甸甸麥百斤...

開來拖拉機開始往家運輸

次也能運太......山路崎嶇....安全第...

這抗在肩可件容易事......沒有紮實勞動基礎....般般有放...

到家...倒進麥囤才真正做到顆粒歸倉..

割過麥,也代表著夏天正式來臨!

晚上常把桌子搬到外面吃飯,邊聊天邊吹著晚風邊吃飯,可舒服了。

池塘成了天然的游泳池,一到傍晚就有孩子偷偷來玩水了,不過安全是個大問題!

看著就想吃的小白瓜

小香瓜...你還記得這味道嗎?

菜瓜,以前基本上加家家戶戶都會種的

西瓜,自己種的,天然無公害

每天早上可以去菜地里摘些新鮮的豆角,雖然有那麼幾個小蟲子

青椒綠油油的,城裡好幾塊錢一斤呢!

什麼時候吃,什麼時候摘,保證最新鮮!

晚上幾個小孩玩老鷹抓小雞,這情景,可能N年沒見過了吧!

偶爾趕個集,賣桃的都是認識的,村裡就是這樣聊一聊總能找到共同的熟人,好吧,來幾斤吧!

懷念場地里那些活兒,儘管單調、乏味兒,又臟又累,但是增長著勞動者的智慧,讓人受益匪淺。我的童年也許不怎麼斑斕多姿,但我慶幸在父親的帶領下,我學會了場里的那些活兒,儘管現在排不上用場了,但讓我掌握了好多勞動的技巧,這在以後的日子裡,使我從來沒有感到勞動的苦累,倒是能夠享受勞動帶來的歡樂。消失了場里那些活兒的時代讓人感慨時代的前進,那將是一個農耕時代的符號,永遠會烙在記憶的深處,也促使現在的人們珍惜擁有的時光。

這樣的生活,卻是現在城裡人天天嚮往的生活

也是進入城裡生活的農村人再也回不去的生活

文字內容:@風雲雷電任我行 @大青山 圖片來自網路

版權聲明:糧油關注和小微傳媒(微信公眾號:MyMedia9)所發布的文章,凡是未標註作者來源的文章均為原創稿件。

GIF/175K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糧通社MyMedia 的精彩文章:

迪斯尼、黃小蕾:遊樂場能不能在排隊時提前告知是否能玩?
臨儲拍賣能否為市場降溫 2017年玉米價格上漲仍在秋收之際

TAG:糧通社MyMedia |

您可能感興趣

每年的端午節前後都是收麥子的季節
又到一年麥收季,今年,你準備回家收麥子嗎?
又到了收麥子的時候,一場大雨過後,割麥子要帶上臉盆
小伙從城裡回鄉收麥子收了一半就要走,說划不來!
回憶以前收麥子的艱苦生活
捐20億後「失蹤」!我國「第一大善人」,如今在鄉下田裡收麥子!
80年代舊照:時尚妹收麥子笑容清純,男囚犯死前掙扎被鎖喉制服
看完中國老農收水稻,再看印度小伙收麥子,這差距是一目了然
「中國首善」向社會捐20億後「失蹤」,現在老家收麥子
「大衣哥」到地里收麥子,回家後身體不舒服,網友:現在變嬌貴了
「大衣哥」忙商演不能回家收麥子,老家的鄉親都幫其收割好了
搞笑段子:我要吃飽飯好有勁收麥子啊
小嶽嶽,發家致富全靠收花,網友:專業收麥子的動作!
少林寺弟子集體田地收麥子,鞋底顏色亮了,網友吐槽裝模作樣
無奇不有的農業電競:耕地、鏟草與收麥子
許昌記憶:鐮刀收麥子、木杴揚場和裝長蟲皮口袋,粒粒皆辛苦
9名民工車站廣場扎堆換新衣,只為風風光光返鄉收麥子
公司董事長回鄉收麥子,是作秀?還是社會正能量?網友評論炸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