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番薯傳入中國的故事

番薯傳入中國的故事

微信ID

EYEONHISTORY

文|丁三

引種與命名

番薯的引入中國,源於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這一年春天,在呂宋島,當一種叫「朱薯」的農作物進入陳振龍的視野時,他定然會回望四千里水路之外,家鄉福建那漫山遍野的紅土地。

這一年,陳振龍50歲。他出生於福州府長樂縣的一個中產家庭,年輕時考取過秀才功名。然而,在他生長的年月,一方面是科舉艱難、「仕途壅塞」,另一方面,經商風潮瀰漫於東南諸省,「中產子弟,什五游食在外」。不知道什麼時候,陳振龍也開始了他的商人生涯,「往來於閩省、呂宋之間」。

大批閩商前往呂宋,和西班牙人密切相關。在此之前,呂宋僅有華僑「約百五十人」。1571年西班牙船隊征服菲律賓群島後,大量採購生絲、棉布、陶瓷等中國商品。短短二十餘年之內,「閩人以其地近,且饒富,商販者至數萬人」(《明史·呂宋列傳》)。

西班牙人帶來的,不僅有滾滾銀幣,還有原產美洲的一些農作物。史料記載,朱薯進入呂宋,約在1565年。征服諸島後,「紅夷常患糧米不足」,於是大規模推廣種植。

到1593年,這種開著淡紫色小花的藤本作物,在呂宋已「被山蔓野」。陳振龍看到,當地土著「隨地掘取」、「以佐穀食」(《金薯傳習錄》)。

朱薯價格極賤,並且極易引種,尺許薯藤便可「隨栽隨活」。然而,將薯藤帶出呂宋,頗費了陳振龍一番周折。《金薯傳習錄》記載:西班牙人「珍其種,不與中國人」,他們還在海關層層盤查。賄賂當地土著、「得其藤數尺」後,陳振龍將薯藤絞入汲水繩(另一說「編入藤籃」),混過關卡後,經七晝夜航行返回福州。

航船抵達福州的日子,是農曆五月二十一日。幾天後,陳振龍之子陳經綸草擬了一份稟貼,遊說福建巡撫金學曾「行知各屬」、「效法栽種」;與此同時,由於擔心「土性不合」,在紗帽池胡同住宅一帶,陳氏父子尋「舍傍隙地」,開始「依法栽植」。

先薯亭,為紀念明萬曆年間引種和推廣番薯的華僑陳振龍和巡撫金學曾而建。

四個月以後,朱薯引種成功。經「啟土開掘」,陳氏父子發現,朱薯「子母相連,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棗」。福建巡撫金學曾得知後振奮不已,在旌表陳氏父子此行「事屬義舉」之後,他認為朱薯的引種,「雖曰人事,實獲天恩」(《金薯傳習錄》)。

當年冬天,來自呂宋的朱薯,被命名為「番薯」。

紮根長江流域

對福建生民來說,番薯的成功引種,可謂恰在其時。

引種次年,福建南部遭逢大旱。《漳州府志》記載:「野草無青,禾無收,餓民遍野」。金學曾當機立斷,曉諭閩南各縣廣為栽植。短短几個月之後,番薯大獲豐收,饑民「足果其腹、災不為荒」。

隨即,番薯的觸角又延伸進閩東、澎湖和台灣。當鄭成功船隊為颱風所困、下令在澎湖籌糧時,糧官楊英告訴他,當地「唯有番薯」(楊英,《先王實錄》)。

此後,康熙初年,浙江溫州、廣東潮汕種植番薯的記載,也開始漸漸出現。不過兩代人的時間,它已經成為東南紅土帶「民生賴以食」、「旱潦凶歉賴以生」的主要食物了。

在江南的推廣,卻一波三折。

在陳振龍呂宋引種前後,幾個浙江籍遠洋商人也從日本帶回了薯藤。然而,僅僅出於新鮮,普陀山的幾個和尚才在寺前廟後種植了幾株,它從未傳播開去。而康熙初年,當陳家的第四代人、陳經綸之孫陳以柱攜薯種前往鄞縣(今寧波),試圖讓番薯在浙江生根發芽時,他同樣鎩羽而歸。

陳以柱常年在鄞縣經商。剛剛抵達江南時,他擔心番薯「與土宜不協」;幾個月後,番薯「經秋成卵,大逾閩地」,取得了意料之外的成效。然而,喜出望外之餘,任憑陳以柱如何反覆宣示,「教其土人如法布種」,也沒有幾家農戶肯接受他的薯種。對魚米豐美、異常富庶的江南來說,這種非果非糧的食物,幾乎是多餘的。

或許,也正因此,它的又一輪傳播,只能跟隨幾百萬貧賤流民的蒼涼腳步。

也是康熙初年,清政府下達「遷海令」。船隻、房屋、稻禾一概焚毀之外,沿海居民全部向內地山區遷移,「違者立斬不赦」。

在持續二十餘年的遷海中,千萬難民走向深山,「死亡載道者以數十萬計」。僥倖活下來的人兒,在貧瘠的坡地上開始了新的春播秋收,他們在窪地種下了稻穀、麥子,在丘陵種下了番薯以及另一種外來的農作物玉米……閩西、江西、廣西乃至安徽,從此處處可見淡紫色的番薯花。

康熙三十三年,清聖祖下《招民填川詔書》,啟動了「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浪潮。在幾十萬湖廣貧民之外,江西、廣東、陝西……多達十餘個省份的僱農佃農、無業游民,也紛紛加入了西遷的行列。

這次遷徙,涉及幾百萬人,跨度近百年,而在浩蕩的人流中,包含了上百萬的客家人。正是他們將番薯帶進了遙遠的四川。

還不僅於此。大移民帶來的連鎖反應出現了,「湖廣填四川」之外,是江西填湖廣、客家填江西……幾尺薯藤,從此在長江流域處處紮根。它並沿著一個個集鎮,以扇面形狀不斷擴散開來。

乾隆年間,大移民風潮漸漸落幕了,然而,番薯的故事沒有結束,儘管它已遍布了長江以南的任何一個角落。它開始了向黃河流域的進發。

風行於長城內外

將薯種帶到黃河流域的,是陳振龍的又一個後裔,五世孫陳世元。

作為一個籍籍無名的小人物,史料只是勾勒了一個簡單的陳世元形象:和陳振龍一樣,他亦儒亦商,年輕時曾是監生;此時,他已步入中年,並生育了三個兒子。

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他又一次以商人身份來到山東膠州(今青島)古鎮口時,他發現往昔富庶的膠州天災橫行、饑饉四野。他後來寫到:「時東省旱澇蝗蝻,三年為災。」

他的血液里,流淌著這個家族關於番薯的情結。而他頗有擔當、略具古風的性格,使他從一開始,就以浩大的手筆、長久的努力,以及周密的思慮,在黃河流域推廣著百餘年前他的先祖從呂宋帶來的薯種。

在古鎮口,他同樣進行試種。不過,風險和榮耀,此時超出了一家一姓的範圍,他邀約他的兩個朋友,余瑞元和劉曦加入這個事業。

次年,他們集資購買了農具、招募了幾名有豐富經驗的壯年農夫,墊付路費工錢前往膠州。一開始,古鎮口的試種失敗了,「(因)地早寒,人不知藏種至春萌生,(成活者)十僅二三」。

乾隆十六年,他們再次集資,「僱人回閩趕運補其缺乏」。這一年,試種大獲成功,「秋間挖掘,子母勾連,如拳如臂」。古鎮口居民先是「乃各駭異」,繼而「咸樂受種」。

古鎮口推廣成功後,他們又把目光投向了膠州、山東全省乃至整個黃河流域。這一期間,不僅陳世元的三個兒子,陳雲、陳燮和陳樹先後參與,並且,一本薄薄的《金薯種植法》也開始風行於黃河沿岸。番薯的傳播,得到了各省地方官員的大力扶持。

乾隆十八年,陳雲攜帶薯種前往膠州州治,知州周於智當即出示布告,宣示番薯的「六利八大益」,而當地舉人紀在譜也「各庄傳種、受法適收」。

次年,番薯傳入濰坊,舉人王某召集親鄰,「競來傳習,處處埋掘」。而不久後,山東布政使李渭更讓人以快板的方式,在全省範圍內推行番薯。

山東之後,是河南、直隸。乾隆二十二年,陳雲及其幼弟陳樹以朱仙鎮為中心,開始了河南全省的推行;與此同時,陳世元的兩個朋友,余瑞元和劉曦也結夥前往北京通州,不僅試種成功,並使番薯風行於長城內外。而此時,年邁體衰的陳世元,已經在自己福州的寓所里整理《金薯傳習錄》一書了。

《金薯傳習錄》扉頁(影印)

膠州、濰坊、朱仙鎮、通州……這些四通八達的地名,不久後讓番薯傳習北方各省,傳習四海。餓殍遍野的景象,似乎漸漸淡出生民的視野了。

而不知道什麼時候起,陳振龍漸漸成為福州民眾心中的城隍神,人們封他為「水部尚書」。直到今天,走進福州的許多街巷,依舊可以看到他的寺廟,他的名字。

且讀且評論。本周最佳評論得贈書《城:我與北京的八十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歷史 的精彩文章:

英國差點造出第一顆原子彈?
英國人眼中的清末民初歷史
上海開埠:從江南小鎮到「十里洋場」
我與北京的八十年
秦始皇兵馬俑是真人燒制的嗎?

TAG:看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番薯往事
清朝時中國人並不愛吃番薯,但因一項技術出現,番薯成了戰略物資
童心,是快樂的種子——《番薯國和豌豆國》成書記
在潮汕人掌控經濟的泰國,他從天天吃番薯發展成富比謝國民的商人
一枚動了情的大番薯
薯香四溢(三)——南國的番薯
翔安美食:從番薯到番薯粉粿
傳統番薯粉,最討她歡心
番薯的三大類:紅薯、白薯、紫薯,哪種最健康?
番薯煨暖的時光
【番薯行動之】孔孟研學營
舌尖上的汝城 番薯
番薯栗子糖水:甜甜的,暖暖的
美食做法——番薯黃金蛋
農民居然種出了如「臉盆」一般的大番薯!這麼大的番薯,你一定沒見過
原創投稿 品粗糧之番薯
揭陽特產—」雞蛋種「番薯,美味極了!
「康乾盛世」實是「番薯盛世」,人口靠地瓜拉起來?專家:說反了
400年前,他就雜交番薯讓中國人口翻倍,改良火炮幹掉努爾哈赤,還翻譯了點、線、直線、曲線、平行線…卻救不了大明
日本奈良:一隻令人沮喪的烤番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