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屈臣氏的來歷與近代西藥入華

屈臣氏的來歷與近代西藥入華

微信ID

EYEONHISTORY

清朝末年,上海福州路的中西大藥房招牌。

文|匡濟

槍炮與病菌

鴉片戰爭爆發之前,一些西醫便以葡萄牙人攫取的中國澳門為基地,開設診所,售賣西藥,施行手術,並通過招收中國學徒的方式,向中國內地傳播西方醫學。這些西醫之中有不少服務於臭名昭著的東印度公司,自然不免也會幹些販賣鴉片的勾當。

在這些西醫之中,有一位名叫馬禮遜,他也是來到中華的第一位新教傳教士,其於1820年在澳門開設一家診所,合伙人為英國東印度公司的醫生李文斯敦,並為診所配套開設了一間藥房。

這便是如今著名品牌「屈臣氏」的直系先祖。在這個很有些年頭的老店背後,則隱有一段西藥入華的跌宕起伏的故事。

這個藥房大約存在了五年時間,因為馬禮遜回國和李文斯敦亡故而關閉,直到兩年後另一東印度醫生郭雷樞來華,才得以恢復。

當時廣州為清朝指定的唯一合法外貿口岸,每年5月到10月容許一定量的外國人前來進行貿易,指定外貿機構即是十三行(鴉片戰爭前廣州港口官府特許經營對外貿易的商行之總稱)。

西醫如郭雷樞也會隨商人前來,偶爾也給十三行的富商們看看病,久而久之,積累了些好感,得到了富商們的支持。

郭雷樞遂在1828年將診所開到了廣州,藥房也隨之有了第一個內地分店,按照當地習俗,號為廣州大藥房。有史料稱郭雷樞還在廣州建了一座小型汽水工廠,成為後來暢銷的屈臣氏蘇打水之肇始。

雖然頗有進展,但受制於清朝的外貿規矩,這些藥房診所都局限於澳門、廣州,而且在廣州限制尤其大,必須打著只給外國人服務的幌子。

鴉片戰爭之後,中華國門大開,大量西方傳教士湧入,西方醫學也隨之而上。各地的教堂拔地而起,往往不遠處就是教會醫院,西藥也開始為更多的中國人所知。

奇怪的是,屈臣氏的先祖不趁此機會,北上內地拓展市場,卻轉而南下去了香港,時間是1841年。原來自香港淪為英國殖民地後,大批軍隊、商人、冒險家、傳教士湧入,造成人口爆炸的同時,更帶來許多新型病菌,再加上香港氣候炎熱潮濕,衛生狀況十分糟糕。這些病菌就不是洋槍洋炮對付得了的。

危機中,西藥商機出現了。屈臣氏的先祖將分店開到了香港,那座汽水工廠也隨之遷來,因為當時的中國人尚未習慣飲用此物,最大客戶群體還是外國人。

與此同時,屈臣氏也來了。所謂屈臣氏,其所指人物英文名為Thomas Boswell Watson,若以漢語普通話音譯,當為托馬斯?博思維?華森,但按粵語發音,則將「華森」二字譯作「屈臣」。

這位屈臣先生祖籍蘇格蘭,職業為醫生,在1845年來華,並於澳門開設診所,或許是生意狀況不佳,又或許是香港市場更大,十年後他賣掉診所,渡海入港。

在這裡他的生意十分成功,不僅開設了一家規模可觀的診所,還在繁華的黃金地段買下店鋪開設藥房,名為香港大藥房,並因此得以強勢加入屈臣氏先祖的業務中。

當時香港大藥房的股東很多,即便屈臣先生強勢,也不太可能讓這個藥房立馬隨他改姓,何況他自己的生意也不錯。不料此時剛剛年過30的他,身體狀況欠佳,大約是水土不服,呆了沒幾年,就撐不下去,賣掉產業,匆匆回國。

臨走之前,他將自己在香港大藥房的股份留給了一個專攻藥學的侄子。此人名為Alexander Skirving Watson,縮寫為A.S. Watson。

依靠專業所長,他很快成為藥房首席藥劑師,短短几年時間後,就得以與兩名藥劑師同伴接管了整家藥房。在1862年,他叔叔去世兩年後,打著A.S. Watson標籤的藥物便出現在了市面上。

隨著業務的繁榮,A.S. Watson標籤在香港成為知名商標,這位屈臣先生便趁勢將香港大藥房的名號在1871年改為了A.S. Watson & Company,粵語翻譯即是屈臣氏大藥房。

1871年,香港大藥房更名為屈臣氏大藥房。

就在精明強幹的這位屈臣先生正欲大展宏圖之際,他卻突然放棄了這份錦繡事業,將其轉讓給了兩個醫生,約翰?漢弗萊與阿瑟?亨特。

不過約翰?漢弗萊與阿瑟?亨特倒是經商的奇才。接手之後,獨具慧眼的他們發現這年頭賣得最好的不是西藥,而是汽水,遂大手筆投資在今香港中環士丹利街置地,建立一座新的汽水工廠,產品多達六類,屈臣氏汽水從此揚名天下。

在主打汽水的同時,他們還開始擴張屈臣氏的事業範圍,方向則有兩個,一為中國內地,一為海外。

1883年,屈臣氏在外國人甚多的菲律賓馬尼拉開設了分店,主賣汽水。一年後又在當地建立一座汽水工廠。在中國內地擴張更是迅速,許多大城市都開設了分店。

到19世紀末,屈臣氏分店已多達30餘家。其中以上海分店規模最大,有一座位於今四川北路一帶的汽水工廠,產量頗大。至於名下售賣物品,更是豐富,除了藥品、汽水之外,化妝品等後來世屈臣氏的主營產品也大量上市,甚至還賣起了時髦的照相機等物,儼然一個百貨商店,而並非只是藥店。

這也絕非屈臣氏一家所為,縱觀當時入華的西藥房,數量不少,僅上海一地到19世紀末便已多達十餘家。但觀其販賣物品,除了西藥外,更多的都是些化妝品、醫療器械、照相機、飲料、食物。

甚至還有一些利欲熏心的西藥房,為了謀財,利用許多中國癮君子的痛苦心理,炮製諸如「包戒洋煙斷癮散」一類的假藥乃至毒藥,做了許多傷天害理的事情。

不信與迷信

西藥房一家接著一家出現在中華大地上,那當時的國人對此有何反應?

最初,國人的態度與對待一切洋玩意一樣,極度排斥,更遑論信賴與接受了。這種態度的理論根據,也與排斥其他洋物一樣,在於「華夷有別」,即洋人製造的西藥,與傳統中藥差別甚大,多為「神仙難識」的藥粉藥丸,可能適用于洋人的身體體質,對於中國人而言就顯得過於猛烈了,甚至還有人認為國人吃西藥等於服毒自殺。

事實上,此時尚未真正打開中國市場的西藥房,也大多是依附於教會醫院而存在。彼時主要業務是給這些醫院提供藥品,以及供應在華的外國人。由此看來,當年屈臣氏的先祖不北上內地,而是南下入港,去搶奪在華最大外國人聚居地的市場,還是頗具眼光的。

當然這只是初期的生存策略,站住腳後,這些西藥房就想方設法要發展中國客戶群體,在這方面他們採取了多管齊下或者說上下通吃的經營手段。

一是大做廣告。在報紙上刊登廣告,同時印刷大量海報進行推廣。對於國人而言,這是從未見過的陣仗,此前的中醫哪有一個這樣乾的?其衝擊力可想而知。

大做廣告的同時進行低價銷售。因為不平等條約帶來的「福利」,洋人開辦的西藥房不需繳納關稅,大大降低了成本,使得低價推廣成為了可能。

西藥房的許多老闆還開動商業頭腦,大量販賣一些廉價特效藥,如治療眼病的硼酸、治癬疥的硫磺膏等等,而屈臣氏藥房更是專註於「脫雞眼水」「光鮮嫩面水」「塗面花露水」「去花柳水」等等特效藥品。

同時,大量教會醫院的免費診治、免費送葯,更是幫了西藥房的大忙,如美國傳教士伯駕在廣州創辦的教會醫院,一天免費診治病人超過千人。即便到了後來由於接診病人太多,許多教會醫院出現財務問題,這種免費模式還是在維持。

1840年,美國首位來華醫療宣教士伯駕畫像。

對當時中國境況很有些洞見的西藥商們,深知打動那些官員尤其是大官員的心,是多麼重要。故而早在鴉片戰爭前,伯駕就專程前去給林則徐看病,雖然因為相關規定未能見面一診,卻將幾包西藥送了過去,史稱大有奇效。

屈臣氏的經營者更是用心良苦,上海分店開業之後,他們通過大力活動,得到了當時許多清朝大員的支持——至少「紙面」上支持。

1883年,上海分店出了一本廣告冊,名為《惠濟全書》,其中重點並非宣傳販賣藥物的奇效,而是刊印十七位清朝大員題贈給西藥房的匾額。哪些清朝大員呢?李鴻章、左宗棠、曾國荃、沈葆楨……

且看那李鴻章所題匾額,四個大字為「妙手回春」;左宗棠則為「仙術佛心」;沈葆楨為「慧心仁術」;曾國荃為「海西仙藥」……

進口與國產

西藥逐漸為國人所接收之後,市場規模劇增,以中華龐大的人口基數,其利潤空間相當可觀,各大西藥房很是發了一筆橫財,如在各地大開分店的屈臣氏在19世紀最後幾年裡,年利潤以白銀計算,就突破了十萬兩。對於當時的商業而言,這是個不小的數字。

原本就有一些國人在教會醫院或者西藥房做學徒,歷練一段時間後,目睹西藥市場的紅火,也有了出來開西藥房的念頭。

這方面的先驅乃是名為羅開泰的華僑,1882年他在教會醫院的幫助下,於廣州開設了歷史上首家中資西藥房——泰安大藥房,業務發展頗為順利,不久便開分店一家,並正式掛出「華人首創泰安大藥房」的招牌。

蒸蒸日上的屈臣氏上海分店也遇到了中國對手,那是由顧松泉在1888年所創立的中西大藥房。這位顧松泉十多歲便進入英國藥房當學徒,經過近二十年訓練,專業程度十分過硬。

感覺條件成熟後,他便與幾個朋友合資創辦藥房,其創業資本不過幾千元,卻因為發展順利,數年後資本總額即達到十餘萬元,年銷售額已破二十萬元,是為屈臣氏上海分店一大勁敵也。

但縱觀晚清西藥房之格局,總體來講仍是由洋人主導,華商實力十分微弱。如上海一地,雖有中醫大藥房對屈臣氏造成強烈競爭,但大多數華商西藥房都是資本總額不到萬元的「小微企業」,根本無法與那些動輒資本就上四五十萬的洋人西藥房抗衡。

原因很簡單。葯從從西方進口。同樣是賣,西方的藥廠賣給西方人,自然要比賣給中國人的價格低了。進貨成本一高,自然價格也就高,何況洋人西藥房還有關稅的豁免,華商西藥房卻是該繳的一樣不能少,不該繳的還要看清朝官員的臉色全數奉上。

為了生存下去,這些華商藥房也學洋人藥房,廣開銷路,什麼都賣,甚至還買來幾本國外出版的藥學典籍,照著上面的說明,進口一些廉價的原材料,自己生產起了藥品來,名為「本牌成藥」。

這種很有些山寨味道的經營方式,也折射出當時華商藥房生存之不易,他們可沒有屈臣氏的財大氣粗,能直接蓋一座汽水工廠出來。

後來一些西方藥商乾脆將製藥廠直接開到中國來。第一家乃是英國人施德之於1900年在上海開設的耀華施德之藥廠,其藥物自然是優先供應洋商西藥房,華商西藥房生存環境更加惡劣。

到清朝滅亡前,上海有華商西藥房近30家,卻無一家華商藥廠支撐。而洋商西藥房有22家,看似數量不佔優勢卻是在資本上有壓倒性優勢,在他們身後還有6家洋商藥廠支撐。

就在華商西藥房舉步維艱之際,卻有逆轉發生——一戰爆發了。在一戰爆發前,屈臣氏便匆匆關閉了在中國內地和菲律賓的所有分店、分廠,集中業務於中國香港。

洋人西藥房和藥廠如同釜底抽薪一般急劇萎縮,一些資金雄厚的華商趁機入市,建立起大批藥廠來。不過這些藥廠的投機性質太大,加上原料來源依然是西方,因此並未發展壯大,反而隨著一戰結束,進口西藥捲土重來而失去競爭力,紛紛破產,一度到了殘存十幾家的境地。

1941年12月13日,在日軍的炮火聲下,屈臣氏為其百年誕辰「慶生」。差不多兩周之後,香港守軍投降,日軍進駐。

就在屈臣氏的經營者同許多英國人,還在幻想日軍按照國際法對待他們的時候,這些侵略者已經以飛快的速度強行接管了屈臣氏的藥房與工廠,其中那家以生產汽水和蒸餾水而聞名的「屈臣氏非酒精飲料製造廠」,被划到了日本海軍名下,改稱為「日本海軍飲料製造廠」。

1945年日本戰敗之後,屈臣氏的原東家才收回產業,並在同年9月1日正式重新開張,只不過隨著大英帝國的衰落,這家英籍外企的命運也開始變得不那麼明朗。直到後來華商李嘉誠於1963年收購了屈臣氏公司。

且讀且評論。本周最佳評論得贈書《城:我與北京的八十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歷史 的精彩文章:

英國差點造出第一顆原子彈?
番薯傳入中國的故事
英國人眼中的清末民初歷史
上海開埠:從江南小鎮到「十里洋場」
我與北京的八十年

TAG:看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去屈臣氏必買的東西 屈臣氏哪些產品值得買
屈臣氏的成與屈
屈臣氏在佛山開出內地首家大藥房,重回老本行?
在屈臣氏、萬寧、妍麗和嬌蘭佳人兜了一圈,我們發現……
屈臣氏、歐萊雅、珀萊雅等國內外大牌都選安特,為什麼?
屈臣氏真正值得買的東西,別再被導購忽悠了
斬獲美妝界「奧斯卡」獎 瑪麗黛佳靠什麼俘獲屈臣氏?
2000人說:屈臣氏和絲芙蘭,這些東西值得買
揭秘屈臣氏爆款卸妝好物 蓓昂斯獨佔鰲頭
絲芙蘭、屈臣氏、萬寧、妍麗新渠道調研:如何掘金萬億美妝大市場?
真的勇士,敢於直面屈臣氏阿姨的目光
歐萊雅集團收購的美即遭屈臣氏全面下架
吸引年輕客群,屈臣氏北京彩妝概念店引入「旋轉壽司」
屈臣氏小姐戀愛了!
屈臣氏被冷落的十款良心國貨
跟著屈臣氏學做促銷
屈臣氏小姐重回單身生活,艾瑪·沃特森:討厭戀情成演戲的一部分
為何化妝品店的學習榜樣從屈臣氏變成了絲芙蘭?
不是拍戲!威爾·史密斯走進英國屈臣氏當起導購大叔,安利礦泉水...
日本品牌天使的艷輪入駐屈臣氏,瞄準百元洗護市場「真空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