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民國的「中西融合小學教育」,居然已經達到了這樣的高度

民國的「中西融合小學教育」,居然已經達到了這樣的高度

著名歷史學者傅國涌說:

「不能觸及靈魂的教育只是停留在教育的表面,一個時代的教育如果孕育出了姿態各異、生龍活虎般的各樣人物,那個時代的教育就值得我們反覆回望、致敬。民國雖短,而且時局動蕩,卻具備了被後世尊敬的元素。」

我開始關注民國首先是因為陳丹青,他在許多場合和文章里描述的民國氣象,那種活潑、質樸和自由,那種「對人世的真切與相信」,很是動人,動人到讓人不禁嘀咕,那個時代真有那麼好嗎?

其次是因為資中筠。數年前在北京,曾經聽過資中筠先生的講座,近距離接觸過她本人,她當時在談中國的環境問題,八十多歲的老人,銀髮鶴顏,言笑朗朗,那種言談里流露出的對中國命運真切的憂慮,那種真誠和優雅,竟完全不像我們這個時代的人。

資中筠生於193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西方語言文學系,精通英、法文。她青少年時期接受了中西交融的民國教育,成年後在新中國的環境里工作,她的人生路徑和家國情懷,就是「生於憂患,受教於中西文化交匯之學,期望民族復興與啟蒙」,不僅是資中筠,這基本是民國那代知識分子的思想底色。

資中筠先生

關於這幾年頻頻出現的「民國粉」和「民國黑」之爭,本文無意探討。

民國雖然在大陸只存在了三十八年,但這麼些年來,不斷有人發掘那時代的精神礦藏。短短的三十八年間,雖然國家內憂外患,積貧積弱,可知識分子有風骨、有學問,活出人的樣子。

民國教育也在一個因新舊交替,反而自由寬鬆的時代里,奇異地發展得格外豐富複雜。

民國時期教會學校,公立學校,民辦學校交相輝映,活躍的教育風氣培養了一批活躍的人。

至於說到民國的大師,作家魯迅、沈從文、張愛玲、茅盾、老舍、徐志摩;畫家徐悲鴻、齊白石、張大千;國學大師胡適、季羨林、章太炎、梁漱溟;藝術家梅蘭芳;教育家蔡元培;科學家李政道、楊振寧、錢學森、童第周、李四光、竺可楨……沒有哪個名字不是閃閃發光。

為何民國大師輩出?知乎上有一個回答說得好:民國大師輩出,很多時候是你「覺得大師輩出「。這裡面自然有時代的原因,但是細究一下民國的教育,我也並不同意民國的教育就完全是時代的恩賜。

民國教育實際上做得最好的反而是我們今天所追求的「精英教育」。

原來我們今天所說的國際化教育,在一個世紀前的民國早就已經有了框架;我們今天所探索的「中西融合」,在民國,那是所有人生活的底色。

今天,我們是否能借鑒它的精英教育模式呢?限於篇幅,先來看看我認為民國教育里最牛的小學教育。

小學公民教育

民主、憲政和日常行為規範

「五四」的啟蒙之後,民國雖亂,民主共和卻已深入人心。學校也沒有放棄人文傳統教育,尤其是當時的小學特別重視「公民教育」。

無論是家長還是師長,都經歷過五四之後中西交匯的教育洗禮,「教育救國」是很多知識精英的願望,出了許多教育家,不少實業家也辦教育。

民國小學三年級的課程就講,人是自由的,每個人都有自由,但一個人不得侵犯他人的自由。高小的課本內容已經涉及到民主國家的概念了。

四年級小學生都在學習「什麼是民主」、「什麼是憲政」、「什麼是共和」之類的常識,學生們不知道政治課,只知道公民課。

同時民國小學也會教授現代公民社會的一些基本觀念和行為規範,同時也講「君子有所不為」。內容包括:不要隨地吐痰,不要闖紅燈,上街要靠左邊走,不要爭搶,注意個人儀錶和衛生等。

第六課《整潔》

課文原文:

屠羲時曰:凡盥面,必以巾遮護衣領,卷束兩袖,勿令沾濕,櫛發必使光整,勿令散亂。

教一件事,先教方法。道理在事體里,厚積薄發。外看是儀錶,內中透情境。

教孩子從小「勿令沾濕,勿令散亂」,從小知道堂堂儀錶既是個人修養亦是尊重他人。

第一課《職業》

課文原文:

貓捕鼠,犬守門,人無職業,不如貓犬。

十八個字,道出生命的莊重。讓孩子明白,不可無職業,也不可職業亂竄。各司其職,便能各盡所能;按勞分配,或能走向按需分配。這些宏大的道理和主義,貓犬不懂,卻能身體力行。

資中筠就說過,她在小學時會學唱《禮記》的《禮運》篇,裡面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是謂大同」,她至今印象深刻。中學的英文課,則朗誦過美國《獨立宣言》。

在這些教育中,「道德」和「文章」是結合在一起的,講求做人的底線。

民國時期,一個高小畢業生已獲得基本文化知識、文字修養、做人的道理,並且具備現代公民的品格和一定的世界眼光。在此基礎上,若要繼續深造,研習一種專業,無需回頭再補基礎文化課;若無力升學,進入社會,也具備了基本謀生手段和自學能力。

資中筠說,她見過不少只有民國高小學歷的前輩,後來也成為了文化界有影響力的人,如出版界的范用、沈昌文等。他們的正規教育只到小學或初中,但如今學識淵博,視野開闊,即使歷經思想禁錮、扭曲的年代,在後來環境許可時,還是比較容易接受新事物。這固然與他們各自的天分和後天勤奮好學有關,但也是拜那時小學教育的基礎所賜。

小學教育理念

來自一流學者的「國際化」理念

民國小學生最幸運的一點是有很多一流的學者當時投身了教育。

例如胡適與陶行知就把美國杜威的民主教育、生活教育和社會教育思想引入中國,又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對改變中國傳統觀念影響很大。

比如陶行知提出的「不做人上人,不做人下人,不做人外人,要做人中人,要做一品大百姓」,主張培養「常人」、「凡人」。這就是針對中國傳統里功利的「教育就是要升官發財、成龍成鳳」的「人上人」價值觀而言的。

好笑的是,直到今天這種功利主義並沒有消停,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趨勢。中國家長的這種功利主義的戰火甚至已經蔓延到了海外。

又譬如,針對當時學校普遍流行的對孩子管得過死、過於成人化的流弊,陶行知提出「解放小孩子」的六點主張。把學習的基本自由還給學生:

解放他的頭腦,使他能想;

解放他的雙手,使他能幹;

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

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談;

解放他的空間,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會裡去取得更豐富的學問;

解放他的時間,不把他的功課表填滿,不逼迫他趕考,不和家長聯合起來在功課上夾攻,要給他一些空閑時間消化所學,並且學一點他自己渴望學的學問,干一點他自己高興乾的事情。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你想想,到今天為止,能做到這六點主張的學校和家庭有多少?

小學國語課本

「大」師做「小」書

前兩年已經大熱過的民國老課本,讓我們見識了民國小學教材的魅力。民國出版業的自由競爭帶來了高質量的教材,最流行的三本課本是:《開明國語課本》、《世界書局國語課本》和《商務國語教科書》。

《開明國語課本》由葉聖陶親自編寫,全部是創作或再創作。文字用手寫體,由豐子愷寫並繪插圖。課本於1932年初版後印行40餘版次。這套教材圖畫與文字有機配合,在當時同類教科書中也是很新穎的作法。

葉聖陶在編寫這套課本的時候,剛滿38歲,但已經是名滿天下的文學家。當時中國正處在新舊社會的轉型階段,葉聖陶和許多同時代的知識分子一樣,也在思考著中國的出路。他將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力圖用教育來改造這個國家。葉聖陶最早把兒童比作種子,把教師比成栽培孩子的園丁,他要為未來的中國種下一個希望。

有人評論說:「民國年間,兵荒馬亂,人心卻淡定。人有信念,下有常識,小學課本集二者於一身。老課本的編著是民間的,無關君王軍閥權貴,透著民眾皮膚上的冷暖,不呼口號,不居高臨下,不繁文縟節。仁、義、禮、智、信,情趣,家國之源、江山之遠、永恆之義,多在平白明凈的故事之中。」

我自己買過一套民國老課本,在讀書的時候確實時時都有以上這種感慨。

當時的新聞出版自由,民辦報紙很多,文化產業沒有被管得那麼細。中小學教材有11家出版社在做,自由競爭,優勝劣汰,沒有壟斷市場的出版社。各個學校面對國編和民間編訂的多套教材,有自由選擇權。自由競爭的結果,就是出現了一些優秀的出版社和一批優秀的教材。

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在幾十年後再現的《開明國語課本》等民國教材又受到熱捧。關鍵就是質量高、文化思想含量豐富

在這背後,是當時諸多一流學者加入到了教材的編寫隊伍中,比如葉聖陶、豐子愷、夏丏尊等,「大家」編「小書」,從源頭上保證了教材質量。

首先,這些課文文字上的美感,是我們今天無法企及的。在民國所有識字的人既懂文言也懂白話文,既用繁體字也用當時通行的簡體字。

課文都是毛筆楷書,簡單幾句話,文白兼具,或者介紹一種事物,或者說一個自然原理,或者講一個做人道理,再配上線描畫,疏朗別緻。

文字上,白話文之美極大體現,隨便舉一段課文,都很優美、耐讀。

比如講採桑:「種桑數畝,春日發芽,芽漸大而成葉。農家婦女,攜剪刀與筐,同往採桑,以為飼蠶之用。」

又如寫菊:「菊花盛開,清香四溢。其瓣如絲、如爪。其色或黃、或白、或赭、或紅。種類最多。性耐寒,嚴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獨盛。」今天的小學課文,除了古典詩詞和某些名作比如巴金的《小鳥天堂》,很少有文字這麼好的。

更深一層講,民國的文字後傳達出來的平和、溫潤的中國人傳統精神面貌,在今天也是不多見的。

小學優秀作文

活潑天真又不乏思考

說了這麼多,民國小學生的作文卻是最為打動我的。這種半文半白,對漢語的精確而天然的掌握,讓人感到這才是中文最美的地方。

陳家麟(三年級)

鵝是最清潔最好玩的一種動物,它的形狀像一隻鴨,可比鴨大得多。頭上有一塊高高的紅紅的冠,身上的羽毛,潔白鮮明,非常美麗。

我們校里前天買了一隻鵝,聽說是雄的,它叫起來,聲音非常宏大,有時我們給它東西吃,它把頭頸伸得很長,十分有趣。晉朝時有一個書法大家,叫王右軍,他很喜歡鵝,因為他的字寫得很好,人家請他寫字,先要送鵝給他,否則就不高興寫了。這故事可說是與鵝有關的趣味故事,我知道這些趣味故事,都是從兒童故事書《鵝媽媽》上讀得的。

鵝倒是一件清高的動物哩!

(《小學模範作文》上海大方書局1947年4月再版)

點評:學校竟然買了一隻鵝,讓小朋友來餵養,這是多麼好的一所小學啊!放鶴、觀鵝都是雅事,能讓學生感受這種優雅的校長是了不起的。好的小學不單單是有著漂亮的大樓、先進的設備,其實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生意盎然:大樹、鮮花、小草,當然若能開一片小小菜園,養一隻鵝或一隻羊,那就更加的美妙了!有了這些,小朋友的作文練筆就有了源頭活水。

中秋賞月記

廣東番禺三區南田小學黃自強

銀河瀉影,丹桂流香。此何時乎?蓋秋時也。晚膳後,入小園中,作散步之舉。既至,舉頭四顧,但見萬家燈火,輝映天空,如星羅棋布。余愕然曰:「今夕何夕,胡慶鬧若是也?」

友曰:「此中秋之節也,汝不知乎?」

仰視天空,則雲浮天半,隱現生光,紅日藏於西山,倦鳥息於平林,將屆夜矣。既而月上梢頭,園林漸朗,俄頃團團從東山起矣,余等乃鼓掌歡呼,狂歌而迎之。斯時也,清風陣陣,丹桂吐香,樹影參橫,山色光亮,誠大觀也!且碧天如海,一望無垠,點點疏星,亦爭相朝賀,花隨風舞,有似伏首而賀之者,余等樂而尤甚,登石山而望,則見處處燈火輝煌,家家笙歌響亮,岡陵起伏,樓閣橫斜。余乃有感焉。

(《中學生文選》1946年再版)

點評:筆氣蓬勃。試觀這篇作文,四字句的運用恰到好處,讀來音節鏗鏘,韻味悠長。這正是純正漢語的味道,朗聲而讀,方能品味。

看看這些民國小學生寫的作文,感慨真多。這種純正的古文,如今中文系畢業的大學生也未必寫得出來;那時的人們之質樸單純,對中國傳統文化之重視,學校老師對學生心靈培養之注重,同學們課餘活動之豐富,與當下的中國小學哪能同日而語?照說應該現在要比過去進步了,可現實確實令我們汗顔。現在中國的中小學生每日應付的是什麼?

當然,最近的歷史又是最遠的歷史,因為歷史越近越難看得真切、辨得清楚。民國教育肯定也不是完美的,有時代的局限性。但在小學教育方面,確實達到了某種高度。願越來越多的小學生,能真正獲得這種本真純粹的童年教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民國文藝 的精彩文章:

劫後桃花,人生如戲

TAG:民國文藝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華夏各民族是怎樣大融合的?
世界上最強大的民族,若是不跟這個民族融合、學習,早晚都會滅亡
新加坡國際學校圈裡的首位中文校長:全球最牛的雙語教育是怎麼融合的?
一座融合了中俄蒙三國風情的現代化城市,老外到這像回到了家,國人到這像出了國!
中國無人機產業蓬勃發展,這是軍民融合程度最高的領域
「足球王國」巴西,南美洲最大的國家,多民族融合的大熔爐
上海最老牌國際學校校長的開學演講里,有你最想給孩子的中西融合教育
中國各省人的祖先來自哪裡?原來都是民族大融合的產物
中國女子和她的非洲男友!這是一個全球融合的時代
軍民融合我們是美國的好學生
一位美國攝影師眼中的首爾,融合現代和傳統
觀春秋戰國的紛爭和民族的融合 每一次更變都是時代的進步
中國無人機市場已是中國航空製造業的重要組成,軍民融合程度很高
中國各省人的血統來源:原來大部分中國人都是大融合
一所法國學校的多語種融合
《超神學院之雄兵連》的高人氣離不開這四大元素的融合,值得推薦
若這個歐洲的大帝不死,或許東西方的融合交流會更早
李安本人和他的電影一樣,融合了中國古典精神里的沖虛平和
它是歐洲各國深度融合的見證者,它是「空中梟雄」
關山,森林與草場完美融合的風景,全國也不多見