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中國的醫療人工智慧和工業4.0應該怎麼做?-德國院士張建偉來解答

中國的醫療人工智慧和工業4.0應該怎麼做?-德國院士張建偉來解答

中國的醫療人工智慧和工業4.0應該怎麼做?-德國院士張建偉來解答

中國的醫療人工智慧和工業4.0應該怎麼做?-德國院士張建偉來解答

張建偉院士

德國漢堡大學信息學科學系教授

多模態技術研究所所長

德國漢堡科學院院士,千人計劃專家

1986年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學士優異畢業,1989年清華大學計算機系碩士畢業(人工智慧),1994年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計算機系博士畢業(機器人)。

編者按:對人工智慧而言,醫療領域一直被視為一個很有應用前景的領域。目前來說,人工智慧在醫療健康領域中的應用主要包括醫學影像、虛擬護士助理、健康管理、醫療風險分析、藥物挖掘、輔助診斷、醫學研究和營養學等。縱觀我國的政策,在2016年6月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等都明確指出到2018年將打造「人工智慧基礎資源與創新平台」,在重點領域將培育若干全球領先的人工智慧骨幹企業和人才,這對一些初創企業來講剛好是一場春風。

張建偉院士近二十年在德國從事及領導智能自動化生產系統的感知學習和規劃、多感測信息處理與融合、智能機器人技術、人機交互的研究與開發等研發方向。發表三百餘篇論文及專著,並多次獲得國際會議最佳論文獎;擁有四十餘項發明專利。指導德國碩士工程師百餘名,德國博士三十餘名,洪堡學者多人,聯合培養中國博士十餘名。主持德國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聯邦教研部與工業合作項目、歐盟ICT、中德跨學科重大研究中心等多項重大研究項目。領導開發出經驗學習演算法、自主移動護理機器人、脊椎手術機器人、配藥機器人、多模式人機交互平台、開放機器人軟體、大數據智能軟體等多項技術與系統,其中配藥機器人、多功能輪椅等已經進入產品化階段。

此外,張建偉院士還將於2017.06.15-16日出席由生物谷主辦的「2017未來醫療科技大會暨人工智慧前沿論壇」,並為大家帶來題為「人工智慧、機器人與醫療科技的融合」的報告。

那麼對於近期醫療人工智慧的熱門研究,張建偉院士如何評價及其研究組在相 關領域又有哪些新的突破呢?下面是生物谷的採訪。

生物谷:張院士您好,非常感謝您此次接受生物谷的邀請來參加「2017未來醫療科技大會暨人工智慧前沿高峰論壇」。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讓我們有預感過去在科幻大片里看到的場景將逐漸變成現實,人工智慧目前在醫療領域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輔助診斷上,您掌握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研究核心技術,那麼人工智慧機器人現在醫療領域中主要有哪些應用?您認為未來人工智慧在醫療領域最有可能取得新突破的方向在哪裡?

回答:人工智慧現在在大數據和無處不在的新演算法環境下,技術慢慢從實驗室走向各行各業。從研發角度來講,還有許多理論問題需要突破,還有許多問題和挑戰有待解決。在醫療技術方面,人工智慧會結合以下領域帶來新的創新應用:診斷系統, 藥物發現,手術康復和護理技術,醫院物流自動化以及電子信息化管理,等等。近期內,基於大數據的個性化診斷,新型藥物的發現,智能康復設備,自動導航手術機器人,醫院物流自動化系統,都會在實用創新方面實現突破性的進展。

生物谷: 您是德國漢堡學院院士,遠道而來,能否向我們講述一下人工智慧在德國的發展情況?在醫療領域,有哪些好的東西值得我國借鑒?

回答:德國在人工智慧的理論和應用方面,始終有持續的資助和企業研發。人工智慧的基礎理論研究在各個大學的人工智慧實驗室和馬普所相應部門進行。另外,德國人工智慧研究院和多個弗朗豪夫研究院,從事著人工智慧在各行各業的垂直領域應用和技術轉移工作。通過產學研的合作項目和大學人才的承接,企業也在人工智慧在產品開發上不斷的起到重要的創新作用。德國在新型的智能醫療儀器,診斷系統,康復設備,醫院信息管理系統等方面,都有很好的產品。在未來的助老助殘機器人,智能手術輔助系統等領域領域,也有很多的技術儲備。企業和研發單位高校注重多學科的融和以及人才的培養,保證了人工智慧在醫療技術上得到長期的持續應用。

生物谷:近年來,醫療機器人領域吸引了眾多資本的參與。您多年致力於智能機器人技術、多模式人機交互的研究與開發,也擁有四十餘項機器人和人工智慧方面發明專利。您認為未來人工智慧機器人的發展趨勢如何?您認為未來有哪些工作崗位會被人工智慧所取代?

回答:國際大公司,起到推波助瀾作用。從學術,工業到資本,使AI應用出現了里程碑式結果,這使大眾和政府都把AI作為全球技術創新的核心技術。大公司幾乎都在爭相努力建立自己最強AI研究院。而中小公司人才缺乏,沒有技術,就像互聯網一樣,怕失去競爭優勢。

中德最新啟動的重大大學課AI研究項目,是「跨模態學習」,這是面向未來的核心AI技術。現在AI(弱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是基於單模態的,它只在一個領域解決問題,無法轉移到另一個領域,比如只專攻與圖像處理、語音處理等單個方面。而下一代的AI技術是基於跨模態的信息。包括文本、圖像,聲音等各種人工數據,打通這些數據。把它們整合,做成自學習系統,實現更強大的AI,也就是強人工智慧,這樣就具有記憶,推理,人機交互等通用型綜合系統。強AI方面,有許多路要走,j建立通用AI引擎,需要跨模態的形式進行研究,包括關鍵技術整合,機器記憶,預測與數據校準、知識的抽取、推理、表達和自學習,這些都是強AI引擎里的關鍵技術。

人工智慧將替代人做那些非常重複勞累無尊嚴的事情,比如清潔,配藥,運送,分診,數據輸入及處理。在大數據互聯網環境下,在提高效率方面,提高數據質量方面,可比人做得更好。

生物谷: 在您開發機器人的時候,您認為未來是否會有可能賦予智能機器人人類思考能力?或者說機器人是否可能會取代人類?

回答:人工智慧能夠帶來超級病人,超級醫生等。但是我認為研發應該基於「以人為本」的宗旨,AI系統不應該是黑匣子,而未來必須全透明,我能了解每個機器決策來源和過程,使未來AI系統成為幫助人類完成繁瑣複雜重複工作的助手,而不是取代我們的超級機器。

生物谷:據我們所知,您在工業4.0研究領域也開發了多種隨著人工智慧與醫療領域的結合,可用於工業4.0的經驗學習機器人系統、自主移動操作機器人、雙臂裝配系統、多模式人機交互平台、開放機器人軟體、認知式電子教學界面等多項技術與系統。我國的工業4.0建設剛起步不久,對於我國的工業4.0建設,您能否給一些好的建議?

回答:工業4.0的概念應用範圍已經遠遠超出了製造領域。產學研結合,不能只是產品的研究,而忽視學校的基礎技術研究。公司的研究和學校的研究,有不同之處。公司可以僱傭許多編程和大數據人員,但它們在基礎的大交叉領域很難做。比如他們沒有動機去僱傭研究大腦和心理的人員。他們缺乏專攻跨學科的研究專業人員。AI基礎研究項目,需要包括有心理,腦科神經學專家一起參與,要研究多模態的表達的機制等。探討在深度學習,增強學習之外能有更新的方法。此外,企業和學校在基礎項目的合作是很好的形式,比如現在的中德項目,也得到不少大公司的關注,給予了資助。大公司藉此可以觀察跨學科創新的研究進展。

政府來引導組織,實現人工智慧和細分垂直領域的結合,實現創新應用,孵化創新公司,結合人工智慧在工業4.0和醫療方面的專用基金,充分發揮國際合作,面向全球市場,中國一定會在這個領域實現創新模式的突破。

大會日程


2017年6月15日 大會主席:張建偉
演講時間 演講題目 嘉賓 職位/職稱
08:50-09:00 開幕致詞(張建偉)
09:00-09:40 人工智慧、機器人與醫療科技的融合 張建偉 德國漢堡大學計算機系 院士/所長
09:40-10:20 基於數理醫學與深度學習的醫學影像輔助診療 孔德興 浙江大學應用數學研究所 教授
10:20-10:40 茶歇&展台參觀
10:40-11:20 人工智慧在醫學輔助診斷和影像識別中的應用 張大磊 Airdoc 創始人
11:20-12:00 醫生與AI技術團隊的深度融合 - 從研究到臨床 劉西洋/林浩添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 教授/ 中山大學眼科中心 研究員
12:00-14:00 午餐&休息
14:00-14:30 人工智慧精準醫學在腫瘤免疫治療上的應用 周向軍 恆瑞源正(深圳)生物科技 首席科學家
14:30-15:00 Novel Feature Selection Strategies for Enhanced Predictive Modeling and Deep Learning in the Biosciences 孫洪業 葯明康德明碼(上海)生物CTO
15:00-15:30 醫療影像計算機輔助診斷的市場化 張偉 深博醫療 創始合伙人
15:30-15:50 茶歇&展台參觀
15:50-16:20 如何評估一款人工智慧醫療系統 丁曉偉 VoxelCloud 首席執行官
16:20-16:50 從人工智慧看醫療行業熱點的投資邏輯 曹鋒 華醫資本 合伙人
16:50-17:30 主題討論:1. 在人工智慧技術開發領域,最核心的技術有哪些?我國的技術優劣勢分別是什麼?2. 人工智慧和大數據被預測是2017年在醫療大健康領域最具影響力和最具獲取投資潛力的技術,作為數據大國,我國的醫療大數據到底應該怎麼用,才能真正造福人類?3. 開放性話題:未來人工智慧可以幫助醫生做什麼?可以幫助病人做什麼?哪些人的工作會被替代?
2017年6月16日(創新創業大賽)
演講時間 演講題目 演講人 職位/職稱
08:50-09:00 大賽致詞
09:00-16:40 創新創業大賽項目PK/評委點評及打分/討論大賽評委團:張發寶、張建偉、胡旭波、李文罡、張大磊、吳文巍、宣曉華、劉芹羽、時煒、管燕
09:00-09:20 健康雲-基於大數據、區塊鏈技術和人工智慧 俞紅 上海第六人民醫院 華東理工大學
09:20-09:40 人工智慧基因報告解讀 許冰磊 北京英菲基因科技有限公司 COO
09:40-10:00 人工智慧-糖尿病眼底病變成像與診斷系統 盛斌 上海交通大學 博導
10:00-10:20 寶康納人工智慧醫療健康雲 趙信榮 海寧寶康納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CEO
10:20-10:40 茶歇&展台參觀
10:40-11:00 人工智慧:運用結構化健康數據用於人群的肺癌風險篩查 葛亮 點內(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國家級遺傳諮詢師
11:00-11:20 超聲光散射乳腺診斷系統 趙磊 新博醫療技術有限公司 董事長
11:20-11:40 智能乳腺癌超聲篩查系統 張偉 深博醫療器械有限公司 創始人
11:40-12:00 腫瘤單病種智能醫生 王悅華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 主任醫師
12:00-14:00 午餐&休息
14:00-14:20 人工智慧在醫療檢測過程標準化中的應用 李超 慧算醫療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14:20-14:40 神經外科影像分析系統神經外科手術輔助設計系統 秦品樂 邁普錫與中北大學醫學影像數據分析聯合實驗室技術 總監
14:40-15:00 多組學與影像數據分析平台與工作站 陳星強 廈門大學 博士
15:00-15:20 人工智慧圖像微觀診斷平台 丁紅陽 上海視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15:20-15:40 茶歇&展台參觀
15:40-16:00 糖醫機器人 馮培根 機器人醫生
16:00-16:40 染色體智能篩選系統/三維姿態分析/智能視覺輔助系統 賀瓊英/周航奇/李志堅 BYD 健康產品部
16:40-17:10 頒獎儀式
17:10-17:20 閉幕致詞

會議地址:上海遠洋賓館(上海市虹口區東大名路1171號)

更多詳情見大會官網:http://meeting.bioon.com/2017IM

參會贊助諮詢:

謝建勝

E-mail:jiansheng.xie@bioon.com

Mt: 183 6073 4019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詳情及報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物谷 的精彩文章:

注射用生物聚合物設計成功:一次劑量控制血糖長達數周
JCI insight:基因療法可以消除哮喘癥狀
楊森公司與Protagonist Therapeutics達成戰略合作,共同開發IBD藥物
Nat Med:腸道微生物是治療糖尿病的關鍵
國內首款數字PCR通過創新醫療審批,或將刷新癌症靶向診療新思路!

TAG:生物谷 |

您可能感興趣

人工智慧與醫療
英國投入2.5億英鎊推動人工智慧輔助醫療,建立國家實驗室
聚焦醫療人工智慧,TPP助力「健康中國2030」建設
億歐智庫:2019中國醫療人工智慧市場研究報告
IBM大中華區首席健康官陳彤博士:大數據和人工智慧在醫療的應用
人工智慧+醫療
2019中國醫療人工智慧市場研究報告
2018中國醫療人工智慧發展研究報告
人工智慧–AI醫療
深睿醫療聯合創始人兼CEO喬昕確認參加「2019全球人工智慧健康峰會」
2 0 1 8未來醫療科技大會-會賽合一,開啟人工智慧新醫療
2018 雲棲大會|阿里雲與阿里健康宣布共建醫療人工智慧系統 ET 醫療大腦
2018北京國際康復、家庭醫療及養老產業博覽會邀請函
健康中國,說醫解藥:中國製造之醫療健康產業IPO深度研究
斯坦福大學AI100報告:「人工智慧+醫療」五大場景
最新消息!國家葯監局擬籌建人工智慧醫療器械創新聯盟
阿里雲與阿里健康宣布共建醫療人工智慧系統 ET 醫療大腦
時占祥:人工智慧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應用規則與標準化建設
專訪美晶醫療董事長張曉晶博士:創新精準醫療技術,打造中國高科技醫療企業
英將建國家實驗室推動人工智慧輔助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