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透過迷霧,談紅山玉的鑒定與收藏

透過迷霧,談紅山玉的鑒定與收藏

紅山文化玉器是中國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遺址中發現的玉器。紅山文化玉器最早發現於遼寧省凌源縣牛河梁遺址,1942年考古工作者曾在那裡見到一件勾雲紋玉佩。

紅山文化玉豬龍

以後,在紅山文化諸遺址中多有玉器發現,以凌源縣牛河梁、三官甸子、喀左縣東山嘴等遺址出土較多,內蒙古翁中特旗三星他拉、敖漢旗大窪、遼寧省阜新縣胡頭溝等處也有不少重要玉器發現。

C形玉龍

紅山文化出土的成批玉器中多數為動物造型的裝飾品,構成這一文化的顯著特徵。

帶齒獸面形玉佩

紅山文化玉器使用的材質較多的是遼寧岫岩縣細玉溝透閃石類的玉材,材料質地細密,硬度較高,色澤均勻。玉的顏色有蒼綠、青綠、青黃、黃色,也有玲瓏剔透的碧玉和純白色玉。

勾雲形玉佩

辨別玉材的時代可靠性,是鑒別古玉的重要一環。玉質的基本顏色也發生變化,一方面是色素離子對玉器所處環境條件產生不同反應;另一方面內在因素在外部條件下促成變化,基本顏色的變化也是年代的特徵。

鳥形玉佩

造型有時代性。紅山文化玉器的造型深厚、凝重,既概括洗鍊,重點部位突出,又有不同於一般特徵的神韻。如紅山玉器的動物造型,既生動,又拙樸、豪放。現實仿製的紅山動物玉器,只能做到形似,總體上拘謹、呆板、無生氣,難以捕捉到原器物固有的神韻,很難模仿到那個時代的特徵。

人踏獸形玉神像

沁色是古玉器的年代標誌,也是判斷真偽的重要依據。在外部侵蝕條件下生成的沁色,表面常伴有侵蝕的共生物質,同時出現在玉器上。紅山文化玉器,天然沁色較少,較輕,常見的有霧狀白色水沁、黃褐色土沁、紅色沁、黑色沁,少數有綠色銅沁。紅色類血沁和綠色銅沁,多出現在黑色或黃白色皮殼之下。

三孔形玉梳背

紋飾是一個時代思想觀念、審美意識和信仰的產物。如能掌握各個時代的紋飾特點,便能比較準確地認定其年代。紅山玉器表面多光素無紋,除玉龍額部或顎底有斜方形網紋和表現獸頭眼部、牙齒的細陰線紋外,一個常見特點是壓地線浮雕、凸弦紋、淺浮雕或稱打窪,即在平面玉佩或圓雕玉器上磨出平整勻稱的凹槽形紋飾,也稱瓦溝紋。有些壓地淺浮雕若隱若現,眼視不甚清晰,手摸感覺明顯,凸弦紋在多數紅山玉器都會見到。

神人形玉佩

紅山文化玉器一般表面無玻璃光,表面光澤與玉的硬度及解玉砂顆粒的精細相關。一般地說,玉質硬度高光澤強,磨砂痕輕,玉質軟、石性重者光澤差;解玉砂顆粒勻細光澤強。剛出土的紅山玉器表面都有一層柔和的老玉特有光澤,不同於現代的油蠟拋光技術。

玉鴞

器物雕琢工藝,是工藝技巧及藝術表現力等等因素的總和,最能反映時代特徵。

玉豬龍

紅山玉器的工藝,主要是各部位的過渡自然,表面光澤細膩,少有磨痕,除個別小型佩件大多無玻璃光。不論動物或器物,一般都有穿孔,多系對鑽而成,也有從一面鑽進的馬蹄形孔,孔壁呈粗螺旋狀,有的孔中部交接處出現錯位稜台,也有的是對面蹭磨而成光澤無螺旋紋的孔,交接的薄層上鑽一小孔。扁平器物在工藝上多兩面加工,內外邊緣成刃狀,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

紅山獸面器

舊色與光澤。古玉在地下多年,表面都有後天生成的自然舊色和包漿。真古玉的包漿較厚,且分布均勻自然,還有一種發自內部的光澤。

馬蹄形箍

這種反射光是自然的、一致的,是統一光澤,且有油性,不同於拋光後出現的表面玻璃光。

玉璧

即使腐蝕較為嚴重的某一局部光澤,仍會顯出它的一致性。高古玉光澤發自內部,所謂精光內蘊,而不是表面浮光。

註:文章源自網路 版權屬原作者我們敬重和感謝原創作者,如有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告知,我們將及時糾正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鑒新兵 的精彩文章:

TAG:古鑒新兵 |

您可能感興趣

透過和田玉的皮看玉質
了解龍魚鱗片中隱藏的秘密,透過表像看本質!
透過塔羅牌,看見你的心
透過葉底來鑒別老白茶的品質,請認真留心白茶外觀、香氣、彈性!
楊超越向金瀚撒嬌被拒,透過墨鏡看她眼睛,網友:想紅沒底線?
別墅落地窗設計,透過你,我看見了山和水!
別墅落地窗設計,透過你,我看見了山和水
透過電影,窺視隱藏在內心最深處的糾纏
愛一個人會從心裡透過眼睛,比如紫霞看至尊寶,梁朝偉看劉嘉玲
孫允珠:透過陽光的視線,你的笑容如棉花糖般純潔乾淨
透過它,遇見靈魂深處的自己
透過眼睛看健康
透過楊絳書法,是她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藝術攝影:透過單純的眼睛 看到的是被愛傷過的靈魂!
透過哈里與梅根的婚禮,一起來看看英國皇室經典大婚之間的連結
透過神奇的愛因斯坦十字,天文學家窺見遙遠黑洞的秘密!
透過《西遊記》,帶你認識真正的「唐僧」!
透過你的眼睛看世界
透過他們的雙眼,我們在文字中跨越太平洋
透過臉色看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