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屈原一篇《天問》170多個問題,讓科學家啞口咋舌

屈原一篇《天問》170多個問題,讓科學家啞口咋舌

繼五花八門的詩詞節目走紅之後,大小媒體紛紛撰文曰:當下中國興起了一股古詩詞風。有一些高端的文學派對亦同步發聲:「才女」這個頭銜被意淫了,全民讀詩運動早已走偏了路。時隔幾個月,當日名噪一時的詩詞節目們日漸過氣,文壇的烽火硝煙也大概散盡了,於是,冷靜思考的時候也該到了。

且不說吹起的這股古詩詞風是正是邪,以「古詩詞」冠之實在不妥。時下更多為人矚目的,不過是唐宋詩詞罷了,和「古」字不沾什麼邊兒。如果說,盛唐詩詞是熱門文學,相較而言,被全民拋擲腦後的先秦文學可謂是十足的冷門了。

別的不言,詩詞大會上小才女腦中迸出的那一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竟也能引起包括略有詩詞素養的評委在內的台下人物驚嘆不已,這實在讓人大跌眼鏡。由此看來,先秦文學在當下有多受冷落?我今天撰寫此文,當然不止是為先秦文學的傳播窘境而訴冤,更多的是希望藉此噱頭還原先秦文學的真面目。

倘若唐宋詩詞是一口好肥肉,那先秦文學就是一塊硬骨頭。這塊骨頭不僅硬在晦澀難懂,神秘玄奧,讓初讀者退避三舍,也硬在充斥著濃濃的哲學氣息。所謂諸子散文、詩經、楚辭、卜辭易傳、神話傳說,無一個不發人深思,直若西方之荷馬史詩。與西方文學相比,中國文學自帶一分神秘的氣質,而其中第一流、最上乘的作品,不得不提《楚辭》。

都知道《楚辭》歷來被譽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浪漫主義詩集」,自從面世以來,就在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譜繫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楚辭》中的詩歌,雖一度被北方統治者視為「蠻夷之語」,難以與《詩經》相抗衡,它卻如鄭振鐸所說:「像水銀瀉地,像麗日當空,像春天之於花卉,像火炬之於黑暗的無星之夜,永遠在啟發著、激動著無數的後代的作家們。」

然而,那些費卻畢生心血研究《楚辭》的學人每每發出「讀庄易,讀騷難」。讀老莊之學,心悟而已;而讀離騷之語,如蒙披薄霧,難以全悉。《楚辭》中最難心解者,唯《天問》也。

古來學人中佼佼者,如司馬遷、劉向、揚雄,殊不能盡知其意,後來者如朱熹、戴震、丁晏,雖亦學際天人,終不能通解,以為「天學」。

天問之學,無首無尾、無倫無次、無斷無案,如一盤散沙,卻又橫亘人間天上。學者陳子展坦言:我們今天距離完全讀懂《天問》的日子還很遠,可謂是肺腑之語。

《天問》所及,從宇宙之本源,到陰陽之俱化;從天地之構造,到星辰之往亘;從天地之晦明,到人世之更遷;從九州之山川,到八方之湖海;從四時之迭替,到萬物之生死……幾乎天上人間,無所不納。

《天問》之問,非典籍爛熟於心者,安能發此大問乎?屈原作為一個九死而不悔的人物,對真理之執著可見一斑。面對未知的天地,不像莊子拋出「以有涯之生隨無涯之知,殆矣」,屈原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就憑這句話,屈原早已超出了一個士大夫和詩人的身份,他更不失為一個哲學家。宇宙的面貌和萬物的興衰,是他著眼的問題。他像所有上古時期的那些哲人一樣,仰觀天象,俯察地理,窮萬物之本源,在一篇《天問》中,林林總總地發出了一百七十餘個大大的問號。「天問」者,天地間之大問也。讀之,彷彿看到一個身著奇服,行為高蹈出世而不願從俗的狂人行走在昊天曠地之間,思索著宇宙間所有難解之謎題。

他問:

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暗,誰能極之?馮翼惟象,何以識之?

甫一開篇,就直抵全人類都為之困惑的問題:宇宙到底是怎樣生成演化的?天地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天地有沒有開始的時間,又有沒有終結的時候?一切都混沌迷濛,誰能回答這些疑問呢?

在屈原之前,老、庄、孔、易都曾思索過這個問題,認為天地有始有終,道先於天地而存在。但作為詩人的屈原,並未給出自己的答案。他說,一切都混沌迷濛,焉能分辨呢?

他繼續發問:

明明暗暗,惟時何為?陰陽三合,何本何化?

圜則九重,孰營度之?惟茲何功,孰初作之?

斡維焉系,天極焉加?八柱何當,東南何虧?

九天之際,安放安屬?隅隈多有,誰知其數?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屬?列星安陳?

出自湯谷,次於濛汜。自明及晦,所行幾里?

是誰在暗地裡安排著晝夜的交替?它又如何控制晝夜的時間?陰陽演變,萬物生化,這一切的依據都是什麼呢?傳說天有九重,又是誰去度量的呢?即便有,如此巨大的工程,卻又是誰築成的呢?是誰在星夜操縱著北斗七星的結構?天這麼大,有沒有邊際呢?傳說天有八山為柱,那八個擎天巨柱又在哪裡呢?又傳說地陷東南,但大地的東南角為何傾塌呢?天與地到底是怎樣相連的?天地既合,那麼多的邊邊角角,誰能左右周全?天和地到底是在哪裡交會的,又是如何劃分的?日月天體如何連屬?眾星列陳究竟何如?太陽早上從湯谷出來,夜晚在濛汜棲息,那麼,從天亮直到天黑,所走之路究竟幾里?

縱讀屈原的這一系列發問,不禁感慨,如果當初不恨赴湘流,葬身魚腹之中,恐怕他就要成為中國第一位,和世界上最偉大的天文學家了。雖是頑話,屈原所思考的深度,在當時恐怕絕無僅有,連諸子百家都不敢妄談的問題,被他問遍了。

他思索太陽運行的軌道、月亮的周期、天體星辰的構造規律、白晝與黑夜的周期性變化、南北極、北斗七星,倘若沒有驚人的才華、非凡的學識、深入的觀察和豐富的想像力,安能仰天俯地,發出如此大問?

在屈原之前和所在的時代,在相當悠久的年月里,人們所意識到的世界,是神的世界,是為神所統治並且是神在那裡活動著。但屈原跳脫了神話的束縛,他雖有著詩人的浪漫情懷,更有著學人的理性,問得鏗鏘擲地,有理有據。可以說,他是中國神話時代少有的明眼人。

屈原的精神,不就是人類在追求自然真理過程中所應用的精神么?他本著懷疑和否定的態度,向天神發難,向神話發難,也向他所在的那個時代發難。

薄暮雷電,歸何憂?厥嚴不奉,帝何求?

伏匿穴處,爰何雲?荊勛作師,夫何長?

《天問》的最後,是向時代發問。讀之,我想到了《黍離》中的那位士大夫,在東周覆亡之後,一個人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獨立於蒼茫天地之間,面對著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困境。這樣的大悲,人世間是懶得回應的,故他只有向上天發問:「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但誰都知道,這是一種失望的呼號,與其像後世陳子昂一樣獨愴然而涕下,屈原寧願選擇了赴湘流而去,帶著對人類命運的憂思。

洋洋數問,從天地到神話,從歷史到人事,縱橫捭闔的《天問》就像是一部無所不包容的通史一般。這沒有答案的問題,正是古往今來人人關心的事情。不讀之,此生悔矣。

文/玄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學玄譚 的精彩文章:

愛談人生,竟然也是一種病?
普達措:一個沒有污染的童話世界
史上最具殺氣的十首古詩詞,你都讀過嗎?
誰才是《紅樓夢》中真正的大徹大悟者?
童心未泯的人,才是最可愛的人

TAG:國學玄譚 |

您可能感興趣

為什麼87位科學家要聯名反駁一個問題?嗨,P大點事啊……
紐西蘭出現180米天坑,科學家證實是一個火山口,第9個天坑了
一千多位科學家:2018年地球變化將讓人類逃不掉!
盤點2017年那些蛋疼的科學家們……
30000枚核彈能摧毀一個黑洞?科學家一句話讓人類徹底心涼
幽默段子;幾個科學家在一起開會,有人問11乘11等於多少
80年代兩個科學家對人類未來的一個經典賭注
外媒科學家:說話的聲音若達到1100分貝,你也可以創造一個黑洞!
科學家發現神秘黑星,一年只有1天多,周圍99%的光被它吃掉!
3950萬英里外的地球是什麼樣的?科學家稱:我們是多麼的渺小
全球最詭異兩個深洞:人類找了6000年沒找到出口,科學家無法解釋
這3個蘋果不得了:1個毒死了一位科學家,另外2個改變了整個世界
科學家在2000多光年外發現另一個太陽系
歷史上的這次導彈試驗:死了100多名頂尖科學家,關鍵還有一名元帥
魯伯特之淚為何如此堅硬?這個問題困擾了科學家4000年!
埃及豔后50歲面貌似少女,科學家為我們揭開謎底,原因只有五個字!
50億隻鳥短短50年被吃滅絕,科學家解釋:不是人類的錯!
科學家解剖12460年前的狗,肚子里的東西讓人驚喜
美俄科學家復活了2條42000年前的蠕蟲,蠕蟲:我是誰?我在哪?
科學家揭示:一個精神病患者所擁有的11個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