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教運動名詞解釋 英國清教運動的性質什麼

清教運動名詞解釋 英國清教運動的性質什麼

英國清教運動

英國宗教改革後,英國民族教會,即英國國教或者英格蘭聖公會建立,成為英國君王封建統治的工具。但是英國國教代表的英國資產階級力量逐漸壯大,清教徒要求清除英國國教內部的封建殘餘,這就是所謂的清教運動。英國清教運動的性質一直都是備受爭議的一個議題,本文將列舉其中的四種主要觀點詳細分析。

清教運動名詞解釋

16世紀後半期,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清除英國國教內部天主教殘餘的運動。當時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力量不斷增強,為維護封建專制統治的英國國教持反對態度,要求清除殘存的天主教因素,簡化教會的儀式和活動,「清教」的稱謂由此而來。清教抨擊封建貴族、僧侶的奢侈浪費和道德敗壞,提倡過嚴肅、「勤勞」的生活。這實際上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追求利潤和積累資本的理想生活,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思想動力。

16世紀英國宗教改革後,確立聖公會為國教會,它是封建專制王權的重要工具,保留了天主教的主教制、重要教義和儀式。新教派則代表日益壯大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益,反對國教中的天主教傳統和繁瑣的宗教儀式,主張教會組織民主化,廢除主教制,反對國王為教會首腦,減少宗教節日,並反對封建主的奢侈生活,故被稱為清教徒。清教教義的要旨為:不受主教干預,自由祈禱;人人都能同上帝直接交流,建立不要教派的獨立組織。

16世紀70—80年代,清教徒脫離國教會建立獨立的宗教組織。16世紀末分裂為主張君主立憲和主張共和政體的兩派,前者由大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組成,後者由小資產階級、小貴族和農民組成。1603年清教徒向國王提出《千人請願書》。1640年,資產階級在清教徒旗幟下掀起反專制制度的革命,使資產階級革命披上了宗教外衣。1662年保皇議會通過新的《寬容法》,聖公會仍為國教,其他會派包括新教在內也可有合法教堂。

英國清教運動的性質

自19世紀加狄納提出「清教革命」的概念以來,史學界幾乎沒有人再把英國清教運動作為純粹的宗教運動來研究了。但對這場運動的性質還存在各種看法,歸結起來大體如下:

資產階級運動

它的出現和進行與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息息相關。恩格斯曾認為,加爾文主義「為英國發生的資產階級革命的第二幕提供了意識形態的外衣。」中國學者楊真認為,「新型資產階級的政治派別也以反對國教的新教派別出現,這主要是16世紀60年代英國資產階級中發展起來的加爾文教派清教徒」。M.韋伯認為,新教倫理造就了資本主義精神,資本主義精神又成為近代資本主義產生的原動力。R.H.托尼認為,清教運動與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緊密相關,因為英國工業發達地區恰是清教運動的中心。他認為,「清教是英國中產階級的老師」,清教徒本身並不是清一色的,「清教中有保守因素和傳統主義,也有革命因素;清教中有鐵一樣紀律的集體主義,也有踐踏人類聖餐中乏味膳食的個人主義;清教中有能夠包容全世界成果的樸素的節儉精神,還有能夠改變一切的勇敢精神。由於長期的孕育,它們之間的矛盾隱藏起來而在內戰的熔爐中分離開來。長老派和獨立派、寡頭政論者和平等派、政治家和商人以及烏托邦分子,都以疑惑的目光注視著那些曾是自己朋友的陌生怪物。……鬥爭在繼續,不過已不在清教同國家支持的另一觀點之間,而是在清教本身的激進派之間」。C.希爾歷來強調清教運動的資產階級革命本質,偶爾使用清教這個概念也是為了使別人更好理解自己的觀點,他曾指出,清教主義與晚期不從國教者之間的差別如同醋和酒一樣迥然不同。他認為,英國革命是一個內容極為廣泛的社會運動,僅宗教就包括新教主義、愛國主義、國際關係、教會土地、主教制、高等法院、教會法庭、聖經解釋、清教意識、個人尊嚴,以及言論、出版、集會和研討自由等許多問題。

意識形態領域裡的鬥爭

恩格斯曾指出,從事革命的那些人生活在當時的社會經濟環境中,「只知道一種意識形態,即宗教和神學」。西方有人認為,「在英國有兩種意識形態,一是習慣法的思想,二是清教思想」,習慣法思想保護個人解放和財產神聖不可侵犯,清教思想推崇聖經真理和個人意識的至高無上。

K.夏普認為,清教運動是英國歷史上的一個意識形態上有組織的活動。G.M.特里維廉則指出,清教徒的宣傳是在清除人民的無知。實質上,希爾、韋伯等人也當屬強調意識形態鬥爭之列,只不過他們沒有那樣明確罷了。國家、教會、各種社會集團三者之間結構關係變遷的表現和產物。

有學者明確指出,不能把清教問題作為純粹的思想史問題來研究,因為「思想史的觀點無法解釋為什麼有些思想在特定情況下成功地發揮了作用,甚至是歷史性的作用,而在另一些場合卻沒有起什麼作用」。他們認為,「考察教會、國家和決定性政治集團之間的內在結構關係可以找到問題的關鍵」。他們指出,教會的文化定向和社會意義取決於一些值得注意的變數,諸如:教會的經濟實力是強還是弱,是獨立還是依附於某集團或個人;教會成員的社會地位是高還是低,特別是世俗社會集團利益對教會有何限制和影響。國家本身也是一個變數,它可能是統一的,可能有相當長的民族文化統一的傳統;但也可能是不統一的,或由各種不同類型文化和政治傳統構成一個混合型國家;統治者可能實行專制主義,也可能實行議會制;社會集團可能是封建的,也可能帶有農奴制色彩……所有這些變數都對教會及其宗教政策產生影響,這就使交匯或與國家聯盟,或與某些社會集團結盟,要麼與國家一致,要麼與國家對立,17世紀英國正是在「結構危機」的情況下發生了革命。

關於國家政權形式和政治特點的鬥爭搜索

是僧俗兩界內部關係和相互關係的變革。有學者認為,當時,清教徒已經看到,「任何對國教的非難都被認為是對當局的反叛,而任何對君主制的批評都被斥責為宗教上的瀆神」。一位國會議員在給最高當局的信中指出:「天主教意味著專制,清教徒意味著混亂;天主教是迷信的源泉,清教是通向恐懼的大道,二者都是虔誠的敵人。」有學者認為,當時教會與國家的基本問題都表現在權力歸屬問題上:在教會表現為權力歸主教還是歸會眾,在國家表現為權力歸國王還是歸國會,結果產生了長老會制那樣一種不論從宗教還是從世俗看都是「混合型的政府」,在宗教上,主張基督至上是君主制,主張古代傳統的「好人政治」是寡頭政治,主張人民在教會中有切身利益是民主制;從世俗看,保留女王陛下為君主制,權力重大的參政會的存在又是寡頭政治,而國會及其構成又表現了民主制。

一場理性運動

有人認為,從韋伯和托尼到希爾和瓦爾澤都沒有把清教看成是一種理性運動,這顯然是不對的,因為在討論清教徒社會倫理特徵的同時,許多歷史學家認為清教徒期望一個與以往新教思想決裂的社會準繩,加爾文主義和聖經都曾闡述過理性罪惡的存在和不可忽視性。他們認為,清教徒這個概念僅僅在16世紀40-50年代有意義,因為「在內戰期間清教徒已停止了活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歷史的吃瓜群眾 的精彩文章:

符確堅簡歷 符確堅和許世友有什麼恩怨?
美國電視台曾實況轉播阿波羅8號登月 宇航員忍不住朗讀聖
阿波羅登月計劃陰謀論五種 NASA宇航員也稱這是一場騙局
汪乃貴的故事 徐向前笑嘆其「傻子連長」

TAG:愛歷史的吃瓜群眾 |

您可能感興趣

【銳詞】運動孕婦
運動康復:辦公桌旁的極簡伸展運動清單
健康運動知識課堂-劇烈運動
什麼運動才是「科學」的運動
運動生態之腦力運動
五四運動的性質是什麼?五四運動的革命性質
關於運動的文化淵源
技術治國運動的啟示
親歷土改運動
曲線運動練習
子瑞講運動第一期 職業運動員讓你教你怎麼樣運動 減肥 健身
中國教練訓練的——英聯邦運動會中最年輕的運動員
冠軍教練和運動達人 做你的私人跑步教練
為什麼德國運動員更愛啤酒而非運動飲料?
明星教你透明運動妝,輕鬆過運動化妝的難關
太極運動字字解—一動俱動
春季做什麼運動好?教你一些運動減肥小常識
什麼運動最健康 最健康的六種運動
想要塑身什麼運動好 瑜伽運動塑形最好
耐力性運動項目青少年運動員的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