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古代高考,都有哪些鮮為人知的事兒?

古代高考,都有哪些鮮為人知的事兒?

一年一度的高考如期而至。考季兇猛,自古如此。在古代,博得前途、獲得良好的出路、改變自己乃至家人的命運,只能靠這「一考定終身」了。因此,古人對「高考」(科舉)的重視程度,絲毫不亞於現在。那麼,古代的科舉考試,都有哪些鮮為人知的事兒呢?

GIF/30K

01

很燒錢的趕考

首先是趕考費。大中四年(公元850年),赴舉者劉蛻曾在一篇文章中訴說了赴舉的辛酸:「家在九曲之南,去長安近四千里。膝下無怡怡之助,四海無強大之親。日行六十里,用半歲為往來程,歲須三月侍親左右,又留二月為乞假衣食於道路……」劉蛻所說的「半歲為往來程」,雖然訴說了趕考的辛酸,也吐露了其間巨大的經濟壓力。半年間不僅收入全無,還有旅途車馬費、旅店費、飲食等盤纏,是一筆大開支。

古代考試還有一項開支,學生考試用的每套試卷都由考生來支付,加上置辦一些考試裝備,如脂燭水炭、餐器、衣席等,加起來不是小數目。

GIF/104K

02

考前洗澡防作弊

在古代,洗澡曾是反考試作弊的重要方式。《金史》記載當時的科舉考試之前,考生們都要由不識字的士兵搜身以防作弊。後來有人指出,「搜檢之際雖當嚴切,然至於解發袒衣,索及耳鼻,則過甚矣,豈待士之禮哉!」遂向皇帝建議「使就沐浴,官置衣為之更之,既可防濫,且不虧禮」,並得到許可。通過考前洗澡並提供製式服裝,既防作弊又不「虧禮」,真可謂有理有節。

對科舉夾帶作弊,歷朝政府都嚴厲禁止。尤其是到了清代,科場作弊之風日益猖獗,為防範科場夾帶作弊,清政府不僅對考生的衣著和攜帶器具做出了十分詳細的規定,還就如何嚴格搜檢頒布了一道道政令。

所有參加考試的考生,都得接受徹底的搜身檢查,連考生頭上的辮子也要解開來查,甚至還要查看臀部。但制度再嚴格,舞弊醜聞仍然時有發生。

GIF/38K

03

落榜生復讀很常見

好多考生在京城考完試後,「多借靜坊廟院及閑宅居住」,閉門苦讀,準備投入到下一輪的備考複習中,這在考得不好的落榜生中表現最為明顯。

在唐代,考生考完試不離開京城回家,又稱「過夏」,因為要在京城過夏天了,就在考地複習。這種在高溫時節仍給自己安排學習,又稱「夏課」。用唐人李肇《唐國史補》的說法是,「退而肄業,謂之過夏;執業以出,謂之夏課。」

在唐代,以夏課為代表的復讀之風特別盛行。夏課主要的作業是「寫作文」,進行詩文的創作。其實,古代考生考完後不離京回家,也是有其客觀原因的。在古代交通不便,條件差的要靠步行到京城參加考試,路途少的耗時月余,多者數月甚至半年。所以許多考生索性不回家,呆在京城,這樣免了差旅費和旅途之苦,又有複習時間。

GIF/35K

04

「行卷」是怎麼回事?

所謂「行卷」就是考生拉關係,走後門。

在唐代,考生考完不離京,除了「夏課」複習的需要外,還有一項重要活動,就是「行卷」。具體是這樣操作的:將自己覺得拿得出手的作品做成捲軸或裝訂成冊,送給官場權貴和學界名流,以求得這些「貴人」、「名人」的賞識,向主考官推薦自己。「行卷」往往能增加考官對考生的「印象分」,直接提高考中率。

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於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考中進士,就得益於「行卷」。據《唐摭言》記載,白居易初到長安參加科舉考試時,沒一點名氣,他便帶著自己的詩作,找到當時的文化名人、詩人顧況。顧況聽罷笑稱,長安什麼東西都貴啊,想居住下來可不容易,即所謂「長安百物貴,居大不易」一說。當讀到《賦得古原草送別》中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句時,顧況當即改口:「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難!」白居易因顧況的美言而受到青睞。

GIF/30K

05

落榜生可查卷

古代閱卷的主觀因素比現代要多,對考生的成績影響很大,有不少落榜生是被不負責任的閱卷人員誤了前程的。因此,有的責任心強的考官會抽查未考中的「落卷」,主考官也有權力調閱副主考官未「錄取」的薦卷進行複核。

此外,還有一條比較人性化的規定——允許落榜生查卷,這也是監督閱卷人員的一種好辦法。如果把優秀的卷子評差了,考生一旦上訪,麻煩就大了,責任人是要被朝廷治罪的。

一般在考試成績張榜公布後10天內,落榜考生都可以查看自己的試卷。落卷上會有考官的閱卷批語,一看就明白為何未被錄取。

GIF/104K

06

評卷看中第一印象

古代科舉評卷通常是第一印象決定命運。為了加快閱卷速度,按時完成朝廷規定的工作,閱卷人員也是想盡辦法,其中最主要的一個手段就是看「第一印象」,也就是重點看考生的頭場卷子,此即古人所謂「止閱前場,又止閱書義」。一般情況下,如果考生的頭場卷考得好,閱卷時得了「高分」,基本上榜便有戲了。即便允許查分,也查不出什麼來。

GIF/38K

07

考試時間分三天

在古代,考試時間也是十分固定的,但並不限於一次考試,有的朝代有春考、夏考之分,最後決出狀元的「殿試」,一般安排在三月里的春天,即所謂「三月廷試」。

古代的考試時間,一般分為三天,但不是像現在這樣連著考,而是中間空出兩天。明、清兩朝,鄉試時間在陰曆八月份,會試在陰曆二月份,殿試在三月份。鄉、會兩試的時間定在當月的初九、十二、十五三天。

GIF/35K

08

排名次

「高考」成績分三等:一二三甲。一甲只取三名。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稱「三鼎甲」,都賜「進士及第」;二甲取若干名(根據官場需要),都賜「進士出身」;三甲取若干名,都賜「同進士出身」。

GIF/104K

09

要背的書

據統計,書生們要背誦《論語》、《孟子》、《詩經》、《禮記》、《左傳》,共40多萬字,全部都要精讀背熟。此外還要看相當於原文幾倍數量的注釋,還有其他非讀不可的經典、史書、文學書籍等。

GIF/38K

10

需要學習的科目

高考前,考生們需要學習「書、詩、論、賦」四科,即八股文、試帖詩、經綸、律賦。八股文的題目主要摘自「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試帖詩是詩體的一種,考試時以古人某一詩和成語為題,並限定某一韻腳,以歌頌朝政為內容,作出詩來。

GIF/35K

11

科舉幾年一次

宋代為三年一次,明代起固定在子、卯、午、寅年舉行,俗稱「大比之年」。鄉試是科舉考試的第一級考試,由各省自行安排統一考點,一般都在各省貢院,考生一人一間號舍。監考十分嚴格,考生一直要等到9天7夜的三場考試考完才能出場。

GIF/104K

12

考生作弊怎麼辦

每一名考生都被一名號軍緊緊盯著,如發現涉嫌作弊者,號軍可立即抓卷,嚴重者枷號示眾,甚至落到殺頭的下場。儘管監考嚴密,作弊者下場悲催,犯險作弊者依然屢禁不止,晚唐文學家溫庭筠就是一個著名的考場槍手,曾留下一場考試給8名考生替考的最牛記錄。

古時鄉試後的閱卷十分嚴格,為對付考生在考卷上留記號等作弊手段,考官所閱考卷一般都是經過從外地抽調的譽錄員重新抄寫並校對後的卷子。通過鄉試錄取者,則有了舉人的身份,可以參加由朝廷禮部主持的會試。會試錄取者稱為貢士,獲得進入皇宮殿試考取進士出仕做官的機會。殿試是古時高考的最高境界,由當朝皇帝親自主持並欽點狀元、榜眼、探花。

GIF/35K

13

年齡最大的舉人

清代的黃章,廣東順德人,年近40才考中秀才,60歲補上廩生,83歲被選為貢生,100歲時參加鄉試。從廣東到北京應試,千里迢迢,一路由曾孫服侍照料。入考場時,黃章在燈籠上大書"百歲觀場"四個字,曾孫在他前面引導。黃章以百歲高齡應鄉試成了當時科場佳話,時康熙三十八年(1699)。

無獨有偶,相諧成趣, 乾隆五十一年(1786)又一廣東人謝啟祚百歲時參加會試,比起黃章算是進了一級了。此人三妻二妾,子23人,女12人,孫29人,曾孫38人,玄孫2人。這個五世同堂的人瑞,不含飴弄孫,頤養天年,如此高齡,仍披掛上陣,征戰鄉試。實在令人哭笑不得。照例,這等年齡參加鄉試,應由該省巡撫呈報禮部請皇帝恩賜舉人,但謝啟祚堅決推拒,他說: "科名有定數,我老手尚健,豈知我不能為老儒生們揚眉吐氣?

果然一舉考中!本次和謝啟祚同科舉人之中有一12歲少年,少年得志者與大器晚成者成了同榜年誼,監考的巡撫看到此景,頗多感慨,在鹿鳴宴上以詩紀事,有"老人南極天邊見,童子春風座上來。"之句。次年,謝啟祚以99歲高齡入京會試,朝廷授給國子監司業銜。過了三年謝又進京為乾隆皇帝祝壽,並晉陞為鴻臚寺卿銜,得到御制詩額的榮寵。謝啟祚活到快120歲死去,他要算中國科舉史上會試高齡紀錄名列前茅者了。

GIF/38K

14

決定命運的卷面字體

清代科舉考試中,鄉會試因為試卷鬚譽錄,考官改卷時一般不注重書法。但到了殿試就極為重視,文字含糊不清還可以,要是觸犯了忌諱,違背程式那就大大的不敬。

由於科舉有了如此規定,考生們為了畢生榮辱,便不得不重視起書法來。於是,書法界中興起了館閣體,並獨擅一時。光緒二十九年(1903),科舉制度已成強弩之末,經袁世凱等人奏請,清庭已同意廢除八股文,改試策論,但專尚書法之風依舊。當年狀元山東王壽彭的館閣體端正大方,不僅是其高中的原因之一,更是其得以參加會試的關鍵。

光緒二十八年山東鄉試時,主考官房師余際春看了王的卷子,毫無感覺,原擬不予推薦。但有人向余建言說,王雖文章平平,其館閣體卻是朝廷殿試最為欣賞,如果推薦,取中舉人,閣下就可預收了一個翰林門生。於是,余際春把王壽彭的卷子薦上。果然,王壽彭洪福齊天,連試連捷,最終高中狀元。

光緒二年(1876)丙子科殿試,考生浙江人馮文蔚,書法景緻,其美女簪花詩遠近聞名,自己都在想我不當第一誰當第一。哪知半路殺出兩個程咬金,山東人曹鴻勛,山西人王賡榮大卷字工夫堅切莊嚴,其館閣體遠在馮氏之上,結果,這科的狀元為曹,榜眼為王,馮只能位居三甲末席——探花!

GIF/104K

15

考生姓名的喜和憂

科舉考試,還有其他一些無法預料和常人不知的因素,比如應試者的名字。

道光年間,安徽天長的戴長芬中了頭名狀元,他中狀元純屬偶然。據說,那次殿試,原擬定的一甲第一名是江蘇高郵的史求,最後呈皇上審批,道光皇帝一看史求不就是「死囚」么,很不吉利,遂勾去不取。後看到二甲第九名時,心頭頓時一陣狂喜,立即提筆點為頭名狀元。因為大清朝天長第九(天長地久),戴戴(代代)蘭芬,真是大吉大利。

可是不久之後,鴉片戰爭爆發,清王朝已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了,何來天長地久代蘭芬!光緒二十九年(1903),由於辛丑年光緒三十(1901)萬壽的恩科和壬寅年(1902)正科會試沒有舉行,準備在這一年合并舉行,同年還開了鄉試。因為次年是慈禧的七十大壽,主持三試的官員都十分留意吉慶之兆。朝廷經過篩選,派出頭兩批去雲貴兩廣主持鄉試的考官,李哲明 ,劉彭年,張星吉,吳慶坻,達壽,景永昶,錢能訓,駱成驤,將此八人名字聯綴起來就成了"明年吉慶,壽景能成",果然大吉大利。這八個考官真得感謝父輩當年給自己取名有先天之見。外放考官尚且如此,錄取的進士當然更不得馬虎。於是當年殿試,便取一個名字中有"壽"字的狀元,以示預祝慈禧壽誕,王壽彭錄為狀元,固然有因其寫得一手好的館閣體之故,但更因其名字念起來就象"萬歲萬歲萬萬歲"。於是便點了他做金殿傳臚第一聲。

王壽彭因名得福,但是因名得害的也不乏他人。某年,有個貢士叫王國鈞。本來名字是取得不錯的,國鈞,國家之重任,大概用的就是白居易賜樊著作中的"卒使不仁者,不得重國鈞"之意。當年殿試,王國鈞本名列前茅,無奈慈禧念了他的姓名後,說:「好難聽啊,這三個字跟「亡國君」相像,太不吉利了!」因此王被仰置三甲,蹉跎終身。另有一人叫范鳴璚,咸豐二年(1852)殿試卷取在前十名,咸豐帝因其姓名讀音近於"萬民窮",是不詳之兆,只授以內閣中書。

GIF/35K

16

考生相貌的樂與悲

清代科舉,有一模特專科,不試文章書法,專看相貌。(按清代制度,舉人應會試三科不中,特設大挑一科, 可以參加名為「大挑」的選官程序 ,也就是對於考試老也考不上的「困難戶」落實一下政策,給一個做官機會。)挑選的標準是:「同田貫日身甲氣由」八個字。同,面孔方長;田,面孔方短;貫是頭身子直長;日,表示身體胖瘦高矮適中而有端直。符合這前四個字就可選中。身,表示身體歪斜不正;甲,頭大身小;氣,一肩高聳;由,頭小身大。後四個字,沾上一個,就要落選。挑選的時候,二十人站一排,從中挑一等三人,二等九人。所餘八人就是落選者,俗稱「八仙」。承擔此事的王公大臣照例先挑出不取的人,挑起一個叫"起去",就是「八仙」落選的信號。

軍機大臣閻敬銘,曾任戶部尚書,是道光二十五年(1845)的進士。中進士前,曾參加大挑,落入"八仙"之例。閻敬銘體貌屬小字型大小, 身高又不滿五尺(不到165厘米),兩臉哪個都不像,而是像個棗核,眼一高一低,活形容實在猥瑣異常,脫脫一個鄉村老頭。閻就挑時,剛跪下,某親王既厲聲喝到:「閻敬銘站起去!」挑都不用挑了。閻敬銘「出去」之後,沒有別的出路,只得繼續報考下一科的會試。後來中了進士,胡林翼奏調閻總辦東征糧台,疏中有「閻敬銘氣貌不揚,而心雄萬夫」一語,既針對大挑落選受辱經歷而言的。

閻敬銘以體貌猥瑣被擯於挑場,而另一個相貌極丑之人金孝廉卻因丑入選。金某五官布局極不合理,觀者都發笑不敢正視。此公一進挑場,某王首先挑選他為第一等。一時間其他王公大臣相顧錯愕,那位王爺說: 「不要驚訝,此人膽量可嘉! 」眾人仍不解其意。該王解釋::「此人面目如此,卻敢於進入挑場。沒有三國姜維的膽量,豈能達到這種地步,可見是塊做官的材料!」

GIF/38K

17

古代高考也有照顧分

古代科舉考試也有特殊錄取、破格錄取的機制,存在「加分」、「特招」這類現象。以宋朝為例,考中者中便有「正奏名」、「特奏名」的區別,有點兒類似於現代高考中的「正取生」與「特招生」。宋太祖趙匡胤設「特奏名」15次考進士未中「賜本科出身」。

所謂「特奏名」,是宋代特殊的進士錄取機制,即解試中榜而進士屢考不中的考生,在參加若干輪的考試,且到一定年齡後,由相當於現代教育部的禮部特別登記造冊,上報朝廷,直接參加最後一輪考試,評出等第,賜予進士出身或相應官銜。

尤其在鄉試,通過率很低的情況下,各個朝代或多或少對這些「屢考屢不中」的考生有所照顧。其中,宋代的照顧辦法「特奏名」最受考生擁護。

GIF/104K

18

「狀元」稱號最早出自唐朝

「狀元」一詞始於唐代。凡舉人進京會試,須先到禮部投狀報到,故時人稱進士第一名為狀元,又稱狀頭。唐高祖武德五年(622)朝廷開辦貢舉,考取進士四人,第一名是孫伏伽,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狀元。

GIF/35K

19

「榜眼」和「探花」的由來

北宋殿試前三名均稱「狀元」;南宋時稱為「狀元」、「榜眼」和「探花」,並為後代所沿用。狀元一詞的來歷前面已經說明過,而第二名好比榜中的眼睛,故稱榜眼。探花則源於唐朝杏園的探花宴選少年俊秀者為探花郎的習俗。

GIF/30K

20

宋朝狀元最受優待

宋代比唐代更加重視科舉,宋太祖親自行殿試,由皇帝定狀元。殿試的定製,使皇帝成為座主,他選定的第一名門生當然重要。宋太宗曾親自寫詩賜與呂蒙正、胡旦、陳堯叟等狀元。狀元及第,立即授予很優的官職,並且升遷很快。北宋狀元官至宰相(同平章事和參知政事)而政績為史家所稱道者,有呂蒙正、王曾、李迪、蘇易簡、蔡齊等。

GIF/35K

21

考取狀元的平均年齡大約30歲

歷史上的狀元大都是青年,據統計,有生卒年月可考的狀元,其及第時平均年齡如下:

唐朝狀元平均29.4歲;宋朝狀元平均29.6歲;元朝狀元平均29.5歲;明朝狀元平均32.3歲;清朝狀元平均31.9歲。

據傳說,狀元中年齡最大的是北宋時期的梁顥,參加科考47年,登龍門時已82歲了。梁顥中狀元後,官至翰林學士、當過開封府尹,到92歲才壽終正寢。而他的兒子梁固,後來也考取了狀元。

歷史上最年輕的狀元要數唐朝的賈至和明朝的丁顯,都是17歲得中狀元,可謂少年得志。關於丁顯還有一段趣事。據說當年殿試前夕,朱元璋做了一個夢,夢見一枚特別大的釘子牢牢釘在牆上。朱元璋第二天閱卷時看見丁顯這個名字,丁者釘也,顯者應夢也,丁顯就被欽定為狀元,人們稱之為「應夢狀元」。

GIF/104K

22

歷史上17人「連中三元」

宋代確立了科舉考試的地方、禮部、殿試三級考試制,所以也就有了「連中三元」的說法。宋代的「三元」,指科舉考試中地方解試、中央禮部試和殿試中的三個第一名,即:解元、省元(禮部是尚書省所屬的一個部,禮部試又稱「省試」)和殿元。

一個考生能中「三元」實在太難了,即使真正的文才超眾,也還少不了幸運。北宋最有名的「三元」是王曾,他在禮部試所作《有教無類賦》和殿試所作《有物混成賦》,都被視為模範答卷,長期為人傳誦。王曾官至宰相,是中國科舉史上僅有的十幾名「三元」中的佼佼者。

據統計,連中「三元」,歷史上獲此殊榮的狀元只有17人。

GIF/30K

23

蘇州是最名副其實的「狀元窩」

自隋唐至明清1300年間,大約進行過科舉考試788次,有名字記載的狀元671名。在歷史長河中,狀元畢竟寥若晨星。可這樣少量的狀元,也出現了「狀元窩」奇觀。

「狀元窩」最突出的是蘇州。明清兩朝共出狀元204名,而蘇州獨佔34名。其中清朝狀元114名,蘇州佔27名,紹興8名,杭州6名,山東曲阜5名,這四個地方竟佔全國狀元總數的40%強。而蘇州可算名副其實的「狀元窩」。

GIF/38K

24

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狀元

太平天國時期,先後錄取幾百名進士,其中文武狀元7人。太平天國還專門設立女科,錄取的女狀元名叫傅善祥。傅善祥只有19歲,一舉奪魁,轟動天京。傅善祥最初在東王府任記室,也就是當秘書,後提升為殿前左丞相。

登第與落榜的那些名人

清人龔煒(棄考):古代趕考之路可以說很艱辛。清人龔煒在赴京趕考時,路上既中暑,又暈船,最後乾脆不考了,半路返回,甚至為此不再想當公務員。

清人李幡(狀元):古時鄉試、會試都是連考三場,每場三天,考生吃喝拉撒全在考場裡面。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的狀元李幡,家裡窮,考試時籃子裡帶的是36個饅頭。

唐人包誼(舉人):唐末舉子包誼文采不錯,但得罪了主考官劉太真。劉太真發誓不讓包誼考中,第一場考試過後,劉太真想第二場考試再將包黜退,讓他多高興會兒。第二場考試後,劉太真又放他到第三場,想讓他再高興一會兒。第三場考試後劉太真沒錄取包誼,拿著名單去找宰相。時值「朱泚之亂」不久,名單中有個姓朱的,宰相不高興,讓劉太真換人。驚惶之下,劉太真已經想不起其他舉子的名字,只記得包誼,結果包誼高中。

唐人羅隱(落榜):唐朝人才輩出,但唐朝的選才標準卻有點怪。《選舉志》提出的標準是:一曰身,就是體貌豐偉;二曰言,就是言辭辯正;三曰書,就是楷法遒美;四曰判,就是文理優長。這四條標準,一是看長相,二是看語言表達能力,三是看書法,最後才看文章。詩人羅隱就為此吃了虧,他詩寫得不錯,但長相卻讓人不敢恭維,因此屢試不第。

唐人王維(狀元):王維參加科考,想走後門無門,聽說公主喜歡音樂,於是穿上花花綠綠的衣服,打扮成樂師,抱著琵琶去見公主,被公主相中,一舉而登第了。

唐人韓愈(進士):19歲參加進士考試,連考三次,次次不中,到第四次才考中。別以為這下光明了,要成為公務員,吏部那裡還要考一次,韓愈又連考三次,次次不中。考不上就走後門,給宰相寫信,連續三封石沉大海。又登門拜訪,三次上門次次被轟回來,走後門不行,回來接著考,32歲時,考上了。

宋人歐陽修(進士):國考那天,有個姓李的考生生病,趴在桌子上不動。歐陽修就把李考生拽起來,給予精神鼓勵,還把自己的試卷傳給那位考生看,讓他參考。李考生就抄襲了歐陽修試卷的一半,結果和歐陽修一起考中。李考生後來成為官員,找人專門雕塑了歐陽修的塑像,放在家裡供著。這北宋的國考監考怎麼這麼松啊!

宋人晏殊(進士,後為宰相):宋真宗時期的晏殊,從小天資聰慧,以神童的身份被推薦到政府。後被推薦去見宋真宗,恰好宋真宗在面試進士,就讓他也參加。晏殊一見試題,就說:「這題目我幾天前做過,您還是換個題目吧。」宋真宗歡喜得不得了。誠實不僅是美德,還是能力。晏殊就這樣進入政府高層,成了宰相。

明人鮑無雄(落榜):明朝人鮑無雄一生潦倒,懷才不遇,常常夢想能金榜題名。一天他在西湖喝醉酒後,忽然低頭照見水中自己的身影,大聲慟哭道:「大丈夫三十歲了還是這樣的腦袋嗎?」

明人邢昉(落榜):邢昉很狂,他考試時的文章就寫得超級狂。考官先是在試卷上批「太狂」,後來越看越窩火,批道:「更狂」,直接把邢昉的試卷給扔垃圾桶里去了。邢昉不以為意,戲曰:「當官有什麼好,人生在世,得一狂名就夠了。」

明主考官李賢(所有考生無一上榜):明朝成化年間,浙江學政李賢在省試時微服私訪,看到有兩名考生在下棋,一考生甚至大言不慚地說:「用不著複習,上榜沒問題。他李賢總不能出道含有 100個人名的怪題來刁難我們吧?」李賢無名火起,回去後真出了一個含有 100個人名的怪題,即:「孔門七十二賢,賢賢何德?雲台二十八將,將將何功?」結果沒人能全部說明,李賢因此一個都不錄取。

明人劉望齡(兩中舉人):福建同安縣的劉望齡,在明朝末年參加科舉考試,中了福建省鄉試第 34名,後因故被革。進入清朝後,再次參加福建的鄉試,又是中了第34名。隔朝兩中舉人,名次相同,這個概率比今天中 500萬元的彩票還低。

清一主考官(誤解恩師之意):清時陝西鄉試,一位主考大人赴西安做考官,臨行前拜訪官至尚書的恩師。兩人談話間尚書想放屁,但又不好意思,移了移屁股,主考官以為有玄機,立馬問有啥吩咐。尚書說:「無他,下氣通耳!」意思是說:「沒啥,只是放了個屁。」主考官理解錯了,以為要錄取一個叫「夏器通」的。結果在西安,真有一名叫「夏器通」的考生,陰差陽錯下這夏器通得了個第一名。

清人蒲松齡(落榜):寫《聊齋志異》的作家蒲松齡,有次參加公務員考試,拿到考題時,覺得這題太簡單了嘛,奮筆疾書,書完一看,「越幅」了,就是第一頁做完後,直接翻到了第三頁做,這是沒法補救的。糟了,又考不上啦。

高考的小夥伴們

加油!

文章來源:「唐詩宋詞品讀」公眾號

圖片來源: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民俗中國 的精彩文章:

謠言與捲入恐慌事件的人們——對發生在一個北方小城的三個事件的人類學分析
關鍵詞 施愛東謠言
芒種祭花神,青梅煮好酒
馬昌儀:《魂兮歸來——中國靈魂信仰考察》
王明珂談人類「村寨」中的女巫恐懼

TAG:民俗中國 |

您可能感興趣

故宮中都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有趣之處?
歷史上有哪些成就頗高但鮮為人知的人?
蘇軾有哪些鮮為人知的好詩詞?
有哪些鮮為人知但不錯的小眾品牌?
唐代著名詩人有哪些鮮為人知的陰暗面?
有哪些好吃的零食,但鮮為人知?你知道幾種
歷史上有哪些人,有著鮮為人知,與其名聲不相符的一面?
民國人物有哪些鮮為人知的趣事?
鮮為人知的秘密!這些絕美的天文照片背後,還有那麼多有趣的故事
霍金有哪些鮮為人知的事實?看外國網友都羅列了哪些
長垣特產:高村粉皮,那些年鮮為人知的往事!
那些絕美卻鮮為人知的古詩句,你最愛哪句?
在清朝的監獄中,還有這些鮮為人知的潛規則!
球星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怪癖?
這些鮮為人知的備孕冷知識,你都知道嗎?
莫高窟燦爛的佛教藝術,到底經歷了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泳帽,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黃帝還有鮮為人知的另一面,你知道嗎?
印度有哪些鮮為人知,奇趣,獨特的地方?
這些千古名句,有著鮮為人知的另外半句,你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