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各族愛國將領之三:土家族抗英將領陳連升
大清各族愛國將領之三:土家族抗英將領陳連升
尹侖
陳連升(1775-1841年),又名連陲,土家族,原籍湖北鶴峰縣,寄居恩施,幼時習武,青年從軍,出身行伍,是「久歷川楚戍行之老將」。嘉慶年間任鶴峰州清軍千總,後調任保康營守備;道光年間先後任廣西左江鎮都司、廣東連陽營游擊。
道光十八年(1838年),陳連升任廣東省增城營參將,道光十九年(1839年)一月,陳連升隨欽差大臣林則徐到廣州禁煙。七月,中國水師巡邏船3艘在九龍海面巡弋,忽遭英國艦隊襲擊。陳連升從望遠鏡里看到中國水師奮勇還擊,但逐漸不支,便立即下令發炮支援,從清晨到黃昏,激戰10多個小時。英軍傷亡慘重,1艘雙桅船被擊沉,其餘逃竄。道光帝聞報,降旨嘉獎參戰有功人員。陳連升晉陞為三江協副將,調守「虎門第一隘」沙角炮台。他進駐沙角後,積極修築工事,加強練兵,添置大炮,增設地雷,加強巡邏,嚴陣以待。
陳連升英勇善戰,經驗豐富,1839年被林則徐、關天培選調官涌。為了加強官涌營防禦能力,林則徐、鄧廷楨和關天培經過認真的考慮,增調水師官兵二百人,添置大炮六座,以備攻堅之用。並調派了熟悉這一帶情況的候補知府余保純、候補縣丞張鵾、新安縣知縣梁星源、駐守大鵬灣的參將賴恩爵、都司洪名香、宋王台參將張斌就近帶兵往官涌通力合作,準備夾攻來犯英軍。
道光十九年九月廿九日至十月初八日(1839年11月4-13日)英艦向官涌山崗發動六次進攻。第一次,官涌營盤守軍在陳連升和守備伍通標率領下截擊偷襲的英兵,清朝軍隊取得了完全勝利。英軍為拔除官涌山崗的威脅,又不斷前來騷擾。九月廿九日(11月4日)夜,英兵艦數艘,第二次進攻官涌,陳連升帶領的官涌營盤官兵利用居高臨下有利形勢,向英兵艦進行俯擊。十月初三日(11月8日)英兵艦第三次來襲擊,把總劉明輝率眾兵弁截擊,擊傷英軍數十名。十月初四日(11月9日)英兵艦第四次來攻,守軍游擊德連用大炮、抬炮一齊轟擊,英兵艦被擊中。第五次交戰在十月初六日(11月11日)晚,陳連升率領的中國水師採取先發制人,獲得勝利。十月初八日(11月13日)下午,英兵艦第六次來犯,官涌營盤仍以五個山樑,五路大炮疊轟的方式對付來犯的英兵艦,使其不得不退出官涌洋面。這樣,由於陳連升等的英勇作戰,英兵艦遭到六次失敗,處於既不能在澳門陸上居住,又不得在尖沙嘴、官涌一帶海上長期停泊,使他們企圖採取步步進逼,進入內河的陰謀遭到破產。
繼官涌之戰勝利後,林則徐、鄧廷楨、關天培為防止英國侵略者再犯,又主持了在尖沙嘴、官涌添置炮台,經過余保純、賴恩爵、梁星源等實地勘察後,於尖沙嘴山麓、官涌之南山上各建炮台一座,由內地調配大炮五十多門,有效地控制了官涌一帶洋面。還將大鵬灣營改為協,派副將駐守。大鵬協與香山協東西遙相對峙,加強了虎門要塞東西兩翼的防守能力。陳連升率領的清軍官兵在官涌營盤有力地打退了侵犯的英艦,為保衛祖國立下了功勛。由於官涌之戰的勝利,陳連升被提升為三江口協副將,這時他已年逾花甲,但他老當益壯,鬥志昂揚。提升後,他被調守虎門第一道防線的沙角炮台。
陳連升調守沙角炮台,把守虎門第一道防線,深感責任重大。他在沙角作了認真布置,帶領三江和惠州兵勇六百餘人,埋藏下許多地雷,作好隨時打擊來犯敵人的準備。英兵艦不時開船到大角、沙角來刺探軍情,都被陳連升率兵弁將他們驅退。這時林則徐、鄧廷楨已被革職,求和派琦善則一邊談判,一邊將經過五、六年大肆整頓的虎門設施撤除盡凈,使陳連升在沙角退到無可防守的地步。
道光二十年十二月十五日(1841年1月7日),正當琦善卑躬屈節與英方反覆「談判」之際,英軍以陸軍少校伯麥為司令,指揮兵船20多艘,陸戰隊2000多人,從穿鼻灣登陸,分兵進攻虎門門戶沙角、大角炮台,自清晨至下午,共施放炮彈千餘發。英國軍隊利用琦善已撤防的有利時機派出大小戰船二十餘艘,突然向大角、沙角炮台發動猛攻。陳連升親自坐鎮炮台後衛,憑著豐富的戰鬥經驗,使用杠炮及事先埋藏的地雷,炸傷爬山而上的英兵數百人。駐守靖遠炮台的廣東水師關天培,威遠炮台的總兵李廷鈺都只有數百兵力,進不能攻,退不能守,無法前往支援。陳連升率領六百餘守島官兵,使用著摻雜炭屑的劣質炮彈,與數倍於自己的英兵作殊死鬥爭,並用弓箭堵擊來犯的英軍,英軍在箭雨下被擊退數次。
英軍從正面屢攻不上,利用漢奸帶路,偷越後山夾攻。清軍雖腹背受敵仍毫不畏懼,陳連升率炮台守軍600多人浴血奮戰,激戰竟日,傷亡甚重,火藥消耗殆盡,英軍乘虛攻入。面臨危境,陳連升指揮兵士以抬槍、弓箭拚死阻擊。此前,陳連升曾「請備兵與火藥」,琦善不許。在後援無望,敵軍迫近的危急關頭,陳連升騎在黃騮戰馬上拔劍高呼:「中國之土地,決不能任夷人蹂躪!」號召將士捐軀報國。激戰數小時後,因「火藥告罄」,陳連升父子和將士們同敵人展開了肉搏戰。陳連升抽出腰刀,沖入敵陣,士兵亦隨陳與敵軍肉搏。肉搏中,陳連升不幸中彈,壯烈犧牲。
陳連升長子陳長鵬見父親陣亡,悲憤中砍殺數敵,自己受傷10餘處,最後投海捐軀。陳連升殉國後,他的戰馬也被擄香港,其坐騎久隨主人征戰,訓練有素,性如其主。英國侵略者喂之不吃,近之則踢,騎之則摔,刀砍不懼,最終於1842年5月,因絕食而死在香港,被譽「節馬」。
陳連升父子為保衛祖國而英勇奮戰的事迹為後人所傳誦,愛國詩人張維屏的《三將軍歌》作如下的歌頌:「英夷犯粵寇氛惡,將軍奉檄守沙角。奮前擊賊賊稍卻,公奮無如兵力弱。兇徒蜂擁向公撲,短兵相接亂刀落。亂刀斫公肢體分,公體雖分神則完。公子救父死陣前,父子兩世忠孝全。」1996年,劉炳元在《節馬與陳連升》一書中,其中一首詩誇讚陳連升和他的節馬,有:「馬有馬有,公忠馬忠。公心唯國,馬心唯公。公殲群醜,馬助公斗。群醜傷公,馬馱公走。馬悲馬悲,公死安歸。公死安歸,馬守公屍。賊牽馬怒,賊飼馬吐。賊騎馬拒,賊棄馬舞。公死馬跨,馬死馬髁。死所死所,一公一馬。」
為永久紀念為守衛祖國南大門而犧牲的陳連升,鶴峰人將當地一座橋座橋命名為連升橋。廣東人民為紀念因沙角戰鬥犧牲的愛國將士陳連升入祀「昭忠祠」,並收殮其部屬的75具官兵遺骸,於白草山麓建起一座節兵義墳,並保存了陳連升部使用過的大炮,作為永久紀念。對於陳連升的戰馬,後人也繪其形,頌其節,刻於石碑,立「節馬碑」,讓群眾供奉拜親。恩施人民亦自動捐獻,為陳連升樹了一塊高數丈的功德碑,可惜此碑抗戰期間被毀。
紀念三江口協副將、土家族抗英將領陳連升將軍
——
尹侖
冷眼傲然英夷,
炮火繽紛後模糊在天際,
如何能夠穿越沙場上的距離,
交錯空間飄舞著龍旗,
沙角長恨不敵,
拔刀間昂首豪氣:「中國之土地,決不能任夷人蹂躪!」
烽火散後的哀寂,
馬蹄遠去,
我等來世的再役!
本文作者為白族學者尹侖
滿族文化網出品,轉載請註明。


※如何能從滿洲孩童成長為滿洲人?
※現在已經不經常用的老北京話(三)
TAG:福貝勒府 |
※革命家、著名彝族抗日愛國將領黑虎將軍張沖
※中國古代3大騎兵:愛國英雄、民族英雄、世界英雄
※一代英豪班洪王:忠貞愛國抗擊英寇,率領部民為國守邊疆
※他是國民黨高級將領,外號涪陵王,抗擊日軍最狠的愛國將領
※帶你去旅遊之原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和愛國將領張學良的張氏帥府
※十五首經典的愛國詩篇,傳達著中華民族的主旋律,千古流傳
※民國富二代的生活:愛美酒、美食更愛國,大量古籍善本全部捐獻國家!
※張濤:弘揚五四愛國精神 擔當民族復興大任
※戰鬥民族愛國 英警方希望本國球迷尊重俄英雄城市
※愛國將領張學良為國家統一做出巨大貢獻
※「上海三大亨」權勢滔天,唯獨此人最愛國,最後子孫滿堂家族興旺
※民國富二代怎麼活:愛美酒美食更愛國,大量古籍善本全部捐獻國家
※愛國將領蔣光鼎的八字解析
※張學良的三大功與三大過:到底是愛國英雄還是民族罪人?
※從周公到孔子: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精神的奠基
※申鴻升--磁縣陶泉鄉人 愛國將領
※最愛國的少數民族:全都是白種人 守衛著中國幾百公里的疆土
※歷史傳說: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愛國英雄是誰?
※二戰組圖:日本偷襲美軍珍珠港,在美國國內掀起一股愛國熱潮
※劉步蟾:甲午戰爭中被嚴重抹黑的愛國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